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家礼撰作具有敦励良风美俗的价值

    两千七百多年前,中国人就认识到,礼具有“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多重功能。就家内礼仪而言,历代士人都将其作为修身、齐家的手段,统治者则将其视为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工作,提倡家礼撰作,敦励良风美俗。

    家礼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曾经是门阀士族借以自矜的文化标志

    为了实现家族内部的和谐稳定,古代中国人建立了一套家内秩序和规矩。对此,有不同的称呼;或者说,它是从不同的层次来加以维系的:首先是家训、家诫,这是一些道德准则和思想信条,如颜之推《颜氏家训》、陆游《放翁家训》;其次是家礼、家仪,即藉以维持这些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如司马光《书仪》、朱熹《朱子家礼》;然后才是家风、家教,即通过前面内外两个维度而形成的家庭氛围和文化风尚。

    “礼不下庶人”,家礼首先是贵族社会的产物。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贵族社会的再现,礼仪成为门阀士族借以自矜的文化标志,于是家礼的制作也成为普遍之事。陈寅恪曾指出:“所谓士族者,其初并不专用其先代之高官厚禄为其惟一的表征,而实以家学及礼法等标异于其他诸姓。”

    魏晋隋唐时期贵族家礼的大量出现,也与一批研究礼学的经学世家分不开。自两汉以来,经学世家已不稀见。经学世家通过专研一经或几经,形成“门业”或“世业”,来获取政治地位。进入门阀贵族时代,这种家族经学又成为名门望族维系其显赫地位的重要方式之一。居于会稽的“江表儒宗”贺家,其远祖可溯至西汉的庆氏礼学,他们世代以礼学名世。该家族中的贺邵、贺循、贺玚、贺革、贺季、贺琛甚至到唐代的贺知章等人,都参与了当朝的国家礼典制作,而他们平时居家时“节操尚厉,童乱不群,言行举动,必以礼让”。经学家法、家礼撰作、门第维护这三者达到统一。钱穆对之概括更精确:

    所希望于门第中人,上自贤父兄,下至佳子弟,不外两大要目:一则希望其能具孝友之内行,一则希望其能有经籍文史学业之修养。此两种希望,并合成为当时共同之家教。其前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风,后一项之表现,则成为家学。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至唐代,如唐朝末年,卢弘宣“患士庶人家祭无定仪,乃合十二家法,损益其当,次以为书”。

    上古和中古时期的家礼撰作是贵族社会的产物,是“礼不下庶人”的结果,对于门阀制度和士族文化起到维护作用。

    家礼撰作在两宋时期出现了高峰,宋儒们主张,救治衰乱之世的人心堕落,必须从重建家礼入手

    在两宋时期出现了家礼撰作的高峰。据《宋史·艺文志三》所载,当时皇家图书馆存有“仪注类”图书一百七十一部,三千四百三十八卷。其中,宋代当朝的家礼、家训类文本甚多。

    为什么宋代会出现家礼撰作的高峰?明清学者认为,这是士庶礼的复兴,是对于贵族礼的反动:“汉晋以来,士礼废而不讲,至于唐宋乃有士庶通礼,虽采士冠仪文,然失之太繁。”今人谈论宋代的家礼制作时,常用“唐宋变革论”来加以解释,认为宋初庶人阶层的崛起,使得宋代统治阶层看到了民间家礼的重要性。士庶区隔在宋代不再明显,此前用于规范门阀贵族的礼仪制度,下移到基层社会,成为管理平民百姓的有力工具。

    宋儒们主张,救治衰乱之世的人心堕落,必须从重建家礼入手。欧阳修认为:家人之道,不可不正也。夫礼者,所以别嫌而明微也。甚矣,五代之际!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乖,而宗庙、朝廷、人鬼皆失其序,斯可谓乱世者欤!自古未之有也。

    宋儒重建家礼的目的,还在于纠正当时流行的种种“恶俗陋习”。由于古礼废止,宋代民间出现大量违背儒家传统礼制的行为。一是社会身份等级观念松弛,在服饰、车舆、宅第等方面僭礼逾制;二是冠、婚、丧、祭诸礼不按儒家旧礼实行,如婚配弃媒妁之言,丧礼竟举乐,弃土葬而用火葬,等等。司马光指出,当时丧礼坏废,居丧期间食肉酗酒、娶亲纳妇,人皆不怪。当时知识精英对此类风俗都有所挞伐。

    中国文化历来认为,当礼与俗产生矛盾冲突时,应当由礼来“教训正俗”、导化世风,而不是相反:“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宋儒继承了先秦以来儒家入世救世的文化秉性,承担起教训正俗的历史使命。例如,以“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为学问主旨的理学家张载,在地方为吏时“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他每月都在县庭具酒食以行养老之礼,其目的之一在于切问民间疾苦,然而更重要的却是要“训戒子弟”,他知道“知礼成性”必然会“变化气质”,所以要通过重建古礼来改变社会风气。他在自己的家礼中,“婚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并撰有《横渠张氏祭仪》一卷,把齐家与治国、平天下同步进行。

    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发挥其正能量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迅速增长,中国人开始进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时代。今天,经过了近百年的文化中断后,国人意识到,由于传统家庭教育的缺失,数代人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滋养。今天社会中出现的种种既无理、又无礼的现象,如不讲诚信、不讲公德、无所敬畏、贪污腐化、拜金炫富、浮华浪费,等等,多多少少与家礼、家教的缺失有关。为此,必须重新解读家礼撰作的历史脉络,从理论上和内心深处为传统家礼、家教正名,正确认识其现实意义,发挥其正能量。

    第一,儒家所讲的修、齐、治、平,是由近及远、由内及外、由小到大的渐进过程,不论就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还是就安邦定国的顺序而言,家庭教育都是重要一环,不可或缺,这一点千古不移。以社会学视角来看,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教育直接塑造个人的道德操守和处事能力,要培养君子人格必须从家内秩序着手,诚如汉代荀悦所说,“天下之本在家”。今天,虽然学校教育承担了更多树人功能,但仍然无法替代家庭环境的人格塑造作用,良好的家教十分必要。这与家庭规模之大小无关,独生子女家庭更应当重视家教。

    第二,家礼撰作既是贵族文化的一部分(上古、中古时期),也是平民文化的一部分(宋代以后)。为了维持家道绵长和家族兴盛,历代都十分重视撰作家礼,谨遵祖训,在这一点上并无贵贱等级之别。今天亦然,无论家庭出身之好坏、受教育程度之高低,接受传统的家礼、家训教育均有利而无害;换言之,那些已接受过高层次教育的人,并不能说明他们具有良好的家教,同样需要补课。

    第三,传统家礼、家训中蕴含有诸多优秀价值理念,例如,仁爱、宽厚、勤劳、节俭、守法、奉公、敬业、尊老、慈幼、敬学等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超越时代、超越地域的有益资源,与现代化事业不相冲突。可以说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概括是离不开传统优秀价值理念的。(作者为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所谓的千年世家门阀,是怎么一步步消逝的?
家谱是古代联姻通婚和官员选拔“秘笈”
训字
张国刚 | 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
《红楼梦》妙玉的身世有多复杂?世代高门非富即贵
为什么说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是书法世家形成的政治条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