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周 | 又到麦浪金黄时


5月下旬的一个下午,我到思礼镇办事回来,在碧波如镜的曲阳湖边,看到了广阔平整、陇行整齐、长势喜人的麦田,不禁驻车观看。在夕阳的余晖下,远望麦田通体金黄、一望无际、麦浪滚滚,近看麦穗稠密、颗粒饱满、麦芒直挺。几天前母亲做的碾转炒鸡蛋,美味还在萦绕,几天后一台台联合收割机即将穿梭在广袤的田野。南风吹拂,麦香阵阵,丰收的喜悦荡漾在庄稼人的心间。
农家无闲月,五月人倍忙。望着广阔的麦田,脑海里不禁浮现出小时候家乡收麦的情景。
到了收麦的日子,天刚放亮,爷爷就第一个起床,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他把在小满会上买来的木叉,磨得铮亮的镰刀分发给我的父母、叔叔,包括我和哥哥。大家准备好草帽、水壶,穿着布鞋和旧衣服,简单吃点东西就出发了。太阳还没出来,早点到田里割麦稍稍凉快,布谷鸟婉转的歌声不时飘荡在天空。一到地里,立刻行动起来,同一生产队的人们也陆续加入到收麦大军里来。毛主席有诗云:“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正是农忙时节的写照。     
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劳动场景,相信许多人都有这个印象,30多年过去了,它早已定格于我的记忆中,依然清晰如昨。这份美好的劳动画面,就像一缕阳光,依然包围着我,温暖着我。
我家住在思礼镇荆王村,小时候家里人口多,总计有八九亩地,分在两个不同地块。勤劳的家庭是有规律有组织的, 我的爷爷是退休工人,也是一位标准的农民,身体高大结实,长年劳作、不知疲倦、勤俭持家,他是家庭的组织者,一切生产事物由他管理分派。收麦时节,必须抓紧时机,爷爷叫做“龙口夺食”。
在麦田里,每个人四五行麦子,弯腰弓背,两脚跨开,手抓麦秆,镰刀霍霍,不一会就放倒数十米麦子。割倒的麦子摆成一捆捆,地上留下整齐的麦茬。当时学校允许放麦假和秋假,我和哥哥也来帮忙,大人在前面割麦,我们年纪小落到了后面。个把小时过去,我累得腰酸背痛两手出泡,那金黄的麦田却一眼望不到头,我抱怨着:“怎么这么多麦子?”父亲笑着说:“傻孩子,家里一年吃的白面全靠这几天了,赶紧干活。”父亲母亲教会我许多生产劳动的知识,让我逐渐成长起来,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大人们满是老茧的手不停地挥舞镰刀,顾不上干热的夏风燥热地刮脸,锋利的麦芒划伤了胳膊,汗水湿透了全身上下。中午姑姑送来了棕色瓷罐装的可口的面汤、馒头和腌制的蒜台。农忙时节争分夺秒,需要往地里送饭,长辈们在地头匆匆吃完,马上顶着太阳继续干活。
割倒的麦子要用前后带“衙门”的平车拉到打麦场去脱粒。平整宽敞的打麦场有大概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那是爷爷提前找了一片地,牵头骡子拉着石磙,碾压而成的,碾压时还撒些木炭灰加固,麦场用完了是还要恢复成耕地的。麦秆倒在打麦场,摊匀之后就用骡子或者小四轮拖拉机拉着石碾子在上面一圈一圈地转。直到把全部麦秆压平之后,人们拿着叉子上去翻场,就是把麦秆的另一面翻过来再压一遍,这样可以把麦粒脱下来。然后大家顶着烈日,把脱粒的麦秆叉走,剩下了混杂很多麦糠的麦粒,用木刮板把麦粒推成一堆,需要借自然风势扬麦子,把麦糠去掉。爷爷讲,扬麦子是有技巧的,木锹板要把麦子撒的开、扬的高,风才能把麦糠吹干净,最后装入麻袋运回家里等待晾晒。
晾晒环节也是很累的活儿。在平房顶上,在马路边上,只要是平整有阳光的地方,都可以晒麦子。我和哥哥也能背得动百十斤重的整袋麦子,夜里在平房顶上睡觉,看护着麦子,防止下雨或者刮大风。哥哥常说,一个星星顶半夜,没事睡吧,我们看着满天的星星和白纱般的银河就睡着了。有时候夜里突然下起雨,大家急忙起床收麦子,几分钟之内就要隆起了并且盖好,不然被雨水淋湿就麻烦了。那时候,晒好的麦子,有一部分是要交公粮的。父亲用平车拉着几麻袋麦子去思礼镇粮所,我和哥哥在后面推车,粮所门口交公粮的骡马车,排成了很长的队伍。剩余的麦粒就装入大缸或者麻袋,储存到家里的楼上,用来平时换面粉,或者是和街上的小贩兑换一些针头线脑、大米西瓜等日常用品。
记得上初三时,有一次放麦假,十余个同学到九里沟的一位老师家帮忙收麦。山上的田地分成许多小片,零星分布在坡上,因土地贫瘠无法浇水庄稼长势不好。山坡陡峭山路逼仄,平车都无法使用,更别说用机械。我们就两个人一组负责割一小块麦地,割下的麦秆要用扁担挑,或者两只胳膊抱着,运到面积不大的打麦场,犹记得老师当时是用骡子拉石碾子打场。割完两片地我的腰已经累得直不起来,后来又一捆捆把麦秆抱到了打麦场,胳膊酸痛得无法端起饭碗。现在真是无法想象,当时王屋、邵原镇的山区群众应该都是这样来收麦打场,要比平原上的群众困难更多、强度更大、亩产更低。   
岁月忽已幕,记忆终难忘。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长辈们长期的辛苦劳作,积劳成疾,换来了我们姊妹平静的生活学习。成年后的我才知道:“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每当想起这句话,都会不禁两眼湿润。
三十年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机械早已代替了人力,文明尘封了农具,科技代替了原始,土地流转代替了责任田,国家粮食安全也得到了保证。又到麦浪金黄时,夏收夏种农事忙,颗粒归仓稳当当。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记忆,终将成为一颗颗珍珠,不断丰盈着人生的一段段旅程。愿我们怀着对前人的感恩一路前行,走过千山万水,不负美景,不负时光。



作者简介

王周,河南济源人,文学爱好者,喜欢阅读和写作,就职于河南金马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故乡的麦子熟了
【河南】·【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散文《难忘当年割麦忙》
姜广富:麦收时节|散文
心盈 | 岁月手掌(第一部分:镰刀篇、铡刀篇、麦场篇、笸箩篇)
散文||麦 香
周青松:又到麦收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