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极四年行天下1

太极四年行天下1

网帖


        最近闲来无事,来贴吧转转,因为喜爱太极拳,东练西练练了三年多,一年前在跟人推手时,无意间发现:别人拿我一点办法也没有。要知道别人都是练了6、7年喜爱动手的人。不过当时我功夫还不行,手上不用力还发不出对方,发不出就发不出,发不出也不用力。随后移居了化外番邦,每天闲来无事就练练拳。


       在13年夏天,我有一天在公园里转悠,看到一个华人在教几位当地洋人练太极拳,随后他们还推推手,我就上去搭讪,和其中一位洋人推了推,没想到一搭手,我就能摸到对手的重心,这种感觉第一次有,当时我能明显感觉到我只要手上一吐劲,反正甭管是劲是力,只要我往前一送,人高马大的洋人应该是站不住的了。对手显然很不舒服,左扭右旋地化来化去,可不管他怎么化,我只要微调一点,搭在他两臂上的手就能按在他重心上。最后我还是没发,一来我觉得推出别人也没什么意思,又没人给奖金,二来,我怕万一有点什么闪失把人弄伤,我可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我用三年多时间,练出了别人一辈子也不一定练得出的东西,只是因为我找到了练出功夫的高效方法,利用这个太极拳吧,我慢慢分享给大家。


       我的方法比较适合成年人。初学太极拳的,学了数年没有感觉,不出功夫的,可以试试,不过我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行。在我看来,如果您能练到我每项训练的指标值,应该功夫出来了。


      对于自认为已经出功夫的,请您绕道,我不喜欢抬杠,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不认为我的训练方式是唯一出功夫的训练方式,所以请不要用您的训练内容来考校我、质疑我。


       对于任何探讨,我都欢迎,但我不能接受恶言恶语和谩骂,一旦出现,我不会做任何回答,再来,我会删除,如果我删不掉,我会请吧主帮忙。其实,一个人能够改掉不良习惯,也是功夫进步的表现,大家练出功夫后,会知我所言不虚。


       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会慢慢将我理解的太极拳一一道来,因为没有提纲、没有草稿,只能信步由缰,请大家见谅。祝大家练功愉快,功夫进步!

       那时候是2010年初吧,我决定学太极拳,一来呢可以锻炼身体,二来呢,那时候已经申请移民,想着多学个一技总没坏处,说不定哪天落魄了,还可以教教拳,骗骗洋鬼子混口饭吃呢。


       主意打定就找老师,老师么,杨式太极拳在上海,传播最力者当属傅宗文老前辈,免费教拳几十载,门生遍布各角落。在上海,想学传统杨式拳,您想避开傅家的嫡传都有点不可能,几乎每个公园都有傅家门徒或学生在教拳,而且收费都不贵,甚至还有据说傅宗文老前辈的弟子在我家不远的地方免费教拳。我是十分向往跟老前辈学正宗杨家拳的,可惜我念头起晚了,那时候老前辈已驾鹤西去。


       很多人都梦想着跟杨澄甫宗师的儿子们学拳,儿子不在就跟孙子学,我也是这样的思路,当即查到傅清泉老师的拳馆,直奔而去。学费比公园里贵了不少,好在那时小的我兜里还是有几块银子的,毕竟是名满天下的正宗嫡传么!


      记得那是在10年2月,我开始了杨式太极拳的学习。虽然傅清泉老师给我们上过几堂课,不过大多数时间都是傅清泉老师的学生教我们几个,我可以算傅清泉老师学生的学生。我从循环8式、28式到传统85大架,一路学来,足足学了8个月。之后参加了一些比赛,侥幸还得了几枚金牌(说到侥幸,我在上海中医学院读书时,参加校武术比赛,还得过24式金牌),估计那时候我的拳架还算似模似样的,不算太差。


       金牌之后,当然要向更高目标冲刺,我当时就想学推手,不过在傅老师拳馆里,推手可是高级课程,之前得刀枪剑戟学一大溜才有机会学推手,没办法,傅老师会的多啊!不过对于刀枪剑戟,我是一点兴趣都没有,都什么时代了!21世纪了,连iphone都买菜老太太人手一台了,还刀枪剑戟呢!平时带个刀在大街上走都能招来警察,我还是别学操家伙的玩意了,安全第一。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我没在傅老师拳馆里学到功夫上身,但那里确实还保留着一些外人不太了解的传统的训练方法,从这些训练方法中,如果仔细思考,是能了解前人训练目的的。不过话又说回来,得亏没在那里刀枪剑戟一路学下去,学下去的话,我现在真的只能骗骗洋鬼子了。

      “学推手”,这是我当时的一个信念,可是拳馆不教啊。好在网络时代,我立马上网搜索,当年杨澄甫宗师好多弟子都留在了上海,陈微明、田兆麟、褚桂庭等前辈都是比较出名的,找他们的徒弟总不会错的。


       陈微明前辈的照片看上去真是一团和气,晚年不知何故,吃斋念佛,闭门谢客,自然就没什么传人弟子了。有人说是前辈老年丧子,心灰意冷,无意授拳,当时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后来看了他师兄弟们的情况,我有了另一种想法:陈老前辈高人啊!早期到是有一弟子林炳尧,据说端的厉害,可惜回故乡宁波发扬光大太极拳去了。


       田兆麟前辈的照片看上去不怒自威,挺厉害的。确实挺厉害的,生平打架斗殴不说,就说那年在西子湖畔的擂台赛,人家李雅轩前辈虽然成绩不理想,但还真刀实枪上台跟人干,他老人家却已坐在台下当什么仲裁委员会委员了,只要看看那个委员会有什么人您就知道老前辈有多牛了,委员会里有:李景林、孙禄堂父子、还有老前辈名义上的师傅杨澄甫宗师。可惜,田兆麟老前辈留下的拳架是杨家中架子,和我当时学自傅家的架子差距太大,我当时不识货啊,我怕推手没学成,又学了个架子回家,当即作罢。不过田兆麟前辈晚景也挺凄凉的,门生弟子又不怎么敢上门,据说一个人喝着闷酒,酒醉后躺在地上被他真正的师傅杨健侯接走了。


       最后看到褚桂庭前辈这一系,前辈有位早期弟子叫王壮弘,这人是个书法家,还是什么碑刻的鉴定家,以前应该在南京东路那个什么字画斋里工作,乘着改革开放,跑到香港去了,还发明了什么水性太极拳。这人说的东西都太深奥,我看不懂,也没兴趣,但有一则海外记者的采访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位记者爱好武术、太极拳,他有一次去采访王壮弘,那时王已中风,半身不遂,那位记者跟他推手,他居然能用那只瘫痪的手,把那个记者发出挂墙上去。高人啊!可惜去香港了。我毫不气馁,接着我找到了褚桂庭前辈的另一位弟子:严承德老师。他在网上发布的推手招生信息被我看到,好的,就是他了!


        回过头来,再来说说褚桂庭前辈,能打是不用说了,他有个习惯跟田兆麟前辈一样,来比试者不用通名,上手就可以开打。我要说的是我偶然看到的一件小事:那是在1948年吧,前辈在南京教拳,估计在蒋匪军中助纣为虐。有一天,郑曼青前辈到来,跟他说,师哥(从这个用词来看,郑曼青前辈是南方人),南京看样子是守不住了,我们去台湾吧。褚桂庭前辈把眼一瞪(这个表情,是小的我加的,褚前辈太极功夫了得,应该不会瞪眼),说,我一个教拳的,有什么关系?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文革中,褚前辈被赶到远离上海市区的闵行区,而且规定,不许教拳!小的我后来就住在闵行区,我住的地方到市区徐家汇12公里,褚前辈当年待的地方去市区要经过我们家门口那条大路,到市区25公里。


       东拉西扯,越写越多,我不是靠教拳吃饭的,所以我讨厌写成教案式的文字,希望大家理解。在看故事中一点一点体会真正的太极拳,更重要的是学会独立思考,不要被我骗哦!

      那是2010年11月吧,我教了学费,去严承德老师那里学推手。学费不贵,当然,场地自然差点,露天马路边。

      严承德老师那年应该75岁了吧,老人家身板挺拔,人很高大,估计1米75到1米78的样子,在他那个年龄段里,绝对是鹤立鸡群。看到严老师,我马上联想到褚桂庭前辈,因为褚前辈也是瘦瘦高高的个子。


       当年褚桂庭前辈应该挺喜欢严老师的,严老师会得那真叫多啊!十八般兵器十八这个词儿,到严老师那儿真不够用了,有些兵器套路别说看过,听都没听说过,据说中国已经没有别人会练了。不过严老师挺好的,也没有强迫学生先从套路学起,十八般兵器一路一路学下来,而是想学什么就教什么,我们一拨人学推手,旁边还有两三拨人,有学形意的,有学八卦的,当然,还有学褚传杨式太极拳的。


       严老师最重视我们学推手这班人,自己亲自教,学套路的一般都是他去示范一遍就让大弟子看着。反正,单盘,平圆、立圆一路下来,然后是四正手、大捋(找不到提手旁加履字,大家凑合着看吧),严老师的四正手、大捋教得极其细腻,各种变化如何拆解反复讲解,反复让我们演练,说实话,我在网上没见过更详细的四正手。其实社会上真正会四正手的人是不多的,最多也就是双盘打轮而已。我在严老师这里看到了四正手传统正宗的练法。

      不过四正手这种训练有个缺陷:一定得两个人合练。现代社会,大家都忙,而且练拳毕竟是个小众的喜好,要凑齐同好,静下心来一起练真的有点难度。那时我想过一个问题:四正手到底在练什么呢?看我帖子的朋友也许练过四正手,也许没练过,都可以想一想,四正手练什么。这个问题先搁在这儿,后面我谈推手时再来谈谈我的看法。


      平时我们练习时,严老师都站在旁边一言不发,很多学生弟子都有点怕他,其实他是个慈祥的老人。有一次,我们练推手的人数不成双,我落单了。严老师看到了,棉袄一脱,就要陪我练,我不是一个容易动感情的人,那个冬天,我真的有点感动了。

       在严承德老师这里,推手是可以用力的,但建议你用的力比对方小一点,据说这样容易听到对方的力以及方向。我后来遇到的一位老师,教推手时,说得更明确:一搭手,就要掤住。我接下来就会提到这位老师。


       我们跟严老师学推手自然是用点力的,大家同学有时推得面红耳赤,偶尔还会人仰马翻。只是当我看到杨澄甫宗师的一段文字时,有了一点别样的想法。摘录过来:“世间练太极者,亦不在少数。宜知分别纯杂,以其味不同也。纯粹太极,其臂如棉裹铁,柔软沉重。推手之时,可以分辨。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放人之时,如脱弹丸,迅速干脆,毫不费力。被跌出者,但觉一动,并不觉痛,已跌出丈余矣。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此乃真太极也。若用力按人推人,虽亦可以制人,将人打出。然自己终未免吃力,受者亦觉得甚痛,虽打出亦不能干脆。反之,吾欲以力擒制太极能手,则如捕风捉影,处处落空。又如水上踩葫芦,终不得力。此乃真太极意也。”

       其中提到: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

       好了,这是大宗师功成后与人推手,对手的获得的感觉。那大宗师未成大宗师的时候训练时用不用力呢?


      我认为是用力的。早期太极拳从长拳进化而来,保留了大量的各种体能、力量训练,我在严老师这里就了解到很多方法。众所周知,杨澄甫宗师练功的一项内容就是抖大杆。曾有朋友送我一根大杆,让我抖抖,希望我也成为一代宗师。当时我试了试,我的妈呀,把大杆端平都是不容易的!一抖起来身体立马东倒西歪,看样子成为宗师是没戏了,最多成为一只鬃狮。那大宗师还说“用意不用力”?时代在进步,人的认识也会改变,有的往正确里变,有的往不正确里变,就训练时用意不用力,我认为是往正确的方向变。这不,李雅轩前辈在海峡这边喊:“大松大柔!”,郑曼青前辈在海峡那头嘟囔:“要松透,要松透。”


      那我们现在要不要这些力量训练呢?我认为不需要,至少在初期不需要,到高级阶段可能更不需要,不过我不确定,因为我还没到高级阶段。


      来看看《董英杰先生太极拳经验谈》里这一条:“或云练太极拳后,不可举重物,不可用蛮力,此则未必尽然,未学太极拳,一身笨力,全体紧张,既学太极拳,全体松软,筋畅气通,务必练去全身紧张,仍须保持原来之笨力,因松软之后,笨力变为真劲矣。昔人谓笨力称之曰膂力,其力在肩膂之间也。不能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也。故笨力为本钱,松软是用法,用得其法,小本钱可做大事业,不得其法,本钱虽大,事业无成也,故得太极拳真理以后,举重摔角,拍球赛跑,随意可也,不必禁忌,但依编者愚见,各种运动,不如多打几趟拳。 ”说得够清楚了吧?为了生活,打铁的、拉纤的,一身蛮力,没关系,照样可以练太极拳,但作为一项训练,举重摔角、拍球赛跑,还是免了吧,“不如多打几趟拳”。


       那推手时要不要用力呢?我在以后的帖子中再来谈。


       在严承德老师那里学推手同时,我也没闲着,平时周六、周日经常在上海各大公园转悠,就像现在整天在吧里转悠一样。学了东西总得试试吧?


       记得那是在2010年11月14日,我在上海杨浦公园转悠着,看到一伙人,老老少少十来个人在推手。这个日子其实不是我记住的,是我即将遇到的第三位老师后来告诉我的。在他告诉我的那一天,他还能清晰地描述当时的场景以及旁边还有什么人。事后我告诉自己,千万别蒙高人,人家记性好着呢。好在我当时已经守五戒,我是不说谎的。


        第三位老师姓吴,吴文鑫,场子在杨浦公园里一个靠边不起眼的地方。当吴老师跟我一搭手,我脑子里立刻闪现了杨澄甫宗师的那段文字:“其拿人之时,手极轻而人不能过。其粘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粘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双臂酸麻不可耐。”这是我第一次在推手中有这种感觉。


       原来世上真有这种东西啊!


       那天回家,虽然两臂酸得连开车握方向盘都难,但心里那个高兴啊,就像海盗觅到宝藏了一样。


       虽然,我家到杨浦公园远了一点,开车来回70公里,但我还是每个周末去吴老师那里报到。去了几次以后,看得出来吴老师对我感觉还不错。有一天推手休息的当口,吴老师问我:小戴啊,你把我这套拳学去吧。(这里先自我介绍一下,小的我姓戴,戴浩,中国籍男子,现移居加拿大。)我当时正玩得高兴啊,就答应下来了。就这样,我又学了一套吴老师的杨式太极拳,吴老师的杨式太极拳跟85大架最根本的区别是虚腿转脚,步幅也挺大的。一年后,吴老师第二次教我这套套路时,按照我当时的功力,如果完全按吴老师的身法要求打,我只能打到第一个十字手。


        以后在探讨拳架时,我会提出我的看法供各位吧友品鉴。


       在推手时,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朋友。有位朋友,还没搭手,先教育我:推手不要用力,要放松,你懂吗?那时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一搭手,还要拍拍我的手臂说,放松,放松。我一放松,他一把把我推出去。我当时有点糊涂,后来上网多了,看得多了,我才知道,这样的高手还真是很多哎!原来不是我一个人傻!很多初学者都跟我一样傻,立马我阴暗的心理平衡了很多。


      跟吴老师推手,吴老师是不在乎我用不用力的,反正不管用力还是不用力,结果就一个:站都站不住。一开始还有点沮丧,后来看到旁边一位彪形大汉上去,也是东倒西歪,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旁边的朋友低声告诉我,这位彪形大汉是陈家沟百杰之一,还在哪里哪里开武馆授徒呢,在吴老师场子里玩了一年了,天天来。怪不得大家都称呼他X老师。我的自信心立刻又起来了:小的我哪天也去开个拳馆玩玩!


      小的我声明,我不是说陈家拳不好啊!我也没去考证那位老师有没有开拳馆,更没有去考证他是否是百杰之一。我只知道那位老师真的身形高大,一米八是肯定有的,要知道吴老师比我还矮,我好歹还有168厘米呢!


      吴老师跟我推手时,是不要求放松的,反过来,经常说的是:掤住。不光掤时要掤住,两臂所有接触处都要掤住,不是光接触到对方手臂就行的,还要贴上去。一旦没有贴上去,吴老师的手就拍过来提醒我,虽说是轻轻的拍,可有时候真疼啊!时时刻刻贴上去,说说容易做到难,难在哪里?难在:一没真正的掤劲,全靠肩臂之力扛着,二没专注力,一会儿就丢,一会儿就丢。

        说明一下:丢不仅仅表现于和对方脱开,意识没贴上去就是丢,尽管这时候看上去还挨着对方手臂。这对于现在的我是很简单的,但当时不行啊,全是肩臂用力扛住的,辛苦可想而知。对于上一个视频中,吴老师是和一位老者,基本就属于玩玩,这种玩,在上海的公园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走劲。这种走劲,练出掤劲的人可以玩,可以玩得很好看,没练出掤劲的人,那真的只是玩玩了。以后我在讲推手时会再细说。


        每次跟吴老师推手以后,我通常都是累得手都抬不起来,这时候干嘛?打拳,这时候打拳,可以体验一点点不用力的感觉的,因为两臂都没力了。不过很少在吴老师那里打拳,他总是说,打拳回去打,在我这里抓紧时间推手。可能吴老师认为功夫都是从推手来的,也可能吴老师认为我去的时间太少了,不能浪费交流的时间。


        练太极拳的拳友都知道掤劲这个名词,那什么是掤劲呢?


       我现在的理解,掤劲就是顶,如果你只会用肩、手臂的力量往前扛住对方,那就只能称呼为顶;如果你不需要肩、手臂的力量,能把脚底的反弹力量调到接触点上阻止住对方,那就可以叫掤,这个力量在身体的输送过程中,会在各关节、肌肉消耗,消耗得越少,掤劲越大。绝大部分成年人,身体各关节部位已经不在最合理位置,关节已经开始僵硬,一遇外力,肌肉又自然摒紧,所以推手时只能用肩臂之力扛着,那就只能叫顶。

       传统的推手训练方法一开始是可以用力的,这有好处,好处是,练不出高深功夫的话,至少能学会擒拿、摔跤。但有坏处,坏处是,很多人可能会顶一辈子而找不到真正的掤劲。现代社会,学会擒拿、摔跤其实也有用处,可以去做城管。


       还有一种对掤劲的理解,认为身体结构摆对了,能在静态扛住对方的力就是掤劲。所以训练时,会把学员各个部位摆到位,一试,很灵,推不动、也拉不动,据说是有根了。小的我也会玩这一招,跟我一位好朋友学的。这种训练方法以易太极为典型。后来小的我发现,用这种训练方法也是有机会练出高功夫的,不过估计几率不高,能比0高一点,为什么,我以后探讨拳架时再谈。


       东拉西扯说了那么多,回来接着讲吴老师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达泉前辈资料合集】吴式太极拳前辈张达泉资料合集
常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马殿臣一一陈马喜
【原创】回顾与顾留馨先生的推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太极拳的练功顺序
锻炼太极拳的程序和方法
《三才门乾坤戊已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