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观石后记:说说寿山的石种文化


观石后记——说说寿山的“石种文化”

    石种文化在寿山石收藏领域里一直有个更古老的称呼,叫做“坑洞文化”。其肇始于《观石录》中最早关于水坑、山坑概念的提及,而《后观石录》又将其扩展为田坑、水坑、山坑的“三坑”之说,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寿山石皆以“三坑”划分,陈子奋的《寿山石小志》和邓散木的《篆刻学》都是此类代表性的专著。随着开采量和开采范围的逐渐扩大,人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地域出产的石头存在着一些共性特征,自此“矿系说”成为与“三坑说”并立的两大划分方式,在今天也已为人熟知,发展为圈内独具特色的“石种文化”。

  石种文化一直是寿山石收藏圈“门槛”般的存在。那些形形色色、细分多达两百余种的石种名词,绝对能让初入圈子的新手头晕眼花,不知所措,而老手亦多以能指点石种甚至分辨坑口为傲。一句话,在这个圈子里,若不能对石种说上个一二三来,根本就不敢说自己是玩寿山石的。

  近些年,另一种观点的声音日趋大起来。即:“重石质,不重石种。”持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寿山石玩石种已经玩到走火入魔,名目多到了吓人的程度。坑口不过是挖出石头的地方,同一个地方挖出的石头,有好的,可能也有差的。归根结底寿山石收藏要看品质,过于纠结石种,甚至以石种来论高下,纯属钻牛角尖。

  这种说法对吗?笔者认为,很对。然而,玩寿山石还需要学习辨认石种吗?笔者的回答是,绝对需要。

  早期,文人对寿山石的鉴赏是不划分石种,而以形、色命名的。如艾绿、羊脂、瓜瓤红等,前后《观石录》俱是如此。这是因为古代寿山石的开采规模小,人们还没有发现石种规律,只能以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命名。寿山石最初的采掘集中在高山一带,而田黄、水坑都产在这一带,所以先有了“三坑”之说。而矿系说则诞生于采掘范围扩大到月洋山系、旗山山系之后。

  所以说,石种文化是寿山石开采历史中逐渐摸索、凝结出来的规律性经验,而玩石者在学习石种文化的过程中,也就逐渐深入地了解到寿山石质的特征、美质,以及与他山之石的不同之处。当然,按图索骥是不行的,学习石种文化,多看多摸多接触样本这个环节必不可少,否则书背得再熟也没用。这也是我们这个“图解”系列的用意所在。

  禅宗悟道的境界有三重。第一重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就像我们刚刚接触寿山石,一无所知,一片迷茫,只能以最直观的感受来判断。第二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好似我们跋涉在学习辨认石种的路上,看见一块石头,看到的不是它美与不美,而是有没有格,有没有糕,有没有砂,有没有水痕,到底产自哪个坑口。而直到第三重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我们对各个石种都已了然于心,不再纠结,而看到一块石头,第一感受依旧恢复直观的审美愉悦。这和第一重境界看上去没什么不同,但它的本质是不一样的。收藏界常说,眼光建立在学识、修养之上,也就是这么回事。

       (来源:寿山石文化网  文/蓝风  图/福建东南拍卖 )


       信息来源:新浪网“收藏频道”摘自“寿山石文化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寿山石---坑头石
[转载]寿山石--山坑中的水坑与水坑中的山坑
什么是田坑石、水坑石和山坑石
水舷坑
寿山石——水坑冻,水养的石头
寿山石分类介绍品级划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