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枭雄侯景一生两大重要成就:积极代言底层社会,大肆清洗豪门士族

​公元549年三月,侯景撕毁停战协议,引玄武湖水倒灌台城,并率军从四面猛攻。梁将萧坚之书佐董勋和豪强熊昙朗当了带路党,引导侯景由西北角楼处攻入台城。至此,台城陷落。

初入台城的侯景,其实还是挺规矩的。因为他非常明白:绝不能和萧氏皇族撕破脸皮,否则自己的一切作为都会失去意义。

这其实并不难理解:南梁是一个拥有二百六十万疆域的帝国,如果侯景只知道乱砍乱杀,就不会有人支持他。到了那时,侯景就只有死路一条。

所以此时的侯景,最大的愿望就是梁武帝萧衍能够与自己合作,双方共同建立一个新政府。但倔强的萧衍拒绝合作,无奈之下,侯景只能另选合作者。

侯景的第二人选是太子萧纲,他是南梁的合法接班人,拥立萧纲绝对比拥立萧正德这种叛徒要强得多。更重要的是:萧纲已经当了将近二十年太子,如果由他居中斡旋,侯景与豪门士族之间或许还有讲和的可能性。

现实的困难就是:各地方的萧氏皇族已经行动了起来,此时的南梁随时可能重演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如果侯景、萧纲和豪门士族能够团结一心,他们就有很大的希望渡过眼前这个难关。

据史书记载,侯景曾与萧纲在佛像面前发誓:绝不背叛对方。

帝之即位也,景与帝登重云殿,礼佛为誓云:“自今君臣两无猜贰,臣固不负陛下,陛下亦不得负臣!”——《资治通鉴》·梁纪十九

在我看来,无论是侯景还是萧纲,他们在发誓的时候应该都是诚心的。换言之,他们绝不希望对方背叛自己,自己也不愿意背叛对方。

此时的侯景已经废掉了萧正德,如果再背叛萧纲,他就没有盟友了,底层社会虽然支持他,但底层社会的战斗转化力是值得怀疑的。

如果萧纲背叛侯景,他那些如狼似虎的兄弟和侄子们就能轻易打败孤立无援的侯景。届时,萧纲恐怕也只有死路一条,他虽然是合法的太子,但他是跟侯景合作之后才成为皇帝的,野心家绝对会借题发挥,甚至把萧衍的死算在萧纲头上。

只要厘清了这些利益关系,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萧纲与侯景合作,是存在一定基础的。

但侯景和萧纲的合作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双方必须平等共处。换言之,侯景有兵权,又有底层社会的支持,中央政府不能把侯景当臣子对待。对于这个结果,除萧纲之外的萧氏皇族普遍不愿意接受。

最初,被侯景废掉的萧正德与萧范密谋武装政变,后因消息走漏,萧正德被杀,萧范背疽发作病逝。

临贺王正德怨侯景卖己,密书召鄱阳王范,使以兵入;景遮得其书,癸丑,缢杀正德。——《资治通鉴》·梁纪十八

随后,萧确行刺侯景失败,被侯景杀死。

景与确游钟山,引弓射鸟,因欲射景,弦断,不发,景觉而杀之。——《资治通鉴》·梁纪十八

后来,当侯景率军出征时,萧会理与柳敬礼、萧劝和萧勔密谋,在都城发动政变,被侯景的首席谋士王伟杀死。

南康王会理以建康空虚,与太子左卫将军柳敬礼、西乡侯劝、东乡侯勔谋起兵诛王伟。伟收会理、敬礼、劝、勔及会理弟祁阳侯通理,俱杀之。——《资治通鉴》·梁纪十九

经过这三件事之后,侯景开始疏远萧纲。史书说侯景怀疑萧纲参与密谋,所以有了废立的心思。

但在我看来,侯景并未怀疑萧纲,他只是看透了萧纲。

想当初,萧衍的太子萧统早逝,萧衍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威胁,所以没有立太孙,而是选择了自己的三子萧纲为太子。

按照史书的评价,萧统的几个儿子都是刚猛果烈之人,尤其是他的三子萧詧[chá],更被史书称为“英雄之志,霸王之略”。如果萧统的儿子成为太孙,萧衍担心自己会提前退休。

可萧纲就不同了,这是一个性情温顺、喜好文学的人,做事又有些优柔寡断,这种人不太会威胁萧衍的统治。可就算如此,萧衍依然大肆分权,使得萧纲这个太子并没有什么权威。

而侯景与萧纲的联盟也并不被豪门士族看好,南梁旧势力经过一番博弈之后,毅然决定抛弃萧纲,形成了以萧绎为中心的强大政治集团。

侯景最初选择与萧纲合作,只因为萧纲是合法的太子。但经过接触,侯景发现萧纲并不能完全代表萧氏皇族,很多人都不买他的帐。在这种背景下,侯景觉得自己选错了人,萧纲或许是一个合格的傀儡,但绝不是一个优秀的合作伙伴。

在这种背景下,侯景才开始疏远萧纲,并有了废立的心思。

早在萧纲登基称帝的时候,侯景就娶了萧纲的女儿溧阳公主,并对她极其宠爱。侯景的首席谋士发现了这个端倪,就劝侯景注意一点,不要寒了兄弟们的心。

景尚帝女溧阳公主,嬖之,妨于政事,王伟屡谏。——《资治通鉴》·梁纪二十

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但侯景立刻明白了:王伟并不是劝他振作,而是劝他不要脚踩两只船。

王伟是侯景的首席谋士,侯景的一系列战略都由王伟策划。无论从战略本身来看,还是从战略的实施结果来看,王伟都是被称为一流人才。

侯景对溧阳公主的宠爱,居然能惹得王伟出面说话,这表明侯景的所作所为,令其部下感到害怕。

攻入都城之后,侯景本打算拥立一个萧氏皇帝,尊重萧氏皇族的既得利益,适当调整侵害豪门士族的政策。目的就是让南梁维持在一种不伦不类的状态之中,然后再借机加强自己的嫡系力量,最后控制整个南梁。

但侯景的这种做法有两个弊端:

一方面,侯景拥立萧氏皇族成员控制都城;另一方面,萧氏皇族控制南梁的主要地方政府,拒不承认中央政府的合法性。

一方面,侯景公然无视豪门士族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侯景又努力拉拢豪门士族。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侯景所希望的那种状态根本无法长期存在,而且侯景的嫡系都出身于底层,他们与豪门士族有着难以化解的隔阂。

再加上不久之前,侯景曾写过一篇为底层社会请命的檄文;进入都城以后,又把北方的奴仆全部赦免,这更是加深了他与豪门士族的隔阂。

在这种背景下,侯景居然还想着和萧氏皇族搞好关系,进而与豪门士族搞好关系,这种努力注定是徒劳的,侯景的老部下也会心寒,最后只能把侯景弄得里外不是人。

王伟希望侯景疏远溧阳公主,其实就是代表侯景的嫡系发声,希望侯景站回老兄弟的身边,不要一意孤行地去给南梁旧势力当爪牙。

什么都可以放弃,唯独基本盘不能放弃,关于这一点,侯景还是心知肚明的。当王伟找到侯景之后,侯景立刻感觉到了危险。基于萧纲的不中用和老部下的不良反应,侯景终于决定:与南梁旧势力彻底划清界限,划清界限的方式也比较直率:称帝。

很难说侯景的称帝行为是否正确,但侯景在称帝之后,却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与旧势力决裂有很多种方式,可侯景似乎总喜欢把事情做绝。

侯景这样做,他的嫡系们都赞同吗?很显然不是。前面早就说过,如果侯景孤立无援,凭他的那点力量,是根本不可能与南梁旧势力分庭抗礼的。

侯景在打算称帝之前,也发现了自己力量不足,于是他又异想天开,希望重新迎立萧纲。可问题是:侯景无缘无故地废掉萧纲,现在又想无声无息地把萧纲迎回来,他把皇位当成什么了?如果皇帝能被他如此摆弄,萧纲的名望一定会跌至谷底。到了那个时候,侯景迎立萧纲还有什么用呢?

景欲迎帝复位,以栋为太孙。王伟曰:“废立大事,岂可数改邪!”乃止。——《资治通鉴》·梁纪二十

万般无奈之下,侯景只得展开对萧氏皇族的大清洗。这样的举动让侯景更加孤立,但走到这一步,侯景已经无法回头了。

曾经忠心追随在侯景身边的老兄弟,有许多人开始为自己谋退路,因为他们发现:继续跟着侯景,已经看不到任何希望了。

事情的发展并未出乎意料,侯景称帝后不到一年,就被陈霸先和王僧辩联手击败,并在逃亡过程中被部下所杀,结束了自己黑白难辨的一生。

在文章的最后,我们依照惯例点评一下侯景。

侯景只是一个底层士兵起家,后来凭借个人能力和领导赏识才能纵横北方。在北方失败之后,又带着八百残兵败将逃到南方,却把南方搅了个天翻地覆。

可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侯景拥兵十多万的时候,却突然被陈霸先和王僧辩打得一败再败,最终身死道消。

据说,侯景也曾像项羽一样仰天长叹:“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景曰:“我昔败贺拔胜,破葛荣,扬名河、朔,度江平台城,降柳仲礼如反掌;今日天亡我也!”——《资治通鉴》·梁纪二十

这种哀叹非常有道理,但我们必须把话说全:侯景的失败是由于天意,侯景的成功其实也是由于天意。

当侯景准备南逃的时候,很难说他还有什么宏图大业以待施展,因为那时候的侯景就是一个标准的亡命徒,能多活一天就算一天,他还有什么资格考虑前途问题呢?

可侯景运气不错,他的出现使得南梁的所有矛盾集中爆发,他又巧妙地抓住了各种机会,所以在最初的几轮博弈中,侯景赚了个盆满钵满。

很多人崇尚侯景的军事能力,在我看来,侯景的军事能力固然很强,但那是在北方的时候,南下的侯景并没能展现自己超强的军事实力。侯景之所以能在南方连战连捷,主要还在于南方的各种派系都在默认他的行为,所以侯景一直在用自己的巧劲破局。

但即使是在侯景最辉煌的时候,他也看不到什么前途,只得继续与南梁旧势力保持合作态势。当他终于决定放弃合作之后,却在瞬间输得一干二净。

史书对于侯景的评价不高,但在我看来,侯景南逃之后,有两件事做得非常漂亮。

一、侯景在进攻台城的过程中,曾由他的首席谋士代笔,发表过一篇著名的檄文。观其言辞格局,这是一篇足以和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相媲美的檄文。

按照《资治通鉴》的记载,萧衍看到这篇檄文之后“且惭且怒”,证明这篇檄文还是说到了点子上。这篇檄文通篇都在为底层社会鸣不平,除了打击豪门士族之外,对于萧衍也是充满了嘲讽。

萧衍过于长寿了,所以他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不被动摇,做过很多在外人看来难以接受的事。比如说,檄文里写到“修建浮图,百度糜费,使四民饥馁”。

萧衍崇佛是为了集权,这一点我昨天已经分析过,但崇佛却是以让百姓饿肚子为代价的。虽然萧衍最后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佛门原本只是宗教,却被萧衍硬性提拔了起来,不得不说萧衍此举过于自私了。

檄文同时指出:“政以贿成,诸阉豪盛,众僧殷实”,用排比的方式,把诸阉和众僧相提并论。这两个阶层是萧衍集权的最大受益者,却也使得皇族和豪门士族的既得利益受到了伤害。

在围城期间,皇族的军队在都城附近重兵集结,却没人愿意前来救驾。萧衍到底造了多大的孽,以至于所有人都巴不得他赶紧去死呢?除了皇族白眼狼的私心之外,萧衍也要为自己过往的一些行为付出代价。

二、侯景对于豪门士族的横眉冷对,使得他在当时拥有了一个平民英雄的形象。自东晋开始,琅琊王氏就开始暂露头角,甚至达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程度,陈郡谢氏也在淝水之战前后崛起。

提起豪门士族,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可谓风光无二。但经过了侯景之乱,这两大豪门士族均被清理出了历史舞台。

如果再联系到北方的尔朱荣清理洛阳豪门士族,我们不得不发出一个疑问:豪门士族是不是已经到了行将就木的时候?总不能说侯景和尔朱荣都是机缘巧合吧?

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南北承平日久,豪门士族挤占了太多的生存空间,以至于遭到各阶层的一致反对。无论是尔朱荣还是侯景,都是这股民意的代表,就算没有这两个人,恐怕也会有其他好汉站出来替天行道。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南北朝的后期,豪门士族影响力逐渐衰弱是不可避免的。

之所以说侯景是平民英雄,除了清理豪门士族之外,侯景率真的表现也加分不少。

按照当时的习惯,权臣在称帝之前,总会认一个身份地位极高的人当祖宗。比如刘裕就说自己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后代;萧道成说自己是西汉名相萧何的后代;陈霸先则自认颍川陈氏的后代。

他们的说法到底是真是假?我赞同司马光的观点,这种话听听就行,认真你就输了。

但侯景显然是个例外,他不愿意乱认祖宗。当有人劝说侯景认一个好祖宗的时候,侯景说我家世代平民,祖上根本没有什么贵人。

王伟请立七庙,景曰:“何谓七庙?”伟曰:“天子祭七世祖考。”并请七世讳,景曰:“前世吾不复记,唯记我父名标;且彼在朔州,那得来啖此!”众咸笑之。——《资治通鉴》·梁纪二十

人们常把这段历史当成笑谈,并用这种方式来证明:侯景就是一个粗俗无知的蛮夷。可在我看来,他绝不是一个笑谈,反而体现出侯景那种积极务实的心态。

什么血统?什么出身?侯景不信那一套,侯景之所以能成功,不是因为他爷爷叫什么,他爹是谁,而是侯景通过自己的努力与拼搏,抓住了时局留给他的机遇。虽然侯景最终失败了,但侯景比那些尸位素餐的所谓贵族强十倍!百倍!千倍!万倍!万万倍!

什么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就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历史上几个帝王将相敢发出这样的高呼呢?

侯景绝不是一介武夫,他一向以谋略见长。侯景用这种方式,辛辣地嘲讽了那些豪门士族。翻开那个时代的史书,除了侯景之外,谁还有这种魄力呢?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神话侯景,侯景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事,很可能只是为了向他的底层嫡系靠拢。但即便如此,我们从论迹不论心的角度来看,侯景的所作所为也堪称振聋发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侯景控制南梁都城,不料却让南梁陷入群雄割据
八百人席卷梁朝半壁江山,侯景之乱背后的真相究竟是怎样?
北齐武成帝高湛集权策略:血腥镇压五位皇族,提前退位培养接班人
谁的江山谁的国?晋明帝布局失败,庾太后临朝称制
当陈炀帝遇到隋炀帝:联袂出演童话故事,一样的过程,一样的结局
侯景之乱爆发,为何叛军要灭王、谢二族?谁让两家不肯嫁女儿来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