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桂枝芍药知母汤:九味中药神方轻松治疗鹤膝风类风湿关节炎

天人合一六吉堂 点击“六吉堂”关注公众号

以案说医 丨作者 / 莲花笙     

这是六吉堂69篇原创文章

诸肢节疼痛,身体尫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五两  麻黄二两  白术五两   附子二枚  知母四两   防风四两(金鉴为二两)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名医方论

陈修园:上言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等.尚未出方.兹更申言其虚极之证.而补其方.)诸肢节疼痛.(历节之证既成也.)身体 羸.(其虚证一望便见.而且)脚肿如脱.(气绝于下.)头眩短气.(气虚于上.)温温欲吐.(气逆于中.此三焦气血两虚.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此言肝肾俱虚.虚极而营卫三焦亦因之而俱病也.徐忠可云、桂枝行阳.知芍养阴.方中药品颇多.独挈此三味以名方者.以此证阴阳俱痹也. 又云、欲制其寒.则上之郁热已甚.欲治其热.则下之肝肾已痹.故桂芍知附.寒热辛苦并用而各当也。

伤寒悬解:外闭里虚,湿侵关节,故肢节疼痛,营卫断泄不行,故肌肉消瘦,木陷而下热,故脚肿如脱,阳浮外热,此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仍是湿寒。阳逆不降,则见头眩,表闭内壅,肺气不降,则见短气,胃气上逆,则温温欲吐。

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桂枝防风,发汗解表,泻经络之湿,白术甘草培土泻湿,知母清表闭肺郁之热,芍药泻木陷之风热,滋血脉之内空以行营卫之断泄,附子温骨髓之寒,生姜降胃逆。桂枝芍药知母汤,温里之虚,发表之寒,正气内复,外解表寒,表里通达,病从汗解。按:无论何病,人疼者,皆是木郁也。桂枝芍药知母汤,参考加减,也能治中风身痒瘾疹病。

金鉴:此条比乌头汤证更重(尪赢、如脱)。之所以不用乌头汤,因无汗之湿胜。故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桂枝芍药倍之麻黄防风,大加白术附子,旨在温阳行气散寒湿,多用生姜,以其欲吐,以甘草,知母,监制辛烈。李斌注:此历节病由气血两虚而致,为脚气如脱,气绝于下,头炫短气,气虚于上,温温欲吐,气逆于中。三焦气血两虚,古此汤温气血而祛风湿。

徐忠可:此言历节病由风湿邪兼肝肾虚之方。赵以德以为营卫、筋骨、三焦均被风寒湿痹。沈明宗:桂芍甘术调和营卫,麻黄防风生姜开腠理行痹,知母清肺治节,附子行阳除寒。

胡希恕:桂枝芍药知母汤以桂枝汤加减而成,去掉大枣,桂枝增量止疼,生姜增量为五两祛水气降逆气止呕。再加麻黄防风散外邪,知母解烦祛水,尤其是下肢脚肿,尤其是独足肿大。术附祛湿解痹。我们在临床上对这个方子,不要守着方子用,要类似这个证候他不想吐,这个生姜量就不要这么大。他这个生姜量很大,大概有四钱。我用这个方子治过风湿热,很好使,加石膏就是越婢汤的临床实际应用。那么头前讲的呀,就是要利小便。

解析:此条揭示了风寒湿流入筋骨关节,结于关节而疼痛,气血运行受阻,病久不解而正气受损而瘦弱,邪充三焦,胃有留饮而温温欲吐,肌肤有湿而脚肿如脱,邪范上焦而头晕短气,呈现气血两虚,寒热夹杂。本方以桂枝加术附汤的基础上,去大枣,加知母,防风,麻黄。用麻黄桂枝防风,发汗解表,泻经络之湿,白术甘草培土泻湿,知母清表闭肺郁之热,芍药泻木陷之风热,滋血脉之内空以行营卫之断泄,附子温寒解痹,生姜降逆止呕。从分量看,脚肿如脱,故重用白术,温温欲吐重用生姜。

方意解析

桂枝芍药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临床应用广泛,疗效卓著。该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白术,炮附子、麻黄、知母,防风9味药组成。

方中芍药酸苦柔筋,活血逐痹,用以抑制卫气,这里的抑制不是单纯的打压之意。而是调节的意思,对于卫气实而亢奋者,使其疏通而不涩滞。现代药理也表明白芍中的有效成分白芍总苷通过对免疫T细胞及B细胞具有调节作用,并且能够杀死肿瘤坏死因子(TNF)及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通过多途径抑制自身免疫反应,以及具有抗炎、止痛、保肝的作用。

白术、生姜、大枣、甘草皆可补益中焦脾胃,恢复营气的物质来源,从而卫强荣弱的营弱得治。且湿为痹症之关键,故重用白术甘温入脾胃中焦为臣,以健脾化湿,杜湿之源,治之求本。以上药物全面针对卫气亢盛,营气衰弱的病机,此举与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使用免疫抑制剂,调节肠道菌群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较有区别的是中医不是一味的对人体免疫系统进行打压,而是通过调节来调动自身正气驱除邪气。而桂枝、麻黄、防风、附子等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则是针对痹症的启动因素——风邪。

桂枝辛甘温,辛甘化阳,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神农本草经》谓其能“利关节”,《名医别录》中载其“温筋通脉”,现代药理学也证实桂枝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解热镇痛等作用[李丽萍,徐锋];附子辛甘大热,通行十二经,长于温经散寒止痛,《神农本草经》谓其能治“寒湿,痿躄拘挛,膝痛不能步行”,现代药理证实抗炎镇痛、提高免疫作用佳[袁雯]。麻黄、防风透络达表,散寒祛邪;且防风长于祛风除湿止痛,李时珍谓其为“风药中走卒”。四药合用,能温经散寒,通络止痛。

知母苦寒,《神农本草经》云:“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以知母、芍药之苦寒敛降为佐,防其余药辛温发散药太过。使以甘草调和诸药,且与芍药相合,又能缓急舒筋止痛。全方合用,扶营阴,抑卫阳,祛风通经络,全面针对病因病机。

白芍、桂枝还可调和营卫。同时知母苦寒,清络热,镇痛; 白术、白芍、甘草化湿;白芍、甘草还可缓急止痛。全方合之,寒温并用,补益肝肾与袪邪之药物同在,散时有收, 不耗伤气血。《金匮名医验案精选》中曾言道“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正是此意。

神农本草解

桂枝:味辛,温,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山谷。

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知母:味苦,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一名母,一名连母,一名野蓼,一名地参,一名水参,一名水浚,一名货母,一名母。生川谷。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

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御览》作痿)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

生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生川谷。

白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艺文类聚》引作山筋),生山谷

防风:味苦,温,无毒。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御览》作痛),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御览》作芒)。生川泽。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 ,解毒。久服,轻身、 延年(《御览》引云:一名美草,一名密甘,《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

医案解析

1、风湿热痹。岳美中医案:陈某,女,50岁,1960年11月为风寒所袭,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活动,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两膝关节不可屈伸,至1961年3月来诊已难自己行走,当时上午体温38℃,脉象细弱而数,92次/分,据自述午后每发寒热。

投与桂枝芍药知母汤后,热通,3剂后自己能行动,继服10余剂,诸症皆除。(《岳美中医案集》1978:84)

按语:本案关节红肿热痛、发热,风寒湿化热之象,故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兼清里热。岳老常将此方用于热痹初起之关节红肿热痛、屈仲不利之治疗,每获良效。

2、寒痹。赵明锐医案:任某,男,54岁。六、七年来,两膝关节疼痛,初起轻微,逐渐加重,伸屈不便,虽扶杖行走,也是颠跛蹒跚,遇冷则甚。盛夏也需穿棉裤,继发两踝关节疼痛,局部不红肿,两腿脚冰凉,脉迟缓,舌淡苔白。曾服乌头汤5剂,证状毫无改善。

改服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3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知母10克,防风10克,麻黄30克,淡附子30克,白术15克。上药为末。半个月内分次服完。

服药疼痛大减,下肢松动轻健,行走已不需扶杖,两腿脚冷也较前减轻,并能挑两半桶水,唯屈伸时仍有中度疼痛。原方再服3周后,上述证状消失,至今未发,照常参加劳动。(《经方发挥》1982:79)

按语:痹证日久,正气渐虚,治疗不可单攻邪气,而宜在祛邪同时施以扶正之品,桂枝芍药知母汤邪正兼顾,既可养阴气,又能助阳气,适于久痹正虚的治疗。

3、鹤膝风。易华堂医案:周奠章,年二旬。因远行汗出,跌入水中,风湿遂袭筋骨而不觉。其证始则两足酸麻,继而足膝肿大,屈伸不能,兼之两手战掉,时而遗精,体亦赢瘦,疗治3年罔效,几成废人。

诊脉左沉弱,右浮濡,脉证合参,此鹤膝风症也。由其汗出入水,汗为水所阻,聚而成湿,温成则善流关节。关节者,骨之所凑,筋之所束,又招外风,入伤筋骨,风湿相搏,故脚膝肿大而成为鹤膝风。

前医见病者手战遗精,误认为虚,徒用温补,势濒于危。岂知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设非驱风去湿、其病终无已时。

择用桂芍知母汤。桂、芍、甘草调和营卫,麻黄、防风驱风通阳,白术补土去湿,知母利溺消肿,附子通阳开痹,重用生姜以通脉络,间服芍药甘草汤补阴以柔筋,外用麻黄、松节、白芥子包患处,开毛窍以去风湿。

处方:桂枝12克,生自芍9克,知母12克,白术12克,附子12克(先煎),麻黄6克,防风12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次方:生白芍18克,炙甘草9克。;外用方:麻黄、松节、芥子各30克,研匀,用酒和调,布包患处。

服前方半日许,间服次方1剂,其脚稍伸,仍照前法再服,半月其脚能立,又服1个月,渐渐能行,后守服半月,手不战,精不遗,而足行走如常,今已20余年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1981年版)

按语:本案当以足膝肿大,屈伸不能,肢体赢瘦等风湿侵入筋骨之症为主证,虽兼手战、遗精,不可误认为虚也,实为实证中见赢状也。对此,易氏有精辟之论,“手战者,系风湿入于肝,肝主筋,而筋不为我用;遗精者,系风湿入于肾,肾藏精,而精不为我摄。溯其致病之由,要皆风湿之厉也。’’可谓认证准确,一语中的,其治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原方,并合以次用、外用方,循皆有序,干净利落而无拖泥带水之嫌,临床值得效法。

4、肩凝证(肩周炎)。傅春梅医案:周某某,男,48岁,干部。右肩疼痛,活动受限1年余,起于肩部外伤,疼痛以夜间为重,夜间常痛醒,天气变化时尤甚。肩外展80。、前屈70。患肢内旋后伸肘,拇指及骶部。舌淡胖,脉细弦。曾经推拿、理疗治疗,效不显,遂来求治。

给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桂枝10克,淡附片9克,麻黄3克,黄芪10克,知母12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生姜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9克,制川乌8克。并配合手法治疗每日1次。5剂后疼痛减轻,夜寐转安,以原方随症加减,继进30剂,疼痛消失,肩活动功能明显改善,惟有时感觉酸楚。肩外展上举140。,前屈上举110。,内旋后伸肘拇指达第四腰椎棘突。(江西中医药1991)

按语:(原按)肩周炎,本病俗称“肩凝症”、“五十肩”,属中医痹症范畴,多发于中老年人。气虚血弱,肝肾不足为其内因;寒湿凝聚,阳气郁遏为其外因。本病起病缓慢,病程绵长,疼痛多昼轻夜重,后期常出现肩部肌肉萎缩。《金匮》桂枝芍药知母汤,仲景以之治“诸肢节疼痛”之“历节病”,临床上,援引本方加减治疗肩周炎极合本病病机,疗效较佳。

5、腿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铁汉医案:许某,女,33岁,73年10月14日初诊:右腿疼痛,行走困难已两周,经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右腿后外侧剧烈疼痛,足不敢触地,不能伸屈,舌质淡,苔白、脉弦紧。证属风寒湿流注关节,经络痹阻。

治以祛风除湿,温经散寒之剂。桂枝15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生姜20克,白术25克,知母20克,防风15克,附子10克,2剂水煎服,服后避风。

10月17日复诊:疼痛减半,行动已不蹒跚,脉象弦缓。效不更方,再续进2剂。随访:服药后已全愈,一直在家劳动。(黑龙江中医药1987)

按语:此患者过去在豆腐房工作,风寒湿邪浸渍为病使然,以湿邪为重,故痛有定处,重着不移,所幸病未深久,故按历节病施治,四剂全愈。

6、痿证(马尾神经炎)。张其昌医案:文某某,男,38岁。1977年12月2日初诊。患者长期从事野外工作,素罹骨节疼痛。一年前跋涉中突遇骤雨,翌晨寒战发热,腰痛如折,下肢软弱无力,不能站立,二便失禁,经某某医学院神经科检查,诊断为“马尾神经炎”。住院治疗45天后,病情好转,惟双下肢仍麻木疫痛,软弱无力,须持杖而行,遂出院改用中药治疗。

近一年来,服滋补肝肾之中药三百余剂,疗效甚微。患者面色黧黑,形体消瘦,下肢肌肉萎缩。脉象浮滑而促,时有歇止,不能自还。舌苔黄白厚腻。自诉形寒畏冷双下肢间有灼热感。证属风寒湿邪久羁体内,有郁而化热之势。

治宜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清郁热。方取桂枝芍药知母汤。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20克(先煎),白芍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7剂。

二诊:每服药后,周身微微汗出,汗后全身轻舒,下肢疼痛已缓,可持杖行走。脉沉弦滑,已无间歇,舌苔黄白,滞腻已化。仍守原方加减。处方:麻黄15克,桂枝20克,白术20克,白芍2Q克,知母20克,防风20克,附片15克,薏米20克,石斛20克,甘草15克,生姜20克。10剂,隔日一剂。嘱增加下肢运动,以促气血运行。

三诊:患者已可弃杖行走,双下肢已无麻木胀痛感,但行走尚难任远。脉象缓而无力,舌淡苔薄白。久羁之邪,业已驱尽,而气血未充,法当益气血,通经络,健筋骨。方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处方:黄芪20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牛膝10克,木瓜10克,炙甘草10克,生姜20克,大枣10枚。10剂,隔日1剂。3个月后随访,诸证悉除,未再复发。(中医杂志1985)

按语:本例病人长期从事野外勘测,跋涉于山林湖泽之间,受水湿雾露浸淫,风寒湿邪羁留于肌肉筋骨之间,阻塞经隧,脉络不通,遂致下肢痿软不用。张老抓住脉滑数而促,舌苔黄白厚腻,形寒而下肢灼热等症,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守方30余剂而获全功。

7、流注(深部组织炎)。马继松医案:袁某某,女,38岁,工人。素体胖壮,喜食甘肥。一周前感右腿弯部酸痛木胀,五日后局部漫肿,皮色如常,按之痛甚,微感寒热。西医诊为深部组织炎,予抗菌素治疗两日,寒热虽退,它证如前,故转我院治疗。

刻下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滑。漾漾欲恶,身懒肢沉。经色紫黯,白带如涕。系湿瘀与寒痰互阻客于经络,蕴久则酿脓。当急予温通消散:生麻黄、桂枝、赤芍、知母、防风、白术、白芥子、银花、花粉、当归、姜夏、云苓,连服5剂,诸证霍然。(陕西中医1983)

按语:(原按)此证属中医“流注”,病因不外暑湿、湿痰、余毒、瘀血等数种,总由外邪侵入。但邪内未能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毛,行于营卫之间,阻于肌腠之内,在正气不足情况下而发病。揆脉度证,该患者实系脾虚痰湿挟瘀作崇,故单用抗菌素少效,改投本方加活血化痰药后,使气血流通,痰消瘀化,肿块炎证即荡然无存。

8、下肢水肿(深静脉血栓形成)。唐祖宣医案:董某,男,27岁,于1977年元月25日入院治疗。腹部手术后不明原因,引起左下肢肿胀热痛,不能行走,经上级医院确诊为髂肢静脉血栓形成,服抗菌素和中药活血化瘀及清热解毒药物无效,介绍入我院治疗。

证见:形体较胖,面色微黄,舌质淡,苔黄腻,左下肢全腿肿胀,色呈潮红,抬高患肢减轻,下垂严重,不能行走,凉痛,气候变化遇冷加重,身常觉恶寒,四肢无力,脉象滑数。此乃寒湿热内郁,治宜温阳除湿,清热祛风。方用:白芍、知母、防风各30克,白术、桂枝、防己、炮附子、黄柏各15克,麻黄、生姜、甘草各9克。

上方服10剂后疼痛减轻,温度好转,下肢肿胀减轻,但舌仍黄腻,脉滑数,此寒湿好转,热仍内郁,于上方加苍术15克,薏仁60克,银花30克,服10剂后舌苔退,脉变缓涩,腿肿全消,已能行走,寒湿俱减,改用活血化瘀,上方先后加桃仁、红花、苏木、刘寄奴、乳香、没药等药物调治而愈,现已参加工作,追访3年未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

按语:(原按)此病由于术后诱发,病由瘀血阻于络脉,营血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肿胀乃作。苔腻而黄,脉滑数者湿热内郁,但肢肿而冷,身觉恶寒者,阳气衰也。尤以气候变冷加重是其辨证的关键,故用此方发散寒邪,温经散寒,表里之湿可去,知母、芍药清热和营,和黄柏、防己以清热利湿,使寒湿去而气血行,湿热除而肿胀消。寒湿热俱减加活血祛瘀药物疏通经脉,故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临床体会,脉搏的快慢是预卜其病进退的标准,脉搏快是阳热甚,慢则易使气血凝滞,快者重用清热解毒之剂,若脉搏慢者可重用附子,桂枝、麻黄。

9、历节(类风湿性关节炎)。唐祖宣医案:刘某,男,38岁,于1974年10月18日诊治。两手关节对称性肿胀、强直、疼痛已四年余。多处求治,均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久治无效,疼痛日渐加重,屈伸不利,不能工作。

住我院治疗,初投燥湿祛风之剂无效,后改用清热化湿之品合并西药激素类药物,病情时轻时重。停用激素病情如故,处方几经变化,病情仍无转机,于10月18日查房。

证见:面色青黑,痛苦病容,舌质淡,苔白腻,四肢关节强直,肿胀疼痛,两手尤甚,得热痛减,遇寒加重,天阴疼痛更剧,脉沉细。

此为风寒湿之邪流注经络,治当温阳散寒,祛风除湿,阅仲景《金匮·中风历节篇》中说“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试投此方,以观动静。方用:桂枝、白芍、知母各18 I克,防风、苍术、黄柏、炮附子各15克,麻黄、甘草各9克,白术、生姜各12克,薏仁、黄芪各30克。

上方服4剂后,疼痛减轻,病有转机,守前方继服38剂,疼痛消失,关节屈伸自如,肿胀消除,临床治愈出院,五年来随访没复发。(云南中医杂志1984)

按语:(原按)风寒湿之邪侵袭,流注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关节拘急疼痛。本方温阳散寒,祛风除湿,加苍术,黄柏,薏仁加强除湿之力,黄芪尤有妙用,既能助桂枝温阳化气,又能配附子温阳固表,寒重于湿,应加大桂枝、附子用量,共奏温阳散寒,祛风除湿之功。

10、水气凌心(肺心病伴心衰)。尹铁汉医案:陈某某,男,39岁,工人。七岁时因麻疹后过多游泳遂致咳喘,后每年冬春和霉雨季必发,并渐重。半年前因气急浮肿,伴心电图改变等入院,按肺心病调治月余缓解出院,此次因过劳诸症复萌。

检查:颜面浮肿,口唇紫绀,颈静脉充盈明显,杵状指,桶状胸,呼吸30次/分,心率100次/分,心尖区和三尖瓣区均有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搏动在左第五肋间隙乳线外侧。两下肺可闻水泡音;腹部中度膨隆,腹壁静脉怒张,肝肋下4指,剑下3指,质中,肝颈返流(+),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浮肿。X线透视,心影增大心尖圆钝,肺动脉隆鼓,右上陈旧性结核。心电图检查:肺心P波(右房肥大),电轴右偏,重度顺钟向转位,右心室肥大伴劳损,诊为慢性肺原性心脏病。病情颇重,而住院,病者要求服中药故入我科。

笔者根据西医诊断,结合患者面灰虚浮,纳呆胸闷,腹膨尿少,便溏腿肿,咳吐白泡沫痰,舌淡紫、苔白浊腻,脉沉涩,时见息止,而诊为脾肾阳虚,水湿内盛,上犯凌心。予生麻黄5克,熟附片、桂枝、赤芍、知母、炙甘草各10克,生白术、防己、腹皮各15'克,生黄芪、赤苓、葶苈子各25克,生姜皮3克。

3剂后,咳喘较平,小便颇畅浮肿稍减。复予3剂,便调纳增,痰吐渐少,惟腹水退而未尽。加桑皮、五加皮各2b克续服7剂,腹水腿肿全消,纳食转好,改济生肾气丸出院缓调。一月后已能从事理发等轻工作,但肝脏未见明显软缩,心电图也未明显改善。(黑龙江中医药1987)

按语:本案水气之生,由肺失于通调所致,桂枝芍药知母汤有宣肺润肺之功,并有温振心阳之甩,用于水气凌心,亦为恰当。加黄芪、葶苈子、桑白皮、生姜皮,以增益肺利水之力。

11、咳喘(慢性支气管炎)。马继松医案:马某某,女,48岁,农民。患慢性支气管炎已近十年,每届冬寒必发。昨日因外出冒风,晚间又食肥甘较多,入夜遂感咳闷不己,甚则喉间漉漉有声。观其形体胖壮,痰白稠而易出,颇畏风寒,厌饮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滑。听诊两肺多布湿罗音,知肥人多湿多痰,宗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立法:炙麻黄、附子、炙甘草各5克,白术、白芍、桂枝、厚朴、炒菜菔子、杏仁、姜夏、苏子、白芥子各10克,知母3克。3帖后,症遂安,改胃苓二陈汤调理。(陕西中医1982)

按语:(原按)本方和仲景另一治咳喘名方小青龙汤相比,虽化痰涤饮,敛肺止咳之功稍逊,而健脾强心作用却大得多。且有扶正祛邪兼顾,开不伤气,补不滞气,正治而兼活法,易收动静平衡之效。但对辨证属肾虚痰多者须合景岳金水六君煎,咳甚致喘者可配鹅管石、紫石英、沉香等。

12、疹毒内陷(麻疹并发肺炎)。马继松医案:朴某某,男,3岁。出生后一直人工喂养,故体质瘦弱。三天前发热,咳嗽,鼻塞喷嚏,经注射青、链霉素,并给服退热片,遍体大汗,热稍退,但烦燥,复去求医,遭大雨遂归。今晨小儿面色苍白.咳呛不畅,神萎气急,腹泻肢冷,身上有黯淡不红之疹点,疑为麻疹,故急来我科。

察舌淡嫩、苔白干,指纹淡紫,已过命关,抚之肌肤津润而冷。化验白细胞11800/mm。,中性77%。听诊心音低钝,140次/分,两肺细湿罗音颇多。透视见两肺有多量云絮状阴影,知已成麻疹并发肺炎。输液并用链霉素外。另处中药:予炙麻黄2克,桂枝、知母、附片、五味子各3克,赤芍、前胡、炙草,麦冬各5克,云苓、山药、潞党各10克,姜3片,1剂,连煎两次,灌暖瓶内,代茶频饮,留院观察。

翌日咳呛渐减,肢暖汗收,疹点色转红艳,仍用西药,续与原方1剂。三诊:神情大振,咳、泻均止,己思纳谷,听诊基本正常。减知母,附片、前胡、赤芍,加白术、白芍各5克,香谷芽、地骨皮各10克。携方3剂欣喜返家。(陕西中医1982)

按语:(原按)患儿素体较差,复因大汗时突受雨淋,以致疹毒内陷,并发肺炎。《麻疹活人书》云:“麻疹之色,最喜通红,……故麻鲜红者,毒得尽发而去也;若麻色淡白者,乃心血不足也。”肺炎虽多为阳、热、实症,但因疹色淡白内隐,故予附、桂补心阳,配赤芍以畅血行。麻黄宣肺平喘,前胡、知母、云苓、山药、炙草止咳润肺生津。生脉散不仅可加强附、桂之作用,且正可通过大补气阴而托邪外出,且五味子又可防止麻、桂等的过分发散,故获效较快。

六吉堂|倡导天人合一中医生活

我是莲花笙

来自秦岭深山的民间中医人

每天分享经典中医理论及临床验案

中医外治小验方

只为传承传统中医药文化

以及成就人人都能获得健康的热切期盼

如果你有关于中医健康方面的问题与看法

请在文章后面留言

我们一起交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龚志贤:临证50余年经验,内外合治坐骨神经痛
经方临床模拟练习-每日一案(第601期)
风湿骨病第一方,温阳通络,祛风除湿,把骨缝邪气给“拔”出来
黄元御,桂枝芍药知母汤,肢节疼痛,身体尪羸,脚肿如脱,脚肿痛,痛风,一坨一坨。块磥,魁瘰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原方组成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