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一种精神病,甚至是精神病的代名词。对精神病,我们也要做到“三早”: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日常生活中,笔者偶遇个别不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时,告知同行的朋友同事,事后,他们都说猜测很准。这得益自己曾经是一位临床医生、心理医生,具备一些医学专业知识。所以,建议大家适当地阅读一些医学科普知识是很有必要,有时还能起到自我保护作用,避免武疯子的伤害

  一、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疾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精神活动环境不协调为主要特征。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部分病人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多起病于青壮年,发展缓慢,病程迁延,有慢性化倾向和衰退的可能,部分病人能够康复到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症可见于各种社会文化和各个社会阶层中,成年人的终生患病率在1%左右。精神分裂症的发病高峰集中在成年早期,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
  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
  1.遗传因素。国内外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2.大脑结构的异常。选取典型病例进行尸解研究,发现恒定在中前颞叶存在脑组织萎缩,类似的表现也存在于额叶。CT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出现脑室的扩大和沟回的增宽,这些变化在精神疾病的早期甚至治疗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    
  3.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精神分裂症神经生化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假说:一是多巴胺假说二是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三是5-羟色胺假说。精神分裂症是个非常复杂的疾病,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上述学说仍在假说阶段。  
  4.子宫内感染与产伤。研究发现,母孕期曾患病毒感染者及产科并发症高的新生儿,成年后发生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于对照组。
  5.社会心理因素。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社会心理因素在其病因学中仍具有一定的作用。临床上发现,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前性格多表现为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很多患者病前6个月可追溯到相应的生活事件。国内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有精神因素者占40%~80%。当然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精神因素就是病因,但精神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
  三、精神分裂症的临床表现
  人的正常精神活动按心理学分为感知、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心理过程。为了便于对精神症状的描述,以下按精神活动的各个心理过程分别叙述常见精神症状。
  1.感知觉障碍
  感觉是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产生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大小、重量和气味等。知觉是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反映到脑中进行综合,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脑中形成的整体的印象。正常情况下感知觉与外界客观事物相一致。
  (1)感觉障碍感觉障碍常见三种:①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刺眼,声音特别刺耳,轻微的触摸皮肤就感到疼痛难忍等。②感觉减退,是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减低,感觉阈值增高,患者对强烈的刺激感觉轻微或完全不能感知,又称为感觉缺失③体感异常,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适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等。性质难以描述,没有明确的局部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
  (2)知觉障碍。知觉障碍常见有两种:①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等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②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根据其所涉及的感官分为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2.思维障碍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由感知所获得的材料,经过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而形成概念,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和推理,这个过程称为思维。思维是通过言语或文字来表达,正常人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征:①目的性,思维指向一定的目的,解决某一问题;②连贯性,指思维过程中的概念是前后衔接,相互联系的;③逻辑性,指思维过程符合思维逻辑规律,有一定的道理;④实践性,正确的思维是能通过客观实践检验的。思维障碍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维形式障碍①思维奔逸。又称观念飘忽,指联想速度加快、数量增多、内容丰富生动。患者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出口成章,诉述脑子反应快,特别灵活,好象机器加了“润滑油”,概念一个接一个地不断涌现出来,说话的主题极易随环境而改变,多见于躁狂症②思维迟缓,即联想抑制,联想速度减慢、数量的减少和困难。患者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低,反应迟缓。患者自觉脑子变笨,反应变慢,思考问题困难。患者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迟钝了”,多见于抑郁症。③思维贫乏,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患者体验到脑子空洞无物,没有什么东西可想。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空洞单调或词穷句短,回答简单。严重的患者也可以什么问题都回答不知道。④思维散漫。指思维的目的性、连贯性和逻辑性障碍。患者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缺乏主题,一个问题与另外一个问题之间缺乏联系。说话东拉西扯,以致别人弄不懂他要阐述的是什么主题思想。对问话的回答不切题,以致检查者感到交谈困难。⑤思维破裂,指概念之间联想的断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⑥思维扩散,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为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毫无隐私而言,为思维扩散。⑦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旁人无法理解。如某患者经常反穿衣服,以表示自己为“表里合一、心地坦白”,常见于精神分裂症。⑧思维插入,思维插入指患者感到有某种思想不是属于自己的,不受自己的意志所支配,是别人强行塞入其脑中。若患者体验到强制性地涌现大量无现实意义的联想,称为强制性思维。两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

  (2)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内容障碍表现为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它有以下特征:一是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二是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三是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四是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彩。临床上常见的妄想有①被害妄想。患者坚信他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例如某精神分裂症患者认为他吃的饭菜中有毒,家中的饮用水中也有毒,使他腹泻,邻居故意要害他。患者受妄想的支配可拒食、控告、逃跑或采取自卫、自伤、伤人等行为。②关系妄想。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是与他有关的。如认为周围人的谈话是在议论他,别人吐痰是在蔑视他,人们的一举一动都与他有一定关系,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③物理影响妄想。患者觉得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意志行为都受到外界某种力量的控制,如受到电波、超声波,或特殊的先进仪器控制而不能自主。如患者觉得自己的大脑已被电脑控制,自己已是机器人。④夸大妄想。患者认为自己有非凡的才智、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大量的财富和发明创造,或是名人的后裔。⑤罪恶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犯了严重错误、不可宽恕的罪恶,应受严厉的惩罚,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以致坐以待毙或拒食自杀,患者要求劳动改造以赎罪。⑥疑病妄想。患者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或不治之症,因而到处求医,即使通过一系列详细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验证都不能纠正。如认为脑内长有肿瘤,全身各部分均被癌细胞侵犯,心脏已经停止跳动等。严重时患者认为“自己内脏腐烂了”、“脑子变空了”、“血液停滞了”,称之为虚无妄想。⑦钟情妄想。患者坚信自己被异性钟情。因此,患者采取相应的行为去追求对方,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而认为对方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反复纠缠不休。⑧嫉妒妄想。患者无中生有地坚信自己的配偶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为此患者跟踪监视配偶的日常活动或截留拆阅别人写给配偶的信件,检查配偶的衣服等日常生活用品,以寻觅私通情人的证据。⑨被洞悉感。又称内心被揭露。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3.注意障碍

  注意是指个体的精神活动集中地指向于一定对象的过程。注意的指向性表现出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选择性和保持性。注意的集中性使注意的对象鲜明和清晰。注意过程与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意识等活动密切相关。注意有被动注意和主动注意。主动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由外界刺激引起的定向反射;主动注意为既定目标的注意,与个人的思想、情感、兴趣和既往体验有关。被动注意也称作不随意注意,它是由外界刺激被动引起的注意,没有自觉的目标,不需任何努力就能实现。人们通常所说的注意是指主动注意。注意障碍通常有以下表现:注意增强;注意涣散;注意减退;注意转移;注意狭窄。

  4.记忆障碍
  记忆为既往事物经验的重现。记忆是在感知觉和思维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过程。识记是事物或经验在脑子里留下痕迹的过程,是反复感知的过程;保持是使这些痕迹免于消失的过程;再认是现实刺激与以往痕迹的联系过程;回忆是痕迹的重新活跃或复现。识记是记忆保存的前提,再认和回忆是某种客体在记忆中保存下来的结果和显现。对既往感知的事物不能回忆称作遗忘。人们感知的事物不可能都能回忆起来,所以正常人也存在遗忘。
  临床上常见的记忆障碍①记忆增强。病态的记忆增强,对病前不能够且不重要的事都能回忆起来主要见于躁狂症和偏执状态患者。②记忆减退。是指记忆的四个基本过程普遍减退,临床上较多见。轻者表现为回忆的减弱,如记不住刚见过面的人、刚吃过的饭。严重时远记忆力也减退,如回忆不起个人经历等记忆减退也可见于正常老年人。③遗忘。指部分或全部地不能回忆以往的经验。一段时间的全部经历的丧失称作完全性遗忘,仅仅是对部分经历或事件不能回忆称作部分性遗忘。顺行性遗忘,即紧接着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的经历不能回忆,遗忘的产生是由于意识障碍而导致识记障碍,不能感知外界事物和经历,如脑震荡、脑挫伤的患者回忆不起受伤后一段时间内的事。逆行性遗忘指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多见于脑外伤、脑卒中风发作后,遗忘阶段的长短与外伤的严重程度及意识障碍的持续时间长短有关。界限性遗忘指对生活中某一特定阶段的经历完全遗忘,通常与这一阶段发生的不愉快事件有关,见于癔症,又称为癔症性遗忘。
  5.智能障碍
  智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精神活动的功能,反映的是个体在认识活动方面的差异,是对既往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运用,用以解决新问题、形成新概念的能力。智能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它涉及感知、记忆、注意和思维等一系列认知过程
  一个人智力的高低可以从解决实际问题中反映出来,临床上常常通过一些简单的提问与操作,了解患者的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判断力、一般常识的保持、计算能力、记忆力等,可对智能是否有损害进行定性判断,对损害程度作出粗略判断。另外,可通过智力测验方法得出智商(IQ),对智能进行定量评价。

  智能障碍可分为精神发育迟滞及痴呆两大类型:①精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18岁以前),大脑的发育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发育不良或受阻,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随着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②痴呆。是一种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和人格的全面受损。其发生具有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计算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并伴有行为精神症状,如情感淡漠、行为幼稚及本能意向亢进等。根据大脑病理变化的性质和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6.定向力障碍

  定向力指一个人对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前者称为对周围环境的定向力,后者称为自我定向力。对环境或自身状况的认识能力丧失或认识错误即称为定向障碍,多见于症状性精神病及脑器质性精神病伴有意识障碍时。定向力障碍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有定向力障碍不一定有意识障碍,例如酒中毒性脑病患者可以出现定向力障碍,而没有意识障碍。

  7.情感障碍
  情感和情绪在精神医学中常作为同义词,它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因而产生相应的内心体验。心境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绪状态,情感障碍必定涉及情绪和心境。在精神疾病中,情感障碍通常表现三种形式,即情感性质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及情感协调性的改变。
  (1)情感性质的改变。可表现为躁狂、抑郁、焦虑和恐惧等。正常人在一定的处境下也可表现上述情感反应,因此只有当此种反应不能依其处境及心境来解释时方可作为精神症状。①情感高涨。情感活动明显增强,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病态喜悦,自我感觉良好,有与环境不相符的过份的愉快、欢乐。语音高昂,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表现可理解的、带有感染性的情绪高涨,且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常见于躁狂症;表现不易理解的、自得其乐的情感高涨状态称为欣快时,多见于脑器质性疾病或醉酒状态。②情感低落。患者表情忧愁、唉声叹气、心境苦闷,觉得自己前途灰黯,严重时悲观绝望而出现自杀观念及企图。常伴有思维迟缓、动作减少及某些生理功能的抑制,如食欲不振、闭经等。③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患者表现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搓手顿足似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尿频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严重的急性焦虑发作,称惊恐发作,常体验到濒死感、失控感,伴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一般发作持续数分钟至十数分钟。④恐惧。是指面临不利的或危险处境时出现的情绪反应,表现为紧张、害怕、提心吊胆,伴有明显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如心悸、气急、出汗、四肢发抖,甚至大小便失禁等。恐惧常导致逃避,对特定事物的恐惧是恐怖症的主要症状。恐惧亦可见于儿童情绪障碍及其他精神疾病。
  (2)情感波动性的改变。情感波动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情感不稳。表现为情感反应(喜、怒、哀、愁等)极易变化,从一个极端波动至另一极端,显得喜怒无常,变幻莫测。与外界环境有关的轻度的情感不稳可以是一种性格的表现;与外界环境无相应关系的情感不稳则是精神疾病的表现,常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②情感淡漠。指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即使对自身有密切利害关系的事情也如此。患者对周围发生的事物漠不关心,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贫乏。③易激惹性。表现为极易因小事而引起较强烈的情感反应,持续时间一般较短暂,常见于疲劳状态、人格障碍、神经症或偏执型精神病患者。

  (3)情感协调性的改变。情感协调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情感倒错。指情感表现与其内心体验或处境不相协调,如听到令人高兴的事时,反而表现伤感;或在描述他自己遭受迫害时,却表现为愉快的表情。多见于精神分裂症。②情感幼稚。指成人的情感反应如同小孩,变得幼稚,缺乏理性控制,反应迅速而强烈,没有节制和遮掩,见于癔症或痴呆患者。

  8.意志障碍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用自己的行动去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与认识活动、情感活动及行为紧密相连而又相互影响。认识过程是意志的基础,而人的情感活动则可能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在意志过程中,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称作意志行为。常见的意志障碍有种:
  ①意志增强。指意志活动增多,在病态情感或妄想的支配下,患者可以持续坚持某些行为,表现出极大的顽固性,例如有嫉妒妄想的患者坚信配偶有外遇,而长期对配偶进行跟踪、监视、检查;有疑病妄想的患者到处求医;在夸大妄想的支配下,患者日以继夜地从事无数的发明创造等。
  ②意志减弱。指意志活动的减少,患者表现出动机不足,常与情感淡漠或情感低落有关,缺乏积极主动性及进取心,对周围一切事物无兴趣以致意志消沉不愿活动,严重时日常生活都懒于料理。工作学习感到非常吃力,即使开始做某事也不能坚持到底,甚至不能工作,整日呆坐或卧床不起,患者一般能意识到,但总感到做不了常见于抑郁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

  ③意志缺乏。指意志活动缺乏,表现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动机、要求,生活处于被动状态,处处需要别人督促和管理。严重时本能的要求也没有,行为孤僻、退缩,且常伴有情感淡漠和思维贫乏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晚期精神衰退时及痴呆。

  9.自知力缺失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自己精神疾病认识和判断能力。在临床上一般以精神症状消失,并认识自己的精神症状是病态的,即为自知力恢复。
  神经症患者有自知力,主动就医诉说病情。但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自知力缺失,他们不认为有病,更不承认有精神病,因而拒绝治疗。临床上将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恢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病情轻重和疾病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病特有的表现。
  四、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将其划分为几个亚型。
  1.偏执型。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
  2.紧张型。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的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或自动性顺从与违拗。典型表现是病人出现紧张综合,紧张型目前在临床上有减少趋势。
  3.青春型。多于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快,多在2周之内达到高峰。以情感改变为突出主要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有时面带微笑,却给人傻气的感觉;有时又态度高傲,显得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扮鬼脸、恶作剧,不分场合与对象,开一些幼稚的玩笑。
  4.单纯型。起病缓慢,持续发展,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主观的疲劳感、失眠、工作效率下降等,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贫乏、生活毫无目的。疾病初期,常不引起重视,甚至会误认为患者“不求上进”、“性格不够开朗”或“受到打击后意志消沉”等等,往往在病程多年后才就诊,治疗效果较差。 
  5.未分化型。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被归入上述分型中的任一类别,临床上有时会将其放到“未分化型”中,表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具备一种以上亚型的特点,但没有明显的分组特征。有部分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期多在3年以上,但最近1年以阴性症状为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成为精神残疾,称之为衰退型。还有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过去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至少2年一直未完全缓解。目前病情虽有好转,但残留个别阳性症状或个别阴性症状,称之为残留型。部分病人症状部分控制或病情基本稳定后,出现抑郁状态,称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抑郁既可以是疾病本身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病人在症状控制后出现的心理反应,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引起因存在自杀的危险性,应予重视。
  五、神分裂症的诊断
  异常的精神活动通过人的外显行为,如言谈、书写、表情、动作行为等表现出来,称之为精神症状。研究精神症状及其产生机理的学科称为精神障碍的症状学,又称精神病理学。
  为了判定某一种精神活动属于病态或正常范围,一般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①纵向比较即与其过去一贯表现相比较,精神状态的改变是否明显。②横向比较即与大多数正常人的精神状态相比较,差别是否明显,持续时间是否超出了一般限度。具体分析和判断。应注意结合当事人的心理背景和当时的处境进行具体分析和判断在观察精神症状时,不但要观察精神症状是否存在,而且要观察其出现频度、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精神症状一般并不是随时随地都表现出来的,因此必须进行仔细的观察和反复检查。精神检查的方法主要是交谈和观察,能否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特别是某些隐蔽的症状常取决于医患关系及检查技巧,根据短暂、片面观察所作出的结论,很容易漏诊和误诊。

  每精神症状均有其明确的定义,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症状的出现不受病人意识的控制;二是症状一旦出现,难以通过转移令其消失;三是症状的内容与周围客观环境不相称;四是症状会给病人带来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损害。在检查中,首先,应确定是否存在精神症状,且确定存在哪些症状;其次,应了解症状的强度、持续时间的长短,评定其严重程度;第三,应善于分析各症状之间的关系,确定哪些症状是原发的,与病因直接有关,具有诊断价值,哪些症状是继发的,有可能与原发症状存在因果关系;第四,应重视各症状之间的鉴别,将减少疾病的误诊;第五,应学会分析和探讨各种症状发生的可能诱因或原因及影响因素,包括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以利于治疗和消除症状。

  六、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
  (1)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药物治疗应系统而规范,强调早期、足量、足疗程的“全病程治疗”。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早开始用药,药物应达到治疗剂量,一般急性期治疗为期2个月。有些患者、家属甚至医生过分担心药物不良反应往往采取低剂量用药,症状长期得不到控制,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一是治疗应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加量,高剂量时密切注意不良反应,门诊病人用药剂量通常低于住院病人,一般情况下不能突然停药。二是维持治疗对于减少复发或再住院具有肯定的作用。第一次发作维持治疗1~2年,第二次或多次复发者维持治疗时间应更长一些,甚至是终生服药。维持治疗的剂量应个体化,一般为急性治疗期剂量的1/2~2/3。三是不管是急性期还是维持治疗,原则上单一用药,作用机制相似的药物原则上不宜合用。对于出现抑郁情绪、躁狂状态、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酌情选用抗抑郁剂、心境稳定剂、镇静催眠药等。
  (2)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必须成为精神分裂症治疗的一部分,特别是病人恢复自知力后,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心理治疗不但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症状、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治疗的依从性,也可改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促进患者与社会的接触。行为治疗有助于纠正病人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人际交往技巧。家庭治疗使家庭成员发现存在已久的沟通方面的问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简化交流方式。  
  (3)社会康复治疗。仅仅让病人消除精神症状是不够的,临床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仅达到临床痊愈的标准。理想状态是,病人恢复了由于疾病所致的精力与体力下降,达到并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恢复原有的工作或学习能力,重建恰当稳定的人际关系,这样才算达到全面的社会康复。
  对临床痊愈的病人,应当鼓励其参加社会活动和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有退缩表现的患者,可进行日常生活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和职业劳动训练,使患者尽可能保留一部分社会生活功能,减轻残疾程度。同时,应对病人的亲属进行健康教育,让其了解有关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知识,增加对患者的理解、支持,减少可能为患者带来的压力,如过多的指责、过高的期望。还应向社会公众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使社会对精神病患者多一些宽容和关怀,少一些歧视和孤立
 

扫描下方二维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被精神分裂症折磨的男人
精神分裂的症状表现是什么呢
精神分裂症的精神症状包括什么
精神障碍的症状学
心理科普:什么是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被阴霾的灵魂(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