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鬼魅的量子力学(3):波粒二象性的诡异之处

文/老余

我们都知道光有“波粒二象性”,但我敢肯定当时大家只是为了考试,极少有人去深究这事儿到底有多诡异、多不可思议。

我当时还以为:

光具有波的性质,是从宏观角度看一束光或者一片光;而光具有粒子的性质,是从微观角度来看的。

就像水波,宏观看有波动性,但微观看是由无数的水分子组成的,也就是粒子性。

但这个理解大错特错了。

完全不是宏观与微观的角度区别,因为:

——单蹦儿一个粒子,也具有波的性质!

一个粒子,能展现粒子本身的一面很好理解,但它还能展现波的一面,这就超出了常规的理解范畴。

你细品,一个粒子,也就是一个“点”,它是怎么个波动法呢?是像白娘子那样霹雳舞般扭动身体?还是像醉汉般走“之”字形?

为搞懂这个问题,本篇说三点:

1、我们对电子形态的理解为何是错的?

2、电子到底是个什么形态?

3、这个形态会推导出怎么的怪异结论?

(一)我们对电子形态的理解是错的

一束光有波动性,是托马斯·杨1803年通过双缝实验证明的(杨氏双缝实验),初中物理已经讲过了,从“a”点发出一束光经过“b、c”两个微小的缝隙形成两束波长频率完全相同的光,波峰相遇就产生了叠加,波峰与波谷相遇就相互抵消,最后在挡板“d”处就形成了明暗相间的条纹。

这个很好理解,类似于水波嘛。

杨氏双缝实验

150年后的1961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终于有条件可以做到每次在“a”点只发射一个电子了。

一个电子接着一个电子的从“a”点发射电子,随着次数的增多,在挡板“d”处的变化如下:

单个电子的干涉条纹

在最右侧的照片上明显可以看出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这就相当令人费解了。

因为我们认识光要产生相互干涉,首要条件就是光要有两束,不然怎么叫相互呢?

但现在只有一个“电子”,却实实在在地产生了干涉现象。

这怎么解释?

可能性只有一个:

——这个电子,同时通过了那两条缝,它在那一刻“分身”了,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

也就是说,一个电子在同一时间处在两个空间。

这就好比我现在既可以在客厅看巴西对克罗地亚的比赛,又可以在书房写文章,可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这怎么可能呢?

唯一的解释就是:

——我们对电子形态的理解从根本上就错了,我们自己把自己给框住了,电子根本不是“一个小球”,而是“一片云”,一个电子从“a”出发,以“一片云”的形态到达“b、c”两点,这个电子就可以同时通过这两点,从而自己与自己发生了干涉。

是不是很颠覆?

更刺激的还在后面。

那这一片云是什么样子?而这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接着往下聊。

海森堡

(二)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都说物理学是精确的科学。

确实,物理学家对宇宙万物的运动都能用几个简练的公式精准描述,一个小小的粒子,没有理由搞不定。

科学家们一开始信心满满,毕竟:

在经典物理学的宏观世界里,我们只要知道一个物体此时此刻的位置和横、纵速度,也就是此时此刻的位置和动量(p=mv),就能精准计算它的运行轨迹,小小的粒子也应该可以用此方法描述。

但很可惜,物理学家的着这种思路在量子世界里,完全失效了,因为:

——哪怕先后发射两个电子的所有动作完全一致,这两个电子的落点都会不一样。

此时,海森堡横空出世,说:

我们想要知道电子每时每刻的位置和动量,是不可能的。因为电子的本性就是不可能同时拥有确切的位置和动量。不管宏观和微观,所有物质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有如下关系(海森堡不确定原理):

△x(位置不确定性)·△p(动量不确定性)≥h(普朗克常数)/4π

(由此,海森堡拿到了1932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也就是说,「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是跷跷板的关系,按下葫芦浮起瓢,这边起来,那边就得下去:位置想要精确一点,它的动量就不可能精确;动量想要精确一点,它的位置就相当模糊。

为了让你更能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我们举个极端例子:

如果一个粒子的速度能降低到绝对零度,也就是动量△p=0(当然,这是不可能的),根据海森堡不确定原理,那它的位置不确定性就是无穷大,也就是说,他在整个宇宙里就会无处不在。

在原子里,电子没有确切位置,它的可以同时出现在原子核之外的任何位置,所以它呈现的是一片“云”的状态。

电子云状态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微观粒子的世界,是概率的!

由此,我们之前理解的原子的形态是中间有个「原子核」,电子有自己的轨道,就像太阳系里的星球围绕太阳转一样的论断,是错误的!

其实,无论实验科学再怎么发展再怎么精密,我们根本不可能测量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这无关于测量技术,电子的本性就是:不!确!定!(如果真有造物主,也不知道他为何要这么设定)

回到微观粒子的世界是概率的论断,既然我们不可能知道单个粒子的运动轨迹,那是不是可以有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这个粒子出现在此的概率呢?

薛定谔正式出场!

埃尔温·薛定谔

(三)薛定谔搞出了「波函数」

波函数方程比较复杂,就不说了,但这个方程是人类历史上描述客观世界最重要的几个方程之一(听说还是在和情人度假时搞出来的)。

波函数的主要作用,就是:

——虽然由于粒子本身的不确定性,它的落点是随机的,我们无法描述单个粒子的运动轨迹,但我们可以精准描述它在某个时间出现在某个地点的概率。

波函数在一个地点的数值越高,就代表这个粒子在这个点上发现的概率越大,如果波函数解出在这个点的数值是零,那就说明粒子出现在这里的概率为零。

实验是这样的:

科学家用波函数计算粒子在某个位置出现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就连续发射十万个粒子,虽然我们无法计算每个粒子的落点,但这十万个粒子落在那个位置的数量就是10个。

——这个公式,完美符合实验结果。

由此,薛定谔拿到了193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我们再回头看这些微观粒子,以上说的都是他的性质,但它本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其实到现在科学家也不清楚。

这就像媒婆儿给你介绍对象,说对方貌美如花、身材匀称、人见人爱,好多人追她,但这些都只是正面描述和侧面印证。

而你,却始终未见她本人。

(四)结语

到此,你可能有如下三个问题:

1、既然基本粒子(夸克、轻子、玻色子)有波动性,那由这些基本粒子组成的质子、中子、原子、分子有没有波动性?那由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有没有波动性?人体也是由分子组合而成,那人体有没有波动性?

都有波动性。

那为何我们感觉不到自己在波动?(当然,白娘子和小青没有这个疑问)

因为相对于基本粒子来说,我们的质量实在是太大了,比如一个100斤的人,以7米/秒的速度跑步,他波动性的波长差不多是10^(-35)米,这么微小的波动我们是完全感知不到的。

就像郭德纲说WiFi一样,感知不到不代表没有。

2、既然基本粒子本性就是不可测,那为何宏观世界里物质的位置可以测得那么精准?

这也是因为:

h(普朗克常数)/4π=6.626×10^(-34)÷(4×3.14)=0.52×10^(-34),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非常小的数。

这个数量级在宏观世界直接可以忽略不计,但不代表没有误差。

3、既然电子是“云”的状态,那为何科学家在发射电子到最后捕捉到的都是一个“点”?

换句话说,电子在发射前和落地后都是一个“小球”,怎么就在飞行过程中从“小球变成了云”了呢?

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篇幅有限,下篇我们继续聊。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宏观世界没有量子纠缠,波粒二象性,量子隧穿呢?
五分钟彻底搞懂“量子力学”所有知识
量子力学是否发现了上帝的BUG?没有被测量过的粒子就是一团幽灵
量子力学的核心——薛定谔方程
海森堡一思考,物理学家全疯掉
波的类型——概率波,机械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