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宿迁马拉松:情理之中的跑崩,意料之外的PB

对待马拉松我一直很佛系,虽然早在2006年我就完成了个人首马,但到现在为止,一共也只跑了12场线下比赛而已,个人最好成绩是在2012年,第三次参加北马时创造的,3小时49分46秒

剩下的10多次,只有一次跑了3小时59分多,其他都在4小时10分开外,甚至还有两次跑了5个多小时。很多朋友都觉得这应该远不止我的真实水平,在我创造PB的那篇赛记中,我对这个成绩和当时的水平表现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还有小幅的进步余地。没想到这个进的这一小步,直到9年以后才到来。

对于每场全马比赛,我都认真准备,努力去跑,当然也仅仅限于赛前的一两周。那时候我几乎从不正经训练,月跑量平均下来还不到5公里。跑马更像是凑热闹或者旅个游,全凭心情和状态。直到2019年秋天开始,我才真正开始有意识的去跑一跑,但比起严肃跑者还相差太远,充其量只是娱乐型。

由于山野一直是我的兴趣和重心,所以一周七天,路跑于我只是维持状态。首先我周一不能跑,因为周末进山刚搞完,身体需要休息;然后周五也不能跑,不然也会影响周末进山的状态;剩下周二到周四,上班午休的一个小时,是我仅有的训练时间,我会尽量去楼外跑个10公里。曾经也早起跑过一段时间,遗憾没有坚持下来。

但是,天气太冷不跑,刮大风不跑,下大雨不跑,太热也不跑,雾霾不跑,有事开会不跑,困了累了还不跑……总有一些堂而皇之不跑的理由。甚至还有几次,衣服换好了一看表,时间来不及,我都会直接放弃。那些风雨无阻的自律跑者是我打心底里膜拜佩服的。

平时这样有一搭没一搭的训练,加上周末进山凑的里程,每个月下来也能保持在200公里以上,单就跑量而言似乎不算特别懒惰,但实际对体能的帮助只有我自己清楚。我很珍惜每次午休训练的机会,也会做一些交叉训练,针对自己的能力和特点,尽量做到极致。

但训练一度给我带来的都是心理打击,觉得自己再怎么拼,就单一公里的配速而言,也从未到达4分40,而4分30更是不可想象,10公里能维持510的配速已是尽了9成力气。所以比赛中怎么能达到全程52X的配速去破我原有的“巅峰记录”,真是不敢想。

2020年,在这种相对松散训练的加持下,我跑越野赛的成绩在十多年后终于有了质的飞跃,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信心。相较以前,我可以在大部分路跑赛段,都能咬牙跑起来。以前我曾非常痛恨路跑,觉得自己腿短跑不过别人,每次比赛成绩不好也归结为平路太多跑不起来,哪怕再给我两座山都行。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没有人天生爱跑公路,他们比我快,一定是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和努力。我不能再为懒惰找借口,所以才从2019年秋天开始,下决心好好练路跑,争取缩小与这些人的差距。

但马拉松在过去这一年里,我只自己跑了几次线上的,没参加线下比赛,那种万人齐唱国歌的场面再没感受到。跑线上马就很没有仪式感,我曾在家门口的河边转过几十圈,也曾独自去山里沿公路跑过十多次折返,还有借着跟大伙爬山特意凑里程……但即使这样,在去年5月中旬,在我有效训练8个月之后,我在家门口跑了一个3小时49分整,属于无意中的非官方PB成绩,在那次的训练笔记我这样写到:“前半程,务必,必须,一定要慢下来!

跑完那次以后,我其实对自己在正式比赛中可以PB是持有百分百信心的,毕竟氛围摆在那里,还有更完善的补给,天气给力起码还能再快5分钟。但后来受到持续的越野赛、伤病、状态以及训练中断的各种影响,放到现在早就没法再说了。

今年冬训,我的路跑量还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周末又持续跑了几次强度比较大的山地训练,旧伤虽没发作,但也肯定没养好,一直有感觉。3月以来开始休假,该休整的时候我却反向行之,去广州和深圳大鹏半岛玩起了solo赛道,所以状态一直没有调整过来。

以这种状态上赛道,实际无异于一个小白。


宿迁这个城市对我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只知道有个同事是宿迁人,他来公司第一天做自我介绍,开场就说自己是刘强东的老乡。这句话让我印象很深,这次恰好是京东冠名,宿迁的名人里,除了项羽,被大家广为熟知的,应该就是这位京东创始人了。

之前的马拉松比赛,除了家门口的北马,我跑过的是哈尔滨、蓬莱、济南、泰山和秦皇岛这些,北京周边或不算太远的旅游城市。

而宿迁位于江苏北部,在徐州和淮安之间,挨着中国第七大淡水湖——骆马湖,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乾隆六下江南,曾五次驻跸宿迁,赞这里是“第一江山春好处”。而宿迁也被誉为“酒都”,洋河跟双沟都在这里。在这个高铁发达的时代,从北京过来仅需3个半小时,和从上海过去的时间几乎相当。而和省里几个老大哥无锡、南京和徐州比起来,宿迁马拉松还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

赛前领物之后碰到了老朋友南子,他是个很自律的跑者,上一场刚刚在炎热的海南PB,见面就特兴奋的问我,“你跑多少啊?”

久疏战阵的我还没反应过来,脑子有点懵,这是越野赛吗,还分组别?50、100?噢,不对,是全程半程和迷你。顿了一下才说:“我跑全程呀。”

“哈哈,我问你打算跑多少?”

“噢,不好说,我一年多没跑比赛了,腿脚还有伤……”

后来我们又针对天气、训练聊了一些,我才支支吾吾的说,尽量4小时能回来吧。这个时间按去年同期的训练水平来说,肯定是底线了,但临场跑成啥样,对于我这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来说,真是难以估算的。 

精英选手对自己的成绩一般都有一个清晰准确的预判,他们在比赛中也会按秒为单位对每一公里进行精确的配速规划,并以此作为目标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通常路况和天气对他们的影响很小,除非自身出现失误和意外,不然拿到比赛里,他们就是永不疲倦的机器人,去执行已经输入好的指令而已。

相对越野而言,马拉松没有什么投机取巧的地方,靠补给?靠装备?靠技术?这都不存在的。我认为就是纯比拼脚力,看谁节奏好、耐力好、更能跑,这才是属于人类最原始的较量。

我们和高手的差距是全方位、甚至无法逾越的,所以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别人快慢我不管,跑好自己的就行了。道理我都懂,可实操起来,咋就这么难呢?



比赛日当天,早起、进食、排空、热身一切按部就班的进行,场内摩拳擦掌场外雾气腾腾,我望着不远处项王策马的雕像,真是久违的大赛气氛。赛前我拿到的是自己唯一的生日号码簿,还有名字徽章,以及右手半只手套。我此前参加的比赛喜欢收藏号码簿,已经留了近百张,现在唯独这张最有意义。

而全马和半马选手进行了混排,A区集中的都是高手,而且安排所有精英和兔子都站在了第一排,这也是站在选手角度考量,很值得同行们学习的点。

出发的时候我站在队伍中间的部分。跑过起点线的同时,阳光也冲破了云雾照在我的身上,这种“梦幻开局”也许就预示着此行的诸多不凡。

和之前很多比赛一样,我在超越了少数节奏偏慢的跑友后,就稳定在赛道的左侧,不慌不忙的跟人一起跑。

1公里,2公里,3公里,我的配速一直在4分30多,第一公里这个配速我是接受并认可的,毕竟起步都兴奋,跑出一个平时从没跑出过的速度也很正常。而第二、三公里就让我有些意外了,因为身体感觉尚可。这时候略微有点飘飘然,心想,舒服就跑呗,看能维持多久。

5公里下来均速不到4分40,我已经有了创造自己最快10公里的野心。

到8公里的时候还没掉出5分,而且比较轻松,让我超级意外。

这时身旁追上来一个大哥,问我:

“兄弟你速度挺稳啊,打算跑多少?”

“争取……4小时能回去吧。”

“那你前面太快了,这么跑310差不多!”

“噢,没事,我知道,我后面肯定慢。您呢?”

“320,我跟你跑吧!”

“啥玩儿?那我跟您才对啊!”

“没事,一起跑一起跑。”

听到有人夸我,还是320级别的高手,居然乐意跟我跑,我又不自觉的提了提速。

10公里的时候,我如愿大幅PB了1分09秒。我清楚的记得10公里48分29秒的记录是我2010年左右在清华体育场里创造的,那时候还在那附近上班,也是午休时去跑的。当时还没有运动手表和智能手机,我是举着手机的秒表记的时,还一直深度怀疑自己是不是少数了一圈。那次跑的甚至比我后来跑五岳寨的前10公里柏油路下坡都快。

要知道,对我来说,10公里跑进50分这件事,在我跑过的上百个10公里中,也只发生过4、5次而已。兴奋之情难以掩饰,就彻底放飞了自我,想着乘胜追击,比赛策略进而改为先破半马记录,再看后面。半马记录也是之前在北马跑的145,后来抽筋,后半程用了将近3个小时。

但计划没有变化快,刚出11公里的水站没几步,有个始料未及的状况毫无征兆的发生了——我鼻子一热嘴里一咸,拿手擦了一下,开始以为是鼻涕,但居然是鼻血。摸了一下身上没带纸,只能深吸几下,打算把血吸回鼻子里,然后用手套蹭掉血,堵一下就没事了。

但反复试了几次,都不好使。血还在不停的流,手套也被染红了几块,滴答滴答几滴血掉在我的身前。我只能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用手套擦汗降温,再仰起脖子。但这都不能抑制我这股血气,好像我的PB一样来的势不可挡。

跑了大概100米,我的节奏就和周围的跑者有些格格不入了,两边的观众也在惊呼:“哎呀呀,你看他,这小伙子跑的直流鼻血!

我开始倒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甚至把血当成鼻涕,擤了两次还,也有一部分顺着鼻腔流到了嘴里,合着痰一口吐出,啊,居然是一口浓血!估计自己当时满脸是血,嘴里也是血,实在有些吓人,惊呼的观众也越来越多。

不得已,我对身边的一个跑友,指着自己的鼻孔,说:“哥们,带纸了么?”

他一脸惊恐的表情,先是摇头摆手,然后提速蹿到我的前面,一边跑一边回头一边向外指,意思是让我降速,等一等,或者找一下场外援助。

我没理会他,还是继续跑。又过了几十米,他还是跑几步就回头看我一下,都把我看毛了,是怕我倒地休克么?

终于,他停在了一片观众面前,帮我找了一张纸巾。我连忙道谢,抢过纸巾继续提速跑,争分夺秒地不想让配速掉出5分。

撕下纸巾一角,堵上鼻孔之后,血果然止住了,我的状态似乎也没受什么影响。但剩下的四分之三张纸巾,我却一直攥到了40公里,直到离开最后一个水站才丢掉。

跑步的时候我很少主动去降速,只靠身体感觉自然的被动降速,这就是大家常说的自杀式跑法

半程用时1小时42分45秒,我顺利又实现了PB。

平时是主动想跑速度,也不可能达到这个水平,这主要就是受比赛气氛的感染,无数人声嘶力竭的给我喊加油,那种和观众对视之后反射到脑海里的信号就是,有多少力气使多少力气,才不枉比赛。

在冲半程这最后一公里的时候,实际我已经有点后悔了,真傻,这还剩一半呢,冲又不敢真冲,不冲又对不起自己可能的新记录。

接连两个目标达成之后,我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身体状态。

此前我的配速还能顶在5分以内,但任务完成之后,心气就塌了一半,22公里开始,配速直接掉到了5分半。

越野跑也好,马拉松也好,僵持到一定程度后,我就喜欢开始算时间,预计能多久完赛,或者设立一个目标,尽管这个目标会不断下调。

半程的时候我的目标是33X。330的配速是5分,以我之前积攒的优势,只要每公里维持在我平时放松跑的5分30左右,就有很大希望。但随着比赛一公里一公里的进行,340已经越来越不靠谱。345呢?顶一顶希望很大。

越想顶住,就越想提速,在被动降速的情况下再主动提速,这种情况通常会带给我一个结果,就是抽筋。这次也不例外。大概从25公里开始,只要腿部跑动姿势超过一定角度,就会传来丝丝的抽搐感,发力到一定程度也会抽。

之前盐丸、水、饮料、能量胶的轮番按时轰炸,补给实际并不存在任何问题。到底还是练的不够。这个情况一直贯穿我后来整个比赛,即使补了几次生理盐水,比计划还多吃了两颗盐丸,还是没得到有效的缓解。和越野跑可以停下休整拉伸不同,马拉松我真的不想停,节奏乱了更没法跑,只想慢慢通过降速进行调整。

再后来脚步也愈发沉重,感觉鞋越来越顶脚,每次迈步砸向地面,都像拿锤子在敲自己的指甲盖。有几个瞬间我已经意识到,大脚指甲肯定是保不住了。之前指甲也出过很多次问题,但细想一下,最近一次确实也是17个月以前了。

接下来各种状况频频袭来:背后的短裤口袋塞着能量胶,不知不觉却把我后腰刮破了皮;前面号码簿的扣没太注意,一直在磨乳头,感觉沙沙的疼,后来发现也破了;吃盐丸的时候密封袋打不开,着急的我直接撕破袋子,胶囊被挤破了俩在兜里,还不慎掉了一个在地上……

我也又一次深切的体会到后半程才是马拉松真正的开始。阔别17个月再跑全马,我又退化成了一个小白,除了比之前更能跑一些,其他之前掉过的坑又挨个摔了一次,有些无奈也有些泄气。眼看周围无数人超我而去,面对直击心门的加油声,我却再也提不起速度,甚至下坡的时候还要加力才能跑起来,刚跑起来却又开始抽筋……

逐渐,脚指甲的痛感慢慢超出了预期,水泡也起来了,我只能想一些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看一看左右优美的赛道风景,给一直在路边喊加油的人好好回礼……不得不说,宿迁的街道非常明净,道路平坦宽敞,路过了好几个城市花园,观赛者振奋人心的加油声一直感染着我,有学校单位组织的,也有很多自发的,这才是线下赛事独有的魅力。

赛段后期,跑入三台山森林公园之后,有一段明显的起伏。不过在景区优美宜人的环境相衬之下,我也没感觉有太大困难。

32公里的时候看表是2小时45分,最后这10公里,我只要配速不跌出6,就能进345。手表每公里的震动报时,却让我觉得希望越来越渺茫。

“345不行的话,348也可以,起码PB了;PB差几秒不行的话,起码跑个349交差吧?35X看着实在太难看;4小时还回不来是不是等于白来一趟啊;这要是脚指甲疼的受不了,退赛回去可太丢人了……”(赛记写到这里,我才仔细核对了自己以往的最好成绩,当时一直误认为是3小时48分52秒,我真不知道这个数是从哪儿来的。)

后来一直到终点,我都是在这种不断的纠结和胡思乱想中度过的,配速和目标不断降低。尽管这样,我还是咬着牙,变着各种平时没试过的跑姿和跑法,最大限度、最小代价地去维持配速,除了进水站喝水走几步,其他时候都坚持在跑。

后来的三、四公里,我超越了很多走着的跑者,这在以往我参加的比赛是非常罕见的,印象中我跑4个多小时的时候也没见到这么大面积走的情况,看来跑崩的真不在少数。那天预报26度,不过风也不小,体感最热时应该在19度左右,想创造更好成绩,应该至少再低8度。流鼻血是我比较常见问题,之前爬山和越野赛流过很多次,我血热也很容易上火。

在体育场门口,我看到了最后一块指示牌,写着距离终点还有100M。同时周围的选手在沉默了几个小时后,也爆发出各种吼叫声,我抬起手表看到时间的一刻确实有些五味杂陈,以为就差一点点,既遗憾又没有遗憾,因为确实已经尽了自己所能。

也许这个结果是早就安排好的:

3小时49分19秒净计时成绩

我是发完朋友圈,回到家睡醒一觉,第二天来到公司,又查阅自己以往马拉松成绩时,才意外的发现我脑子里记错了以往的最好成绩,而这次跑下来居然PB了27秒!那个时候我的心情更复杂……

迁马从赛前通知到交通接驳,从防疫检查到参赛领物,从选手关怀到后勤保障,从赛道风景再到赛事氛围,从赛道体验再到最后的完赛服务……汇跑都已经做到了极致,确实都让我无可指摘

但相较之下,宿迁的赛中补给和丰盛的赛后大礼包相比,确实略显单一。基本就是海绵、水、功能饮料和零星水果,以及32公里左右才盼到的盐丸(糖丸)和能量胶。也许这也是汇跑办马拉松赛事的一大特色——向国际标准看齐。

换个思路想,如果补给太丰盛,跑起来还容易胃下垂,不像越野赛被惯的,可以坐下来慢慢吃,溜达着消化。而盐丸和能量胶,都可以随身携带,依照个人的情况随时进行补给。

实际组委会只需提供水就好了,这一点来说,迁马做的没有任何问题。而且迁马的水站密集程度,比我之前参加过的任何一场比赛都高,基本2-3公里就有一个,中途还夹着不下10处喷淋。

补给这件事也让我更清醒的意识到,全程马拉松实际是一项门槛很高的极限运动。大多数群众可以参与的其实只是健康跑和迷你跑。如果想要顺利完成半马或者全马,势必要经过非常科学系统的训练。尤其业余跑者,对马拉松要随时保持敬畏之心,否则只能是跟我一样,结果是伤身。


对于越野跑来说,马拉松的距离相对更短,没什么爬升,路也好跑,但它的难度对我而言却更大。我曾经非常非常畏惧跑马拉松,但经过了这一年多,每月200+公里的跑量和训练,使我对路跑的观念逐渐发生了变化。

宿迁马拉松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我认真对待的第一场,尽管我跑的很糟,但以后肯定还会有第二场、第三场、第三十场……只要认真对待,平时竭尽所能去训练,最终的成绩就一定会有所体现。

宿迁马拉松是我跑马一个新的起点,也庆幸自己给以后进步留下了不少空间。

国内跑者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更好的服务和赛事体验,是吸引跑者来旅游、参赛的最直接动因。对于一个首次举办万人以上规模马拉松的城市来讲,宿迁这次无疑交出了几近满分的答卷

合作媒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宝马赛記 | 铜川跑者王凡:破三圆梦之战
【笨鸟跑步】堆跑量到底能不能提高成绩?
酷女孩!汉马2小时55分夺第三,她说:真正热爱,便不觉辛苦
得冬训者,得PB——上马冠军杨定宏
【野蛮部落】这是一只神秘的精英团体,每一个成员都让你望尘莫及
2019年转瞬即逝:这一年跑圈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