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人学琴有什么讲究

    春秋时著名琴师伯牙弹琴场景(元王振鹏绘《伯牙鼓琴图》局部)

    唐代名琴“九宵环佩琴”(故宫博物院藏品)

    唐代抱琴仕女(唐佚名绘《乐舞图》局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张礼臣墓出土)

    ▲宋徽宗赵佶所绘的《听琴图》(局部)

    学琴,如今成为不少孩子的热门选择。中国人自古好琴音,“习琴之风”古已如此。中国一直有“伏羲制琴”、“神农制琴”等说法,虽然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亲手制琴一说并不靠谱,但也折射出中国人制琴、学琴的历史之悠久……

    古代孩子学什么琴?

    考古发现2700年前已有“琴瑟”

    学琴在中国古代属于“六艺”之一“乐”的范畴。从《周礼》所记来看,在西周时,中国的音乐教育和乐器种类已相当成熟和丰富。据《周礼·春官》,在以讽刺周天子过失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上,就曾使用琴瑟来伴奏。

    古人所学之琴主要就是琴瑟一类的中国古琴。琴与瑟是两种乐器,琴弦少,而瑟弦多,两者皆是弦乐,实际都是琴,只不过叫法不同而已,古人学的琴多属这一类。

    从现代考古发现来看,琴在先秦时已是贵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乐器,在先秦贵族墓葬中常有发现。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一把琴,便出土于湖北枣阳郭家庙春秋早期曾国墓地曹门湾墓区的86号墓中。曾国墓地出土的这把古琴属于“半箱琴”,距今约2700年。琴长约92厘米,宽约35厘米,通体略似高髻人形,箱体整木斫成,髹黑漆。

    在发现完整大型打击乐器编钟的战国早期曾侯乙墓中,也曾发现一把古琴,因有10根弦,被称为“十弦琴”,此把古琴比曾国墓地的半箱琴要晚300年。

    现代家长喜欢买价格不菲的高档名琴给孩子学琴,古代名琴以及名人用过的琴也十分抢手。《淮南子·修务训》中有这样的说法:“琴或拨剌枉桡,阔解漏越,而称以楚庄之琴,侧室争鼓之。”大概意思是,歪斜不正的琴,哪怕是琴身破损,如果有人说他是楚庄王用过的古琴,富人家的妻妾都会抢着用。

    针对名琴的过度消费现象,当时已有有识之士呼吁:“鼓琴者期于鸣廉修营,而不期于滥肋、号钟!”“滥肋”、“号钟”都是古代名琴,只要声调雅正和谐就是把好琴,不一定要用名琴。这一观点,颇值现代家长借鉴和思考。

    古人为何喜欢学琴?

    《礼记》:“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在古代,琴是众乐器之首,不是其他乐器能替代的,中国最早一部琴史、宋朱长文著《琴史》称:“众器不能丽其德,至哉琴乎。”

    古人崇尚琴音,家长要求孩子学琴,或与对琴音功能的迷信和神化有极大的关系。《礼记·文王世子》称:“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学琴关乎道德情操,所以古人崇尚之。《诗经》中,有很多诗句都提到了琴。《关雎》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棠棣》云:“妻子好合,如鼓琴瑟”;《鹿鸣》曰:“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古人认为,学琴就是学做人。明万历年间琴家杨表正在《西峰琴谱》中称:“琴者,禁邪归正,以和人心。是故圣人之治,将以治身,育其情性,和矣!”更重要的是,能操琴还是古代文人雅士身份的象征,是高素质的体现。琴音是“雅乐”,与民间“俗乐”不同,汉刘向《说苑·修文》所说的“卿大夫听琴瑟”就是因为琴瑟是高雅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养正心而灭淫气”。除了先秦时期的孔子,汉魏时的名人如桓谭、马融、蔡邕等都能弹一手好琴。

    而且,在中国古代,琴在政治生活中还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最早一部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乐学》称:“乐者,德之升华也。”人们把音乐教育看成是“乐德之教”,学音乐是调整政治、社会关系的需要,是等级的体现,是治国的手段:“德成而教尊,教尊而官正,官正而国治。”具体到学琴,古人认为首先要掌握和懂得“琴德”。

    在上述大道理之外,孩子的琴学成了会有一个好的前程,这才是古代中下阶层家长让孩子学琴的最根本原因和动机。以汉魏时期来说,那时琴学成了可以进官办的乐府。乐府既是国家供养的音乐演奏机构,又是音乐教学机构,操琴高手负责培训。即便端不上“铁饭碗”,能弹一手好琴的男人找对象也受欢迎,司马相如能牵手富家女卓文君便是因为琴弹得好,引起了卓文君的爱慕,进而私奔。

    汉朝时,东海下邳(今江苏徐州境内)最流行让孩子学琴,学风经久不息,出了不少弹琴高手。汉武帝时琴家师中就是下邳人,因为琴弹得好,被选入宫中任鼓琴待诏。汉刘向《别录》称,在师中死了一百多年后,“邳俗犹多好琴。”

    古代孩子如何学琴?

    《礼记》:“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

    古人认为“学艺宜早”,隋唐时期很多弹琴大师都是小时候就开始学的。据《琴史》,隋唐大琴家赵耶利,“弱年颖悟,艺业多通”;晚唐大师薛易简,“自九岁学之”。

    现代能有机会学琴的一般都是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古代也是贵族或有钱人家才有条件让孩子学琴。《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这里所说的“三王”即虞、夏、商三王。

    古人学琴要花多少时间?先秦时期,一般安排在春秋两季,故《礼记·王制》中有“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的说法。另外一种说法是,一年四季都要学乐舞,但分文武,春夏教武乐武舞,秋天教文乐文舞,即所谓“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籥”。

    古代学琴场所也有讲究,如先秦时“皆于东序”,“序”即学校。在礼乐课上,不仅要学弹琴,还要研习其他乐器,同时也要学习包括琴在内的乐器技术。从《周礼·春官》记载来看,西周时,“小师”负责这方面的管理和教学,“掌教鼓鼗、柷、敔、埙、箫、管、弦、歌”,其中的“弦”即包括琴、瑟等在内。“小师”的主要工作,一是实践,为周王家的祭祀奏乐活动服务,二是教授,参与教学活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古人学琴尤重名师,琴艺一流的名家很受尊重。据汉桓谭《新论》,“黄门工鼓琴者,有任真卿、虞长倩能传其度数、妙曲遗声。”任真卿、虞长倩都是当时的名家,在乐府内外传艺授徒。还值得一提的是,因为中原地区的琴学水平高、名师多,汉朝时有的外域贵族会将孩子送来学琴。《汉书·西域传》记载:“时乌孙公主遣女来,至京师学鼓琴。”

    古代孩子学琴如何“苦练”?

    《二香琴谱》:“老老实实弹去……有不期然而然者”

    琴声好听,但学琴不易。现代许多家长都知道孩子“学琴苦”,但同时又要求孩子“苦学琴”。其实学琴就是要练,古代天才琴家都是苦练出来的。

    早在先秦时,人们已明白学琴与苦练的关系。有的盲人琴家看不清黑白,但弹琴时技巧非常高超,指法纯熟,不会弹错一弦。为什么?《淮南子·修务训》给出的结论是:“服习积贯之所致。”意思是说,长期的练习,让琴家熟能生巧。

    唐朝人在学琴时尤其强调刻苦与勤奋,很多琴家都是苦练而成的,著名的“竭豆练琴”轶事就是出自晚唐著名琴家陈拙。

    陈拙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在今天看来就是“音乐天才”。但陈拙认为,天才也需要苦练。陈拙每向老师学习一首新曲子时,便会取来一升豆子,弹一遍拿走一粒豆子,直至豆子全拿完了,才停下不练。此即所谓,“每拟一弄,师有明约:‘竭豆一升,标为遍数’。”“竭豆练琴”虽有夸张之处,但古代前辈操琴高手都是这样练出来的,故陈拙说:“其勤如此,而后有德也。”

    “苦练”亦被后世奉为学琴宝典。清朝琴家、《二香琴谱》作者蒋文勋称,他当年跟老师韩桂学琴时,老师便对他说:“汝老老实实弹去,工夫既至,纯熟之后,有不期然而然者。”

    古人学琴也讲究方式方法,如明清时琴家便特强调指法练习。明朝琴家杨表正认为,弹琴有劈、托、抹、踢、吟、猱、、锁、历之法,“左手吟、猱、绰、注,右手轻、重、疾除。”清朝琴家蒋文勋在谈了左右手的弹法之后称,“弹琴之妙,全在左手。”

    如果不认真学琴,情况会如何?或将遭到老师的体罚。据《左传·襄公十四年》,当年卫献公给其宠妾请了当时著名的琴师、乐工师曹教她弹琴,“使师曹诲之琴”,但她总弹不好,结果被鞭打,此即所谓“师曹鞭之”。从《左传》所记可见,老师教学是相当严格的。但卫献公竟也找机会“鞭师曹三百”,此乃后话。

    本版声明

    “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士无故不撤琴瑟”语出《礼记·曲礼下》
古琴形制的发展及寓意
新发现 | 关于古琴的最早记载:《周公之琴舞》
丝桐通造化 铜轸传琴声
古琴的琴面通常用什么木?有何要求?
中国古琴的艺术底蕴在这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