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擎: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真的存在吗?



维特根斯坦将哲学视为一种“治疗”,就是帮助我们摆脱智识上的偏见、蒙昧和顽疾,对理所当然的成见提出质疑。……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哲学是一个“动词”,它不是一个我们能掌握于手的东西,而是一个不断在展开的追寻智慧和生活的旅程。 

——刘擎


新民说新书《季风青少年哲学课》由上海季风书园邀请的八位来自上海高校的哲学教师担任主讲不提供哲学入门,而是把哲学还给孩子,主题涉及自我、生命、心灵、爱和科学等。他们结合当下的中国语境,针对青少年的知识和心理背景,将经典的哲学命题循循善诱地展开,开启一趟趟有趣的智慧之旅。



实在论的问题

文| 刘擎



在真假问题的第一小节,我们讨论哲学上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或者说是“实在”的吗?你可能会感到奇怪,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呢?好吧,让我进入第一个思想实验。(以下用“Thought Experiment”的缩写“TE”表示思想实验。)

 

TE1 如梦初醒



假设你们当中一个同学,或者你可以想象有一个孩子,他做了一个噩梦。在这个梦中,有一头凶猛的怪兽,突然从窗口闯入了他睡觉的房间。当然他非常害怕,然后在梦里就开始和这个野兽搏斗,搏斗越来越激烈,非常紧张。在快要被怪兽吃掉的那一刻,他猛然惊醒。他发现自己大汗淋漓,松了一口气,心想“还好这是一场梦”。但正在他庆幸而放松的时候,一头野兽真的闯了进来,然后又是一场激烈的搏斗厮杀,结果怎么样?他被野兽吃掉了!不是的,他又惊醒过来了。原来他刚才从第一个梦中没有真正醒过来,只是进入了第二个梦。


这种连环梦的经历,大家可能也有过体验。现在他终于醒过来了,松了一口气,开始平静下来。可是,突然有一个念头抓住了他,他问自己: “我怎么能知道我现在是真的醒过来了?有没有可能我仍然在梦中?”于是,他又开始紧张地注视着卧室的窗口……


类似的,我们甚至可以怀疑我们这个讲座是否真的发生了。你敢保证你现在不是在做梦吗?这位同学好像很确定这是真的,你敢肯定?有没有可能实际的情况是这样:其实昨天晚上有个通知,告知你这个讲座由于台风被取消,但是你是那么渴望参加这个讲座,以至于你就做了这样一个梦,梦到你早上醒来,出门冒着大雨赶到了季风书园,坐下来听这个讲座,而讲座现在正在进行……而这一切都是你的梦境,只不过你梦得很真切。

 

TE2 柏拉图的“洞穴寓言”



这里,我们还可以讲一个经典的“洞穴寓言”。在《理想国》第七卷,柏拉图讲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一个山洞,一群奴隶从生下来就一直被关在这个山洞里。他们带着枷锁被绑在石凳上,面朝洞穴的顶端岩壁,头也不能转动。在他们的背后有燃烧的火把,发出火光,将他们的影像投射在洞壁上。这些影像是他们唯一能看到的东西,是他们从生下来看到的所有,所以他们就认为这些影像就是现实世界,就是 reality 。可是其中有一个奴隶,被人打开了枷锁,他就从岩洞里往上走,最后走到了洞穴之外。他看到了太阳,开始感到一阵晕眩,但后来他的眼睛慢慢适应了阳光,终于看到了光天化日之下的世界现实。但是,当他再回到洞穴之中,告诉他的同伴们,说你们看到的只是幻影,你们一直生活在幻觉中,却没有人愿意相信他。而且他们会说,你脑子或者眼睛被弄坏了,连明明白白的现实(洞壁上的影像)都看不清了。


这个柏拉图的洞穴寓言非常有名,而且有多种含义和不同的解释。但在这里我们关注的仍然是那个问题:如何区分幻觉和实在?那个被解放了的奴隶,因为他看到了真相,才能区别什么是幻影,但完全陷入幻影的人,就会将幻影本身当作真实的现实。而且,这个寓言还可以有更复杂的理解。我们甚至可以追问,那个被解放的奴隶怎么知道自己在洞穴之外就看到了真正的现实?如果他走出洞穴之后实际上是进入了一个更大的洞穴,那里的太阳只是一个巨型的日光灯呢?就像我们刚才说的“连环梦”一样,从一个梦境转到了另一个梦境之中。

 

TE3 缸中的大脑


洞穴寓言是很古老的,在当代哲学中,也有一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叫“缸中的大脑”,是哈佛大学的哲学家普特南提出的。想象一下你的大脑被人从你的身体内取出,放在一个缸中,其中有能够维持大脑生理功能的液体。大脑上插着电极,把你大脑的神经感知系统接到一些电脑上,电脑给你一些模拟日常生活的感官刺激,那么你完全会以为你自己生活在现实世界中,有各种活动,而不会知道自己实际上是一个“缸中的大脑”。


你们可能都看过那部电影《黑客帝国》,当然就很容易理解。以上三个思想实验提出的问题是,现实是否存在?我们的“现实感”是不是真实的?



英文“Realism”这个词在中文里主要被翻译成“现实主义”,而哲学领域中一般译作“实在论”。世界究竟是什么?存在的本质是什么?这在哲学上称为“本体论”问题。而实在论是对于世界本质的一种看法,说起来很简单,就是说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实实在在地在那里,独立于我们的主观意念。


实在论的观点听上去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还会有什么问题吗?但上述几个思想实验恰恰质疑了我们的直觉或常识。因为我们总是要通过感官来感知现实,那么我们如何能保证我们的感知反映了客观的存在?我们又如何区分幻觉与实在?


我们常常陷入幻觉而不自知,将幻觉误以为真。幻觉可能是梦境所致,或者是“邪恶的魔鬼”对我们施加的魔法,制造了我们的幻觉。因此,与实在论相左的观点就出现了,比如“怀疑论”和“不可知论”的观点,认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世界是否实际存在,还有“反实在论”的观点,就是认为世界其实并不实际存在,“世界”只是我们自己大脑的主观想象。


在本体论意义上对实在论的挑战由来已久。早在 17 世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就怀疑自己的感官体验的真实性,由此怀疑一切感知的“存在”是否可靠,甚至提出他自己是否存在的问题。他经过苦思冥想,最后发现只要他在思考就证明他自己是存在的,这是可以确信的起点,所以就有了笛卡尔那句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到了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乔治·贝克莱也说过一句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这句话最极端的解释,就是说所有存在不过是我们的感知而已。


现在,大家可能开始明白,这个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我们不是上帝,能直接知晓或“看到”世界的本质,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就不一定可靠。那么在哲学上,本体论问题的争论后来就转变为认识论的问题,发生了所谓“认识论转向”。以前哲学家苦思冥想“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在认识论转向之后,问题就转变为“我们怎么知道世界是真实的”。刚才那几个思想实验,就是在认识论的意义上提出了挑战,质疑你所相信的真实世界可能是错觉,那么坚持实在论观点的人,就需要提出有力的证据来反驳这些质疑,来为实在论做辩护论证。


那么最后这个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就像我一开始说的,许多重要的哲学问题很难达成定论。现在有相当多的哲学家是持不可知论或者怀疑论的立场。当然,实在论的哲学家也并不是无所作为,有各种各样的辩护和论证。我可以简单谈一种论证,可以叫做“最合理解释”论证。基本的思路是说,我们的确无法直接知道世界是实在的,但我们可以先假设世界现实存在,而这种假设与人类广泛的感知和观察相一致,就是比假设“世界并不实际存在”更好地符合我们的感知和观察,那么在哲学上最合理的解释,就应当支持实在论的假设,而不是相反。


可以更具体地来解释。比如我们看到这张桌子,实在论者说,这里有一张桌子,它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主观意识,我看到这个桌子存在,而我离开了这个房间,虽然我看不见它了,它仍然是一个存在。反实在论者可以说,这个桌子的存在只是你的感知幻觉,你离开了,这张桌子也就不在了,那么你回来了呢?你的幻觉也回来了,这张桌子又出现了,所以你以为这张桌子是客观存在的,但实际上不是。到此为止,两种观点都可以解释我们的感知经验。可是,有一天发生了事故,这个房间装修得不太好,房顶上有一块天花板塌掉了,在你离开房间的时候,天花板的残落物掉落在这张桌子上。你回到房间之后,看到桌子上有一堆碎片。这个现象对于实在论者来说很容易解释,但对反实在论者来说就相当麻烦。因为反实在论者假设,在你离开房间的时候这个桌子也消失了,是你回来之后桌子才重新出现的,那么如果天花板掉落,就不应该在桌子上看到残落物,而是在桌子下面,掉落在地上,这张桌子应当是干净的。


那么为了解释这个现象,反实在论者就必须发明一套更复杂的解释模型,就必须说你的幻觉不只是包括桌子还包括天花板,或者说,虽然你离开的时候桌子消失了,但天花板掉落的时候,这个你幻觉的桌子就会奇迹般地出现,正好接住了天花板的残落物……反正非常复杂。大家想想,如果我们这个讲座不是真实发生的,而是你的幻觉,需要多么复杂的模型才能解释那么多巧合:你认识的同学也到了,他正好和你乘坐同一班地铁等等。


总的来说,实在论提出了一种世界模型,对比反实在论提出的世界模型,前者比较简单合理,而后者非常麻烦,甚至需要假定有奇迹出现。那么“最合理的解释”似乎是,实在论假设的世界模型是正确的。当然,这个问题的争论相当复杂,至今没有统一的定论。





新书正在预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哲人科学家哲学思想的多元张力特征
分析哲学内部的八次大论战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焦着
实在论、反实在论与准实在论
F.帕特陶特:采访达米特(下):哲学在线
实用主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