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人:六家畈吴毓芬父子与巢湖中庙姥山塔续建和淮军昭忠祠的兴建

(巢湖半岛最南端的中庙)

巢湖半岛最南端的中庙,因中庙寺得名,是巢湖东西半湖的分界点,素有“湖天第一胜境”之称,系合肥市代管的县级巢湖市管辖范围。合肥是淮军故乡,淮军创始人、统帅和主要将领大多出自现合肥市的肥东县、肥西县、庐江县等地,淮军历史文化遗迹处处可见,中庙的姥山塔和淮军昭忠祠是其中代表。

中庙姥山塔的续建和淮军昭忠祠的兴建,与淮军的创始人、统帅李鸿章密切相关,与六家畈淮军将领吴毓芬、吴兆楣父子也相关。吴毓芬父子受李鸿章委托,在其中做了不少具体事务。

(中庙寺相对姥山岛)

一、李鸿章与吴毓芬父子及中庙

李鸿章是淮军的创始人、统帅,也是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出生于距中庙约50公里的庐州府合肥县东乡磨店(现合肥市瑶海区磨店),20岁才离开家乡赴京。1853年2月25日,太平军占领安庆,李鸿章正任翰林院编修。他迅速代工部右侍郎兼刑部左侍郎、安徽旌德人吕贤基起草奏折,提出在安徽堵剿太平军的方案。咸丰首肯,令吕贤基为督办安徽团练事务大臣,带李鸿章等皖籍官员回安徽。1853年3、4月间,吕贤基带队回到安徽,将李鸿章等属员分遣回乡,“各就乡邑,激劝乡民,且团且练”。李鸿章回到庐州,立即招募数百名乡勇,于当年4月至5月间,即赴颍州、凤阳、定远一带,参与镇压颍州王市集陈学曾、纪黑壮部捻子和定远陆遐龄起义军,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1853年12月10日,时任刑部郞中的李鸿章父亲李文安,因户部右侍郎、安徽歙县人王茂荫保荐,也回安徽办团练。王茂荫,字椿年,号子怀,清朝货币理论家、财政学家,是唯一一个被《资本论》提到的中国人。

李文安,字式和,号玉川,又号玉泉,别号愚荃,榜名文玕,1854年正月抵达临淮清军军营,命其三子李鹤章招数百名练勇往随。1854年,庐州被太平军攻占后,他立即赶回家乡,与李鸿章一齐办团练,带领各自的队伍,与太平军作战。1855年7月6日,李文安驻军中庙,在中庙团练公所突然去世,李鸿章率领所部团练正在巢县东关一带,随清军与太平军作战。李鸿章得知父亲去世消息,急忙赶回中庙奔丧,离开不久,巢县太平军万人猛扑巢湖清营,清军全军覆没,他因不在军中而得以幸免。所以有人说,李文安以他的死换回儿子李鸿章一条命。李鸿章也将巢湖中庙视为起死回生的吉祥地,对中庙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中庙码头看姥山)

吴毓芬,字公奇,号伯华,六家畈人。清朝咸丰初年,与弟弟吴毓芳、吴毓蘅、吴毓兰等人在六家畈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李文安、李鸿章父子奉命回乡办理团练,吴毓芬兄弟追随左右。1854年3月,吴毓芬兄弟率团练随李文安渡过巢湖, 参加庐江的白石山之战,击退了陈玉成率领的太平军。1861年底至1862年初,李鸿章奉命招募淮勇组军时,吴毓芬带其长子吴兆楣,和弟弟吴毓兰一起加入淮军,并将熟识的张树声、刘铭传等人引荐给李鸿章。吴毓芬先在淮军营务处管理营务,1862年冬组建淮军“华”字营,自任统领。1867年称病请假回乡,未再复出。

吴兆楣,字显甫,号葆之,太学生,吴毓芬长子,1862年随其父加入淮军,曾任“华”字营营官,因镇压太平军有功,被“赏戴孔雀花翎,运同衔升用同知,直隶州知州江苏即补知县”,“军功历保遇缺即选从九,遇缺即选县丞五品衔”。

六家畈距中庙约8公里,李鸿章倡导续建巢湖姥山塔、兴建昭忠祠,回到家乡的吴毓芬父子就成了最好的助手。

姥山塔)

二、吴毓芬续建姥山塔

姥山塔,又名文峰塔,位于巢湖水中姥山岛上主峰笔架山的最高处,2019年10月16日,被国务院核准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姥山岛是巢湖中最大的岛屿,距巢湖半岛3.5公里,总面积0.89平方公里,四周湖水环绕,湖天一色。庐州地区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1631年(明崇祯四年),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希望庐州多出状元,主建此塔,建成三层后,因明末农民起义而停工。1878年(清光绪四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李鸿章动议重修,委托1867年称病回到六家畈的吴毓芬具体负责。

(李鸿章题词)

塔1880年(清光绪六年)建成,李鸿章兴致勃勃地题“文光射斗”、“擎天一柱”,“擎天一柱”指姥山塔的“形”和“势”,“文光射斗”指姥山塔的“意”。李鸿章还应吴毓芬邀请,作《姥山塔碑记》,刻于石。《姥山塔碑记》中记,“予眷怀家乡,尝殷然思竟厥事,简书役役,旷隔数千里,幸邦人士同志者多愿赞成,吴伯华观察毓芬其尤也”,姥山塔“塔势涌出,山光荡摩,飞碍高鸟,影摇澄波,白云亲舍,南望耿耿”。

塔高七层,条石青砖结构,层层飞檐走角,八角对着八方,角角装有铜铃,外观雄伟,结构精巧。塔身由外壁、回廊、塔心三部分组成,每层塔壁有题词、诗文,或砖雕佛像。题词多为淮军将领题词,李瀚章和李鹤章、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吴长庆、唐定奎、丁寿昌、龚照瑗等淮军将领的手迹留在塔内,堪称淮军主要将领的手迹题刻大观。其中,李瀚章题“举头日近”,张树声题“势如涌出”,刘铭传题“中流一柱”,吴长庆题“中立不倚”,周盛波题“秀挺湖山”。

(吴毓芬题词)

吴毓芬也题“天心水面”,还洋洋洒洒写了64行的长诗《姥山歌》,刻在塔的二层门顶上。诗中提到,六家畈离姥山岛“小隔湖天半日程”,他“一年十作山中行”,为续建姥山塔操心,“山灵闻我歌应喜,日日好风来送迎”。姥山四季如画,“春山旖旎花满径,野草无名香不定,山鸟翩飞水鸟啼,云屏翠峰闻奇胜”,“夏山将雨先怍态,山脚拔地浑欲飞,瑚云千朵白莲茁,彩荷一叶形倒垂”,“冬山带雪何隐约,冯夷宫中水嬉作,云鬟新湿不禁寒,天假冰绡张大幕”,秋季最适合赏塔,“秋山了了青琅玕,是谁擘置水精监,天风入塔铃铎语,夜深疑有仙经过;载酒寻幽绝壁底,水光如天月如水,洞箫在手不敢吹,闻声恐触潜蛟起”。

吴毓芬1891年去世,其长子吴兆楣1892年在六家畈的潜溪河与巢湖交汇处,牵头修一七层风水宝塔,镇湖塔,与姥山塔遥相呼应,吴兆楣女婿洪汝闿在《外舅吴公家传》中提到,“东西十里间,二塔高下俯仰相望,舟人渔子过其下者,见塔往往能道公父子间遗事焉。”

(中庙淮军昭忠祠院落)

三、吴兆楣参与昭忠祠兴建

中庙昭忠祠,又称淮军昭忠祠,东侧是李鸿章父亲李文安的专祠。1892年,李鸿章在淮军创建30周年之际,向清廷上《巢湖建淮军昭忠祠折》,表明庐州为淮军创始之地和淮军将士的故乡,自淮军创建之后,“戡定全吴,肃清二捻,战伐之迹遍于浙闽江皖鄂豫直东各省”,“迄今拱卫畿疆,东至营青,南迄闽广,屹为海防得力之师”,但“庐州为淮军创始之地,祠祀至今缺然”,“庐州为各将士故乡,亲见从前治军缔造之勤,捍卫之绩,其后父兄子弟从征四方,长往不返,岁时霜露,良足感伤。各省皆有祠祀,而本郡独无”,请求仿“湖南湘乡县及洞庭君山湘军昭忠祠故事,在庐州府城东南之巢湖中庙空隙处所,创建淮军昭忠祠”,清廷批准。安徽巡抚沈秉成也向朝廷上奏,说合肥、巢湖两县士民感念李文安保卫乡里的业绩,请求在中庙附近为李文安建一所专祠,清廷同样批准。中庙淮军昭忠祠与李文安专祠实际上同时动工兴建,都于1894年竣工。

著名桐城派大师吴汝纶应李鸿章邀请,抱病写出1800余字的《合肥淮军昭忠祠记》。李鸿章为昭忠祠题联:“比闾牙戟,誓与同仇,当年蹈刃如归,真以一心回厄运;列镇旌麾,号为极盛,此日临觞太息,应思万骨聚成功。”李瀚章和刘铭传、刘秉璋等淮军将领也都题联。

(中庙淮军昭忠祠内正厅)

苏州、武昌、保定、台湾等地均建有淮军昭忠祠,中庙昭忠祠是在淮军故乡建立的唯一祠堂,一直被尊崇为中国淮军的“总祠堂”。中庙昭忠祠也不是为一地一战阵亡者而建,而是为整体阵亡者和“积劳病故者”而建,淮军各营系的主要将领在此都设有灵位。昭忠祠原为三殿两进建筑,建筑高大的门楼前有石兽并列,树有高高的旗杆,后有损毁。巢湖市政府在1990年后多次修建,现在整体建筑由门厅、正殿和两厢组成,坐北朝南,共30间,建筑面积990平方米,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具有典型的江淮古建筑风格。

著名学者、巢湖市修复淮军昭忠祠工程指挥部学术顾问翁飞在2005年2月3日《新安晚报》上发表的《巢湖淮军昭忠祠漫笔》中说,“当时实际负责监造的有两人:李天钺和卫汝成”,李天钺是李鸿章三弟李鹤章的长子,负责管理帐目;卫汝成是淮军盛军记名提督,负责昭忠祠和李公祠的勘察和营建。

吴兆楣女婿洪汝闿在《外舅吴公家传》中却记载,吴毓芬1891年去世后,吴兆楣“明年丁资政忧间,一至天津即归,而为相国李公治淮军昭忠祠于中庙,祠成,起复赴江苏”,文中“相国李公”,即李鸿章;“资政”,即被封为清资政大夫的吴毓芬。

1914年版六家畈《吴氏族谱》里,六家畈人吴雨村长子吴汝苾的岳父杨先甲在《雨村亲家行略》中也记载,“吴葆之,大令,公族叔也,名望卓著,有知人鉴,极器重之,凡建中庙楼及昭忠祠暨修苏州海塘埂,均委公助理,握算督工,日无暇晷”。雨村,本名吴润义,字春泽,号雨村,六家畈人,“保举县丞五品衔”。文中吴葆之,就是吴兆楣,“葆之”是他的号。

这两篇文章反映出,吴兆楣参与了中庙昭忠祠的建设,而且担负着非常重要的责任,否则,其女婿难以写出“为相国李公治淮军昭忠祠于中庙”包揽性这样强的文字,吴兆楣也没有资格、没有必要委六家畈人吴雨村为“助理”,请他“握算督工”。有可能,吴兆楣如其父亲吴毓芬具体负责续建姥山塔一样,具体在现场负责昭忠祠的兴建。

巢湖水中姥山岛之巅的姥山塔,与水这边的千年古刹中庙寺相互映衬,“形”“势”关联,形成独特的、和谐的历史文化景观。中庙寺东侧的淮军昭忠祠,面向800里巢湖,记录淮军从镇压太平军、捻军到抵御外来侵略者的演化历史。国家不强,军事难胜,中国近代的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抗击八国联军侵略战争等反侵略战场上,留下淮军将士悲壮的身影。

主要参考资料:

1、六家畈《吴氏族谱》,1914年版(民国三年)

2、六家畈《吴氏族谱(一)﹒祖谱卷》,吴德章主编,六家畈吴氏族谱编辑委员会2004年3月印刷

3、《淮军故里史料集》,马骐主编,黄山书社,2009年8月第一版

4、《李鸿章与淮军的创建》,翁飞著,黄山书社,2012年12月第一版

5、《巢湖史话》,许昭堂编著,黄山书社2015年12月第一版

6、《合肥历史文化资源大观》,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黄山书社2016年9月第一版

7、《环巢湖十二镇》,合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17年12月第一版

8、《李鸿章与淮军昭忠祠》,作者:傅德元,《安徽史学》2006年第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巢湖胜迹:昭忠祠
昭忠祠(苗栗)
祖国风光(78)巢湖中庙古镇
合肥市(二线城市)
淮军小秘密——李鸿章与部下的矛盾
安徽六家畈人才辈出,曾诞生18位杰出淮军将领,大兴土木建家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