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准诊断,早期干预,多方聚力纾解“阿尔茨海默之困”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精准诊疗,前移干预窗口期,或将延缓AD进展。

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化性疾病,高发于老年群体。当前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逾千万的AD患者。AD以认知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征,逐步侵蚀患者的记忆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和自理能力,使患者及其家庭承受经济、心理等多重压力,更为医疗系统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已成为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每年的9月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月,为此医学界特别邀请福建医科大学党委书、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陈晓春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施炯教授,共话AD防控体系建立,助力国家健康老龄化战略目标的实现。

AD已成为严峻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AD是老年期最常见的痴呆类型之一,约占老年期痴呆患者的60%~80%[1]。AD的发展分为三个大阶段:临床前AD、AD源性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AD,后者又分为轻、中、重度,合称为五个小阶段。流调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AD患病率高达5.56%,60岁以上人口中MCI患病率高达15.5%,约3877万人,其中约三分之一为AD源性MCI[2-3]

陈晓春教授介绍道,“由于AD方面的健康教育相对欠缺,认为自己患病的患者比例不超过30%;在知晓自己有认知功能损害的这部分人中,进入医院就诊的患者只占三分之一,其中得到妥善治疗的比例不足20%。综合下来,只有2%左右的患者可能得到了有效治疗。”总结来说,AD有“一高三低”的特点,即发病率高、知晓率低、就诊率低、有效控制率低。 

AD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陈晓春教授说,“目前人均治疗费用约为5万元。除直接医疗费用以外,还有直接非医疗费用和间接经济损失。其中,因AD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持续下降,需要家属花费越来越多时间专职照护,间接经济损失相当高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每个家庭都可能面临照顾AD患者的挑战。”

 “综合估计,我国AD和AD源性MCI患者合计将近2000多万,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压力,是近十年或二十年以后所要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千家万户。”陈晓春教授补充道。

早期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干预,

有效延缓AD病程

AD防治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首要原因在于难以早期诊断。施炯教授指出,“AD起病隐匿,病程进展慢,易被患者及家属误认为是老年性记忆力衰退,从而忽视就医,导致就诊时主诉发病时间不明确,给诊断带来极大挑战。”

施炯教授认为,“诊断AD时首先应进行常规检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的因素。确诊AD需要进行神经精神量表评分,并根据国际上普遍认可的ATN标准检测脑中的生物标记物,即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通常需借助脑脊液或者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进行检测,前者是有创检查,往往不易被高龄患者接受,后者则费用高昂。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一个非创伤性、比较简易的方法,其中外周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但外周血应用于AD诊断目前还存在许多困难。一方面,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尚未批准检测外周血中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含量的仪器,例如已经被美国FDA授予突破性医疗器械认定的罗氏AD体外诊断检测——可以通过检测血液中的生物标志物帮助简化患者的旅程,提高AD诊断的可及性[4];另一方面,很多生物标记物指标是基于对欧美人群的研究得出,由于人种、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同一个生物标记物的正常值可能存在很大偏差。

施炯教授介绍道,“我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申勇教授合作,建立了一个中国人自己的研究队列,纳入411名参与者,基于单分子免疫阵列技术检测脑脊液和血浆中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含量,发现中国人的生物标记物指标正常值与欧美人群相比存在很大不同,这也是首次系统性地在中国人群中,研究了AD核心生物标记物的变化,对形成中国人自己的数据有很大益处[5]。”

早期干预是目前AD的防治共识,由于AD是一种慢性疾病,准确把握干预时机至关重要。陈晓春教授指出,“AD源性MCI是介于认知正常和AD痴呆的中间阶段,具有向AD痴呆转归的高可能性,因此MCI是干预防控AD的重要关口。”

施炯教授也表示,“在临床前阶段,患者未出现症状,很难得到诊断及干预,真正的'黄金窗口期’就是MCI阶段和AD早期,此时症状初显,如果能够积极干预,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病程进展。”由此可见,针对MCI阶段的干预可能是延缓AD发生最为有效的策略。

目前对于AD的治疗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对于前者,陈晓春教授介绍道,“目前AD治疗的药物可以归纳为四大类,第一类,也是最常用的胆碱酯酶抑制剂,第二类是NMDA受体拮抗剂,第三类是小分子药物,第四类是疾病修饰疗法药物(disease modifying treatment, DMT)。最后一类药物是近十年来非常热门的新药研发领域,主要靶点是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

施炯教授指出,“目前市面上所有药物都只能延缓AD病程进展,所以现在很多大型制药公司和临床研究都提出'疾病修饰疗法’的概念,即针对明确靶点进行积极干预。在淀粉样蛋白作为治疗靶点的药物研发方面,很多公司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在今年的AAIC年会上,罗氏创新药物Gantenerumab发布了一系列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显示,高剂量的Gantenerumab显示出了强劲的淀粉样斑块清除能力。作为相关一项中国区研究的牵头人,施炯教授介绍:“Ⅱ期临床试验中发现Gantenerumab抗体能够有效清除淀粉样蛋白,且患者认知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目前全球范围的Ⅲ期临床研究结果有待发布,除了证明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外,研究结果将进一步验证淀粉样蛋白是否是AD的根本致病原因,以及其作为提高认知功能的治疗靶点的研究价值。”

在药物治疗方面,陈晓春教授补充:“AD阶段患者的脑实质中,大多数认知功能相关神经元可能已经丢失、损害,此时去纠正病理生理的缺陷,认知功能无法得到改善,所以在药物干预方面须强调早期治疗,进一步前移临床诊疗的窗口。期待有更多作用机制明确的治疗药物成功上市,为临床医生跟患者顺利开展治疗做好前期准备。”

对于非药物干预,预防心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如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认知障碍是非常有效的。积极锻炼(包括脑力锻炼和体育运动)、合理的饮食、乐观的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预防AD的作用。“比如对于ApoEε4等位基因的携带者等AD的高危人群,合理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也能够延缓其发病年龄。”陈晓春教授说道。

各方助力,构建AD防控生态圈

近年来,国家对于包括AD在内的认知障碍疾病的防治愈加重视,已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意见,为进一步加强AD防治能力注入一剂强心针。而AD防控生态圈的建立,需要从构建医疗生态体系和社会生态体系两方面入手。

在医疗服务体系方面,陈晓春教授总结了以下三点:

  • 首先要向公众普及认知功能相关知识,积极开展公共健康教育。让更多患者认识到,一旦认知功能减退就应积极就诊;

  • 其次是向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普及认知功能相关知识,在基层推出“记忆工作坊”或者“认知工作坊”,在每个社区或乡镇卫生院培训能筛查或者识别认知障碍的基层医生,及时提醒患者就诊,作为“守门人”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 最后是提高神经内科的专科医生对AD的规范化诊疗水平,建立高级认知障碍中心、临床痴呆诊疗中心等。

施炯教授也表示,“在社区方面,希望把认知功能筛查纳入到常规体检中,尤其对40岁以上有AD家族史或者50岁以上自我感觉记忆力下降的人群,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提醒患者及时到医院就诊,得到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陈晓春教授进一步指出,“在国家跟政府的层面上,希望AD防治能够像肿瘤及脑血管病防治一样,作为国家战略,成立相应机构统筹全国认知功能障碍防治工作。”施炯教授也呼吁,“希望国家尽快把AD纳入慢病管理目录中,使更多患者得到有效持续的治疗和长期的关注及随访。”

目前国家卫健委《探索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已经出台,提出了“双80”的目标,其一是到2022年,公众对老年痴呆防治知识知晓率提高至80%,其二是社区(村)65岁以上老年人认知功能筛查率达80%。陈晓春教授认为,“有了相关政策后,应从国家、政府层面加大力度推进政策落地,才能达到更高的资源利用度,更强的影响力及号召力,推进的力度也更大、更有效。”

在社会生态体系方面,陈晓春教授指出,“康养体系的建设值得关注,相比欧美,我国目前在这个体系的建设工作较为薄弱,重度AD患者需要更多照护,除了社会机构发力以外,期待民政部门也有相应举措跟规划来合理推动这部分人群的康养工作,能够很大程度上减轻一些家庭的负担。”

未来10年是我国应对AD的重要“机会窗口期”。“总而言之,建设AD防控生态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界力量一起努力,才有办法更好地推动这项工作。”陈晓春教授最后总结道。

参考文献

[1] 田金洲, 解恒革, 王鲁宁, 等. 中国阿尔茨海默病痴呆诊疗指南(2020年版)[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1,40(03):269-283.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痴呆与认知障碍学组. 阿尔茨海默病源性轻度认知障碍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2, 55(5):20.

[3] Jia L, Du Y, Chu L, et al. Prevalence, risk factors, and management of dementia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dults aged 60 years or older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tudy[J].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5(12):e661-e671.

[4] Roche's Elecsys Amyloid Plasma Panel granted FDA Breakthrough Device Designation to enable a timely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Retrieved July 19, 2022, from https://www.roche.com/media/releases/med-cor-2022-07-19

[5] Gao F, Lv X, Dai L, et al. A combination model of AD biomarkers revealed by machine learning precisely predicts Alzheimer's dementia: China 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ve Initiative (CANDI) study[J]. Alzheimers Dement, 2022.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疾病知识 | 阿尔茨海默与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中国专家共识》新方案出炉!
阿尔兹海默症临床诊断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延缓轻度认知障碍进展为痴呆,你得做好这三件事
9·21阿尔茨海默病日│潍坊市人民医院与您一起对抗脑海中的“橡皮擦”
新近推出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准的临床实用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