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风流唐诗之安祥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记------

王维用淡淡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诗,也描绘了这幅美丽的水墨山水画。

新雨后的山色一片翠绿,秋天的傍晚天高气爽。明月静静地照在松林之间,

脉脉清泉静静地在石头上流淌。竹林里洗衣归来的妇女欢笑着离去,

江上的莲蓬晃动渔翁也在收线。春天的芳菲已然散去,

但是他依然喜欢停留在这片山色湖光之中。

这正应了苏轼对王维的称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每一首诗都是优美的画卷,山色、湖光、宿鸟、鸣虫、晚照、

轻风、朗月、晴空,所有自然的景物都在他的画作中拥有了自己的生命,

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大自然似乎把所有的感情和景色都和盘托出,呈现在诗人的眼中。

在古人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清幽、雅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每一场春雨过后的清晨,

每一次驿站古道的启程,每一段重逢的喜悦与离别的酸楚,

都深深地刻在古人的诗行中。他们慢慢地丰富生活,也细细地咀嚼人生。

情致淡方见,人生慢始长。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这是一幅唐代的雪景图。各座山里的鸟都飞走了,而道路上也没有人的踪影。

一叶孤舟默默地停在寒江边,穿着蓑笠的老翁,在静静地垂钓。

老人不惧怕寒冷,也不畏惧孤独,他在这宁静、凛冽的白雪中,

享受生活的静谧与从容。他能够有时间体会这独得的乐趣,

也有心情细细地品咂生活的况味。这份甘于寂寞的平静与恬淡,

似乎正是现代人所缺少的一份自然。    

古人骑一头毛驴旅游,走走停停,看天看云看山,看生活也看自己。

他们行走在广阔的时空里,观察莺飞草长,欣赏土肥水美,

他们把自己的心灵静静地铺在生活的土地上,细腻的感受犹如种子落地,

花开无声,但却深深地扎根在他们的心里。

哪里有高山、盆地,哪里有湖泊、山林,他们都知道。而现代人的旅游,

只是目的地的极速转移;匆匆一瞥,脑海中留下的不是一幅饱满的山水画,

而是一张绘满了旅游景点的地图。这是古代生活和现代生活的根本区别。

《世说新语》中就有一则这样的故事。说某天夜里,风雪大作,

王徽之忽然想拜访一位友人,于是他顶风冒雪地来到朋友家,

结果当他看到朋友家里昏黄的灯光时,却不想进去,索性转身回家了。

后来,有人问起他这件事,说你已经到了门前,为什么不进去呢?

王徽之说,凡事“乘兴而来,兴尽而去”,又何必强求结果。

“随兴而致,随兴而去”这似乎是古人生活的一种情趣。无论观山、看海,

还是普通的垂钓,亦或只是美人一次深情的回眸,都能在他们的心里投下细腻的感受。

就像王徽之一样,在兴致盎然的路上,每一个脚印都踩在快乐上,

每一片雪花都融化在期待里,等到兴味消失,也并不觉得遗憾。

因为在来时的路上,他已经充分享受到了心灵的漫步。

而这些精致的生活场景,又常常存在于清雅、闲适的时光中。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王维说空寂的山里看不到人,但却能听到有人在说话。阳光射在树林深处。

又照耀在青苔之上。有人说这是王维参禅悟道的体会,有阳光和心灵的透明感。

好像佛法与人生,求之不得反而在转身的刹那看到了希望。但实际上,

抛开王维的佛学思想,只看他细腻的情感,就可以体会那动静结合的美妙。

在寂静无人的空山深处,可以听得见人声却看不到人影。

而身边那青色的苔藓却染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在王维的诗中,

不但有高大的青山,灿烂的骄阳,还有脚下毛茸茸的苔藓,

和布满苔藓的碧绿心情。假如心里涌起的是尘世的浮华和躁动,

就不会看到如此精致的生活细节。每一个刚刚冒出新芽的小草,

或者只是某一棵背光的鲜花,都能令人感受到它细微的震动。

寒来暑往,初夏秋冬,每一片落叶掉在头上,都可以触动敏锐的情思。

这就是人们最自然也最敏锐的生活状态。现代人的一目十行、一日千里,

在古人的心中是无法想象的。他们喜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

欣赏“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空静,生活犹如一杯淡淡的香茶,

他们的诗篇就像茶水中慢慢绽放的茶叶,尽情地舒展,然后释放出一缕缕浓香。

也如一次次雨后的空间,清新洗练,荡漾着温润和松软。

我心深处即人间乐园 

彼时的杜甫已经在成都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作为安身之地。

经历了颠沛流离后,他更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定。春暖花开的时候,

他的心情也变得异常轻快,来到江畔散步、赏花,并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篇: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的大部分诗歌,都凝结着浓重的哀愁,所以后世常觉得他“苦大仇深”。

倒是这首小诗,笔调轻快流畅,一洗往日的愁怨,春天的喜悦

也在字里行间不断迸发。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花朵,

千朵万朵的花把树枝压得很低。彩蝶在花间飞舞留恋忘返,自在的黄莺在娇嫩地啼叫。

繁花似锦,莺啼蝶舞,美不胜收的有景色,也有愉快的心情。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王维《田园乐》

红红的桃花上还含着昨夜的雨露,绿色的柳条上也沾满清晨的烟雾。

落花满园,家童还没来得及清扫,黄莺在清脆地啼叫,山客还在睡梦中酣眠。

早春过后,低低的雾霭夹杂着氤氲的水气,昨夜被春雨打落的花瓣散在院中。

粉红的桃花,碧绿的枝条,一切都带着春天的气息,泥土的芳香。

在王维的这首诗中,桃红柳绿莺啼,都如美丽的画卷般徐徐展开。

寂静的清晨里滑过黄莺的欢叫,而这一切都消融在客人甜美的梦境中。

乡村的早晨,凝霜含雾,带着雨后土地新番的气息,渐渐地在空气中弥散。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王维《渭川田家》

“夕阳返照桃花镀,柳絮飞来片片红”。在这美好的景致面前,

诗人禁不住羡慕农村生活的悠闲与安逸,在这样的时空里,忽然想起《式微》。

《式微》乃《论语》中的名篇,“式微,胡不归?”意思就是,天黑了,

怎么还不回家?很多评论都说王维的这首诗表现了他的退隐精神。

但纵观王维一生,他厌恶官场却又不能决然而去,所以始终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陶渊明说,“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守园,看似简单,其实都透着不寻常。繁华落尽,能够守着恬淡生活固然是好事;

但能将这“淡而无味”的生活守到云开雾散、甘之如饴的地步,却并不是件容易事。

这需要清净的思想,绝尘的灵魂。

而王维,站在世俗的拐角处,用佛学的理念来弥合了官与隐之间的缝隙,

将田园的乐趣发挥到极致,建造了属于自己的“人间乐园”。

而乡村,也因为有朴实的感情,热烈的骄阳,劳累后身体的疲惫与心灵的轻松,

而受到人们的喜欢。古代如孟浩然、王维等诗人,都能将自己的情怀放置在山水田园间,

呼吸自由的空气,感受生命的真实。

衣暖,菜香,邻里情长

据说,现在南方的很多乡村,仍然保留着中国社会传统的人际关系。

只要家里有人,从最外面的一扇大门,一直到卧室的门都是敞开的。

街坊邻居彼此并不设防,而且经常互相走访,今天张三家娶了媳妇,

明天王五家生了小娃,消息都像长了腿一样,四处乱飞,很快就能传遍整个村落。

在那遥远古老的乡村,口耳相传的都是故事,推杯换盏的都是宝贵的乡情。

酒席未必丰厚,村舍也并不豪华,但就像孟浩然诗中倾诉的一样,

只要能够相聚,这份默契便是心底涌起的最温暖的细流。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这首诗写得很平淡,没有亭台楼阁的典雅,也没有奇花异草的神秘,

甚至连山珍野味都没有,“鸡黍”说穿了也就是烧鸡和米饭。

但就是在如此普通的农家小院里,孟浩然却和自己的朋友开怀畅饮,

聊着庄稼的收成、农村的生活。外面是菜园、谷场

应该还有小孩子在房前屋后跑来跑去,嬉笑欢闹。

这是一幅普通的农家景象,但也因为这份朴素,而显得格外动情。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杜甫《客至》

杜甫说,在我茅舍的南北两侧,都静静地流淌着春水,鸥群整日飞来飞去,

环境幽雅静谧。我的花径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清扫过了,落花无数,

却并不曾有客来临。今天听说朋友要过来,紧闭的大门也将为你而大开,

酣畅淋漓的快意挥洒自如。等朋友来后,又可见到杜甫频频劝酒:

说自己家离菜市场太远,只能吃点简单的饭菜;买不起太昂贵的酒,

也就只能喝点自己酿造的酒。虽然并不阔绰,但盛情与愧疚,

都显得十分纯朴。估计朋友也并不介意,所以酒酣处,竟然想到与邻居那个老翁对饮,

隔着篱笆,高声呼唤邻居过来一起痛饮。

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场景,大诗人在家与朋友喝酒,兴高采烈处,

竟然向隔壁的老翁高呼,“我的朋友来了,你也过来一起喝酒啊!”

看似江湖英雄般的意气,却出现在老成、持重的诗人杜甫身上。

诗作至此戛然而止,虽然没有写到后来的欢闹,但料定一定比杜甫停笔处更为热烈。

而邻里乡情也在这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中国有句俗话叫“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住得近的邻居,常常可以彼此照顾。

亲戚虽好,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反倒是邻居,可以彼此帮助照顾小孩、老人,甚至发生

危险情况的时候,在第一时间里采取应急措施。有人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能换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邻里乡亲,能够谈得拢,聊得来,也应该是一种缘分吧。能够像南方乡村中的人们那样,因袭古风,

守着人类生存最初的乡村,静静地听大人们酒酣胸胆时回顾当年的雄壮,也是一种无比的幸福!

度红尘,且修无尘心

佛陀说,每个人都是一粒佛的种子。

在人间苦海中不断修炼,逐渐明心见性、摒去尘埃,还内心一片明澈。

但是,人心常常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所有的善与恶,都在一刹那完成,

人们只能看到最后的结果,却不知道这其中经历了怎样的思想。

这其中恐怕要看我们如何节制自己的内心。

瞿塘嘈嘈十二滩,人言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其七)

瞿塘乃三峡之一,水流湍急,地势险要,素有“瞿塘天下险”之称。

以瞿塘峡的险峻比喻人心曲折、世情变幻,确有惟妙惟肖之感。

所以刘禹锡说,瞿塘峡九曲回肠,到处都是险滩,自古以来,

人们就觉得这里的道路非常难走。接着,诗人笔锋一转,由瞿塘的险峻想到了世路的艰难。

刘禹锡参加永贞改革失败后,受到诬陷、排挤,几次被放逐在仕途之外。

所以,不禁感叹:水遇险阻而变成急流;而人心之猜测、怨妒、陷害,

常常还不如江水,等闲平地,就能掀起波浪滔天。 

世间唯有看破红尘,才能惊觉人情的淡泊,再大风浪到最后都不过是一句长叹,

所谓“人心如水”,甘苦自知,只能自我消化。不同的是,有的人看不破,

如阮玲玉,只能以香消玉殒的绝决来告别尘世;而有的女人却早已参透人生,

落尽繁华的结局只有一个,便是:平淡。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季兰《八至》

唐代才女李季兰写下这样的诗行后,人们纷纷推断她一定曾经历尽沧桑,

阅尽人生,所以才能于繁华绚烂的背后,抽出这样深刻的思想。

最远最近的就是东西两个方向,最深也是最浅的就是“水”,

如小溪之浅,海量之深。最高也最明亮的就是太阳和月亮,

正如最亲密也最疏远的关系,莫过于人间的夫妻。她用极平淡的语言道尽了

复杂的人性与人生,没有浓墨重彩的熏染,却含义隽永。

“大难来时各自飞”,唐玄宗那样深切地爱着杨贵妃,军心动荡之时,

仍然还是赐给她“三尺白绫,一条死路”。所以“至亲至疏”实在是朴实而又生动。

也许是悟到了这份玄机,李季兰终究还是了却尘缘,入了空门。

但如果真的彻悟,佛门内外,又有什么不同呢?释迦摩尼树下枯坐十载,

顿悟的不是佛法,而是人生。这一条漫漫人生路,每一处风景,都是对内心的一次萃取和历练。

白发如今欲满头,从来百事尽应休。

只于触目须防病,不拟将心更养愁。

下药远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楼。

赖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独游。

张籍《书怀寄王秘书》

张籍说,白发见多,马上就是满头沧桑,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事消磨,也都该放下了。

生活的重心理应放在养病、清修上,而不该让自己的心情更添愁绪。

新酒调药方,有病要及时治疗,看山的时候要多多登高,好好锻炼身体。

看花也好,登山旅行也罢,一定要多和朋友接触,不要总是孤单一人。

这是张籍为老年人的养生开出的一剂“保健良方”,放在当今社会,

也不失为晚年幸福的“指针”。能够看破人生,放下执著,方能涵养性情,独得人生之乐。 

世事烦扰,仕路坎坷,情路挫折,及至年老,还常常因为放不下“旅途”的重担,

而令人生越发沉重。“看得破,忍不过;拿得起,放不下”,人生一世,所有的执着大抵都是如此。

所以,佛说:苍生难度。

如果人心能如水般善良、明澈,也就没有等闲波澜,

没有亲疏远近,更不要说落日余晖里卓然独立的风采。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杯水,放糖就是甜的;放盐就是咸的;

放进咖啡,就是苦涩的。放入善良、宽怀,就是无尘的慈悲之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歌赋中的隐逸文化
诗词中的崇山峻岭,字字震撼人心
雨季:浮云在虚空,随风复卷舒
秋天来了,诗人们有话说。
李白杜甫之外,最厉害的4个唐朝诗人,你更喜欢谁?
唐诗100首评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