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龚氏家传验方治疗小儿夏季热配方、医案、经典案例

【药物配方组成】金银花、连翘、鲜荷叶各15~20g,黄芩10~15g,蝉蜕8~10g,紫草6~10g,白扁豆花10~20g,甘草3~6g

【随症加减】表邪重加香薷6g,薄荷8g;里热炽盛加生石膏100g,知母15g,青蒿10g;气阴两虚加太子参、麦冬各15g,五味子6g.

【治疗方法】每天1剂,水煎服,分2~3次服.

【功效主治】清暑透热,益气生津.

【经典案例医案】临床治疗40例,痊愈36例,显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

治验:袁某,男,5岁.因高热无汗、口渴多饮、多尿15天患儿15天前在户外玩耍,感受暑热,出现高热(体温40.2℃),急送某院住院治疗,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激素、抗病毒类、能量合剂等药物静滴治疗15天.期间体温波动较大,静滴和物理降温时,体温下降至3℃左右,药液输完,体温旋即回升至40℃以上.医生及家属均感棘手,故请中医诊治.

症见:面色红赤,精神烦躁,高热无汗,午后尤甚,口渴饮冷,皮肤口唇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此为暑伤肺胃,津气亏耗.

治拟清暑透热,益气生津.用上述验方加味:金银花、连翘、鲜荷叶、知母各20g,黄芩、白扁豆花各15g,青蒿、蝉蜕、紫草各10g,生石膏100g,甘草6g.连服2剂,微汗出,体温降至38℃.复诊时减石膏量为50g,知母为15g,去青蒿加太子参、麦冬各15g,天花粉2g,继服2剂,体温正常.后以竹叶石膏汤加五味子6g,石斛20g,调理6天,病愈出院.

【经验心得】夏季热的发生与患儿的体质因素密切相关,尤以发育营养较差者,或病后失调,气阴不足者,入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而易患本病.该病初期,不宜过早使用苦寒药物,以免外邪冰伏体内伤脾,加重病情,应遵循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第2条'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原则,如有实证,自当从实治标,务须清简轻锐,使药力及病则已,不可任意消耗,应遵《内经》'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训,时以保护元气为主,知乎此,于婴儿诊治之道,思过半矣'(《儿科醒》《中国历代医论选,第八章,各科证治总论》).

此例患儿病发夏季,以面色红赤,高热(体温40.2℃),无汗,精神烦躁,口渴饮冷,皮肤干燥,舌红苔黄,脉数为主症,应属夏季热无疑,其发病原因当以暑邪为患.暑为夏天的主气,乃火热所化,火热属阳,故暑属阳邪阳性升发,易伤津耗气;患儿感受暑气,蕴于肺胃,灼伤阴津,津亏而内热炽盛;暑气熏蒸,故持续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肺胃津伤,不耐暑气,故气温愈高,发热愈甚;'津汗同源',肺津伤则化源不足,水液无以敷布,肌腠闭塞,故少汗或汗闭;暑邪伤气,气不化水,频频渴饮,而水液下趋膀胱则尿多而清长;皮肤干燥,舌红为肺胃阴津亏耗之象;苔薄黄,脉数为暑热内蕴之征.据此,诊为暑伤肺胃,津气亏耗.治拟清暑透热,益气生津.方中青蒿、蝉蜕、紫草、白扁豆花、鲜荷叶清暑透热为主药;金银花、连翘、黄芩清热解毒,清气透卫为辅药;石膏、知母、清热泻火以保津液为佐药,甘草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药,药切病机,故获效卓着.

【方剂出处】刘登友,等.名医验方治疗小儿夏季热40例.四川中医,2002;20(10):64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暑饮治疗小儿夏季热
经方应用之竹叶石膏汤医案
发热治疗大法总结
古今单验方选评134
桂枝新加汤 - 道不远人 - 网易博客
不打针不吃药就能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