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邺研究】汉传佛教 源于邺都
汉传佛教  源于邺都
文/董家亮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历来有多种说法。过去普遍认为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后,天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来到洛阳在白马寺译出《四十二章经》,为佛教传入中国之始。近年来,学者们依据《三国志.魏书卷三十》记载认为,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大月氏(zhi)国使者伊存把佛经口授给博士弟子景卢,为佛教传入汉地起时,并于1998年举行佛教传入中国二千年纪念活动。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和“汉传播佛教的源头在哪里”是二个不同的概念。本文以史实、僧传和今人考证为依据,简要说明汉人传播佛教,源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国都邺城,以求大家指正。 一、东晋十六国以前,历代皇帝都不允许汉人信佛出家 1.三国以前,历代皇帝不允许汉人信佛出家。南北朝时南朝.梁代僧人慧皎(497~554年)撰《高僧传卷第九·佛图澄传》记载:“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ting:接受、允许)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魏承汉制,亦循(xun:遵守、依照)前轨。”
2.西晋承袭曹魏而建立,对待佛教也依照前代制度。《高僧传卷一·晋长安帛远传》记载:西晋惠帝(290--306年在位)末年,河内郡(今黄河北岸一带地区)帛远、法祚(zuo)弟兄俩,因信奉佛教而被地方官杀害。
其文曰:帛远的弟弟法祚“年二十五出家,深洞佛理,关陇知名。时梁州刺史张光,以祚兄不肯反服,辅之所杀。光又逼祚令罢道,祚执志坚贞,以死为誓,遂为光所害。”意思是:法祚的兄长帛远信奉佛教不肯还俗,被秦州刺史张辅所杀。梁州刺史张光又逼法祚,令其罢修佛教。法祚保持坚贞的志向,以死为誓,于是被张光杀害。
唐朝总章元年(668),道世撰《法苑珠林卷二十八.晋抵世常传》记载:“太康(西晋武帝年号:280—290年)中,禁晋人作沙门”。这和《高僧传》的记载相同,都是说西晋政府不允许汉人出家信佛。
以上记载说明,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佛教传入中国,历西汉、东汉、三国、西晋至东晋初年(317年)300多年间,中国历代皇帝都明令禁止汉人出家奉佛,只允许天竺、西域来的僧人在大都邑立寺,以翻译佛经、或祀奉他们的神灵。
3.东晋以后,才有了汉人看得懂的佛经。北朝史学家魏收(507~572年)于北齐天保五年撰写的《魏书.释老志》记载:“晋元康中(西晋惠帝年号,291--299年),有胡沙门支恭明译佛经《维摩》《法华》《三本起》等,微言隐义,未之能究。后有沙门常山卫道安,性聪敏,日诵经万余言,研求幽旨。慨无师匠,独坐静室十二年,覃(tan:深)思构精,神悟妙赜(ze:精微、深奥),以前所出经,多有舛驳(chuan bo:差错、混杂不清),乃正其乖谬。”
意思是:西晋时,胡族僧人支恭明译出《维摩》《法华》《三本起》等佛经,但佛经的深义却隐约埋没,汉人看不懂。后来常山人姓卫,名道安(314—385年),天资聪敏,日诵经万余言,慨无师匠研求佛经深义,独坐静室十二年深入思考,钩取深藏的幽远之意,体悟深奥的奇妙之理,认为以前天竺、西域来的僧人尽管译出许多佛经,但多有差错、混杂不清,便为之纠谬正误。从此才有了汉人看得懂的佛经。
总之,在道安之前佛教传入中国已300多年。在此期间,历代皇帝都不允许汉人信佛出家,也没有汉人看得懂的佛经译本,没有为汉人建立的寺庙,没有广大汉族百姓信奉佛教并参加佛事活动,所以说东晋十六国以前没有汉传佛教。其间因战争、商旅等原因,偶有汉人把佛像、佛经带入中原,但不是有意识地在传播佛教。偶尔有皇帝或上层贵族知识分子信奉佛教,或和外国僧人有交往,但他们的活动只是在皇宫或贵族知识分子之间进行,广大汉族百姓并不知晓。 二、汉人传播佛教的源头在后赵国都邺城 1.邺城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后赵、冉魏、前燕三国的都城。公元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而建晋、都洛阳,280年灭东吴统一全国,史称西晋。291~306年,西晋皇族内部为争夺政权,进行了长达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在八王之乱中,匈奴贵族刘渊于304年起兵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北),反晋建“汉”,称“汉王”;西晋永嘉二年(308)称帝。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杀兄夺帝位。永嘉五年(311)刘聪派刘曜(刘聪的叔伯兄弟)、石勒(羯族)、王弥等攻破洛阳,俘晋怀帝,杀太子官员及士兵百姓三万余人,史称“永嘉之乱”。西晋愍(min)帝建兴元年(313),刘聪的部将石勒派其父养子石虎攻破西晋邺城,让石虎任魏郡太守镇邺。西晋建兴四年(316),刘曜又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遂亡。西晋从265年建国,到316年灭亡共51年,而且战争不断,给人民带来无边的痛苦。
公元317年,逃到建康(今南京市)的西晋贵族拥立司马睿称帝(晋元帝),史称东晋。319年,刘渊的侄子刘曜称帝,迁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改“汉”为“赵”,史称前赵。328年(刘曜 光初11年),刘曜率大军攻打石勒被杀,前赵灭亡。330年,赵王石勒称帝,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一带),史称后赵。333年,石勒称帝3年后去世,其子石弘继位。334年,石虎杀死石弘即天王位;335年石虎称帝,改年号为“建武”,将后赵国都从襄国迁至邺城,统治地区在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江苏、安徽和辽宁的一部分。从石虎建武元年(335)--太宁元年(349年),后赵建都邺城15年。之后“冉魏”又都邺3年,“前燕”都邺13年。
2.在邺城后赵皇帝第一次把佛教上升为“国教”“国家祀典”。《高僧传卷第九·佛图澄传》说,佛图澄(231—348年)西域人(《魏书·释老志》说是天竺人),79岁时,即西晋永嘉四年(310年)来到洛阳,志在弘扬佛法。当时,前赵大将石勒布政猛烈,淫刑酷滥,以杀戮树威,屯兵葛坡(今河南新蔡),准备攻打洛阳。佛图澄为仰制其凶残的锋芒,拯救一方苦难,便以“神咒、道术等神异的力量来教化,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苦难是宗教的温床。大批汉人、胡人由于感激佛图澄的救命之恩,转而信奉佛教。石勒对佛图澄“军国规谟(mo:国家政治军事的计划、策略)颇访之,所言多验。”石勒称帝后对佛图澄更加崇信。
335年石虎称帝,将后赵国都从襄国迁至邺城。石虎“倾心事澄,有重于勒,下书曰'和上国之大宝,荣爵不加,高禄不受。荣禄匪(fei:不)及,何以旌德(彰显道德)?从此以往,宜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上升殿,常侍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上至!众坐皆起,以彰其尊⑴’。”从此“和上”“和尚”之名在中国流行至今。
在佛图澄的推动劝说下,石虎在邺城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准许汉人出家的国家法规。书曰:“朕生自边壤,忝(tian:谦词)当期运,君临诸夏,至于飨祀,应兼从本俗。佛是戎(古代西部民族)神,正所应奉。夫制由上行,永世作则,苟事无亏,何拘前代?其夷(古代东部民族)、赵(指中原汉族)、百蛮(古代南方民族)有舍于淫祀,乐事佛者,悉听为道⑴。”
明朝 赵用贤绘 佛图澄法师像
意思是:我出生在边远的地方,现在承应天命,做了中原的皇帝。至于祭祀,本来就应当依从我本族的风俗。佛是西部民族的神,正是我应奉祀的。国家的制度由皇帝制定,作为永久的准则。如果我祭祀佛神是应该的,又何必受前代皇帝规章的束缚?东部夷族、后赵汉人、南部百越蛮族,凡愿意舍弃没有国家诏令而祭祀的神灵,乐意奉佛出家的,一律允许出家为僧。
后赵皇帝以诏书的形式,颁布全国祭祀佛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佛神上升为“国家祀典”、“国教”,公开鼓励汉人出家,所以后赵汉人“民多奉佛,皆营造寺庙,相竟出家⑴。”
3.道安:汉人传播佛教之始。《高僧传卷第五·道安传》说:“道安(314—385年)汉族,“姓卫,常山扶柳人(今河北冀县一带)”。后赵建武年间,道安游学邺都,见到被石虎皇帝深深崇信的佛图澄,“澄见而嗟叹,与语终日”。在邺城,佛图澄“讲说之日,止标宗致⑴”即佛图澄讲经只说出大致意思。“即安后更复讲,疑难锋起,安挫锐解纷,行有余力”。佛图澄讲出佛经大致意思后,道安再次讲述。由于道安“家世英儒”,对中国道家、儒家的典籍十分熟悉,所以对众人提出的许多疑惑问题,都能轻松地释疑解惑。这就是汉人传播佛教的开始。宋朝祖琇说:“法源滥觞(lan shang:指佛教传播之初)之初,由佛图澄而得(道)安,由安而得远公(慧远)。然道安不依佛图澄还是道安,而慧远不依安则不成慧远。”意思是说,道安虽“事澄为师”,但对佛法的理解却不是从佛图澄学得,而有一套独特的理解和认知。《高僧传卷第四·竺法雅传》说,在邺城,河间人(今河北献县东南)竺法雅“与康法朗等,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为生解之例,谓之格义”。意思是他们把佛经中的事数,如四谛、五阴、十二因缘等名词,与“外书”即《老子》《庄子》《论语》中有关概念相比配,进行分析比较,以便弟子们理解,后人称之为“格义”。这是佛教初传中原,汉人高僧讲述佛经的主要方法。道安与竺法雅、竺法汰等经常对“外典、佛经,递互讲说”,“每披释凑疑,共尽经要”。意思是他们经常凑在一起,研究佛经和中国原有经典含义的关系,相互讲说、共同探讨佛经中的要点和疑难问题。法雅弟子昙习、师法其道,予以继承,为后赵太子石宣所敬重。
后赵建武四年(338)鎏金铜佛坐像
4.后赵: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兴盛期。十六国时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后赵皇帝和一大批中外高僧推动下,大批汉人怀着各种不同目的纷纷出家奉佛,佛教在后赵国蓬勃兴起。汉人道安、竺法汰、竺法雅、康僧会、僧朗、比丘尼安令首等跨山越关来到邺城,或研测幽微,或收徒讲说,或听其讲经说法。生在天竺、康居(故址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威海之间)等国的竺佛调、须菩提、单道开等数十位外国僧人,也涉足流沙不远万里来到邺城,聚集在佛图澄门下传法布道。仅佛图澄“受业追随,常有数百,前后门徒,几且一万。所历州、郡,兴立佛寺893所。宏法之盛,莫与先矣⑴”。 三、道安等在邺城和邺西太行山一线传法30余年⑵ 1.佛图澄去世后,道安被尊为中国北方佛教领袖。348年(石虎建武十四年)十二月八日,佛图澄卒于邺宫寺,终年117岁。349年后赵皇帝石虎病死,少子石世继位。同年,石虎另一子彭城王石遵,在石闵等人支持下回师邺城,杀死石世母子即帝位,“请道安入华林园,广修房舍⑶”。石遵皇帝对道安的尊崇,说明道安是继佛图澄之后邺都的佛教领袖。
2.道安率僧众到“牵口山”一带传法。道安没有接受石遵皇帝请“入华林园”的安排,“安以石氏之末,国运衰危,乃西适(shi:往,到)牵口山⑶”。
“牵口山”就是今安阳县水冶镇周围的山。《魏书·食货志》:“其铸铁为农器,兵刃所在有之。然以相州牵口冶为工,故常炼锻为刀,送于武库。”又,《邺乘·地理志》:安阳县“水冶,周回二十步,在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北魏)引水鼓炉,名水冶,仆射高隆之监造”。当代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第二编第二章注释中说:后魏相州牵口冶,即今河南省安阳县水冶镇。据此,本文作者认为《高僧传卷五·道安传》中道安“乃西适牵口山”,即指今安阳县水冶镇周围的山。
“牵口山”就是今水冶镇南面的九龙山。今水冶镇南9里有九龙山(安阳八大景之一)。九龙山之阳(南麓),曾有北齐文宣帝(高洋)为僧稠修建的寺院,名“云门寺”,隋唐名“光严寺”,即今安阳县善应镇天喜镇学校所在地。道宣在《续高僧传卷十六·僧稠传》中说,唐朝贞观初年,他亲自到光严寺访问。又说,时“尝有客僧,负锡初至,将欲安处,问其本夏(问来僧是哪个寺院的?),答云:吾见此中,三为伽蓝(qie lan:梵语“僧伽蓝摩”的简称,中文译作佛寺),言终而隐。既而掘地为井,果得鴟吻(chiwen:古代建筑屋脊上的一种装饰)二焉”。作者认为道宣所说,光严寺“三为伽蓝”:一是隋唐时名“光严寺”;二是南北朝 北齐时名“云门寺”;三是东晋十六国时,道安“西适牵口山”时建的寺院。这里东北距古邺城40公里。
石遵在位183天,其间石虎养子石闵,获悉石遵欲加害于他,派人捕其于邺城南台,拥立石鉴为帝。350年石鉴又想击杀石闵,事败后反被杀。之前石闵发布《杀胡令》和《讨胡檄文》致书各地宣布:“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于时,石闵杀石虎子孙28人,并亲率后赵国汉人视高鼻多须者尽行诛杀。史载:仅邺城就有20余万胡人被杀。石闵遂据邺城即皇帝位,国号大魏,仍都邺城,史称“冉魏”。
石闵本姓冉,魏郡内黄人(内黄县,今安阳市的属县)汉族,12岁时其父冉瞻被石勒俘获。石勒命石虎收冉闵为义子。冉闵取得政权后宣布:“与官合则留,不合则去”。一夜之间,邺城周围百里的汉人争相入城,城中的胡人全部离去。《晋纪》:“自季龙(石虎)末年,石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青、雍、幽、荆州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由于道安僧团曾受石虎父子崇信,所以冉闵即位后,对他们态度淡漠。“安乃谓其众曰: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聚则不立,散则不可⑶”,遂率众入飞龙山。
3.道安僧团到河北飞龙山、恒山等地传法。约352年,道安率同学竺法汰等从牵口山向西北,投靠先前因避后赵皇室之乱而到飞龙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西南)的僧光、道护等,相见甚欢。在飞龙山一年多,大家议论说:不能“居静离俗”,“独步山门”,应各尽其力,弘扬佛法,以报佛恩⑷。
约353年,道安率僧团继续向北到达恒山,即今河北省阜平境内,在飞龙山北100多公里,“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⑶”,广泛进行传教活动,时河北地区一半多僧人以他为师。慧远、慧持、慧永等不远千里来到恒山投道安为师。《出三藏记集》称:“四方学士竞往师之,受业弟子法汰、慧远等五百余人。”时太守卢歆苦苦邀请道安到武邑(今河北武邑县)讲经,结果“名实既符,道俗欣慕⑶”。
4.道安僧团又回到邺城。352年,前燕慕容俊乘冉闵消灭后赵残余势力之机率兵南下,俘虏并杀死冉闵,在邺城称帝,史称“前燕”,年号元玺,357年前燕迁都于邺城。中原归前燕统治后,社会暂时相对平稳。道安“至年四十五(即356年,前燕元玺五年)复还冀部,住受都寺,徒众数百,常宣法化⑶”。“冀部”即邺城,因后赵、冉魏时,国都、冀州治所都在邺城;前燕称帝5年后才迁都于邺城。前燕迁都以前邺城只是冀州治所,所以称冀部。道安又回邺城传法四年左右,足见他对邺城一往情深。
5.道安僧团到山西阳城一带传法。360年,前燕宫廷内讧局势混乱,道安又率僧团离开邺都,避难潜于今山西省阳城西南王屋女休山的濩(huo)泽(西距邺城100多公里)。当时前燕与东晋的战争经常在周围发生,但道安仍潜心研习经论、传播佛教。他在这一时期所作的经序有的至今还能看到。
6.为避战乱道安率僧团南下,到东晋统治区传播佛法。约364年,为避北方战乱道安僧团离开濩泽,渡河南下来到东晋统治区的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这时他们没饭吃,没地方住,到了“山棲木食”的地步。不久前燕攻陆浑,有席卷河南南部之势。道安僧团又南下到南阳(今河南南阳)。365年四月,道安收到东晋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名士习凿齿的信件,邀请他们到襄樊传法。行至新野,道安谓从众曰:“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咸曰:随法师教。乃令法汰诣(yi:去)扬州,法和入蜀,安与弟子慧远等400人渡河⑶”投襄阳。从此道安僧团结束了在邺城及邺西太行山一线传法30多年的历史,开始在中国南方东晋统治地区广泛传法。 
图为2012年,在襄阳举行道安诞辰1700周年公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王文元,与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一诚,为道安像揭幕。 四、东晋佛教及古人相关论述 317年,东晋承袭西晋而建立,是汉人统治,因此也继承了“汉人皆不得出家”的文化传统。从东晋建立到365年,道安僧团到东晋统治区传法,其间近50年内,东晋虽也有皇帝或贵族知识分子信奉佛法,但多在皇室和贵族知识分子之间谈说,普通百姓并不了解佛教。
《高僧传.义解篇.论曰》在总结汉人传播佛教时说:先有“士行寻经于于阗……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中有释道安者,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安又受业于弟子慧远,惟此三叶,世不乏贤”。以上所列8人,除佛图澄外都是汉人,都是汉传佛教先锋,《高僧传》对他们的传法事迹均有传记。
士行即朱士行,三国时颖川人(今许昌市东),“尝于洛阳讲《道行经》,觉文意隐质,诸未尽善……遂以魏甘露五年(260年),发迹雍州,西渡流沙,既至于阗,果得梵书正本凡九十章”,遣弟子送至陈留(今开封),士行终于于阗。
于兰、法开是师徒关系。于兰是高阳人(今河北蠡县),《高僧传卷四.于法兰传》对其生卒年月没有记载,只是说“时人以其风力比庾(yu)元规”。庾元规是东晋明帝庾皇后的兄长,咸康六年(340年)薨。由此知于兰传法的年代在340年以后。其“远适西域,欲求异闻,至交州(今越南北宁仙游东)遇疾,终于象林(今越南维川南茶桥)”。从《高僧传》记载知,士行、于兰、法开对传播佛教的贡献,主要是到西域寻经。
支遁,字道林,“陈留人,或云河东林虑人”,“年二十五出家”,“以晋太和元年(366)闰四月四日,终于住所,春秋五十有三”。由此知其生于314年,339年出家。本文作者认为支遁是林虑人。林虑,即今河南安阳市林州,东距邺城50多公里。支遁339年出家,而道安等335年受后赵皇帝支持,就在邺城大张旗鼓地传法。由此推想支遁是在邺城出家,跟道安等学习佛法,后到了江南。
竺潜即竺法潜,字法深,琅琊人,是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宰相王导的弟弟。其传法的主要事迹:一是,在西晋末和东晋初年,利用其特殊身份在皇宫和贵族知识分子中传播佛法;二是,340年以后“隐迹剡山”(shan,在今浙江新昌境内)30余年等。他“优游讲席30余载,或畅《方等》,或释《老》《庄》”,“以晋宁康二年(374年,东晋孝武帝年号),卒于山馆,春秋八十有九”。他隐迹的地方是“山馆”,而不是“山寺”;隐迹时既讲佛经,又讲《老》《庄》,所以说竺潜很像一位汉人贵族学者,不是一个纯粹的佛教传播者。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士行、于兰、法开、竺潜等虽有早于道安的传法事迹,但他们传法没有政府的支持,也没有建立寺院,更没有广大汉族民众参加,
其法脉也没有延续下来。其传法对广大汉族民众影响很小。直到365年(东晋哀帝兴宁三年)道安率僧团南下,才开创了东晋汉传佛教新局面。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意思是只有佛图澄、道安、慧远三位高僧,师徒相传,使后代传播佛教的贤人层出不穷。而佛图澄、道安最初是在邺城传法;慧远是佛图澄去世后,道安培养的弟子。所以说汉传佛教源于邺城。
我国佛教历史学家、唐朝道宣在《续高僧传卷第21.齐邺下大觉寺释慧光传》说:“自正道(佛教)东指,弘匠於世,则以道安为言初”。道安初传佛法的地址在邺城。又,唐开元三年三月,前太子校书金崇文、兼左卫率府兵曹参军张伯仁撰《相州邺县天城山修定寺之碑》说:“觏(gou:迂见)止澄(指佛图澄)、什(指鸠摩罗什),翻然降次,悠悠中寓,初闻象佛,眇眇(miao:瞎眼)舍氓,始知深法。”意思是道安在邺城遇见佛图澄;弘治三年(401年)鸠摩罗什又来到后秦长安译经。他们三人使中原汉人“初闻”、“始知”佛法。但是,鸠摩罗什到长安译经时,道安已去世16年。这些记载都说明汉传佛教的源头在邺城,古人早有论述。
379年(东晋太元四年、前秦建元十四年)前秦攻克东晋襄阳,道安等被苻坚送到前秦国都长安传法,从此结束了他在东晋传法15年的生涯。从379年到384年去世,道安又在前秦传法6年。道安在前秦所作《经序》中多次提到邺城;71岁时(即382年,去世前两年)道安又特意从长安回到邺城,祭祀佛图澄陵墓,重游当年传法的寺院。这说明直到晚年道安都没忘记初传佛法之地邺城。这些记载都说明汉传佛教的源头在东晋十六国的后赵国都邺城。
汉人传播佛教的开始,也就是佛教中国化之源。所以也可以说佛教中国化源于邺城。古邺城在安阳旧城东北20公里(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当今学者一致认为安阳是殷商,曹魏,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时的东魏、北齐七朝故都,所以也可以说汉传佛教源于安阳。 
注释:⑴引自《高僧传卷第九·佛图澄传》⑵《高僧传卷第五·道安传》对道安传法地点的先后顺序记载混乱,有的不符合逻辑,所以本节主要依据1999年7月出版《中华佛学报告》12期,方广锠《道安避难行状考》145—174页记述。⑶引自《高僧传卷第五·道安传》⑷引自《高僧传第卷五·僧光传》(此文发表于《安阳史志》2015年总第22期) 
后 记
安阳是殷商、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七朝故都。殷商给我们留下了青铜器、甲骨文、《周易》等,人们称之为殷商文化。曹魏给我们留下了建安文学、《三国演义》安阳高陵等,人们称之为曹魏文化。从公元313年后赵大将石虎攻取并镇守西晋邺城,到581年隋朝统一中国北方共268年,中国北方基本上一直是少数民族统治,其间东晋十六国时的后赵、冉魏、前燕,南北朝时的东魏、北齐先后建都于邺。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呢?留下了安阳修定寺塔、小南海石窟、灵泉寺;林州的洪谷寺、黄华寺;河北邯郸的响堂寺、水浴寺以及梁朝的《高僧传》、唐朝的《续高僧传》等相关记载,人们称之为佛教文化。
安阳的殷商文化、曹魏文化、佛教文化是照耀中华文明的瑰宝,举世闻名。现在人们对安阳的佛教文化认识含糊,了解甚少。深入挖掘、研究、宣传安阳的佛教文化,对提高安阳知名度,促进安阳旅游事业的建设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更多的朋友加入到研究安阳佛教的队伍中来,为继承、传播安阳文化作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2014年9月于安阳
作者简介:
董家亮,1951年生,安阳县许家沟乡前西岗村人,大专学历,曾任安阳县委政研室副主任、伦掌乡乡长、安阳县文化局副局长等职,2011年退休,为中国宗教学会会员。
1986年,撰写《唐代选拔官吏制度的得失对当今的启示》,获省人才研究学会优秀论文奖,省委组织部来函“致谢”;1988年省委书记杨析综来县视察,为县委书记撰写汇报稿,其中《实行土地有偿转让 实现土地规模经营》部分,在 12月23日《河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还作为《河南省县级改革经验交流会典型材料之31》印发;2002—2007年,在国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佛教纯学术刊物《佛学研究》(年刊)发表论文三篇;2004年市社科联《殷都社科》2期封三专页介绍其成为中国宗教学会会员的事迹;2011年,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史论》第四辑(年刊)发表《修定寺塔 中国之最》;2015年,在《中国文字博物馆论文集》中发表《高陵石牌 文字解读》;2017年,被聘为安阳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 成果评审专家组成员;2018—2019年,主编《湖北省恩施市第二中学志》。其学术观点受到专家学者的赞誉,被多家书刊媒体引用转载。
【华豫之林】微信公众平台
责编:谷乡
本期作者:董家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白马驮经”到“禅净双修”:汉传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风风雨雨
严佛调:东汉汉人出家第一人、译经撰经第一人、境外传道第一人
史海钩沉:中国第一位高僧是邳州人
弥勒形象的演变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高僧(一)
略论谢灵运的佛学造诣及对山水诗文的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