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疫情时代教科研工作开展的几点思考

疫情防控已经度过了最严峻的阶段,趋势向好,各行各业陆续复工。一度停摆的教育教学工作也逐渐恢复了正常。与之相应,教研工作将会进入一个恢复、巩固、盘点、调整、适配、优化、加速、提升的全新阶段。这一阶段,不是对之前工作内容的简单接续,而很可能意味着一种教研模式新常态的到来。为此,笔者提出几点思考:

思考一:梳理教学案例,复盘得失,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在线教学都是一次颠覆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全新尝试:全息互动的社交形态、即时而非接触性的网络沟通路径、教学内容的定位与重构、学习节奏与知识容量的疏密统筹,以及师生关系的深化、丰富,乃至重构。都对教师的教学经验与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很多人在被迫走出传统教学思维惯性后,都经历过开课伊始的仓促、慌乱与迷惘。

其实,一切观念上的短板,如果应对得法,往往能够成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生动力。既然“绳在细处断”,那么在发现问题后,劣势不就更有机会变成实现后发优势的起点吗?如果,我们承认教学活动自始至终都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一名教师最好的教学表现总会发生在下一堂课;那么,我们就大可不必为自己在镜头前的那些捉襟见肘的尴尬瞬间而沮丧不已。站在教学效能的角度审视,一名教师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反思与审查,主要就是针对教学行为的诊断、校正、改进与提高;而那些来自反面的经验,或者说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试错”过程,无疑更能促进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教学设计的针对性调整。

为此,我们认为疫情之后教研活动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积极组织教师结合网络教学的得失经验,进行充分的战术复盘。要使那些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变成可回溯、可记录、可观察的教学反思案例。

思考二:重视碎片时间,提前布局,研究课程组织新样态 课程组织归根结底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方式,是教师在一定课程标准指导下,利用自身教育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心智进化,推动其社会化的过程。可见,崇文化人、涵养气质正是课程的终极目标。因此,这种关系决定了课程组织样态的建构最终将取决于知识呈现界面、认知途径与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而互联网的到来,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技术,更在于它的重构,甚至颠覆了之前几乎一切信息、传递、表达、沟通的模式,重新改写了我们对于时空关系的习惯认知。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技术、AI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成果则在促进人与人频繁、密切交往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可能。基于以上认识,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突破了对于课程的单一理解,从而更愿意将学习看作是一个有效信息的交互联结过程。则学习的界面,也就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教学场所,而延伸至无远弗届的网络虚拟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突破了物理空间限制后,学习时间更日益呈现出碎片化、全息化的特点,导致了学习过程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于是,学习本身变成了一种必要的生存资源,或者说就是人觉知自我的最重要途径。那么,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意义上那种位置清晰、主次分明的师生关系,还有可能继续维系吗?

因此,后疫情时代的课程观要主动因学习时间碎片化、学习场域弹性化所带来的宽口径、广视野的教学研究新常态,从校本研修走向生本研修、学本研修。学习行为发生在哪里,哪里就是课程组织样态的着眼点;生活课题产生在哪里,哪里就是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可以预见的是,以往学校定期开展的那种运动式、赶集式的大规模集中研修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教研工作的新常态。教师间的专业协作正朝着小微化、自组织、全天候、意愿导向性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谁能够敏锐洞察到基于师生关系、认知模式、传播途径变化中的课程组织新样态,谁就能够在新课程领域的研究中占得先机。

思考三:优化反馈机制,对标学情,拓展科学评价新局面 没有评价,就没有教学;没有反馈,就没有学习。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精神成长。这同时意味着学习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学习者自我更新、不断进阶的过程。对于一名教师而言,无论是考试成绩、学生口碑,或是业界认同,其实都是某种教学反馈的类型;而对于学生而言,成绩位次、能力获得、心理满足,甚至留给老师、同学的印象,也都是不同学习反馈的形式。可见,教学研究的核心关注点之一,就是评价反馈的内在机制与构成要素如何定义与实践。

于是,换一个角度理解,我们就不难发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反馈的重要性,而在于反馈的方式与手段是否与新技术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互相兼容。一次全民上网课的热潮过后,我们是否应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线上教学的实际效果呢?是单向灌输了知识,还是全方位促进了教学相长?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还是区分出学生学习习惯的优劣?是轰轰烈烈地上演了一场貌似喧闹的直播秀,还是不知不觉暴露出自己从未意识到的“假勤奋”?是仅仅机械生硬地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照搬到屏幕前,还是随时掌握、搜集学情的实际变化而提出即时改进、适配全新学习界面的教学策略?……应该说,这些都将是需要我们长期正视的教研课题。

线上教学在打破时空框架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将反馈与评价从学习结果前置为学习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布道者,而是与学生日渐形成了一种协作学习共同体的关系。这一改变将最终决定我们未来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既要因材施教,也要因材评学,着力助推学生立足自身学情实际实现知识的增殖,从而最终达到他自己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

我们相信,在疫情中反映出的教育现状中的种种,或正面或反面的经验教训,都将成为我们提升自身思想水平与行动能力的最丰富、最生动的教育故事与教学案例。积极应对,则一线教师大有可为。

来源:教师报2020年5月13日,作者: 陈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特别战“疫”:线上教学加速未来学校八大转型
山东省昌乐一中:翻转课堂的沉淀与创新
向佐藤学教授学习(四):成为“‘桥梁’专家”
实用贴:九条策略确保学校、教师把“复课'准备工作落到实处!
线上线下教学衔接指导意见
《初中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