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人物、悬泉置与历史大事件:一个汉代西部招待所所长的自白

前言

各位客官,首先自我介绍一下,鄙人是大汉王朝昭帝到元帝时期,敦煌郡效谷县治下悬泉置啬夫(官方驿站站长),说来惭愧,姓氏已漫漠不清,大家就叫我弘,后世整理的《悬泉汉简》也是这样称呼我。与博望侯张骞、苏武等声震西域、漠北名垂史书的大人物相比,我不过是一个小人物,但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我大汉武帝凿通西域,将西域纳入版图的情况下,身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的河西走廊,担任悬泉置基层官吏的我,因风云际会,得以利用工作职责,接触了往来于长安与西域之间的各色人等和许多重大事件,并忠实地把它们记录在竹简上,我和工作十多年的悬泉置也得以有幸与大汉与西域之间的风云变幻联系起来,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悬泉置设置的时代背景分析

我大汉立国之后,北部强邻匈奴长期是大汉的心腹大患,在高祖皇帝兵败白登山之后,文帝和景帝因国力有待恢复,长期对匈奴持安抚和亲政策。待到武帝成年后,国力强盛,便力主武力击败匈奴,为此决定不断向西扩张领土,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络各国,以削弱匈奴势力的侧翼。经过卫青等人的持续打击,匈奴势力开始分化。

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狩二年,浑邪王降,以其地为武威、酒泉郡;元鼎六年,分置张掖、敦煌郡。”

意思是说在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设置酒泉郡及武威郡。到了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设置张掖郡,而敦煌郡则设立最晚,时间为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河西四郡”。为了更有效便捷地与河西四郡乃至西域各国沟通联系,汉武帝又命在长安与敦煌之间设置官方性质的邮驿站,大汉建立后,承袭秦制,汉代的邮驿制度体系根据距离的远近和功能健全,一般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其中,“置”是一级官方邮政组织,规模较大、功能多样,兼具接待和传信的双重功能。

《汉书·文帝纪》颜师古注曰:“置者,置驿、传之所,因名置也”。

我长期工作的悬泉置始建于汉武帝在敦煌设郡之后。悬泉置前后持续使用400多年,在唐代还曾被使用,曾留下诗句:“晓行沥水楼,暮到悬泉驿。林月值云遮,山灯照愁寂。”,直到唐朝之后才被废弃。按照当时的规划安排,在敦煌郡境内,从东至西设有渊泉、冥安、广至、鱼离、悬泉、遮要、敦煌等九个置。其中鱼离、悬泉和遮要三置远离县府,悬泉置更是立于漫漫戈壁上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

悬泉置的基本概况

悬泉置坐落在敦煌郡以东一百二十里附近的山前坡地。在悬泉置以南四里左右的山涧有一泓泉水溢出,终年流淌,至今不竭,这就是“悬泉”得名的由来。悬泉置名称的由来,据说与汉武帝时期名将李广利有关。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公元前103年,汉将李广利奉命伐大宛,还师途中路经此地,士众口渴,举刀刺山,竟有飞泉涌出。此泉仿佛通灵,车马多时出水多,少时则出水少。

悬泉置复原想象图

按照大汉朝廷确定的机构名称,我所在的悬泉置全称为“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是隶属于敦煌郡效谷县的一处邮驿机构。在敦煌郡的机构设置序列中,悬泉置属于不折不扣的基层机构。从人员编制情况看,当时的编制是“官卒徒御”37人,由悬泉置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主要负责传递朝廷和官府的公文书信以及出征将士的军情急报、接待往来路过的各级官员和中外使者,保障行人的饮食、住宿、安全。

这里所说的“啬夫”是大汉官方基层单位领导的统称,类似于后世的“单位主要领导”“主要负责人”。从行政级别上看,按照大汉官制,敦煌郡郡守是年俸两千石的高官,年俸二百石则是基层官员的上限,可以分为“有秩啬夫”和“斗食啬夫”,前者是年俸百石的基层官员,后者则是年俸不到百石,由于我所在的悬泉置是河西走廊重要的驿站机构,承担着朝廷各级官员和西域各国使节的迎来送往事宜,责任不小,因此,我所担任的悬泉置啬夫属于“有秩啬夫”。

悬泉置由坞院、马厩、房屋及附属建筑构成,其中坞院总面积2500平方米,平面呈方形,门朝东,四周是边长约50米的高大院墙,东北与西南两角各设角楼一座。院内有房间27个,其中15间用于宾客住宿。院旁还有马厩、库房和厨房。常驻人员37人,包括官吏、驻军、办事员和发配此地的刑徒等。豢养马匹40只,专用于传递文件的车马10-15乘,牛车5辆,库房存粮大约7100石,一次可接待500人左右。

悬泉置内部构造示意图

以悬泉置为代表的河西走廊官方驿站的重要作用

从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一直到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前后19年时间里,除中间四年由啬夫忠取代,我有15年都在悬泉置任职,后世整理的《悬泉汉简》中有关我的记录留存的汉简有70多条。在这段时间内,靠着工作便利,再加上我一贯勤勉做事,得以深度接触往来于西域与长安之间的各色人等,对丝绸之路上的河西走廊官方驿站有深刻了解。本以为,万事总有始终,个人不过是百代之过客,连同悬泉置也最终会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介区区百石基层官吏,更是没有机会在史书上留下印记,我能做的就是按照朝廷的规章制度,将悬泉置每一笔收支都如实地记录在竹简上。没想到的是,我去世2000年后,早已湮没在黄沙之下的悬泉置意外地被后世的考古学家发现,我和我的继任者当年留下的账目竹简被大量发掘出来,感谢敦煌一带干燥气候,这些竹简保存总体完好,数量达到35000余枚,其中带字的就有23000多枚,经过整理,被命名为《悬泉竹简》。我经手的接待事宜连同我的名字,得以有幸重见天日,被后世人所知晓。下面,我就结合个人经历,谈一谈以悬泉置为代表的汉代边疆邮驿体系的主要作用。

一是为朝廷往来于西域各国的使节和朝觐的西域各国使节提供后勤服务。这一职能在悬泉置出土的两万多片汉简中体现得十分直观。在悬泉汉简中,不仅涉及长罗侯常惠、西域都护郑吉等朝廷使节,还包括乌孙、楼兰、于阗王、康居等西域各国的君王使臣。光我经手接待的重要使节就多达数十起。

先看看朝廷使节方面。提起长罗侯常惠和西域都护郑吉,估计现代人知晓得并不是很多,但是,在西汉中后期对外交往的过程中,这两位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长罗侯常惠是山西太原人,家境贫寒,曾是苏武出使匈奴的副手,陪同苏武在匈奴扣留19年之久。

“少时家贫,自奋应募,随栘中监苏武使匈奴并见拘留十余年,昭帝时乃还。”

回到汉朝后,因“明习外国事,勤劳数有功”,常惠曾六次代表朝廷出使西域,特别是拉拢西域各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乌孙,沿途的邮驿站为其提供了后勤保障,所以我跟长罗侯常惠也算得上是老熟人。按照当时的规章制度,我会在接待事宜完成后详细把各项费用开支记录在竹简上,以备上级检查报账。后世在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长罗侯悬泉置费用簿》就是出自我手。我还记得,那是在宣帝元康五年(公元前61年),长罗侯常惠奉命出使乌孙,路过悬泉置,随行人员多达384人,其中,副县级(军侯)以下各类官员和戍卒84人、弛刑士300人。在这次接待中,我尽其所有,精心安排,为这些出征将士提供了丰盛的肴馔,光摆上餐桌的食品就有十多种:牛、羊、鸡、鱼、酒、米、粟、酱、豉、羹等,应有尽有。当然级别不同招待的规格也不同,这都有当时的规定。

长罗侯常惠过悬泉置费用簿

影视作品中的常惠形象

再比如大汉第一任西域都护府都护郑吉,郑都护是会稽郡人氏,正是在他的手上,大汉正式确定了在西域的统治权,西汉经略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他是西汉开拓西域功勋卓著而名垂后世的重要人物。郑吉“以卒伍从军,数出西域,由是为郎。吉为人强执,习外国事。”从汉宣帝地节二年(前68年)以侍郎身份屯田渠犁,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以卫司马使护鄯善以西南道,到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日逐王降汉,“并护车师以西北道”, 神爵三年(前59),西汉在乌垒城设立都护府,以郑吉为首任西域都护。担任西域都护到汉宣帝黄龙元年(前49年)去世。在这过程中,郑吉多次往来于长安与西域之间,沿途按照规定接受了各邮驿站的后勤保障。郑都护在西域20年,这期间我在悬泉置任职时间多有重合,我印象最深的当属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匈奴日逐王投降大汉,而郑吉发动渠犁、龟兹五万人迎送。史书上说当时的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随吉至河曲,颇有亡者,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当时,郑吉把日逐王的人马护送到京师,而河西四郡则是相对安全的必经之路,我也曾在悬泉置接待过郑吉和日逐王一行。此外,郑吉担任西域都护十二年,经常有军国大事上报朝廷,这些军报都要途径悬泉置,我都按照规定留下交接记录,这就是为什么后世出土的《悬泉汉简》中有多次“使都护西域骑都尉安远侯吉”的记载的原因。

西域都护府

再看看西域国家外交使节方面,在我担任悬泉置啬夫期间,接待了许多西域国家使节,一个很重要的国家就是西域大国乌孙。我还记得,甘露二年(前52年)二月辛未日夕时,平望驿驿骑(骑马递送信件、公文的人)当富,把长罗侯常惠和乌孙汉朝解忧公主的上书,传给悬泉驿骑朱定,朱定又连夜转交给万年驿驿骑。晚年的解忧公主表示“年老思土,愿得归骸骨,葬汉地”。这封密信在甘露二年二月进至敦煌,二月十二日傍晚,经悬泉驿骑朱定之手,传至万年驿。按照官方的说法,天子见信后“闵而迎之”,第二年九月,年逾七十的解忧公主千里跋涉,途径悬泉置,整个敦煌对此事非常重视,悬泉置官员在地上铺满了贵重的毯子,几里之外,包括我在内的悬泉置工作人员就分列在道路两边守候,满怀敬意。我也有幸与这位传奇女子有接触,还与下吏感慨公主真是胆识过人的巾帼英雄。

此外,楼兰、于阗等国也曾由国王或使臣率领往来于长安。悬泉汉简记载,

“楼兰王以下二百六十人当东,传车马皆当柱敦。”

这段说的是楼兰王带领260人的使团到汉朝进贡,路过悬泉置,人马都给安排妥当。柱敦即“柱墩”,用于系马,马厩的柱墩,相当于传马的“专用停车场”。

“今使者王君将于阗王以下千七十四人,五月丙戌发禄福,度用庚寅到源泉。”

这段说的是于阗国王带着一支1074人的队伍,赶着成群的牛羊骆驼,到悬泉置歇脚。而当时的于阗国人口不足两万人,于阗国王几乎带着全国将近十分之一的人口来长安,这么庞大的规模无疑是给悬泉置带来了严峻的后勤保障考验,在送这帮人上路之后,我清点了一下东西,发现仅用坏的杯子就达300多个,害得老朽我不得不登记入账,再向上级汇报请求购置新物资。

二是为官方文书提供安全快捷的传输服务。汉代邮书的种类很多,按照发文者划分,有诏令文书和其他官方文书,其中有紧急文书,也有普通文书,但无论哪种文书,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特鄙视皇帝发布的命令,与特别注明“急”字的文书均为紧急文书,必须立即传递,不得延误。我在宣帝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来到悬泉置任职后,曾整理过前任留下来的文书交接记录,上面曾记载,在昭帝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十一月癸丑夜,悬泉置收到一封皇帝发给敦煌太守的诏书,时间是快到夜少半时,到了夜少半时就交给下一站的平望驿骑,因为这是紧急公文,耽误不得。

另一方面,悬泉置提供邮驿文书服务也加速了边关将领官员与朝廷之间的沟通,为稳定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西汉时期,羌人部落散居于河湟一带,由于部落之间关系比较松散,对西汉政权威胁不大。但是,受匈奴鼓动,元康三年(前63年),羌人忽然一反常态,由先零羌牵头组织了个结盟大会。大小羌人领导二百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神爵元年(前 61 年),由于代表大汉巡视诸羌的义渠安国处置不当,引起羌人大规模反叛。孝宣皇帝派遣老将赵充国前往平叛,赵充国根据实际情况,主张招抚实力较弱的罕、开等羌人部落,集中打击先零羌,并持续按兵不动,等待时机出击,这不仅引起酒泉太守辛武贤的不满,还招致汉宣帝的斥责。

但赵充国坚持自己的意见,并将自己的意见上报长安。神爵二年(前60年)六月戊申报告发出,七月甲寅就得到了朝廷的批示,汉宣帝最终总体同意了赵充国的意见,只是要求他把出兵的时间再向前提前,前后只花了7天时间,除去在长安讨论的一天,不过六天时间就在长安与金城郡之间一个来回,而长安与金城郡之间700多公里,文书每天传输距离达240公里,这份文书在我手上也只待了不到半个时辰,待信使稍作休息换马后继续赶往下一站。后来羌人部落的局势按照赵充国的预想发展,到了当年秋天,羌人部落果然内乱,赵充国顺利平定羌人叛乱,大汉顺势开辟了羌中道,避免了羌人和匈奴人南北夹击的危险。

结语

话讲到这里,我和悬泉置的故事基本上讲完了,作为一个基层官吏,我把十多年最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悬泉置。后来,我因故离开了悬泉置啬夫的岗位,后续的接替者继续为大汉的西部边疆安全尽心尽力,我本因为,随着自己的故去,我和悬泉置的故事终会烟消云散,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连同悬泉置在内的诸多边疆驿站一样,随着五代之后,中原王朝丧失了对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控制,它们也没有逃脱被彻底遗弃的命运,这也许是一种宿命。但是,随着20世纪末的意外发现,悬泉置终究没有被世人彻底遗忘,所出土的7多万件物品,特别3.5万条竹简,最终把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和悬泉置的故事记录流传下来,虽然我不过是天地光阴的匆匆过客,躯壳早已化为尘埃,但附于悬泉竹简上的精神宛在,仍然盘旋在魂牵梦绕的悬泉置,伴随着漫天黄沙,在夜深人静之际,仿佛仍听到悠扬的驼铃、疾驰而来的驿骑马蹄声和喧嚣鼎沸的人声。

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甘肃敦煌汉简》、《从悬泉汉简看汉代的邮驿制度》、《悬泉置——驿站中的大汉帝国》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敦煌宝藏|驿置道里簿:大汉帝国的邮驿系统
从历史背景、最终结局全面详述《大汉十三将》的真实历史故事
烽烟再起:班超之后的东汉西域历史(八)
第四十回 驳百僚班勇陈边事 畏四知杨震却遗金
“得远夷之和,同异俗之心”的--班超
耿恭几十个人守住北匈奴两万人围攻一年是否真有其事?有何依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