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秘诀1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
教学实录之八
(初稿)
时间:2009年12月18日-19日
地点:杭州三塘兰苑
授课:陈振濂教授
整理:林光进
学员:沈赐恩、于钟华、林光进、李海宗、李祖戏、顾建荣、陈晖、朱健、杨剑、张永乐
(12月18日晚  教学提要一)
陈教授:这次“意义追寻——北京大展”的展览以后,我们要把“草圣追踪”认真做下去,因为,展览中的有关我的材料中,都提到了“魏碑艺术化运动”和“草圣追踪”,这是我近年来提出的两个大的学术主张,对于“魏碑艺术化运动”,社会上的舆论,大家还有点半信半疑,但对于“草圣追踪”,大家都认为这里面肯定有“名堂”,之所以认为这其中有“名堂”,是有几个主要的因素在起作用:一是在文献资料上告诉大家,“新帖学”、“魏碑艺术化运动”的理论体系已经构成,“草圣追踪”肯定也会有同样成果出现;二是“草圣追踪”的学习实录公开在书法网站上发表,给外界传递了我们学习的信息,大家看了以后势必有一个更大的期待;三是在这次北京个人展览中展出的大草作品,给观看展览的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觉得“草圣追踪”是一个有道理、有依据的书法学习目标。有了这三个因素的存在,“草圣追踪”倘若拿不出实际成果,结果将会很糟糕,因为外界的期望值非常高。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做一个阶段性的练习,练习的主题是:草书字形的“讹变”。
前一个学习阶段,我们分别研究了草书的流畅度、草书的停顿、草书的衔接、草书的表情以及草书省略和强化等课题,这些课程追究的是草书的线条。而今天这个阶段我们研究的将是草书的字形,追究的是草书字形结构的流变,而且这个流变尤其在狂草中表现得更加充分。从理论上来说,草书开始是潦草字,比如金文大篆以后的隶书,它是第一种潦草字,这个流变是以字形的简化来达到书写快速的目的,而后从隶书演变到比隶书更简略的章草,这一种变化才使书法开始有了“草书”概念,从章草演变到后来如《十七帖》和《书谱》这一类的小草,草书的书体地位得到确立,从小草到狂草,草书字形结构又发生了变化,狂草字形的“讹变”,它已经不是文字字型的变化,而是草书书法艺术化的结果。由此,我们追索草书的字形结构的流变就有了两条线索:
一是文字的字型和书写习惯的变化,从金文到隶书,从隶书到章草,从章草到小草,这个过程是由书写的实用所决定,其动力在书写的快捷,这也是草书流变经历的第一个阶段。
二是书法艺术表现的需要,这个流变具有强烈的个性意义,通俗的说:就是有什么样的书法家,就有什么样的变化结果,这也是草书流变经历的第二个阶段。
当然,还有第三条线索,是指草书在张旭、怀素、黄庭坚时代以后,草书在自由发挥过程中出现了变异,比如说:明代的有一部分草书,写错字、漏点画现象很严重,这只是草书流变过程中的一个支流。面对这个支流,我们要认识到明清时代草书的“狂放”和唐宋时代的草书“狂放”性质的不一样,唐宋时代的草书的“狂放”是把正在变化的草书往狂草的规范上写,是一种定型;而明清时代的“狂放”是把这种已经定型的狂草往“怪诞”方面写,比如说明代初期的张弼、陈璧等人,后来还有徐渭、丰坊等人,这些人的草书不是我们所说的规范的草书,他们的草书狂放不羁和明代的文化讲求离经叛道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
草书的字形结构的流变大概经历了这几个阶段,这里面,我们看到的主流,是张旭、怀素和黄庭坚等建立起来的草书规则,而明代的草书只是这个主流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出现的一个分支,这个草书的流变许多并没有规矩,所以,我们一定要学张旭、怀素等有规矩的草书。
草书的结构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过程?从金文到隶书,再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草书,最后到唐代的狂草,它经历了一个字形笔画不断解散的过程。开始的时候动机是实用,后来演变成了艺术的需要。从金文大篆到秦汉的隶书,它是草书的萌芽期,秦代的竹木简和诏版是一个例子,比如秦诏版虽然是篆书的结构,但它的笔画已经不是非常圆润的铸造的线条,它的“草率”的成分已经远远大于“严谨”的成分;随着材料的改进,书法到了石刻阶段。石刻书法中的《石门颂》有很多笔画拉得很长,在汉代的竹木简中也有这些拉得很长的笔画,我们可以作这样的推测,这些长线条在一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有意把它写成这个样子,有可能是竹木简的表面有一定的圆弧,再加上书写姿势的关系,在写某一笔的时候滑了出去,开始的时候,这个滑出去的肯定是一个失误的动作,后来忽然发现这也是一种写法,然后,从开始的无意引伸到了后来的有意的变化过程。从无意到有意还有一个正规的对照,这些出现在竹木简和石刻中的长线条,成为草书结构变化中的一个从偶然到必然的一个历史过程,当然,这是一个推断,还缺少证据,它的出现和人的审美观的发生碰撞的时候,后人认为它有一定的美感,然后把它作为一个书写的方法来对待。草书开始可能缘于一个偶然。从隶书到章草的过程,是因为在国家政权不断健全的条件下,文书的传递量越来越大,文字为什么要简化?是要写得快,为什么要快,是社会对信息传递的要求越来越高,量的要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我们写得快、写得简便,所以文字不断的简化,它是一个实用的需要,就象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要上网、要打字,是同样的道理。
从汉隶到章草,章草有人说是章程书,也有人说是汉章帝发明的,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我认为汉代章草的写法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速记”,就是要快,要实用。汉代的章草为什么流传不广?当然它在艺术上给我们增加了一个机遇,大家忽然发现有一个新的书体,但实际上它不是一个书体,它只是当时文字记录的一个最实用的方法,它之所以没有成为一个字体,是因为当时只有记录的人才能看得懂,章草不是字体,而应该是当时标准字体的代用品,就象是一个符号。但是,这个代用品也很有美感,这样的美感到了今天,让我们还是感觉它是一种字体,如果将字体和书体作一个严格的划分,它应该是书写字体,而不是文字标准字体,它当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速记”,它是一个特殊需要,它始终没有成为全民族在一个时间段统一使用的字体。这和隶书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差别。
魏晋以后出的小草和章草有着不同的面貌,这个时候的小草是以楷书作为正体,换句话说,这个时候作为替代的书体发生的变化,是由隶书转变为楷书,在隶书时代,隶书在往前走,章草在后面跟着往前走,但现在隶书已经演变成楷书,字型由扁变成方,楷书定型以后,章草就自然而然地变成小草,小草方正的程度取向是跟着楷书走的,可是小草的笔画线条还是跟着章草走的,到了楷书的定型,章草就“讹变“为小草书,小草书的特点就是方正。
字体到了楷书以后就不变化,但草书还在变,因为这个时候有了艺术的介入,楷书不变的原因是因为雕版印刷与活字印刷的出现,按理说楷书还要变成更简化更方便的字体,但是因为科学技术,也就是印刷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它在楷书定型的基础上,用技术的手段加以固定,所以字体不再需要改变,只要技术改变就可以使文字的功用得到改变和提高。从这个现象联想到草书的“讹变”,它们是一个同样的道理。文字在往前走,书法也在往前走,从隶书到章草,楷书定型以后有小草,楷书定型以后,因为印刷术的出现,字体被固定下来,因此小草书也被固定了下来,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它已经没有了现实需求的发展的动力。
唐代的张旭、怀素在前人的草书的基础上,将它又往前推进了一步,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狂草,从小草书演变成了连绵不断的狂草,这个时候,它就是一个书法艺术意义上的表达了。张旭、怀素以后,没有人超出他们的成就,他们开辟这个道路,你只要顺着走下去,没有必要改变,这是因为楷书以后字体已经没有变化的需求。
明代以后草书走入了歧路,它不是主流,它是想要在文字上做一些变化,这也是艺术的目标,可是艺术夸张过分就成为了“牛鬼蛇神”,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就知道什么是草书的“讹变”,开始是“讹”,“讹”是什么?是变形、俗写,后来是“变”,后来的“变”就有了艺术的成份。我们今天把草书当作一个书体来对待,其实它一开始是由一连串的误会所导致的,因为它不是当时正宗的书体,到了张旭、怀素的时代,它已经转换成为正宗的书体。从无意中的误会,到一个正统书体的成形,再到自由发挥过程中的艺术表现,草书在字形结构流变上,我们就有了一个清晰的脉络。
大草最大的特点是写字不是字,五六个字连在一起成为一组,它不是一个单体概念。张旭、怀素的草书,它虽然有字的核心意识,如果每一个字写得都很地道就不是草书了,那就变成行书了,草书就是这样横不成列竖不成行,这是打破了篆、隶、楷、行都有的单个字的意识。
这个阶段学习,我们要用两个月的时间做一轮练习:找几个从金文到隶书,从章草到小草再到狂草字例,了解草书的“讹变”过程。“隶变”相对于金文篆书是一种“草”,这个“草”不是字形的“草”,而是线条打散的“草”,从“隶变”到“草讹”,或者从楷书的俗写到“草讹”,是古文字学不大关心,但是是书法文字学最关心的一个课题。从书法文字学的角度来说,草讹、隶变、楷书的别字俗写,这些都需要关心。楷书的别字俗写是另一个问题,但隶变、“草讹”关心的都是结构,它所体现出来的特征,不是文字正统规范的问题,而是文字规则不断在解散的问题,线条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字形和字型之的联系越来越强,每个字作为一个中心的意识越来越弱,就如前面我们写怀素《自叙帖》,有的字我们不知道它的中心在哪里。这个阶段“草圣追踪”要通过对文字演变的追究,对“草讹”过程找一些事例来作证明,这个证明主要是立足于字形。
林光进:我们在草书字典中看到有很多名人写的字形,一个字之间也有差别,标准很难确定。楷书的标准很清楚,多一画少一画可能就是一个错别字,但草书的字形就不是一个笔画决定对错的问题。草书的字型结构多一些线条或少一些线条都很正常,它们都是对的,这是不是“草讹”的意思?
陈教授:应该是。“草讹”在开始的时候没有标准的答案,它实际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就是写得大家都认可,它就是对的。它不是先有一个标准,按着这个标准写就是对的,不按这个标准写就是错的。
于钟华:历史上也有人曾经想过规范草书字体,比如说智永的《真草千字文》,他就想规范小草的字型,怀素的《小草千字文》就想规范小草的草书字型,想把它们作为草字变化的依据,当书法家对它进行艺术的书写时,它就有可能变成了错字;但如果他是一个权威,这个字就成了草书的另一个变体。
陈教授:这个学习阶段要常备的草书字书和经典法帖:
1、随机《平复帖》;
2、史游《急就章》;
3、智永《真草千字文》;
4、元韩道亨《草诀百韵歌》;
5、《草字汇》《草字编》;
6、于右任《标准草书》。
我们的“草圣追踪”除了对草书技法的掌握以外,还要了解草书字形的流变的历史,上举的资料可以帮助大家从中找到草书字形变化的脉络,而且我建议大家还可以写一些文章,比如说:《草诀百韵歌》和《标准草书》它要解决草书的什么问题?它的切入点在哪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从开始的文字演变,到最后的艺术表达,把这些资料的历史背景作一个分析和研究,我们的每一个同学对草书的流变认识就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现在我们看到的草书只是一个结果,还不了解它的背景和来龙去脉,但分析了这些资料,就会知道这些字在哪些阶段是怎么样一个状态,它拥有一个历史的背景而不是一个孤立的字形变化。
三十年前,沙孟海先生曾提出来一个课题:要求我们对《草诀百韵歌》作注释,后来因种种原因没有做成。虽然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但不知有没有同学有兴趣做这个学问?如果做成了,一方面可以作为“草圣追踪”的一个具体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沙老三十年提出的一个课题,这是一个夙愿,由今天我们的同学来完成,这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草诀百韵歌》的注解,第一步先作注释和翻译,第二步做一些对比图例,今天我们用电脑做起来,肯定要比过去漂亮。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既识了“草”,又有了一个研究的物质成果。我想这个课题要求所有的同学都要做,可以每个人分段做,如果有时间一个人从头做到尾也可以,先把【文字说明】做出来,然后再充实图例,不断丰富它的内容。而且这个课题还可以深入,也就是说:从《草诀百韵歌》到《标准草书》,这两者之的关系其实也可以作一些研究。于右任的《标准草书》当时作为文字改革的一个课题,是为了回应汉字拼音化、汉字拉丁化的否定汉字思潮,他在改革的时候参考了草书的基本原理和文献,这些依据和理念,都是一个研究的题目,现在,我们有一定的根基,再来做这个研究就容易多了。这些成果做出来以后可以发到网上去,让大家知道我们的“草圣追踪”不仅仅只是做技法,同时在做学问。当然对于做技法来说,这些研究也是必要的。对草书的流变这个部分,做研究的人不多,即使有,大家都是在做“古文字”方面的研究,可是真正从“书法文字学”的角度来做研究的不多,对我们来说,如果把这个研究做深,它就是开拓了新的一个学术的空间。
(12月19日下午  教学提要二)
陈教授:选几个字作一下分析研究,观察它从楷书变到小草,从小草到大草过程字形笔画的“讹变”过程。
1、【歌】
图例一
【图例】一,“歌”字,我们还不知道它的隶书转到章草是怎么样,但从楷书到草书演变过程来看,“歌(1)”的草字还是有较复杂的结构,先是用横折连带一个转,表示上面这个“可”的部分,下面这个“可”就表现得很简略,用一个竖勾和带笔来表示,“欠”的这个部分变成了三折笔,但“欠”的笔意很明显,从这个字我们还能看出它从楷书到行草的过渡痕迹。后面的省略就越来越明显,比如“歌(2)”,是黄庭坚的草书,“哥”的部件分为上下两半,上面是个圆圈,代表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又是一个圆圈,“欠”字的变成了三点,这个三点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有“欠”形象,这个时候就需要背草字的字法了,因为它们之间本来没有关联度。到了“歌(3)”,“欠”这个部分又成为几段顿挫的竖笔,这又是一种“讹变”。 “歌(4)”、“歌(5)”第五个比较接近,把“哥”的下半部分强化,上半部分虚化,“欠”字的变成三个连笔。最古怪的变化是“歌(6)”,这个字就已经看不出是一个“歌”字,如果这个字单独切出来不与上下文一起看的话,很难认得出来,这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写法,这样写是不是“歌”字?从形上已经看不出来。但它的势还是一致的,和上面的“歌”是同一个势。
2、【体】
图例二
【图例】二,“体”字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一个汉字,有两个大部件,和楷书对比,“体(1)”,左部件有“骨”的头部,这个关系能够相对应,“月”字部分的草书本就是这样写的,然后连带右部件,这个连笔部分走的时候有一个回带,代表“曲”这个部件,这个关系也相对应。下面“豆”的这个部分稍稍省略一点。整体上来说,这个草字的结构关系基本上是楷书的结构关系。“体(2)”,楷书关系还有,但笔画省略多了起来,比如连带到“曲”的这个笔画后面就没了,这个笔画本来是代表右半部分的头部,到了这里就成了“无”字的写法,这个变化就大了。最古怪的是“体(3)”,变成这样,这个时候开始有点乱写了,我们现在看它的乱写是觉得,这样的草书是不好的,这一类的草书我们是不主张学的,但是你要知道它的演变阶段。它的过程要清楚,流变是很清楚的,无非是它做过分了。所以大家在写的时候,这样的连带横笔,就是原来的一个规则,这个横笔是讹变出来的,原来是一个块面,越来越省略以后,它就变成了面目全非。
草书的“讹变”就象一个传话游戏,一句话传至最后“越传越歪”,这个过程就象草法演变的过程,这样的写法就是越传越歪的结果。了解了这个以后,我们写草书的时候,第一,要尽可能知道这些笔画是怎么来的,第二,要知道这个“讹变”的过程,这个“讹变”发生在一个大书法家手里,他可以把它写得非常具有艺术性,但也可以写得恶俗不堪。大家了解草书的讹变,你来看祝允明(体(4))这个偏旁写成这样,和原来的楷书基本上对应不起来,如果前面例举的草字还有一个大关系存在的话,这个就基本上不相干了,这就是明代人骂祝允明,说从他开始“草书大坏”的原因,当然,实际上在他之前,草书已经开始大坏了。
3、【或】
图例三
【图例】三,“或”字中“戈”字的关系基本不变,中间的“口”这个部分发生了变化,“或(1)”和“或(3)”是圆圈连带,“或(2)”变成两点,“或(4)”变成一挑,它也有好几种变化,到最后这个草书“讹变”的一个特点,是它改变一个字的字形。我们在看“或(1)”的时候,它还是端正的字形,是草书的结构楷书的字形,到了“或(2)”,字形开始变化了,它在强调最后横画的这个斜角,这个斜笔对它来说就显得很重要。它改变了字的重心,这个部分对结构的影响比它的戈笔斜线更重要,这就是草法在变化时,因为某一组线条(部件)的因素的变动,可以随时随地改变整字的造型,通过部件改变造型。
要了解一个草字的“讹变”,它的部件和造型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比如“歌”字有三个部件,“歌(1)”的三个部件可以分得很清楚,和楷书的对应关系基本没有改变,“歌(2)”、“歌(3)”,部件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但字型发生了变化;“歌(4)”、“歌(5)”的三个部件还可以分清楚,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上面的部件被虚化,下面的部件被强化了,虽然部件的概念还在,但造型变化很大;“歌(6)”,基本上没有了部件的概念,而只有造型的概念。
大家了解了这个关系以后,就能知道这个字的来龙去脉,知道了变化的规则,你怎么变都可以,当然,如果变到第六字这种程度,就不大认得出来,我们在学习草书时,偶而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允许的,但在学习时我们要找既有部件又有造型的草字来学,“部件”和“造型”,两者都要兼顾。
这三个字的各种写法大家都去试一下,试一下你就会知道草书的“讹变”实际有很多的选项,在比较正规的字形中,也会有三四个选项,你选哪一个都可以,如果讹变很恶俗,就是这个选项的基本关系发生了变化,一旦基本关系出现变化,大家就不认识这个草法,所以,今天这个课程要请大家注意:关注“部件”和“造型”的关系,“部件”的概念是草字字法的概念,是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而“造型”的概念是艺术表达的概念,是解决怎么写得好看的问题。
我们在研究草书流变的过程中,要牢记住几个关键词:1、草书的变异从“部件”开始,部件的取舍显得非常重要。任何一个草书都是对隶书、楷书这些标准字体的取舍,刚才我们举的“歌、体、或”的例子,大家都能够有这样的感受,当然,部件的取舍千变万化,但它也有一定的规则,正因为千变万化又有规则,草书才有魅力。2、“造型”和“部件”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在于:“部件”具有文字意义,“造型”具有艺术意义。也就是说造型是具有明显个性化特征,有的时候会把某个部件夸张得非常怪异,所以要特别注意造形的把握。任何一个部件只要动它的位置、动它的笔意,或者动它的空间,一定会造成造型上的变化。3、草书相对于楷书的复杂结构而言比较简略,这样就容易让我们忽视结构的重心,每一个字造形的重心,比如“或”,它的重心很不确定,它可以在上面,可以在中间,也可以在下面,也就是说每一个草书,它把楷书的笔画打散以后,它的重心在左还是在右,在上还是在下,每一个书法家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所以这里就有了第三个关键词,就是重心的处理,这是一个纯艺术概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草书的“讹变”其实有很多是从造形到重心时,开始发生变化。
“部件”的取舍,是从草书对应的正体隶字和楷字中取舍其笔画;“造型”的把握,它不是原来的线条组合,而是换了一种新组合方式,所以一定有造形的变化;“重心”的处理是纯艺术的处理方式,而且每一种处理方式都都是理性的、有依据的,而且能够经受检验。这是草书的“讹变”的三个重要要素,但在这三个要素之上,大家还要记住,草书它是一种“势”,在古代的书论中,《草势》、《草书势》标题用得特别多,因为在写的时候,无论是“部件”、“造形”,还是“重心”,最终还是要体现到“势”上。这个势有手势、笔势和体势之分。书写的时候,手在动时已经有“势”,势的背后是运动,线条的运动,所以这个“势”是大家务必要注意的。为什么说这个“势”重要?为什么要把部件、造型和重心提取出来然后用势来加以贯穿?因为现在有很多人写书法,不是从古典出来,你看到他写的字,都是扭捏作态摆出来的,看看品位很低很俗,这是画字。画字和写字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势”。写字是有手势,是书写运动伸延的过程,它最终落实到线条之上。我们现在的草书学习是从古典入手,而不是从时人的趣味入手,时人的趣味是把一个字随意改装打扮,可古典不是这样,它就是从书写的势出发,然后通过“部件的取舍”,“造型的把握”、“重心的处理”来达到最终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草书中首先要找到“势”,因为只有“势”才是草书书法中最精髓的东西。
今天草书学习的主题是草字的“讹变”,通过举例分析,我们找到三个草书“讹变”的要素:“部件”、“造形”和“重心”,同时也提出了一个精神的贯通,那就是“势”,如果在书写的时候把这些关键词都能够落实到笔下,你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走弯路。课后同学们应从课堂上举的三个例子以外找出更多的例子,做练习时,要了解从楷书到小草,从小草到狂草流变的过程,要知道这个草书是怎么样过渡而来的,而且每写一个字,要体现出哪一个是部件取舍的概念?哪一个是造型把握的概念?哪一个是重心处理的概念?这些要素分析得越细,书写发挥就越好。练习的时候还要和临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研究字形的同时,不要把法帖中最精彩的东西忽视掉,把字形练习和临帖作一个互相交融,这样,我们的学习就更有效果。
(12月19日晚  课堂练习)
练习图例
练习一(陈晖)
 
回复 支持反对
练习四(于钟华)
 
练习五(杨剑)
练习六(朱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草圣追踪”陈振濂大草研究班教学实录
草圣张芝对后世书法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为何草书早于行书?习书不是常说先行后草吗?
《书谱》中草书与真书关系论的理论贡献
长袖之舞——高壁谈书法之狂草
评价别人的草书要先看他的楷书,这观点貌似很正确,凭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