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厥阴病及乌梅丸方证讲稿

厥阴病及乌梅丸方证讲稿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厥阴病篇,在讲乌梅丸之前,需要对厥阴病先做一个了解,而讲厥阴病又有一个过不去的坎,就是厥病,所以先从厥病谈起吧

一、厥病

337条: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这一条把厥病的病机和厥病的表现都讲了出来,“阴阳气不相顺接”是厥病的基本病机。厥病的表现就是“手足逆冷”。

厥病,在厥阴病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去讲,大家翻开厥阴病篇,就会发现326条至381条,大部分都是在讲厥病和下利的,而涉及到厥阴病的并不多。厥阴病作为千古疑案,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厥病、下利病与厥阴病之间的混杂,让人无所适从。这可能是王叔和当时整理《伤寒杂病论》时把这三个病混为一谈了,也可能王叔和收集就已经遗失了很多厥阴病的条文,有可能的是仲景为了后人方便学习,把厥病、下利病放在厥阴病篇,以示鉴别很多医者不明此理,以致越讲越乱。

厥病要比厥阴病的范围广泛,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阳病、太阴病、厥阴病,而六病均可见厥病。

1、太阳病中的厥病:如《金匮要略中·杂疗方中》救卒死,客忤死,还魂汤主之。《千金方》云:主卒忤鬼击飞尸,诸奄忽气绝,无复觉,或已无脉,口噤拗不开,去齿下汤。汤下口不下者,分病人发左右,捉肩引之。药下复增取一升,须臾立苏。

还魂汤组成:麻黄三两(一方四两) 杏仁七十个 炙甘草一两 《千金》用桂心二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令咽之,通治诸感忤。

我们看一下还魂汤,是不是很眼熟?就是三拗汤或者是麻黄汤。这个方子是干什么的?就是发散表位寒邪的,就是太阳病的一个方子。这种厥就是寒邪郁闭表位,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的。

2、阳明病中的厥病:350条:伤寒脉滑而,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是热闭致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厥病。这里插句无关的话,伤寒中方剂不是出现在哪篇就是哪篇的方。有人认为白虎汤是阳明病的主方,而又出现在厥阴病篇,所以也是厥阴病的方,这纯是睁眼说瞎话,六病中每个病都有各自的寒热温凉虚实特点,而方剂的寒热温凉虚实属性与其一一对应,不可能一个方子既是这个病的主方,又是那个病的主方。比如栀子豉汤虽出现在太阳病篇,但并不是太阳病的方子,太阳病是感受风寒之邪以表实为主的阳性病,而栀子豉汤,苦泄热,酸生津,是对治里热兼津虚的,以清热为主,所以应该是阳明病的方子阳明病以燥、热、实、满、大便难为主要特征。栀子豉汤是以热、为主的阳明病

3、少阳病中的厥病没有见到相关条文,但从医理上推断少阳病也是可以出现阴阳气不相顺接的。四逆散勉强可以算一个,但并不典型。四逆散其实是一个少阳与阳明的合病方子。柴胡疏解少阳,枳壳除阳明满,芍药(又称小大黄)去阳明实,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另外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阳明津亏,用于少阳阳明合病,气郁所致阴阳气不相顺接。

4、少阴病中的厥病:2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四逆汤是少阴病的主方。少阴病的特点是营血不足+虚寒,是表+寒+虚的组合,其中是相对于三阴病来说,如果相对于太阳病来说,它是属于里的三阴病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虚”,这个虚均根源于里虚,正气不足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脉微为阳气不足,脉细为营血不足,均源于里虚,与当归四逆汤的“脉细欲绝”的机理一致。从当归四逆汤的组成来看,恰好针对营血不足,虚寒,针对表+寒+虚所以它是少阴病的本证方。当归四逆汤中含有桂枝汤的加减,就是调营卫的,加当归充营血,加细辛的辛散温通,以畅通内外,解表散寒,加通草加强由里出表的排邪力量。其实乌梅丸方证中有一部分与少阴病病机相符。

5、太阴病中的厥病:29条: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里的甘草干姜汤就是太阴病的方子。太阴病特点是里+虚+寒,甘草干姜汤+温组合,可温中补益,正好对治。

6、厥阴病中的厥病: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这条在下边会仔细讲解。

7、三阴合病的厥病:主方为四逆辈,伤寒论中相关条文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三阴病的共有特征是:虚+寒的阴性病。四逆汤也是三阴病通治方,可以加减变化以分别对治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桂枝汤是六病中风的基础方,加减变化可以针对六病。

另外阴阳气不相顺接,还可以出现外热内寒的真寒假热证,这个虽无四肢逆冷,但仍可算作是厥病,病本是里虚寒的三阴合病。

从上可以看出,六病均可见厥,非独厥阴。因此厥病并不等同于厥阴病。

二、厥阴病

接下来谈谈厥阴病,为了方便理解,先把我个人所接受的伤寒六病体系简单概括一下(我的经方体系来源于胡希恕前辈):

太阳病:病位属表,病情属实,病性属热的阳性病;

阳明病:病位属里,病情属实,病性属热的阳性病;

少阳病:病位属半表里,病属半虚实,病性属半寒热以热为主的阳性病;

少阴病:病位属表,病情属,病性属性病;

太阴病:病位属,病情属,病性属性病;

厥阴病:病位属半表里,病属半虚实,病性属半寒热以寒为主性病;

这是六个理想状态下的疾病模型,就如同经典物理学中的牛顿第一定律那样。临床中大多是两病、三病甚至是四病的合病状态。下边重点说一下厥阴病。

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这是厥阴病的提纲,接下来接厥阴病半病特点,分别探讨一下。

1、半病的概念是仲景的特色。在仲景之前,病为两分法,只是单纯的分表里,寒热,虚实,不能满足于临床的实际需要。对于一些既有表又有里,既有寒又有热,既有虚又有寒的病,很难得到一个准确的归纳,于是仲景提出了一个半病,即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的病。这个半病,偏于阳,以实,以热为主的为少阳病;偏于阴以虚以寒为主的为厥阴病。

2、厥阴病是半寒半热的,既有寒又有热,以寒为主,涉及上、中、下三焦。

上中下三焦的关系是上制下,下奉上。上焦如阳,下焦如水,中焦如土。太阳照耀,土地当干,但有下焦水的存在,使中焦土得到下奉而不致太干。同时有中焦土的存在,水有了阻挡,不致于下焦水直接蒸发掉。下焦寒水,土地当湿寒,但有上焦阳的存在不致于成为寒湿之地。同时上焦阳中有阴,下焦阴中有阳,这样就做到了湿燥平衡。中焦具有平衡水火、上下、阴阳的作用。

厥阴病既然作为病,就有它的病理,其病理可以概括为:上焦热、中焦虚、下焦寒。中焦虚,不能平衡,出现阴阳不调,加之上焦病热,下焦病寒,所以诸证峰起。

上焦病热则消渴,下焦病寒则下利不止,中焦虚则下焦之气上逆,而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中焦虚与下焦逆共同致饥不欲食。而食则吐蛔,是以蛔的病例而说病机,临床中可看作“食则吐逆”。蛔喜温不喜寒,下焦寒,它就会往中上焦热的地方去,加之中焦胃虚不受食,食后蛔虫就会随之吐出,没有蛔虫的时候就是胃虚不受食的吐逆,胃本来就虚,进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为了减负,就会吐出去。厥阴病在发展过程中有厥热的往复,少阳病在发展过程中有寒热的往来。

3、厥阴病是半虚半实的。上焦为热实,下焦为虚寒,以虚寒为病本。中焦也有相应的虚。

4、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提纲中未涉及,但在乌梅丸条文中有体现:“蛔上入其故烦”。膈也是一个半表半里位。

5、治疗上当表里寒热虚实共调。其中也要兼顾气、血、水饮、津液、营卫等状态。有气滞的加理气药物,有气虚的加补气药物,有血虚的加补血药,有血瘀的加化瘀药物,有水饮的加温化水饮药物,有津亏的加生津药物,有营卫不和的调和营卫。水饮证的利水药物有很多,需要据病情选择最合适的,不能妄用,比如偏于表位溢饮实证的用麻黄,虚证的用黄芪、术附等,偏于里饮的可以用甘遂、葶苈等等。其余兼有气病、血病、津液病等证的,仿此进行选药。

由于厥阴病具有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以寒为主特点,那么很多经方方剂也有了六病归属,如半夏泻心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肾气丸等均属厥阴病方剂。

三、乌梅丸证

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后又有“又主久利”。

组成: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黄柏(六两) 附子(炮,六两) 蜀椒(出汗,四两) 桂枝(去皮,六两) 人参(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条文中提到了脏厥与蛔厥。脏厥,就个人观点,认为并不是厥阴病,而是一个三阴合病,是阴寒内盛,阳虚较重,纯寒无热或少热的病症,其对治应该用四逆辈。其中“躁”并不是热令神昏之躁,而是一个病在三阴,病情严重的寒躁,“无暂安时”是神魂不安之躁的形象表现,再重就是阴阳离决了。“脉微”为里阳虚,无力鼓脉,“厥”为里阳虚致外寒的四肢逆冷。

蛔厥同样是以蛔的病例言说病机,其中蛔厥的“烦”,是一个热扰的烦,也可以看成是蛔虫趋热上行扰动的烦,或两者兼而有之(又烦者,蛔闻食臭出)。蛔虫本就趋热上行,加之吃饭时候的饭香,使蛔闻到后再次上行,而出现吐蛔。“须臾复止”就是蛔虫到了温暖的地方,暂时消停了。乌梅丸的病机是:上焦热+中焦虚+下焦寒+下焦逆+营卫不和,可见血痹表现。其中下焦逆,多为水逆和气逆,上逆的时候寒也会随之而逆;营卫不和是营血不足,卫气虚寒的营卫不和;血痹、厥冷是营卫流行中,营血虚卫气寒不能濡养、温煦肌表所致(相当于冷血流行,而且血还少),血脉因寒也随之有凝滞。下边分别介绍一下乌梅丸中各药物的功效:

乌梅,味平。《本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志,恶疾。

当归:味。《本经》:咳逆上气温虐,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创疡金创。

蜀椒:味辛温。《本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久服之,头不白。

细辛:味辛温。《本经》: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

干姜:味辛热。《本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附子:味辛热。《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

桂枝:味。《本经》: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

人参:味甘苦凉。《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黄连:味苦寒。《本经》: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主茎伤,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

黄柏:味苦寒。《本经》:主五脏肠胃中结热,黄疸,肠痔,止泄利,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

伤寒论一书成书于东汉,彼时中药学的“教科书”以《神农本草经》为主。到陶弘景(456-536)写《名医别录》时,距张仲景(154-219)《伤寒杂病论》成书约300年左右,其中《名医别录》记载的是陶弘景以前各大名医的用药经验,其中也包括了张仲景的用药经验,所以《名医别录》也可以作为学习《伤寒杂病论》的参考书。而且陶弘景著有《本草经集注》,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也很深入。另外《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也是陶弘景的参照《汤液经法》所著,而《伤寒杂病论》中诸多方剂及方剂理论也源于《汤液经法》。因此建议学仲景经方的,应该以《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作为药物学方面的参考书。至于后世的药物学著作,尽量不要用于对仲景经方的解读,以免失真。这也是为什么以上乌梅丸所用药物选择《神农本草经》的原因。

先大体浏览一下药物的四气五味,可以分成四大类:一类是辛温(热)的,一类是苦寒的,一类是酸平的,一类是甘温的,配伍特点是寒热并用,补清并用。辛温(热)药占大多数,辛温具有散寒作用;苦寒也占了很大比重(黄连用了一斤),苦寒具有泄热作用;酸平具有生津收敛作用;甘温具有补益作用。另外药物的配伍使用,有辛苦除痞,有酸苦除烦(据《辅行诀》而来,事实上在临床中也是有如此作用),还有酸甘化阴。《神农本草经》中的药物具体功效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并又有各自的特点,这样药物功效就丰满起来了。

经方很重视药物的四气五味,《汉书·艺文志》载“经方者, 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结,反之于平”。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古代医学分为四大类:医经、经方、神仙、房中,有兴趣的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张仲景属经方派,《黄帝内经》是医经派。经方派与医经派虽不像中医西医那么泾渭分明,但其中的差别也不小,所以用《黄帝内经》理论注解《伤寒杂病论》不免出现种种错误,这也是我抛弃大学教科书的说法,选择胡希恕的经方体系的原因。我研究经方,主要是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身的条文前后互释,两本同源的书之间进行互释,尽量避免使用其他理论。

乌梅是君药,属平性,这里用的是制乌梅,我们把制法要点摘录一下苦酒渍乌梅一宿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与蜜杵二千下”。苦酒渍乌梅,使乌梅酸苦除烦,对治“而复时烦”;蒸五斗米下,得谷气而养胃,对治中焦虚;与蜜杵,使蛔虫得蜜而食。在《金匮要略》中有个甘草粉蜜汤,就是以蜜引蛔虫去食,蛔虫进食后,铅粉随之进入蛔虫体内,起到毒杀蛔作用,同时甘草缓急止痛,减少铅粉对人体的毒性。不过现在这个方子尽量避免使用,毕竟铅是重金属,有很大毒性。而且“肠虫清”的效果也非常好,完全没有必要用毒性剧烈的方药去人为伤害人体。

蜀椒、干姜、附子三药专于温里,对治下焦虚寒所致的下利。桂枝、细辛,专于辛散除表寒,对治四肢厥冷。这五个药中,前三个药也有辛味,后两个药也有温里作用,只是侧重点有些区别。在这五个药的具体功效中还有个共同点是除痹利关节,蜀椒的寒湿痹痛,细辛的百节拘挛、风湿痹痛,干姜的逐风湿痹,附子的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桂枝的利关节。因此乌梅丸是可以治疗痹证的,也可以治疗血痹,还可以治疗久利等等,只要病机相符,很多病都能治。

当归,辛甘温,辛散使营血畅达肌表,甘温养血实营,兼有活血通闭之功,所以有“寒热洗洗在皮肤中”的治疗作用,可以解除血痹,增强散寒除厥作用。营血不充,运输能量(阳气)力量不足,其厥、痹也就难除。

人参,甘凉清补,清热除烦,益气、生津止渴,对治中焦虚弱的吐逆。

黄连、黄柏,苦寒清热,对治上焦之热,除烦,且有燥湿止利之功。

另外以上药物中,乌梅、当归、蜀椒、干姜、附子、细辛、桂枝均有咳逆上气作用。

由此可知,乌梅丸用于厥阴病之上焦热、中焦虚、下焦寒、下焦上逆的病证。症可见咳逆、心烦、不欲饮食、吐逆、下利、四肢逆冷、肌肤不仁、肢节疼痛、脉微细或微弦等。而治疗蛔虫病,只是以蛔虫病举例言病机。乌梅丸对治的是蛔厥,而不是蛔虫病,只有辨证为厥阴病的蛔虫,方可使用。现在很多人一见到蛔虫病,就用乌梅丸,其实真正见效的并不多,就是因为没有仔细辨证,以为只要是蛔虫病就可以用乌梅丸。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第十九》:蛔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甘草粉蜜汤主之。这个才是治疗蛔虫病的。

曹颖甫曾有一个医案:他母亲的婢女得了蛔虫病,曹颖甫一看是蛔虫病,就想打蛔虫用乌梅丸啊,可是吃了乌梅丸后无效,而且蛔虫闹的更厉害了,最后改为甘草粉蜜汤而治愈。虽有病案记载,但很少有人去想为什么用乌梅丸无效。看完今天对厥阴病的解读,也许大家能有所启发。

因此对于经方,一定要弄清其中病机,病机不符,用药不但无效,往往会使病情加重。因为经方治病,其药物的四气五味特性很强,对病的针对性也很强,用不准确,就会产生变证,所以不像后世时方,即使无效也不会有太多变证发生。但一旦辨证准确,那么效果也常常是立杆见影。当然病有难治,有不治,有死证,也不能一概认为经方无敌,更不能认为经方都是一剂知、两剂已。

四、小结

综上所述,厥病与厥阴病是不同的病,必须把两者区别开来。厥病就是阴阳气不相顺接所致的四肢逆冷,六病均可见“厥”,厥病有个特例,就是真寒假热病。厥阴病是一个半表里、半虚实、半寒热以寒以虚为主的病,病机为“上焦热+中焦虚+下焦寒+上逆”,病程中可见厥热往复。临床中凡遇到既有寒又有热,既有虚又有实,既有表又有里以及不能明确定位是表还是里的病症,多从厥阴病论治,所以厥阴病在临床中很常见。内科杂病中太阴病或者厥阴病较为常见,而六病之间的合病最为多。乌梅丸是厥阴病的主方,它不仅仅是一个治疗蛔虫的方子,临床中咳嗽、痹证、下利、呕吐、厥病、血痹、月经不调、更年期综合征等均有用到乌梅丸的机会。

因个人水平有限,所述内容不免有诸多不足,甚至错误。望大家批评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夜读伤寒:乌梅丸方证辨难(下)
【《伤寒杂病论会通》少阳病提纲 三】
小柴胡汤加茯苓治疗产后郁冒
伤寒附翼(8)
《经典经方病机辨证体系》
卷二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