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日专栏(第101期) | 聆听 | 崔加荣 | 母亲和鞋

母亲和鞋

文:崔加荣 / 图源:堆糖 / 主播:烟花

历史把母亲置于那个既幸福又充满苦难的新社会,让她生儿育女,通过自己的勤劳来创造新世界。她生下我们兄弟四人,一生像陀螺一样,手脚从没有停下过,除了种田外,全家十几个人的吃饭穿衣穿鞋,构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我们兄弟四人无姐无妹,奶奶年迈,全家人的鞋都靠母亲一手做出来。父亲种田,业余在建筑工地拎瓦刀,和砖瓦打交道,鞋子磨损快。我们四个男孩子,整天爬高上低,脚不识闲儿,鞋子也不耐穿。母亲挑灯熬夜十天半月做好一双鞋,我们穿两三个月,就会破损,不是鞋底磨破,就是鞋帮破洞、露出脚趾。经常是老大刚换完新鞋老二的鞋又破了,母亲手里永远有做不完的鞋。

最早的鞋全是布鞋,黑色鞋帮面料有棉布、洋布,或者的确良布,里子是硬实的褙子。白底是一针一针纳出来的千层底,鞋底材料是白布封皮,袼褙衬底,硬实耐穿,但纳鞋底很费劲儿,即便是带着顶针儿,母亲的手也经常被磨破。特别是在冬天,母亲的手冻得满是裂口子,口子实在太多了,就用胶布贴上,强忍着疼痛继续做鞋。每扎一针,母亲都咧一下嘴。四十不惑看淡一切的我,如今忆起母亲痛苦的样子,仍然会热泪盈眶。

母亲做鞋前,要先打褙子和袼褙。选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用面粉熬半盆糨子放凉待用。把门板摘下来平放在两条木凳子上,再铺上一层报纸,把剪好的碎布、旧衣服在报纸上一块块拼接好。铺满一层,再刷一层糨子,根据碎布的厚度不同,选择铺两层或者三层。打好的褙子在太阳底下晒一两天,完全干透后,母亲把它从门板上揭下来,用细柳条敲几下,发出“嘣嘣”的响声,便大功告成。袼褙和褙子工艺相同,只是原材料用梳细的麻丝代替碎布。遇到星期天打褙子,我们便围在旁边打闹,偷偷用舌头舔食碗里的糨子,钻到门板底下乘凉嬉戏。阳光从高大的杨树缝儿里撒下来,映在母亲的脸上。不谙世事的我,盯着母亲走来走去的身影,心生暖意。从门板底下钻出来时不小心把门板顶翻,母亲拿着柳条一顿猛追,把我们撵出老远。在母亲眼里,我们像四只牛犊子,天天张着嘴要吃要喝,又窜上窜下惹事生非,母亲生气烦恼自然难免,但是看着我们一天天长大,又感到高兴和欣慰。

鞋底和鞋面都要用纸样比着裁剪,纸样大多是村里互相借用,母亲借一次纸样,就对比着复制一张留底,下次就不用再借。我们的脚长得快,一对鞋样只用一次,下一次就不能用,母亲只好再借,或者对比着我们的脚适当放大。放得太大,穿起来太松,只好给哥哥穿;放得太小,又要去邻居家里借来木制的鞋排子来撑大。

母亲是个十分讲究的人,鞋底周围从不留毛茬,四周都用白色布条封住、粘好,然后一层层叠起来,再密针细纳。最初,纳鞋底的线是母亲自己用棉花纺成。白天去田里干活,夜晚拖着疲惫的身体纺线,纳鞋底。后来,有大工厂生产的洋线上市,母亲才不纺线。母亲做的都是男人穿的鞋,纳鞋底不敢偷工减料,这既是母亲认真的性格使然,又是怕我们磨破鞋底受人鄙视。绿豆大小的针脚,周围还要加一圈。初中时候我曾经数过一次,一只鞋底上,母亲密密麻麻扎了2547针,这个数字在我脑海里保存了很多年,除了感慨母亲的辛苦之外,也令我养成了坚毅的性格。

冬天的夜晚,大多时候母亲都在严寒里挑灯夜战,赶工做鞋。我睡到半夜,冒着零下七八度的低温起夜去厕所,回屋时冻得瑟瑟发抖,走到母亲身边,揉着眼睛问她咋还不睡,母亲看了我一眼说:“我睡了你们只能打赤脚,赶快钻被窝里去睡,看哆嗦得像个小猴儿。”

说完,朝我屁股上拍了一下,我一翘腿爬进热乎乎的被窝,才想起母亲的手冰凉。此时已是深夜,窗户被风吹得呼呼响,窗外鸡叫声迭起。我躲在被窝里,用被子围紧脖子,不让冷风钻进来,只露出头来。昏暗的灯光下,母亲那高大的身影映在墙上,我心里涌起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长大后我逐渐知道那是幸福感,是母爱,然而,当时我却只顾自己呼呼大睡,没有半点感激母亲的念头。在后来很长的日子里,那时的粗心大意都令我深感内疚,也愈加敬佩母亲的无私奉献精神。一生中遇到的亲朋好友或许有很多,但是只有父母的付出是无怨无悔、不求回报的。

母亲有一个用麻秸编织的小簸箩,她把做鞋和做衣服的针头线脑都收纳进去,犹如百宝箱。各色的线穗儿上面插满大小不同的钢针,电镀成银色的顶针儿被磨损得显出锈斑,边缘褪了色的米色软尺,还有大大小小的纸样,一应俱全。我经常戴着母亲的顶针儿跑去玩,有一次人回来了顶针儿却不见了,出去找半天找回来后,偷偷放回簸箩里。

母亲已经年迈,旧时的物件儿大都破败不堪,丢弃大半,唯有这个做鞋的簸箩,在我的再三央求下,被母亲一直保存着。从我牙牙学语到长大成人,母亲为我们做的布鞋不计其数,她在这簸箩里洒下的汗水亦无法估量,这个小簸箩将成为我永远的留念。

遇到下雨天,母亲做的布鞋没法踩泥水。每人只有一双像样的鞋,捉襟见肘的日子里,亦无雨鞋可言,鞋子湿了就只能换上破洞露趾的旧鞋。为了解决雨天上学的问题,父亲用木板做成木屐,叫做泥屐。按照鞋底尺寸做两块木板,上面订一条帆布带子,或者伸展开的自行车外胎,看起来像今天的拖鞋。下面两端钉上短木板,像一条小凳子。穿上木屐,人一下子长高一大截,走起路来晃晃悠悠,像踩高跷。虽然威风十足,但是脚下的重量也增加不少,踩着一路泥泞,从家里走到学校,三里多路走起来颇为不易。但是能保证布鞋不粘泥水,泥屐也算是那个时代的良策。母亲做布鞋,父亲配泥屐,勤劳加智慧,给我青少年时代提供了最好的护佑。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逐渐流行起球鞋、回力鞋,甚至皮鞋,高中同学有不少人都穿上了绿色军用球鞋,白色回力鞋。生活在经济困难的家庭的我,难得买一双球鞋,自然是爱不释手。但球鞋的塑胶底不透气,只穿一天,汗水便浸透袜子和脚板,穿久了生出脚气,不但臭气难闻,脚趾的痒也令人难以忍受。母亲见状,只好再坚持给我们做布鞋穿。母亲不辞辛苦坚持做鞋,除了因为经济困难没钱买鞋,布鞋舒适也是主要理由,做母亲的良苦用心昭然可见。

母亲长期纳鞋底,手指头严重变形,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又无法帮手。集市上出现发泡塑胶鞋底后,父亲第一时间买给母亲试用。发泡鞋底松软,并且无须纳鞋底,只要把鞋帮衬上去,缝一圈密线即可。有了发泡鞋底,母亲才告别坚持了几十年的手纳鞋底。

母亲自己一直坚持穿手工布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习惯皮鞋和运动鞋。我们只好到处寻找合适的机制布鞋、棉鞋、仿皮鞋。过了好几年,母亲才适应社会发展,开始接受买来的鞋。自己年事已高,已经做不动布鞋,晚辈儿又无人能做鞋、无人愿意做鞋,这恐怕也是她放弃布鞋的一个原因,只是不愿意说出来。

母亲停止做鞋做衣服之后,每年种二分地棉花,心里天天盘算着给老大家做一床被子,给老二家孩子做一件棉袄。操心太多,睡眠不好,造成母亲患上严重的更年期综合症,十余年都未曾走出抑郁的阴影。经常说我们都大了,有本事了,不用她做鞋做衣服了。时而心情低落,伤心落泪,时而情绪激动,烦躁不安。睡眠质量也差到极点,常常是通宵难眠。远在千里之外的我们,无法长时间陪伴她,只能轮流抽时间回去看望。父亲一反往常的大男人思想,对母亲百般迁就,悉心照顾。为了让独守老宅的父母出门方便,我给他们添置了老年汽车,母亲情郁低落时,父亲便会爽朗一喊:走,我带你去听戏,西村唱戏哩。或者是:哭啥哩!走,咱上集逛逛去。少年夫妻老来伴,在父母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也令我们时时心生愧疚。

或许因为穿习惯了母亲做的布鞋,或许因为血管里流淌着母亲的血液,亦或许是对母亲的眷恋,客居南方几十年,我一直保留着穿布鞋的习惯。虽然不是母亲亲手所做,但白底黑帮的布鞋里有母亲的温度,有母亲在灯光下穿针引线的身影。家乡的友人来访,问我要啥礼物,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不要烟不要酒,带一双布鞋来!周日在家赋闲时,我会穿上宽松的布鞋,到公园散步,到楼顶莳花弄草。偶尔也会穿着布鞋和友人小聚,甚为闲适。看见穿着布鞋散步的人,我都会想起母亲步伐蹒跚的身影,那是岁月留给我的宝贵财富,经年而不去。

随着身体逐渐好转,母亲又开始活跃起来,穿上父亲买的新鞋,走出家门和邻居大娘大嫂聊天,晚上到村头广场上看广场舞,看扭秧歌。有一天,我打电话和父亲聊天,我问他母亲在不在,他告诉我母亲去村头打快板了。我先是一愣,马上心里一阵酸楚,几欲落泪。母亲终于走出阴影,又变回我们心目中强大、爽朗的母亲。

爱人听说这事儿之后,买了两双特制的老年鞋寄回去,母亲一双,父亲一双。春节前夕,我们回去乡下陪母亲过年,父亲说母亲会扭秧歌了,还说特制的老年鞋好穿,脚下稳重,又轻便。我知道,母亲愿意穿我们买的鞋,是在向她的时代告别,是在向我们靠近,也是在给我们反哺的机会,以期待子孙膝下承欢的场面。

母亲一生中,没有忘记历史和家族赋予的使命,没有把自己搁浅在历史的河流中。她带领她的孩子们,不畏艰难,不怨天尤人,用被祖国和自己解放的头脑,和一双粗糙而又有力的手,向大自然讨要属于自己的幸福。和那一代的大多数人一样,身体力行,印证着时代的进步和人类的伟大。

作者简介

崔加荣,男,1973年出生于河南省沈丘县,现居住惠州。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园洲诗词协会常务副会长,《微小说》杂志执行主编,在《中国文艺家》《神州》《奔流》《西南商报》《华西都市报》等报刊发表作品上百篇,著有小说集《又见槐花开》和诗集《花开四季》、《在路上》等。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名誉总编:赵丽丽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桑恒昌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李国仁\杨秀武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暖在北方 胡迎春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玉丽   路人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 风碎倒影   连云雷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西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沈渭清:【母亲的针线笸箩】
【行走在乾县】农家的千层底布鞋,满是母亲的记忆
微童年丨难忘小布鞋
杨国存 | 老布鞋里的母爱
散文 | 娘,儿还想穿您做的布鞋
母亲教我纳鞋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