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经》⾝体观
userphoto

2022.05.09 山东省

关注

  ⾝体是⼀个⼈存在的标志。在这个世界上,⼈和⼈的差异体现在很多⽅⾯,如经济、民族、思想、意识、精神、地位等,但这些都是外部的差异。⼈和⼈更本源的差异体现,应该是⼈的⾝体,它是⼈类⼀切活动的本源。以下是《内经》⾝体观,随⼩编来看⼀下吧。

  ⾝体观的概念

  诞⽣于⼏千年前的中医,对“⾝体”有⾃⼰独特的认识,并形成了系统的“⾝体”思想。但“⾝体”是在西⽅科学语境中诞⽣的词语,中医并没有关于“⾝体”的专门概念和专门论述。因此,要⽤现代西⽅语境中的词语看待和认识中医,⾸先要对“⾝体”的概念进⾏梳理。

  ◎什么是⾝体

  “⾝体”⼀词是现代⾊彩⾮常浓厚的词语,在很⼤程度上被等同于⾁体。按照我们⽬前的⽣活习惯和所接受的现代教育,⾝体多是指具体的形貌,可以通过医学的解剖和现代仪器设备检查的有⾎有⾁的躯体。这⼀⾎⾁之躯不涉及⼼、神等问题。显然,这样理解的“⾝体”并不是我们要研究的。

  “⾝”字的意义很⼴泛,除了指形体外,更与⾃我、⽣命等义相通。体,多指⾎⾁形躯,也有⼼思之意。⾝与体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如《管⼦·君⾂下》中有“四肢六道,⾝之体也”的语句。

  其实,在⽂献经典中,“⾝”包括⾎⾁形躯,也包括⼼灵,⽽且尤其重视⼼灵的德性。《论语》有省⾝、正⾝的说法,《孟⼦》更是强调修⾝、守⾝、诚⾝、安⾝,体现了中国哲学中⾝和⼼、物质和精神、天和⼈、⼈和社会是⼀体的,⽽不是⼆分的。

@纳喇伟晔资料集合分享

  “⾝”、“体”两个字连起来虽然在古代⽂献经典中不多见,但毕竟为现代所常⽤。在古汉语向现代⽩话⽂转化的过程中,单⾳节词向复合词转换的总体趋势中,出现了“⾝”、“体”与“⾝体”词意的差异。

  这种差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体”是建⽴在中国古代有机⾃然观基础上的,是形、神、⽓、志合⼀的⼈的整体,⽽现代语境中的“⾝体”是建⽴在西⽅近代科学的⼼物对⽴为分类原则上,偏重于⾝体的物理属性。

  ◎什么是观

  “观”,即观看、察看。如,世界观就是怎么看世界,⼈⽣观就是怎么看⼈⽣。

  ⽽其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哲学意蕴:它是所有重要⽂化活动和⽂明活动的意义、灵感、动机的⽆穷源泉,是⼀种视界对事物的透视,揭⽰了事物与这种视界的关系,更是⼀种理解、评价世界、⽣活和实在的⽅式。透过“观”,揭⽰的是⼀种思维⽅法、思维⽅式,是看问题的思想。

  在中国学术思想中,“观”与政治、经济、道德等各⽅⾯相联系,涉及政治秩序、社会⽣活、礼乐制度、伦理等各⽅⾯。“观”不单纯是⼀般的观看、观察,更是观者“观”的同时,反“照”⾃⾝。“⾝体观”的研究就是要“观”⾝体,⽽这⾥有“观”⾝体什么,如何“观”的问题。

  ⾝体观的多样性

  尽管如此,对⾝体观还是很难下⼀个准确的定义。更确切地说,⾝体的定义是随研究者的兴趣⽽变化的,需要我们通过分析他们的思想⽽得出某个定义。⽽这种⾝体的定义,⼜⾮常重要。

  因为这种定义所体现出来的视⾓和⾝体观,不是因为我们可能找到⼀个单⼀的定义,⽽是因为我们

@纳喇伟晔资料集合分享

找不到⼀个单⼀的定义。在整个世界⽂化中,有各种各样对⾝体的定义。

  ◎“黄帝的⾝体”不同于“盖仑的⾝体”

  西⽅医学是⼆元论的⾝体观,⽽中医学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之⾝体观的根本特征是⾝⼼⼀体化。

  美国学者费侠莉在进⾏中国医学史的研究中,为了更好地向西⽅读者介绍中医学,在《繁盛之阴——中国医学史中的性(960-1665)》⼀书中使⽤了“黄帝的⾝体”这⼀模型来解释“中国的⾝体”。

  这⾥的“⾝体”,是宇宙论的⽽不是⽣物学上的“⾝体”。她通过对《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和五⾏的分析,探讨中国⼈的⾝体观,并对⽓、阴阳、五⾏进⾏了解释。最后,得出结论:“黄帝的⾝体”是中国古代宇宙系统的延伸,“黄帝的⾝体”作为天地⼈合⼀的宇宙论模式⽽⼴为⼈知。

  为了更好地说明“黄帝的⾝体”,费侠莉指出了这个“黄帝的⾝体”不是西⽅古希腊医学中“希波克拉底的⾝体”,也不是古罗马医学中“盖仑的⾝体”。希波克拉底是众所周知的“西⽅医学之⽗”,然⽽,就树⽴医学规模与学术研究⽅法的贡献⽽论,盖仑才是西⽅医学的奠基者。

  盖仑不仅创⽴了解剖学学科,更重要的是开创了⽣理学实验,令西⽅医学的发展逐步剥落了古典医学的哲学思辨部分,转⽽以实验精神、实证精神为本的科学⽅法建⽴现代医学。

  盖仑从事解剖研究,专注于探讨形体与功能之间⽆懈可击的相互符合,惊叹于每⼀个器官的形状完全体现在其⽤途上。“盖仑的⾝体”与“黄帝的⾝体”所关注的内容完全不同。

  研究《黄帝内经》的⾝体观,不能脱离《黄帝内经》诞⽣时期的语⾔环境,也不能脱离产⽣那⼀语⾔的'时代思想潮流。这⾥的“⾝体”包括了狭义和⼴义两个⽅⾯。狭义的“⾝体”指⾎⾁形躯之⾝,⼴义

的“⾝体”则是统摄了形、神、⽓、志,是⽣命整体。《黄帝内经》的⾝体观有以下四个范式。

  ◎以⽓为根本的⾝体

  ⽓,原本是⽂化哲学概念。在哲学意义上,它具有物质含义。正因为如此,医家把它作为建构中医学理论的⼯具。医学家们认为,⼈的⾝体是由⽓构成的,⼈的⾝体功能也是⽓,形成了以⽓为根本的⾝体观。

  “⽓”在《说⽂解字》中释为“云⽓也,象形。”其原始的意义为云⽓、烟⽓、雾⽓、风⽓、寒⽓、呼吸之⽓等⽓体状态的物质。由这些直接感受到的物质升华发展为哲学上的⽓,⼜发展成为⽓论,如精⽓论、元⽓论、⽓⼀元论等。

  ⽓是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的初始概念,也是贯穿中国学术发展的主要范畴。在《黄帝内经》中,记载各种⽓名271类,2997个。从⽣命活动、病因、病机、证侯,到药性、治法、养⽣,⽆不贯穿着⽓的理论,并坚信“善⾔⽓者,必彰于物”的理念。

  ◇物质之⽓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是构成⾃然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是⼀种⼈的⾁眼看不见的极其微⼩的物质颗粒。⼈是⾃然的产物,是天地之⽓运动变化⽽产⽣的。《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就有“⼈以天地之⽓⽣,四时之法成”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分为阴⽓和阳⽓两⼤类。《素问·阴阳应象⼤论》指出:“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天和地就是整个⾃然界,由⽓构成的天地⾃然是物质性的客观存在,世间⼀切事物,都是⾃然界本⾝的产物,都是以⽓为基本构成元素的。

  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指出:“夫⼈⽣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命之⽈⼈。”“⼈⽣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有⼤⼩,⽇有短长,万物并⾄,不可胜量。”

@纳喇伟晔资料集合分享

  因此,⾝体及其⽣命活动,以及万事万物都是秉承天地阴阳之⽓的和合作⽤⽽产⽣的。

  ◇功能之⽓

  《素问·五常政⼤论》指出:“⽓始⽽⽣化,⽓散⽽有形,⽓布⽽蕃育,⽓终⽽象变,其致⼀也。

”《素问·六微旨⼤论》也指出:“⽓有胜复,胜复之作,有德有化,有⽤有变。”这些论述,指出了⽓的运动属性,强调⽓的运动是⽓的本性,万物的变化源于⽓的胜复。

  《黄帝内经》认为,⼈体各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都靠⽓的推动,⽓是维持⼈⾝体正常活动的基本物质之⼀,同时⼜是推动⼈体各器官⽣命活动的动⼒。

  此外,⼈的感觉、思维、情志等精神⼼理现象,也是⽓的运动所产⽣。《素问·阴阳应象⼤论》所说的“⼈有五脏化五⽓,以⽣喜、怒、悲、忧、恐”,强调的就是精神意识是物质运动产物的观点。

  ◇病证之⽓

  《黄帝内经》的时代,对于致病因素的认识是⽤“邪⽓”这⼀概念来概括说明客观存在的致病因素。邪⽓是⼀种“⽓”,极其细微,⼈的⾁眼⽆法看到,如《灵枢·贼风》所说的那样:“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似⿁神。”

  这也说明了“⽓”⽆形的特点。但“⽓”⼜是真实存在的,⽓的充沛与否、⽓的运⾏是否正常协调将导致⾝体的病理变化。倘若⽓有虚实,或运⾏失常,整体或部分脏器的机能活动减弱或者出现障碍,易为邪⽓所侵⽽产⽣疾病。

  ◎阴阳同体的⾝体

  阴阳学说是先秦两汉时期宇宙论的重要理论框架,它也成为当时医学实践的指导性原则。《素问·阴阳应象⼤论篇》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黄帝内经》⽤阴阳的概念命名了⾝体。

  ◇以阴阳命名⾝体

  《黄帝内经》从阴阳⾓度来分析⾝体,把⾝体内外表⾥都⽤阴阳来命名区分。如男为阳,⼥为阴;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下为阴;⾝躯为阳,内脏为阴。

  内脏⼜分五脏六腑,五脏功能在于藏,为阴;六腑功能在于传输,为阳。⼼理情绪上,激动、兴奋为阳,悲观、低落为阴。病症上,发热为阳,恶寒为阴;亢进为阳,衰减为阴;机体为阴,功能为阳;⾎为阴,⽓为阳等等。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云:“阴阳者,数之可⼗,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不可胜数,然其要⼀也。”也就是说,⾃然界虽然变化万千,“万之⼤不可胜数”,但其根源在于⼀阴⼀阳。

  根据这样的推理,《黄帝内经》呈现了以阴阳命名的“黄帝的⾝体”,这是被称为阴阳同体的⾝体,这⾥阴阳只作为逻辑和关系的概念,⽽没有作为象征性的功能来表达。

  ◇以阴阳解释⽣理病理

  宇宙万物,在阴阳关系上处于⾃然平衡状态,要保持⼈体健康,主要就是调理阴阳,使之平衡。中医的诊断是通过望、闻、问、切所得到的各种信息,进⾏综合分析,辨别阴阳关系,作出诊断。

  ⾝体疾病的产⽣也是分阴阳的,病的外因为阳,内因为阴。病机千变万化,但⽆⾮阴阳失衡,治病就是调理阴阳,使之平衡,即《素问·⽣⽓通天论》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具有五⾏属性的⾝体

@纳喇伟晔资料集合分享

  五⾏学说和阴阳学说⼀样,也是古代的⼀种哲学思想。它认为物质世界是由⽊、⽕、⼟、⾦、⽔五种性质的物质构成的,他们之间的相⽣相克关系导致了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黄帝内经》把五⾏学说应⽤到医疗实践上,⽤五⾏相⽣相克的原理来解释⽣命活动、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法则。

  中医的“藏象学”,即⼈体的内脏与全⾝各部位表象的相应关系,从外表的症状可以诊断内脏某⼀部位功能发⽣了什么变化。⽽内脏与五⾏是⼀⼀对应的,肝属⽊,⼼属⽕,脾属⼟,肺属⾦,肾属⽔。  五⾏理论解释了五脏各系统之间的动态关系,强调的是功能⽽⾮解剖结构。这让我们看到,考察⾝体的存在和结构特性,必须遵循五⾏⽣克的道理,才能找到掌握和控制这些复杂系统的途径。

  ◎以经脉贯通的⾝体

  先秦两汉时期,通过阴阳五⾏学说,⼈们构建了当时⼈关于世界图景的理论框架,世界被看作是⼀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包括⼈在内的宇宙万物之间形成了⼀个循环互动的⼤系统。对于⾝体的研究,当时的⼈认为⾝体也是以阴阳五⾏为系统的⼀个⼩宇宙,并以⾃然界的⼗⼆经⽔来类⽐⼈⾝的⼗⼆经脉。  《黄帝内经》认为⾝体是⼀个有机的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经络联系起来的。⼈体主要经脉有⼗⼆条,称为“正经”。⼗⼆经脉⾸尾相连,形成了⼀个循环系统。

  ⼗⼆经脉所构成的循环系统,把五脏六腑与⼈体外表联系在⼀起,把五脏、五官以及全⾝各部位联系起来,这对于⼈体疾病诊断、针灸治病都有指导意义。

  除了⼗⼆经脉外,还有奇经⼋脉、⼗五络脉等,他们各⾃构成局部⽹络系统,形成⼩循环。经脉学说反映了《黄帝内经》注重系统性、整体性的特⾊,在⼏千年的养⽣和治病实践中得到验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黄帝内经》身体观范式
走进《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5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浅悟《黄帝内经》
读《黄帝内经》札记
五运六气是中医理论的源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