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模块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的实践与研究
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区域实验研究的收获和体会
经过近五年的实验,我们胜利完成了试验任务,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总结我们五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是: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的确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总结五年的经验,我们切实感到,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对学生素质的提高确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实验后调查表明,实验班学生科学素质的各个分项都明显高于对比班的学生。(见下表)
项 目
班 级
平 均 率
标 准 差
T 检 验
学生观察能力发展水平比较
三年级实验班
2.42
1.96
7.477P<0.01
三年级对比班
1.94
2.00
学生实验能力水平比较
五年级实验班
3.38
1.08
9.635P<0.01
五年级对比班
3.01
1.27
学生创造能力水平比较
三年级实验班
10.50
4.62
11.824P<0.01
三年级对比班
8.70
4.93
学生科学
精神比较
三年级实验班
4.73
3.38
6.611P<0.01
三年级对比班
4.05
3.21
如果说活动课程或综合实践活动在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水平的提高上已经显出其优越的话,那么在学生非智力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上,就更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在学生的意志力,兴趣水平和进取心的激发与形成方面,对参加科技活动实验的光明小学、锦绣街小学488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表:
项 目
意志力提高
兴趣加强
进取心增强
人数
308人
289人
251人
百分比
60%
59%
51%
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基于学生亲身体验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念。活动课由于学生自主参与,直接体验,学生成为活动的中心,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活动中强调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学习,使学生在活动中,突出了主动性、独立性、实践性与体验性。“参与→体验→内化→表现”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般过程(基本过程),活动需要知识、方法、态度以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综合运用,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必然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确认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并可以认识的观点;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追求秩序、和谐、精致、完美的审美价值观及理性精神;确立为追求真理而学习、生活的志向;对各种问题、现象善于置疑的求知、求解、求真的精神;确立乐于研究新问题,探讨新情况,独立思考,得出见解的求实精神;乐于接受新事物和善纳不同观点的创新精神……这些都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展。在传统教育下,我们的学生大部分学习活动局限于预习、听课、复习、阅读课外书、做作业等等,仅有少数学生有主动查找资料、参观、访问、调查、自己实验、进行制作的学习活动,学习上基本是按书本求知,很少有怀疑和验证。有不少学生存在惟书、惟上的习惯,学习方法死记硬背者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实行研究性学习,要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在具体操作上,多采取问题发现法,设立假说、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进行实验、制作模型等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研究性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十分有利。综合实践活动的“综合”首先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其次是指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如:寻找资料、测量实验,使用工具书、上网、讨论、寻求互助、动手尝试、展示汇报等;第三指各种能力的综合,如观察能力、设计能力、操作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等;第四,是学生在活动中所受到的综合教育,也称为教育功能的综合性。这一点是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如:学生在活动中的认识倾向、社会态度、价值观念、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情感世界等全面得到锻炼和提高。这就是活动课的综合效益。事实表明,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对上述“综合”的四个方面均有提高,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整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培养,能力得到了开发,各种知识建立起来的联系更加广泛,更加紧密、自然,对自然和对社会的理解也更趋于全面。
多年来,我们的学校里都是学科课程一统天下,1992年由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才提出了“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的主张,现在活动课又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真正实现了学科和活动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的课程体系。从课程体系的高度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既保证体系内部各种学科信息的交流,又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世界的信息交流主动适应未来世界的要求,对学生的培养有着全新的观念与视野,所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立,的确说的上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要戒虚就实,扎扎实实地积极推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是一项实实在在的突破性改革,是一项深层次的实质性教育改革的攻坚战,来不得半点的虚假与浮躁,必须认认真真地、脚踏实地地下功夫去研究、去操作、去落实。
我们在近五年的实践中,曾遇到不少困难、疑惑,引发了我们许多的思考,也激发了我们解决问题的创造力,总结我们的教训与经验,我们体会,归根结底就是要戒虚就实,扎扎实实地积极推进,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三抓”。即:“抓实”、“抓新”、“抓狠”。
1.抓“实”。所谓抓实就是指抓实质、抓落实。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抓好综合实践活动就是直接参与了国家教育重大项目的改革,为中国教育课程改革填补空白,进行有益的实践,每位参与者就是站在了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
抓落实:一是指抓管理落实,二是指抓教师落实。
(1)抓管理落实,即组织落实、计划落实、目标落实、要求落实、检查落实。如:目标落实,我们提出培训目标、研究目标、成果目标三落实;要求检查落实,我们提出“三开”(开齐、开好、开出特色),“三化”(规范化、全员化、序列化),“三有”(有计划、有要求、有目标),“三查”(检查计划、检查活动过程管理、检查活动效果)。
(2)抓教师落实,要想活动课程的教师落实,首先得使有关政策落实,要使教师工作量、课酬、评职称、评优等都落到实处,然后就是培训教师的落实。
培训教师是实施活动课程的重中之重。我们主要抓了“三个到位”,即认识到位,转变观念;研究到位,树立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组织活动到位,开展多少次活动,研究什么内容,研究的重点是什么都要一一落实。
2.抓“新”。所谓抓“新”是指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注意抓“出新”,抓“新点子”,
与学科课程相比,活动课程的“改点”在什么地方?我们提出了“课程新、构思新、设计新、形式新、方法新”。五新的要求
3.抓“狠”。所谓“抓狠”就是抓“紧”,“狠”抓
什么事抓而不紧等于不抓。紧,指快捷、说干就干。
我们在实施中一方面树立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十分注重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实是求是的作风,树立一竿子插到底的狠劲儿,克服了许多困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抓狠,具体说就是“五抓”:我们狠抓了学习,狠抓宣传,狠抓教学研究、研讨,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狠抓效果。如:在宣传上对外抓了对家长、对社会的宣传,对内抓了对学生、对全体教职工的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作用、消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在教学研究上,我们精选专题,启发教师从理性认识和实践体验的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研讨,坚持课题研究与学校特色、教师本人教学风格相结合,要求搞出自己的特色来。例如,一师附小与快乐教育相结合,搞出了快乐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光明小学与“我能行”教育相结合推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自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有的学校与建构主义、成功教育、参与式教学等专题相结合。针对大家实践中的困惑,我们集思广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研究、解决。在形式方法上我们举办各类竞赛活动;像前面谈到的活动课教学大赛、活动设计比赛、优秀案例、优秀论文、优秀课评比等。说穿了,就是用一切办法发动教师紧跟改革的形势,做改革的促进派。
在队伍建设上,狠抓了三点:第一,教师 师德。重点抓了师爱,根据综合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狠抓了教师对学生关心、尊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狠抓了评价,用新的观点、新的标准、新的形式评价综合实践活动教师的教学,注意发现教师在改革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使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有正确的导向;第三,狠抓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一类,培训基本达标的可以上岗;二类,培训一批教学骨干,综合实践活动的带头人,排头兵;第三类,是培养教学尖子,具备典型特色的教师,成为本课程的尖子教师,也即德、艺双馨的样板。
在狠抓效果上,我们甘当人梯、甘愿奉献,为教师搭好舞台,精心安排与运作,通过实践培养了一批新人,推出一批有较高水平的新课。
(三)要深入实际,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
任何一种课程,不论什么形式,只要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加以实施,都要在教学层面上明确其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教学的一般过程,活动课程也不例外。综合实践活动课不是单纯的教学层面上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有着综合性、实践性的独立形态的课程。它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的学科界限,为学生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时空。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注重学生亲历和体验,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何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确有体验,有心得,有收获,真正得到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如何达到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形成能力、培养特长、提高素质的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认认真真地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问题。
首先的环节是进行比较合理的、可付诸实施的活动设计。几年来对活动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必须紧紧抓住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深入进行“活动设计”的研究。
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活动目标的确定、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过程的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活动形式方法的设计等。
1.活动目标的确定
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目标是每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与效果。有了明确的目标要求,活动过程设计才有依据。那么,根据什么来确定活动目标呢?我们认为目标的确定首先要依据活动课程的本质特征,同时还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确定活动课目标要特别注意两点:目标的准确性和目标的综合性。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目标的确定要正确、适度、具体,便于实施、宜于落实,切忌大而空泛。所谓综合性是指全面、立体,即态度、能力、知识三个维度的综合要求。只有确定了准确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才不会偏离方向。
(1)态度目标:这是活动目标中最重要的,我们把它放在了第一位。态度目标有三种不同层次,即关心、参与、进取。具体包括科学精神(理性、求真、实证、创新),参与程度(关心、参与、理解、兴趣、自主、合作等)、人文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责任感等)。
(2)能力目标:活动课培养的能力目标是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完成任务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阅读能力;概括能力;搜集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设计创造能力;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等等。
(3)知识目标: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知识目标,不是指系统学习书本知识,而是以直接经验为主,通过亲身实践、亲身经历、尝试得来的经验的总结,也可以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后获得的直接经验(知识)。无论什么类型的活动,哪个年级的活动,活动目标设计都应从以上三个维度去考虑,体现准确性和综合性的目标内涵。
2.活动内容的选择
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和社会,学生与自我的联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十分广泛、丰富。学校和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在活动内容选择上要结合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恰当选用。在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时,我们特别对研究性学习给予重点关注,目的在于要求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时,我们集中力量着重抓了两个方面:一是创设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的方式;二是加强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设计与指导,让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进行实践、创新并得到切身的体验。例如:在开展《社区调查与环境设计》这一主题系列活动时,我们安排了相互联系的三个阶段内容:在第一课时,教师创设了开放式的、多渠道的研究性学习环境。建议同学们可以到自己所在的社区或附近的社区进行调查,了解目前社区环境存在什么问题?可以个人去调查,也可以结伴进行。调查的方法由自己选择,调查结果用什么形式表现、汇报也由自己或小组研究决定。在第二阶段课时中,需要学生自己选择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进行社区环境设计。第三个阶段组织学生“由我做起”,开展社区环境宣传活动。实践表明这一类的活动也特别受到学生的欢迎。
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体验;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探索和创新的欲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利于创设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与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活动过程设计
活动过程是综合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最实质的部分。对活动过程的设计如何,直接影响这一课程的教育效果,活动课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教学过程不能笼统地用“活动”二字来概括。无目的、无组织、无计划的所谓活动,绝不是我们的追求,要克服活动课的随意性,不使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实效,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教学活动,其过程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要素以便来保证活动过程的质量与实效。我们在学习研究了中外专家学者的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多年实践经验,总结了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六个基本要素:
(1)创设情境:合理设计活动所需要的外部环境,这个外部环境是由一定物质与文化因素构成的,学生从情境中受到认知、情感、动作各方面的感染,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提高活动的兴趣和各方面的感受,激发创造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一般活动课程的情境可分为道德情境、技能情境、自然情境、社会交往情境、审美情境等。
(2)提出问题:精心设计活动中的各种问题,启发并锻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活动内容可设计认知性问题、情感性问题、操作性问题、体验性问题、探索性问题等。
(3)设计方案: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境及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在此基础上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步骤,以保证活动“活而有序,动而不乱”。
(4)动手操作:要求学生自由结合成小组,组织分工动手活动,这是活动最重要的过程,在时间上必须给予充分的保证。
(5)展示评价:对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出的结论或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展示、相互交流,感悟成功与失败的体验。
(6)总结延伸:对整个活动做出结论,学生自己总结感受,交流体验、心得和收获。引发学生继续参与活动的愿望,使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4.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步骤
根据六个要素的要求,在活动课展开的时空顺序上可划分为四个步骤:
(1)活动准备阶段。师生共同准备。教师设计总体活动方案时要研究学生的兴趣需要和直接经验,师生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安排活动材料,精心设置活动情境。材料的准备上要力求多种多样,便于学生自主选择。
(2)活动导入阶段。要求明确活动的主题、目的、要求,激发兴趣引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这关系到活动的实效,会直接影响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3)活动的实施阶段。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主题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自主进行实际操作,动脑动手、直接体验,完成教学内容和任务。
(4)活动总结阶段。在主题活动结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完成的活动作业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展示,以提高认识,总结经验和教训,形成技能技巧或学习的能力。
5.活动形式方法设计
活动课内容丰富多彩,活动的教学形式、方法也应灵活多样,不拘一格。我们总结一线教师的经验提出“七自法”、“让位法”和“活动导入十法”,在我区的综合实践活动推展过程中曾经发挥了有益的作用。
(1) “七自”活动法。所谓“七自”活动法,即:自己选择活动项目;自己提出问题;自己选择材料;自己设计活动方案;自己动手操作;自己总结结论;自己评价活动情况。“七自”活动法是对活动课程主体性认同的产物。
“七自”活动法不仅是方法的改变,而且是教师新的理念的建立,是教师新的教学观、课程观、人才观的体现。同样,“七自”活动法还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
(2)让位法。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我们提出了“三让位”。即:把时间让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要注意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协调者、鼓舞者。我们在在教学实践中要求教师一定要少讲、少限制、少指责,多鼓励、多支持、多放手,教师在任何时候决不能代替学生活动。保证学生多参与、多活动、多研究、多展示,就要放手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研究。
(3)活动导入“十法”。导入是创设情境的重要一环,通过5年实验我们总结了十种导入方法。即: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知识导入、故事导入、设疑悬念导入、释题导入、游戏导入、尝试导入。并对导入内容、目的、原则进行了总结、研究。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学习过程应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都能得到发展。在活动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前面谈了一些我们的经验和做法,只是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些粗浅的体会,探索是初步的,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做深入的研究,需要加倍努力去学习和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是一个朝阳事业,是一个具有勃勃生机的改革,它召唤着我们一切有志教育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携手并进,尽管道路艰辛,但前途无限。
页 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被分解及其价值澄清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的探索语文论文-语文论文-中国教育资源网
课题研究报告-------学习借鉴
综合实践活动课怎么上?特级教师的4个建议,帮你轻松搞定!
施杰:综合实践活动课课改理念在物理教学中的实践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