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渡舟:关于自学中医及《伤寒论》的问题。

关于自学中医及《伤寒论》的问题:

​刘渡舟(1917~2001),自幼体弱多病,经常延医服药,从此与中医结缘,并矢志学医,毕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和教学,临床辨证善抓主证,并擅长使用经方治病,成绩卓著,是当代中医大家(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历任北京中医学院古典医著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常务委员等)。

一、其实目前中医院校的同学,大多买伤寒注释的书籍多是刘渡舟先生,或是胡希恕先生的书。刘老的自述是比较朴实中肯的,摘录要点如下:

1.从四大经典开始学习

刘老谈及了有两种以前旧社会师带徒的模式,第一种是以《汤头歌》、《药性赋》、《濒湖脉学》、《医学三字经》等教材来带领学生学习,这种模式偏重于传授自己的经验,但是对于《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讲授不足,所以这种模式侧重于临床,理论方面有所忽视;第二种模式是以四大经典著作(内经、伤寒、温病、本草)开始的,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理论水平较高,基础牢固,具有发展潜力。

刘老还引用了清·徐灵胎的《慎疾刍言》:“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

而刘老在读了几年私塾,有一些古汉语的基础之后,再用了三年来学习中医的理论基础。

2.要下苦功夫去背书

《医宗金鉴·凡例》:“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如果不读书,不牢记熟读,一切都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同时,还要注意的是,要做一个主动学习、终身学习者

3.自学三忌

①忌浮: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心不专一,不能深入的话,这种学习没有什么结果可言,所以,专注、专一、沉静下心很重要;

②忌乱:自学的时候,不能没有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看别的书,蜻蜓点水乱无杂章,没有系统的学习的话,也必然学无所成,所以,看书的时候一定要制定计划和步骤,要有一个体系、系统性的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③忌畏难:自学过程中,发生困难,不理解、看不懂的地方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如果不能以钉子精神向难处钻研求解,将一事无成。所以,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迎头而上,习惯于解决问题之后,自己才有更大的提升

4、学与用

①学以致用,在临床中解决治病防病的问题

②白天看病、晚上读书

③中医不能脱离实践,脱离了就可能造成:I.盲目崇拜,II.粗暴否定。这里刘老对于盲目崇拜和粗暴否定都予以坚决反对的态度。而对于今天的中医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通过真正的临床,一方面,我们也不会盲目崇拜,觉得中医包治百病,这是不正确的,因为确实很多疾病中医、西医治疗效果都不佳,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粗暴的中医全盘否定,就跟以前遇到个患者比较有趣,说以前觉得不信中医,就是安慰剂,结果自己感冒拖了两周结果鼻子有点老是觉得堵起堵起的,后来吃中药确确实实改善了临床症状(当然了,古代把鼻炎称之为“鼻渊”为四大疑难杂症之一,今天其实中西医治疗鼻炎都只能说看运气)。


二、刘老在《名老中医之路》中阐述了如何学习《伤寒论》的方法,推荐的《伤寒论》注本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佳,不偏不倚,以经解论,以及《伤寒明理论》和《方解》两种书。之后可以看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柯韵伯的思想与仲景思想共鸣,但是把足太阳膀胱当做心阳来论述,略有牵强附会,而尤在泾虽然笔墨不及,但是对于脏腑经络、气血营卫与正邪变化的功底比柯韵伯更为扎实。

摘其要点如下:

1、诵记为基础,通今须博古

刘老认为学习《伤寒论》应先打好一定基础,学经典著作是学医的根本,徐灵胎在《慎疾刍言》中指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刘老强调学经典包括学好《素问》、《灵枢》中的阴阳辨证思想和方法,以及学好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知识;有一部分人认为只有西医才有生理、病理,其实中医也有生理病理,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素问·五脏生成篇》、《素问·五藏别论篇》等篇章都有阐述中医生理病理的内容,需要诵记其内容。

同时把《医宗金鉴·伤寒心法要诀》和陈修园的《长沙方歌括》学懂吃透,并要背得滚瓜烂熟,牢记不忘。

2、读书须百遍,其义才自见

刘老强调《伤寒论》原文398条,最少读四五遍,并对其中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症都熟背牢记,临证方可信手拈来。他认为学习《伤寒论》有理解条文和条文之间相互关系的意义而为基本要求,指出398条条文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需要领会条文和条文排列组合的意义,前后对照,融会贯通。

在这一阶段,可能会感到枯燥无味,但只要坚持下来就是胜利,临证时才会得心应手。

3、须熟读原文,才可读注解

刘老认为在熟读原文的基础上,然后可以读注解了,建议先读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因成注在学术上不偏不倚,以经解论,最为详明,另外成无己还写有《伤寒明理论》、《方解》两种书,建议也需认真阅读,加强辨证论治的方法和运用。

成氏三书读完后,刘老建议读徐大椿的《伤寒论类方》、柯韵伯的《伤寒来苏集》、尤在泾的《伤寒贯珠集》。以上三位注家,在伤寒学中影响深远,他们的注解,角度不同,殊途同归,可以开拓思路。最后他还建议读读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璜《伤寒溯源集》、日本人丹波元简的《伤寒论辑义》等。

通过上述三个步骤,如果能坚持到底,刘老认为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著作也就可以说学得差不多了。他强调学《伤寒论》不可浅尝辄止,亦不可略有所获便沾沾自喜而停顿不前,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要怕难,要明其义又要背其文,更需要学以致用,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老中医之路 刘渡舟教授谈如何学习《伤寒论》
中医原来是这样啊!!!——抓主证,识病机(1)
刘渡舟:学习中医的点滴体会
刘渡舟和胡希恕两位先生之比较(转自煮杏斋先生)
抓主证——《伤寒论》条文中所贯穿的问题
总结刘渡舟教授学习中医的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