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土散文:茅窝子

寒从脚起,旧时家乡人越冬,深谙其道,注重脚上包装,少不了选择一种特殊的护脚之物“茅窝”来取暖抵御寒冬。

茅窝,又名茅蓊,是家乡人就地取材、巧妙编制的一种草鞋。在农村普遍,城市少见,穷人穿得起,富人不嫌弃,老少皆宜。

穿茅窝越冬的习惯有年头了,可以追溯到距今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相传卖草鞋出身的刘备带兵讨伐曹操,在徐州遇上滴水成冰的严寒,他把编草鞋保暖的技艺传授给部下,使将士们免受脚被冻烂之苦,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编制茅窝纯属手工活,技术含量不高,现学现会。手艺好的人家编茅窝是很考究的。首先是选材,要选用上好的芦花,新鲜的稻草、茅草、梭草,苘麻,以及配用花布条、家禽羽毛;其次是编制,晒干稻草,经过捶、搓、拧等工序,靠三齿耙加工成厚两厘米左右的鞋底,然后把茅草、芦花、羽毛等夹上稻草掺和少量苘麻搓成的草绳,一圈一圈编织成茅窝。

茅窝分木底和草底两种。用木板做底的茅窝,可在雨雪泥泞的道路上行走,缺点是不防滑,保暖性差,但耐用;而稻草做底的茅窝,虽不防水、不耐用,但防滑、轻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冬天能穿上一双手工做的布棉鞋是非常奢侈的事,而穿不起布棉鞋的人家,茅窝子就成了全家人的期盼。好在家乡河湖纵横,河边上的芦苇、沟岸上的茅草随处可见。谙熟茅窝手艺的人,留足家用,多余的茅窝拿出去销售。所以街市上,总能看到推着自行车,或挂在肩上卖茅窝的农民。其实,当时一双茅窝也就卖三、五角钱,发不了财,顶多赚个日常花销。

茅窝只有大、中、小三种型号,没有具体码号,穿起来很难合脚,特别是新编的茅窝,鞋口毛糙,鞋底板结,穿前要在鞋口绗上一圈软软的布边,鞋底要垫上用破布和老棉花做的鞋垫,或塞些芦花、羽毛,这既是保暖需要,也是为了穿茅窝跟脚,不至于把脚磨破流血,甚至发炎成冻疮,就得不偿失了。

那时的冬天要比现在冷得多,一入腊月,北风呼啸不停。为了保护脚,上学的孩子一窝蜂穿着茅窝,踩着冰雪,走得稳健踏实。当然也有烦恼的时候,中午太阳炽热,冰雪融化,穿茅窝的孩子就遭罪了。放学的道路泥泞不堪,无处下脚,一双好端端的茅窝裹上沉重泥浆,拖着脚艰难地回到家就成了水鞋,不晒干会影响第二天使用保暖。

八十年代初,街市上一种新型的时尚布、皮、胶结构的保暖鞋、雪地靴的问世,彻底改变了茅窝的命运,一时间茅窝遭遇了冷落。尽管保暖鞋不断更新换代,但仍能从变化中看到茅窝成长的影子,这是值得编鞋人欣慰的地方。

茅窝早已从生活中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生活艰难、贫困交加的流年岁月,茅窝所给予人们的温暖,是享受过的人铭记于心的乡愁。


审阅:王俊章

简评:文章条理清晰,介绍了茅窝的悠久历史、制作过程以及型号等,把读者带回过去的流年岁月,感受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与坚韧,表达出作者对茅窝的怀念之情以及浓浓的乡愁。

终审:严景新


作者:刘干

编辑:卜一


本头条每日刊发作品优选纸刊《中国乡村》杂志,凡上刊者免费包邮赠送样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乡冬日的毛窝
草鞋 蒲鞋 芦花靴
灌河文学 · 散文 | 沈益亮:记忆里的茅窝子
散文||一双小木屐
脚尖上的芦花
孙永兴 | 茅针花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