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备的仁,关羽的义,聊聊《三国演义》中的儒家思想

01 《三国演义》当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历史地位,儒家思想也贯穿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历程。

除了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的秦朝时期,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纲领以外,就只有之后的汉朝初期用黄老之学作为安定社稷百姓的思想方针。

其余的封建王朝包括汉孝武皇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汉朝时期,朝廷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

而封建王朝的官员构成的士大夫群体以及作为官员储备的士子群体,基本上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思想纲领。在这些士子们的作品当中,很多都体现了儒家思想的观念。

《三国演义》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罗贯中也在《三国演义》当中突出了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

《三国演义》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仁、义、忠三个角度体现儒家思想,也在《三国演义》的经典故事当中将这样的思想贯彻并且弘扬。

对于仁、义、忠,要想理解就要先了解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当中的相关观念与内核。

范文正公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儒家士大夫对苍生百姓的忠,也是对国家的忠。

荀子云: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这是儒家先圣对于道义的理解,也是后世部分儒家士大夫的价值观念与做人准则。

史襄哉云:仁为万善本,贪为万恶根。这是晚清接受了新思想的儒家士子对于仁的观念,也充分体现了两千年来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关于仁的理解。

在《三国演义》当中,就对仁、义、忠进行了大量的刻画。

02 《三国演义》当中的仁

仁,是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在《三国演义》当中,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的仁者情感被重点突出。

以刘备为代表,仁这种思想从全书许多与刘备有关的事件都在表现仁者的情感。

在刘备担任中山国安喜县县尉的时候就有体现,《三国演义》当中这样描述: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这是刘备仁者感情的一种映衬,用百姓和刘备之间的关系突显刘备仁者的风范。最有名的还是刘备在当阳撤退的时候,因为怕曹操的军队伤害百姓而带领着百姓一起撤离。

十几万的百姓,在刘备的率领下一路从当阳一带朝着江夏撤去。百姓们不仅没有怨恨刘备,反倒是不离不弃地一路跟随。

这不仅是反映了刘备平日里的仁者气度,让百姓自愿去追随。更让刘备的仁者风范,在这次撤退当中展露得一览无余。

因为在曹操军队追击的过程当中,带着百姓撤退很容易就会被曹操麾下的骑兵部队追上。这个时候,想要撤退的最好办法就是只带着精锐的小股骑兵护卫朝着江夏昼夜前行。

而刘备不仅没有先行撤退,还一直保护着百姓的平安。

“携民渡江”这件事算得上《三国演义》当中对于仁者风范的经典描述,在整个事件当中体现出仁者之心的至高准则就是以天下百姓的苦乐作为行事准则和思想纲领。

除了刘备的仁者风范以外,《三国演义》当中其他角色也有这样的表现。

比如幽州牧刘虞,作为汉室宗亲刘虞在幽州这实施仁政。

对内安抚百姓,对外招抚异族。

在刘虞的统治之下,幽州虽说不能说有多富庶但也算得上清明。刘虞平定了幽州地区的黄巾军余部,又安抚流民恢复社会生产与社会经济。

北方的乌桓和鲜卑当中,也有不少部族认同刘虞的仁政,受刘虞的仁者风范的感化而投奔进入刘虞的麾下。

如果不是公孙瓒过于有野心,只怕刘虞治下的幽州也可能会是一片世外桃源。

03 《三国演义》当中的义

义,是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当中的重点内容。关于义的分类,可以分成个人义气和国家大义两个部分。

在《三国演义》当中,义这个字眼一看就能让人想起武圣关公。关公的义在整个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当中都被重点弘扬,关公之义也成了中国文化当中义的代名词。

义薄云天,正好用来形容关公之义。

在个人义气层面,关公在曹操麾下之时提出了寻找大哥刘备的要求。

在得知大哥刘备的行踪后毅然拒绝了曹操给的高官厚禄,关公将汉寿亭侯的印章挂在门上又封存了曹操赐予的金钱。

而后带着大哥刘备的家眷踏上了寻找大哥刘备的路途,一路上不管艰难险阻关公都没有畏惧。这也是“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的内容。

与关公的义相比,孙吴和曹魏阵营虽说没有能比拟的义气。但也有相似的个人义气,比如孙吴阵营的周瑜和曹魏阵营的徐晃。

周瑜因为和孙策的交情匪浅,在孙策将孙家的权力交给孙权后也尽心竭力地辅佐孙权。就算是孙权更加信任鲁肃和吕蒙,但周瑜也不曾背弃他与孙策的情义。

徐晃和关公是同乡,也是亦徒亦友的情分。虽说在襄樊之战当中,徐晃下令要与关公作战。但开战之前,徐晃和关公也诉说个人交情。

只不过这样的个人义气,在家国大义面前就被掩盖了。因为在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当中,义的最高准则就是家国大义。

个人义气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家国大义却是要在个人义气之上。家国大义在儒家士大夫眼里被称之为“大义”,而个人义气则被称之为“小义”。

在家国大义的层面,还是要以关公作为代表进行叙述。关公的家国大义更多的是他对兴复汉室的大义,为这个光荣的理念关公不惧怕任何的威胁与诱惑。

04 《三国演义》当中的忠

忠,是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当中的首要内容。忠这个观念一个是对君主的忠诚,另一个就是对国家和天下百姓的忠诚。

而奇特的是,忠一般也会与孝联系在一起。虽说古人总会感慨“自古忠孝两难全”,但忠与孝在统治者眼中总是会奇妙地联系在一起。

因为统治者一般认为,只有孝顺的人才能忠诚。如果一个人连孝都不能坚持,那又怎么可以期待他保持忠诚呢?

在对于君主的忠诚方面,除了关公和诸葛武侯等忠诚之人外就是要重点叙述马超和孔融等人的境遇。

在《三国演义》当中,马超作为蜀汉的五虎将之一可以说得上是名声在外。

但是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对于马超始终是有芥蒂的。因为马超曾经造反,还在这件事上害得其父马腾殒命。

这是一种不孝的行为,而不孝之人在统治者眼中又很难有忠诚。

再有就是孔融,他以不孝的罪名被曹操正法。

而孔融真实被曹操不满的原因,是因为孔融是效忠汉献帝一派的保皇势力。

之所以要用不孝的罪名来扣在孔融的脑袋上,就是利用了人们对于忠与孝之间在思想上的联系。

马超和孔融的忠与孝,是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当中对于忠的反面刻画。

而对于忠的正面刻画,则是要用诸葛武侯、关公、荀彧来进行描述。

诸葛武侯是千古忠臣的代名词,作为蜀汉的丞相他忠实地执行了刘备的理想。这个理想看上去不可能,也让后世的人都十分钦佩诸葛武侯。

这个理想,就是——克复中原,矢志北伐。

诸葛武侯的北伐事业,是对于君主的忠诚与对于国家和天下百姓忠诚的结合。这也是二者结合的最经典的代表,更是千古忠义的完美体现。

南征南中、六出祁山,这些事件诉说着诸葛武侯对于刘备的忠诚。更加诉说着诸葛武侯对于国家统一的盼望,还有对于结束战争让天下百姓可以安居乐业的理想。

除了诸葛武侯以外,关公的忠诚也是《三国演义》当中的忠诚典范。

关公对于大哥刘备的忠诚超过了高官厚禄的诱惑,也超过了敌军敌将的威胁。这样的忠诚被中国文化弘扬成了忠之典范,也是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典范。

除了诸葛武侯和关公这样直接的忠诚以外,还有另一种间接的忠诚存在。

荀彧作为曹操麾下的谋士,更是大汉朝廷的尚书令。荀彧一方面对曹操效忠,另一方又对汉室效忠。荀彧其实最终效忠的是天下百姓,这才在曹操和汉室两边进行游离和拉拢。

效忠汉室是因为汉室代表了正统朝代的统治,可以帮助天下百姓结束战乱。效忠曹操是因为曹操有理想也有实力去统一中华,还是可以帮助天下百姓结束战乱。

05 为何要读《三国演义》

纵观整部《三国演义》,其中透露出来的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不管是儒家士大夫强调的仁与忠。

还有深受儒家文化与儒家思想影响的武将强调的义都展现得深刻而又更饱满。《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深刻的品读之后便可以发现内容背后的文化底蕴与思想内核。

参考文献

1.道德与政治之间——再论《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胡悦晗.鄢洪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

内容来自懂车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义薄云天关云长(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华容道:成全关公大义
析《三国演义》之“义”
关羽义气是糟粕 不装不是大英雄 | 看世界
《三国演义》,关公降汉不降曹蕴含的人生智慧
《三国演义》中的“义绝”关公文学形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