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亚民族大迁徙
(一):东哥特王国

迪伦马特的剧本《罗慕路斯大帝》里形容罗马末代君主是一个无耻的人。纵观罗马历史,无耻的人千千万,皇帝也不只他一人。
实际上,当罗慕路斯自动退位时年龄才十六岁,奥多亚克给小皇帝一座庄园,并且每年拨款6000块金币作为他的生活费,当奥多亚克死去十七年后,小皇帝依然活着。
奥多亚克可能因为自己蛮族的身份,当元老院请他披上皇冠和长袍的时候,他婉言谢绝,而是选择俯首称臣当时东罗马皇帝芝诺,自己仅仅担任西罗马执政官。
从当时的历史来看,请西罗马皇帝退位比较容易,正如袁世凯推翻清政府,毕竟罗慕路斯的心思主要花在养鸡上,而对于治理国家他可谓一窍不通。
不过,就如何重建一个新的的王朝,奥多亚克显然不具备这种能力,开始盯上奥多亚克并慢慢将他送上死亡之路的是狄奥多里克。
公元488年,在东罗马皇帝芝诺的怂恿下,狄奥多里克出兵攻打奥多亚克。尽管一直久攻不下,但奇葩的是奥多亚克竟然选择和狄奥多里克签订合约。如果站在为普通民众考虑的角度上看,奥多亚克没有错,战争受伤的永远是平民,但历史更喜欢胜者,或者说历史由胜者书写。
公元493年,“拉文纳血案”和项羽为刘三摆设的“鸿门宴”一样,只是结果不同,刘三成了最后的胜者,而奥多亚克成了狄奥多里克通往“大王”的祭品,这也是东哥特王国的开始。
在铲除竞争者后,狄奥多里克还将奥多亚克的家族和部属全部诛杀,毁灭凶杀现场,并组织御用文人将毁约动手的脏水泼到奥多亚克头上,而自己则被打扮成被迫反击的受害者。
尽管狄奥多里克的行为让人不齿,但作为统治者还是相当出色,他当时面临的的情况是:一方面,狄奥多里克是东哥特人的国王;另一方面,他是东罗马帝国的官员,治理着为数众多的西罗马帝国的遗民。
在信仰方面,西罗马帝国的遗民信奉的是正统派的基督教,而东哥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里有争议性的阿里乌派。狄奥多里克凭着个人能力,让这种局面一直维持了将近三十年。或者说尽管东哥特王国内部矛盾重重,但他却为这个新王朝赢来三十年的发展时间。
狄奥多里克去世后,继任的东哥特国王们,不仅能力属于有限公司,而且还遇上了拜占庭(东罗马)历史上最迫切想要恢复往日罗马帝国荣耀的查士丁尼大帝。
狄奥多里克的女儿深受古罗马文化熏陶,对拜占庭亦有认同感,她想与查士丁尼谈判,使拉文纳归顺拜占庭,并且先后将其儿子和表弟推上王位,自己作为幕后主宰者。但是,她的这种统治遭到东哥特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最终她被囚禁,并于公元535年被人刺杀死在浴缸中。同年,拜占庭发动对东哥特王国的战争。
   公元553年,东哥特王国灭亡。我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哥特王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前三十年狄奥多里克兢兢业业治理,后三十年又被战争全部摧毁。

(二):克洛维与墨洛温王朝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蛮族们在原帝国境内建立起一个个政权,法兰克人也是其中之一,“法兰克”在日耳曼语中是“大胆”的意思。
但作为法兰克史上第一个王朝墨洛温的奠基人克洛维,与之直接相关的原始信息资源,却匮乏到了十分可怜的程度。甚至素有“法兰西历史学之父”格雷戈里在描述克洛维的历史上,也被后人称为“谎言之父”。
简单地说,克洛维是一个从蛮夷成为圣徒的历史典范,而关于他被传得神乎其神的“圣油瓶”事件,最后直接变成了法兰西王权的重要标志之一。
公元481年,克洛维开创了墨洛温王朝,因此后来墨洛温家族是法兰克人中最尊贵的家族,他们长发披肩,以显示自己的高贵。后来法国的“路易”,也是来源于这个家族的创始人克洛维。
当时,克洛维仅仅是以继承人身份执掌父亲旧部,不过很快他就在民中赢得声望。据说,他是在“苏瓦松花瓶”上真正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
不过,此时如日中天的却是东哥特国王狄奥多里克,克洛维为了维护已的利益,把姐姐奥多福莱达嫁给狄奥多里克,因此双方算是暂时双赢的结果。
如果克洛维想要扩张自己的领土,他唯一需要迈过的就是他的姐夫狄奥多里克。但是他又不敢直接硬碰,即便他羽毛开始丰翼,他也不愿意两败俱伤。于是,克洛维选择慢慢挖东哥特王国墙脚的小动作来促使它解体。
除此之外,克洛维还通过外交与勃艮第王国缔结联盟关系,为此他还迎娶了勃艮第公主克洛蒂达尔,正是她将福音传给了他的丈夫。勃艮第尽管一直信奉阿里乌斯,但公主却罕见地信奉正统教会,两者的区别止于是否相信“三位一体”。
之后,他开始夜以继日的骚扰西哥特王国,而他姐夫也只是口头上的调停,结果他撤兵,理由是阿勒曼尼亚人入侵法兰克。
公元496年,对于克洛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为了击退阿勒曼尼亚人的进攻,他发誓“如果上帝能保佑他获得胜利,他就放弃阿里乌斯转而信奉正统教会。”
最后,克洛维赢得托比奥克战役的胜利,他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在兰斯教堂受洗成为一名正统的基督徒。尽管如此,克洛维对正统信仰一直有着十分的惧怕。
据说,他的妻子背着他给他们的长子英格梅尔受洗后,英格梅尔就莫名其妙地去世了。而他的妻子给次子克洛多梅尔受洗后,次子又差一点死掉。不过,克洛维也正是凭借着正统信仰,为自己在国际上赢得很高的声誉。
就在克洛维痛打落水狗阿勒曼尼亚人的时候,他姐夫开始出面调停。或许因为这个事件,克洛维意识到,法兰克想要强大,迟早有一天他会与自己的姐夫狄奥多里克展开一场对决。
公元507年,克洛维重操攻打西哥特的旧业,拜占庭帝国在法兰克与西哥特中选择了克洛维,西哥特老国王阿拉里克二世更是当场战死,而狄奥多里克除了舌头上支持一下西哥特,没有其它任何多余的动作。
但战争结束后,狄奥多里克就开始出手接管这场战争的果实,不仅将跟屁虫勃艮第的既得利益强行没收,而且还将西哥特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到如今,姐夫与小舅子的面子彻底撕破,所以就再也没有其它顾忌了。
克洛维狂扁完西哥特之后,先制定了一部法兰克人自己的《萨利克法典》。野蛮人一旦开始穷讲究,历史就要颤抖了。
稳定好自己的大后方后,克洛维也该差不多和狄奥多里克亮出自己锋利的刀剑,但他选择“出师未捷身先死”。历史没有如果,我们没有等到他们之间的对决,但克洛维开创的墨洛温王朝,却要比狄奥多里克创建的东哥特王国走的更远。

(三):查士丁尼大帝

西罗马灭亡后,不论是狄奥多里克,还是克洛维,都再也无法一统罗马,而其它相继建立的小王国,更不过是历史的匆客。相比西罗马帝国之后的诸国并立,东罗马帝国竟屹立长达千年,究其原因是它的基础足够结实,而为这个帝国打下结实基础的就是查士丁尼大帝。
为了学习历史方便,东罗马一般被称为拜占庭,原因是这个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古称拜占庭,而之所以叫拜占庭,源于它的发现者是古希腊航海家拜占庭。
查士丁尼之所以日后能名满天下,得益于他养猪的舅舅查士丁尼,贫穷迫使他离开故土,很快他就被选为东罗马宫廷侍卫,并且凭借功勋还一步步升为侍卫长。
长期的宫廷生活,让查士丁尼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遗憾年事已高的他无子嗣。于是,他将自己的外甥从老家接到宫廷收为养子,并且帮他改名叫查士丁尼。查士丁尼对外甥有着极高的期待,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这个外甥兼养子的人远远高出他所有的期待。
公元483年,小查士丁尼出生在今天南斯拉夫的一个农民家庭里,他是一个十分敬虔的基督徒,他生活的年代,罗马早就失去往日的光环。但君士坦丁堡却是一个充满试探,但也充满机会的特大城市。
对于一个操着山村口音的年轻人来说,一不小心就会掉到灯红酒绿的场所当中。不过,小查士丁尼却选择了图书馆,他几乎不参加年轻人所谓的所有社会活动,反而如饥似渴地苦读各式各样的古典书籍。
“知识改变命运”在小查士丁尼的身上得到很好的印证,而且他在位高权势的舅舅面前,还能一直保持如此清醒的头脑,不成大事才怪。
公元518年,老皇帝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撒手人寰,基于老人没有后嗣,所以争夺最高权力的腥风马上飘荡在帝国的每一个角落。而担任宫廷侍卫长的老查士丁尼,突然之间成为各主要派别都特别争取的对象。
此时,老查士丁尼反而没有了注意,但小查士丁尼却平静而坚定地对自己的舅舅说:“既然大权在握,又何必屈居人下?”
很快,老查士丁尼接过所有拉拢他人的黄金贿赂,并且信誓旦旦保证对贿赂之人绝对的忠臣,而自己却偷偷摸摸将黄金分配给了手下的士兵。最后,目不识丁的老查士丁尼被士兵推上了皇位,而小查士丁尼直接成为帝国的合法继承人。
尽管舅舅是名誉上的皇帝,但从一开始帝国的运营却不是系在老查士丁尼的手中。一方面,老查士丁尼年事已高;另一方面,皇帝不识字,也不方便管理帝国。
公元527年,小查士丁尼正式成为帝国的君主,也正是从这一年算是拜占庭帝国的开始,农民当皇帝,看来古今中外皆有先例。
虽然查士丁尼大帝的希腊语说的磕磕绊绊,拉丁语也相当粗鲁,但没有一个人再敢嘲笑这个曾经乡下的毛头小子。当他开始扮演自己的新角色后,马上就将东方君主的礼仪搬运过来。简单地说就是一套十分奴化的朝臣觐见方式,因此“皇帝”就真的成了皇帝。
他不仅只是让拜占庭拜在他的脚下,而且还要特别希望恢复昔日罗马的荣耀。于是,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他依靠着自己的得力干将贝利萨留,依次将汪达尔和东哥特全部收入到拜占庭的门下,并且他还击败了西方的波斯。
贝利萨留出身平民,他遇到查士丁尼大帝也算是彼此成全了对方。史学家普洛科皮乌斯作为贝利撒留的秘书,有幸跟随这位天才亲临各大战场,并为后人留下史学名作《普洛科皮乌斯战争史》。
这本史学名著的特点是最后一卷竟然加入《秘史》,在这里他痛骂皇帝查士丁尼大帝,称皇后狄奥多拉为淫妇,就连自己的老上级贝利撒留也不放过,揭出他的许多丑事。
在《秘史》里面,我们看到勇敢与懦弱集一身的贝利撒留,在战场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面对皇帝与皇后却吓得四肢缩成一团,仰卧在床上嘚嘚瑟瑟,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查士丁尼大帝确实具有东方君主式的特性。无论何人一旦功高震主,后果就可能是兔死狗烹。至于元老院,完全成了摆设品。
查士丁尼的皇后狄奥多拉出生卑贱,《秘史》称她为“最邪恶的妓女”。这一点毋庸置疑,她的浪荡举世闻名。但“尼卡暴动”时,查士丁尼大帝惊慌失措都没了主意,竟然选择仓皇出逃。这时候,狄奥多拉阻止了皇帝的行为,她的理由是“紫袍是最美丽的裹尸布”。紫袍是拜占庭皇帝专用颜色,狄奥多拉的意思是硬选择当皇帝死,也不选择没有权力苟且偷生。
“尼卡暴动”平息之后,查士丁尼大帝宣布狄奥多拉有权和他一起治理帝国。
在《查士丁尼法典》中,规定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明令禁止男性无故抛弃女性,它还明确了妇女拥有继承财产的权利,并且将强奸列为死刑罪名。这一系法案明显受到狄奥多拉的影响,所以不要过于嘲笑一个人的出生,而是看她做了什么?史学家也存在偏见,而这种偏见又无法摆脱时代的局限,所以我们也不要苛责。
后世东正教将狄奥多拉和查士丁尼大帝一同列为圣徒,但她最大的功绩却是保护异端,维持宗教宽容。她去世后,在此后十七年的岁月里,没有子嗣的查士丁尼大帝并未续弦。
查士丁尼大帝活着的时候,人们对他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但丁在《神曲》中将他视为罗马帝国的代表,让他在天堂有一席之位。但也有人称“他除了制造噪声和麻烦之外,什么都不会,他应该下地狱受审。”
   有人说:“罗马曾三次统一世界,第一次以武力,第二次以宗教,第三次以法律。”历史是一面镜子,不论查士丁尼大帝生前如何,但他留给后世哪怕仅有一部法典,足以令他媲美恺撒与君士坦丁大帝,他几乎做到了所谓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一点毋庸置疑。

(五):法兰西加洛林王朝的兴起

墨洛温王朝晚期,内部随时可能会陷入中国式的春秋战国时代,外部面临的是伊斯兰的威胁。
马特查理的父亲丕平二世在墨洛温懒王期间,击败众多竞争法兰西权力的对手,成为法兰西的实权人物,并且他将权力非常完整地交给了自己的儿子马特查理。
如果没有阿拉伯帝国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侵欧洲,或许马特查理最多不过是欧洲历史上一介权臣。但正是阿拉伯帝国的远征,无意成就了被后世永远铭记的“铁锤”。
   当阿拉伯人一直久攻不下君士坦丁堡时,于是他们选择越过比利牛斯山,计划一路扫荡欧洲各个小国,与大马士革的军队从东西两面夹攻拜占庭帝国,以图占领整个欧洲,因此征服法兰克王国势在必行。
那么,为什么阿拉伯人一定要占领拜占庭呢?其实,这是两种信仰的不兼容所导致,一个是基督教,另外一个是伊斯兰。
一个是势头正猛的阿拉伯,另一个是掌握法兰西实权的宫臣马特查理家族,值得大家拭目以待。当时,马特查理人数还占优势,而且属于以逸待劳,但从战斗力看,阿拉伯人可以甩老马好几条街。
马特查理的聪明之处在于避其锋芒,并且因地制宜攻敌之弱,先切断阿拉伯人的粮草供给,最后赢得改变欧洲命运的决定性战役“普瓦捷会战”的全面胜利,从此“铁锤”的名号响彻欧洲。
公元741年,马特查理去世,他的儿子“矮子”丕平继承法兰西宫相之位。如果说马特查理是中国版的曹操,那么丕平就是曹丕。唯一不同的是他需要跑到意大利问罗马教皇:“法兰克人真正的领袖是谁?是戴王冠的人,还是真正掌握实权的人?”
公元751年,教皇为了拉拢丕平对付伦巴第人和拜占庭,所以力挺矮子丕平。于是,矮子一脚踢开法兰克墨洛温王朝最后的国王,自己黄袍加身,建立了法兰克王国的第二个王朝“加洛林王朝”。
公元756年,丕平出兵伦巴第后,为后世奉献了著名的知识点“丕平献土”。虽说是“献”,但实际上则是把伦巴第国王将教皇处掠夺的土地归还回去,并且他发誓不再进攻罗马。从此,罗马教皇不再从属于东方拜占庭帝国,彻底从东方独立出来。
矮子丕平去世之后,他按照墨洛温王朝的传统把王国一分为二,给了他的两个儿子查理和加洛曼。后来,加洛曼早逝,避免了又一次兄弟相争,并且还促成加洛林王朝,乃至法兰西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查理曼大帝”的诞生。
   查理曼大帝在位四十六年,一直都没有停止扩张其国土。他在位时期,法兰克国家达到了极盛,东起易北河和多瑙河,西至大西洋,南起比利牛斯山和意大利,北至北海,其疆域之大,完全可与昔日的罗马帝国相媲美。
公元800年,罗马教皇利奥三世将一顶金色的皇冠戴在查理曼头上,宣称查理曼是罗马人的皇帝。从此,法兰克王国变成了新的罗马帝国,而这种“君权神授”,也为后来教皇与欧洲各国君主之间的争权埋下了隐患。
   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皇位传给了唯一活着的儿子“虔诚者路易”。为了维护帝国的一统性,路易提出了更改继承制,即长子继承制,最后引发了其他儿子的不满。在政治斗争中,他晚年甚至被三个儿子关进了修道院。虔诚者路易过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就迫不及待的为了王位继承打得不可开交。
   公元843年,三人在凡尔登签订了《凡尔登条约》。根据此条约,三兄弟三分天下,即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与中法兰克王国。这也被我们称作法国、西欧德与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查理曼大帝尽管目不识丁,但却兴建了很多学校与图书馆,很快就形成了“卡洛琳文艺复兴”。查理曼大帝也被称为“欧洲之父”,人们为了纪念他,还让他出现在扑克牌里面,就是赫赫有名的红桃K。遗憾的是他的继承者最后分裂王国,而随着维京人的崛起与壮大,欧洲的格局将再次被打乱。

(六):卡佩王朝与圣神罗马帝国

据历史记载,早在公元756年,维京人就对不列颠发起过袭击,只不过当时还没有引起欧洲大陆的注意。阿尔弗雷德大帝虽曾沉重地打击国维京人,但却并未彻底赶走他们。
    查理曼在位期间,欧洲大陆对维京人的防范还非常有效。当他去死后帝国分裂,维京人迅速在今天法国的诺曼地区就建立了自己国家。后来,他们不仅不把西法兰克放在眼里,而且还敢和拜占庭扳手腕,并且还迫使占庭以优厚的条件与他们讲和。
    面对维京人仿佛无休止的抢劫狂潮,西法兰克虔诚的基督徒们能做的唯一事情就是不停的祈祷。
    据说,一位女修道院的院长得知维京人要来洗劫她的修道院,就用剃刀割伤自己的鼻子和上唇,使得自己毁容并鲜血淋漓,她手下的所有修女都这么做了。当维京海盗来到后,看到面前站着的一群自残得面目全非的血人,吓得抢完东西后转身就走,不过在离开之前,他们锁上修道院大门并一把火烧了修道院,所有修女葬身火海。由于修女们的这种行为,现在欧洲还有句谚语,叫“割了鼻子伤了脸”。
    曾经墨洛温王朝宫相“铁锤”马特查理,依靠着成功阻挡住阿拉伯人的进攻,为子孙赢得加洛林王朝。而如今谁能击退维京人,谁就有可能再次重新翻牌法兰西。
    公元866年,强者罗贝尔公爵在帮组西秃头查理抵御维京人中壮烈牺牲,后来西法兰克找来东胖子查理帮忙,结果照样被维京人狂扁。于是,法兰克人拥护罗贝尔的孙子雨果·卡佩为西法兰克国王,建立卡佩王朝(987--1327),由于卡佩家族是法兰西岛公爵,因此国家也改为“法兰西王国”。
   如果说《凡尔登条约》导致法兰西一分为三,那么《墨尔森条约》实际上就是东西法兰克瓜分中法兰克。
   西法兰克的敌人是维京人,而东法兰克的刺激者则是马扎尔人。他们原本居住在顿河和第聂伯河之间,但由于他们的地盘被突厥人抢走,他们只好从东法兰克身上找出路。
    为了抵抗马扎尔人,东法兰克的贵族公爵们决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但他们各自打着小算盘,一致决定选取一位能力很弱的公爵来作国王,因为东法兰克加洛林王朝的末代国王已经被马扎尔人干掉了。而之所以选一个弱弱的家伙当国王,他们担心有能力者跋扈崛起,这样大家的利益才有所保障。
    被选中的康拉德公爵,很快用事实就证明了自己的无能。既然无能不行,大家决定找一个狠角色,于是萨克森公爵“捕鸟者”亨利当选国王。
    亨利上台之后,对内迫使其他公爵对他俯首称臣,对外击退马扎尔人。他还对斯拉夫人发动战争夺取了大片的土地,包括勃兰登堡,以后德意志就是从勃兰登堡走向的统一。
    一个牛气的君主除了自己能建功立业外,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继承人,亨利的儿子奥托一世就是圣神罗马帝国的创建者。
   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在专业角度上也被称为德意志第一帝国,它也是近代德国的前身。虽然伏尔泰认为它既不神圣,又不罗马更不帝国,但仍然不能否定奥托大帝的贡献。
   公元962年,五十岁的奥托一世亲率军队进入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被迫给奥托一世加冕帝冠,奥托一世得到罗马皇帝的头衔,并且把国号东法兰克王国改为罗马帝国,直到1155年腓特烈一世改国号为神圣罗马帝国,头衔也从罗马皇帝改成神圣罗马皇帝。
 

(七):阿尔弗雷德大帝


古罗马人根据凯撒的《高卢日记》,简单地将把欧洲的蛮族分为三大类:凯尔特人(红头发)、日耳曼人(蓝眼睛)以及斯拉夫人(高鼻子),这种简单粗暴的分类,并非因为民族,而是因为语言的相似性。
   一般来说,爱尔兰人、苏格兰人与威尔士人被认为是凯尔特人;而盎格鲁人、萨克逊人、丹麦人、瑞典人、挪威人、德意志人、奥地利人、法兰克人被认为是日耳曼人。
  大不列颠属于地理概念,指的是不列颠群岛中最大的那个岛屿大不列颠岛 ,它包含三个部分:英格兰、苏格兰以及威尔士。
   公元前55年,凯撒征战不列颠失败。直到后来,罗马皇帝克劳狄击败凯尔特人,苏格兰南方才变成罗马的行省,而逃走的凯尔特人选择继续留在苏格兰。
   公元二世纪,罗马试图征服不列颠全境,出征的队伍就是赫赫有名的罗马第九兵团,至于第九兵团究竟是全军覆灭,还是神秘失踪,已成历史千古之谜。电影《最后的兵团》尽管仍然是罗马第九兵团协助罗马末代皇帝打败凯尔特人暴君,但显然不是历史事实。
   后来,罗马人在英格兰和苏格兰的交界处先后建造了哈德良和安东尼长城,用于抵御北方的凯尔特人的反击,这一点在《最后的兵团》里面倒不假。
   公元409年,罗马人从不列颠撤出,这意味着罗马对不列颠的统治就此结束。罗马人刚抬起脚走,日耳曼人就来了。准确地说是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来了,而带领凯尔特人抵抗日耳曼入侵的就是历史上并不存在的亚瑟王,结果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成功地占领了英格兰。
   盎格鲁人和萨克逊人在英格兰的统治逐渐形成七国局面,这也是《权利的游戏》的七国背景。好不容易熬了二百多年,直到七大王国中的威塞克斯国王爱格伯特打破僵持的局面,他成为全英格兰的宗主,建立起威塞克斯王朝,结果维京人来了。
   爱格伯特年仅十六岁时,因为继承权争夺被流放,逃到查理曼大帝的法兰西寻求避难,并在那里渡过十二年。
   公元802年,爱格伯特回到英格兰。经过二十多年的激战,他终于结束了英格兰战国七雄的局面,并且建立起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爱格伯特终其一生,都不曾使用“英格兰国王”这个称号,但因为他统一了英格兰,因此绝大多数英格兰人将他称作英格兰历史上第一位国王。他一生对英格兰统一做出的贡献,也促使英格兰在其孙子阿尔弗雷德大帝的带领下最终走上了统一国家的道路。
   公元866年,维京人已经不限于抢夺烧杀,他们还在约克镇建立了自己的国家“丹麦”。
    维京人不相信基督,只相信他们的大神奥丁,因此杀戮就是对这位大神的最好崇拜方式。但面对能提枪上马统御三军,还能扮成游吟歌手,只身潜入敌营,探看敌人虚实,还弹得一手好琴的阿尔弗雷德,他们也不得不握手言和,而被他俘虏的“丹麦人”,他不仅不杀,还给他们施洗,要他们皈依基督。
    对于维京人,阿尔弗雷德的策论和诸葛亮七擒七放孟获几乎一样,这招果然收到奇效。为了平定岛上多年的混乱,阿尔弗雷德颁布了《阿尔弗雷德法典》。
   他还重新划分了全国的行政单位,相当于建立了封建郡县制;他还主持翻译了拉丁文的基督教典籍;在吸收维京人语言的基础上,创建了统一的语言,就是今天的英语。
   阿杜弗雷德被后世尊称为“英国之父”,他也是英国历史,乃至欧洲历史上非常少被冠以“大帝”称号的君主。
   公元899年,阿杜弗雷德去世,但他的传说仍在继续。

 (八):基辅罗斯

维京人的造船业非常发达,他们不仅掠夺不列颠与西法兰克,而且还对居住在伏尔加河北段的斯拉夫人进行改造,据说他们还曾渡过白令海峡跑到美洲进行杀戮。如果这是真的,那么哥伦布就不是第一个发现美洲的欧洲人了。
   如今“维京时代”这段黑暗时光的记忆,我们主要从他们的敌人的史料中得知。而关于维京人自己如何看待自己?我们也只能凭借想象,在《魔戒》、《复仇者联盟》、《权利的游戏》等影视作品中来重建这个海盗式的民族。
   在欧洲的历史中,所谓的野蛮民族肯定是曾经招惹过罗马人。斯拉夫人虽然没有赶上罗马最辉煌的时代,不过当他们兴起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就开始接连不断地遭遇它的麻烦。
    在拜占庭的眼中,斯拉夫人的野蛮程度不亚于日耳曼,因为斯拉夫人从来不把拜占庭帝国的人当俘虏,而是直接杀掉,可能他们觉得多一个人还得多一口粮。
   匈奴人对欧洲野蛮部落的驱赶,打乱了欧洲各民族的版图,斯拉夫人也不例外。其中,向西迁徙的斯拉夫人建立了后来的捷克与波兰,向南建立了保加利亚等,也就是南斯拉夫人。
   我们这一次关注的重点是往东这一支斯拉夫人,他们慢慢形成以基辅和诺夫哥罗德这两个地方为主要的部落政权。据俄国历史著作《往年纪事》记载,那时候东斯拉夫人各个部落之间争端不止,彼此都斗得精疲力尽。最后,大家决定邀请维京人前来协助,于是,诺夫哥罗德城大公派出了使者。 
   公元862年,维京人留里克受东斯拉夫人邀请来到东欧平原解决斯拉夫人内乱,他率领亲兵在诺夫哥罗德登上王公宝座,建立了俄罗斯第一个王朝留里克王朝。
   留里克去世后,其子伊戈尔因年龄太小,王位的重任便落在了留里克同族兄弟,并在族内威望盛高的奥列格身上。
   公元882年,奥列格占领基辅,并且他还在随后的几年里迫使拜占庭承认其地位。更讲究的是他后来还把基辅大公的位子,还给了已经成熟的留里克之子伊戈尔。
   如果东斯拉夫人是基辅罗斯的母亲,那么维京人就是它的父亲。留里克王朝持续的时间也特别长,直到蒙古人入侵才灭亡。在此期间不仅诞生了赫赫有名的弗拉基米尔一世,正是他确立了东正教为基辅罗斯国教,而且聪明的雅罗斯拉夫还编修了俄罗斯历史上第一步法典《雅罗斯拉夫法典》,这两点对俄罗斯后世影响极其深远。

(十):奥斯曼帝国

公元1037年,突厥人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建立了塞尔柱王朝。它因为塞尔柱这个突厥人而命名,塞尔柱后来改信伊斯兰教逊尼派,凭借个人才能受到广大穆斯林的拥戴。
    教皇乌尔班二世在十字军东征之前,首先控诉的就是塞尔柱王朝突厥人的罪行,这个王朝前后经历一百五十年之多,因此这个在阿拉伯帝国内部孵化出来的王朝,和十字军打了将近一百年。
    公元1194年,花剌子模塔乞失打败并杀死后塞尔柱帝国最后一任苏丹,建立起花剌子模王朝。
    公元1217年,塔乞失的继承人阿拉乌丁·摩诃末将蒙古人派往穆斯林地区的450人商队杀死,成吉思汗派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商讨赔偿,结果蒙古使者被杀。
     今天学历史的人都知道,得罪谁也别得罪成吉思汗,可花剌子模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王小波有篇文章叫《花剌子模信使问题》,大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下花剌子模人的思维模式,在他们看来,只要信使带来的是胜利的消息,苏丹就会重赏信使,但假如说要是失败的消息,苏丹就会怪罪于信使把信使杀死。因此,蒙古人被杀绝对是胜利的好消息,至于蒙古人是干什么的,他们才懒得关心。
   怪不得说“狗中哈士奇,国中土耳其“,多少还是有点联系。最后,花剌子模被蒙古人灭得连骨灰都没剩,而且整个阿拉伯帝国也跟着遭了殃,全部在蒙古的铁骑下歇了菜。
   奥斯曼一世原本是生活在花剌子模王朝下其中一个突厥部落的首领,在蒙古横扫阿拉伯世界中,奥斯曼一世于1299年宣布成立奥斯曼国,自己担任苏丹。
   奥斯曼一世选择避开蒙古人的锋芒,而是把矛头指向已经衰落的拜占庭帝国,这也拉开了奥斯曼帝国与拜占庭帝国长达百年无休止的战争,历史证明他的策略是对的。
   1453年,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终于消灭了拜占庭帝国,还将君士坦丁堡改成伊斯兰味道十足的名字伊斯坦布尔,并迁都于此。这件事也许是土耳其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为此他们还拍了一部电影《征服1453》,不错值得一看。
   当东正教的首都君士但丁堡落入信仰伊斯兰教的突厥人手里后,欧洲从此就要面临所谓的“奥斯曼问题”。就是这个帝国除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在,还有大量土生土长的波斯人。直到今天,这个强大的帝国虽然被世界第一次大战肢解,但遗留下来的问题依然存在,信仰与种族冲突好像永无止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欧洲国家的雏形——聊聊欧洲中世纪史(一)
拜占庭帝国史(一):东西罗马分裂,开创者狄奥多西
​欧亚民族大迁徙(三):查士丁尼大帝
拜占庭帝国的比基尼皇后
拜占庭历史上最富盛名的女性—卑微而上者【娼妓皇后与女仆太后】
拉文纳(简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