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孟子学记: 告子上04食色章
 食色章

告子曰:“食色1),性也。仁,内也2),非外也3)。义,外也,非内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4)?”曰:“彼长而我长之5),非有长于我也6)。犹彼白而我白之7),从其白于外也8),故谓之外也。”曰:“异于白马之白也9),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10)!不识长马之长也11),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12)?且谓长者义乎13)?长之者义乎14)?”曰:“吾弟则爱之15),秦人之弟则不爱也16),是以我为悦者也17),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18),亦长吾之长19),是以长为悦者也20),故谓之外也。”曰:“嗜秦人之炙21),无以异于嗜吾炙22)。夫物则亦有然者也23)。然则嗜炙亦有外欤24)?”

注释:

(1)食色:喜欢吃好饭、看美色。(2)内:从内心产生。(3)外:由外事外物引发出来。(4)何以:根据什么。(5)彼长(掌):那一个人年长。我长(掌)之:我按照对待长者之礼相待。(6)非有长(掌)于我:不是我让他年长的。(7)犹:好比说。彼白:一个东西是白色的。我白之:我认可它是白色的。(8)从其白于外:从东西的外表去认可它是白色。(9)异于白马之白:白马的白色也是各不相同的。这是《孟子注疏》按照认为是“年长之长,异于白马之白”。朱子《孟子集注》则认为“异于”二字是衍文。(10)无以异于白人之白:(白马之白)与“白人之白”可以说没有不同。意思是说,“白马之白”和“白人之白”虽然不同,即使是同类之中也有不同,但都是因为“白马”、“白人”本身是白色的,然后人们认定他们是白色。(11)不识:认识不到。长(zhang3)马之长(zhang3):前一个“长”是指对待老马,后一个“长”是指马已经老了。(12)无以异于长zhang3人之长zhang3):前一个“长”是指对待年长的老人,后一个“长”是指人中的老者。yu2):语气词。(13)且谓:再说。长(zhang3)者义乎:“义”是来自年长者本人呢。(14)长(zhang3)之者义乎:“义”来自尊敬长者的人呢。(15)吾弟则爱之:是我的弟弟,我就爱护他。(16)秦人之弟则不爱:是秦国之人的弟弟,我就不爱护。(17)是以我为wei2)悦者: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心喜悦才会喜悦。(18)zhang3楚人之长zhang3):尊敬楚国人的长者。前一个“长”,是“尊敬”的意思;后一个“长”,是“长者”之意。(19)亦长zhang3吾之长zhang3):也尊敬我自己国家的长者。(20)是以长zhang3wei2):这是因为他们是长者,我才会高兴地尊敬他们。(21)shi4):特别爱吃。zhi4):烤肉。22)无以异于嗜吾炙:跟特别爱吃我们自己国家的烤肉没有什么不同。(23)fu2):那。物则亦有然者:那些外物确实也有这样的情况。(24)然则:如此那么。

译文:

告子说:“喜欢美食、美色,这是'性’的体现。仁,是从内心产生的,不是由外物引发出来的。义,是由外物引发出来的,而不是从内心产生的。”孟子说:“根据什么说仁是从内心产生的,而义则是由外物引发出来的呢?”告子说:“某个人年长,我以年长之礼对待他,不是我让他年长他才年长的。这就好比说,某个东西是白色的,我称之为白色,这是从东西的外表去认可它,所以说这是由外物引发出来的。”孟子说:“同是白色,白色与白色之间也有不同。白马的白色,可以说跟白人之白色没有不同。不能认为如何对待年老的马,跟如何对待年长的人没有不同吧?再说,义是来自年长者呢,还是说义是来自尊敬长者的人呢?”告子说:“是我自己的兄弟,我就会爱护他;是秦国之人的兄弟,我就不会爱护,这是因为我自己的内心喜悦才会喜悦。尊敬楚国的年长者,也尊敬我自己国家的长者,这是因为他们是长者,我才会高兴地尊敬他们,所以说这是由外在事物引发出来的。”孟子说:“特别喜爱秦国人所做的烤肉,跟特别爱吃我们自己国家的烤肉没有什么不同。那些外物却是也有这样的情况,如此说来,那么,特别喜爱吃烤肉也是有外物所引发出来的吗?”

朱注: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告子以人之知觉运动者为性,故言人之甘食悦色者即其性。故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学者但当用力于仁,而不必求合于义也。)

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长,上声,下同。我长之,我以彼为长也;我白之,我以彼为白也。)

曰:“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与,平声,下同。张氏曰:“上异于二字疑衍。”李氏曰:“或有阙文焉。”愚按:白马白人,所谓彼白而我白之也;长马长人,所谓彼长而我长之也。白马白人不异,而长马长人不同,是乃所谓义也。义不在彼之长,而在我长之之心,则义之非外明矣。)

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言爱主于我,故仁在内;敬主于长,故义在外。)

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

(耆,与嗜同。夫,音扶。言长之耆之,皆出于心也。林氏曰:“告子以食色为性,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自篇首至此四章,告子之辩屡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此正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所以卒于卤莽而不得其正也。)

说解:

这一章的文字,阅读起来好像绕口令,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这里参照焦循《孟子正义》和朱子《孟子集注》来理解。

特别提醒一下,很多人误认为“食色性也”是孟子所说,甚至认为这是孟子所倡导的,其实不然。这是告子所说的,是孟子所不认可的说法。告子所说的“食色,性也”,是与上一章内容相关的。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性”,指的是飞禽走兽之类的“性”,如果“人”也把美食、美色作为“性”,也就意味着把“人”等同于“飞禽走兽”,而不知“人”与“禽兽”的区别了。因为这是上一章已经说过的内容,所以,孟子在此没有再花费时间去辨明这个问题的错误,所辨明的只是“仁内义外”这个问题的错误。

告子说了“仁内义外”,把“仁”看作是每个人从自己的内心产生出来的。从“内心产生出来”,与“人的心性之中本来就有”还有所不同。把“义”看作是每个人在遇到他人、外事外物的时候,受到他人、外事外物的引发而出现的。这么一说,“义”就不是从“仁”直接去“应物”,却受制于“物”,而且把“仁义”这种本来“由内达外”,变成了“内外两分”的了。人心有“仁”,然后,言行自然能有“义”,不是在“仁”之外另外产生出一个“义”来,更不是由外物而引发出来一个“义”。

孟子听到告子此说,首先问告子根据什么这么说。告子先说:“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意思是说,某个人年长,这是他自己本来就年长,不是因为我以对待年长之礼去对待他,他才变成年长之人。或者说,不是我让他年长的,是他自己本来就年长。这是说“仁内”之意。好比是说,某个人有“仁心”,是他自己有这个“仁心”,不是我认为他“仁”,然后他才有了“仁”。

然后,告子又说:“犹彼白而我白之,从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意思是说,好比说一个东西本来就是白色的,我说这个东西是白色的,就是因为看到它是白色的,至于它自己是不是白色的,不是由我决定的,而是因为这个东西决定的。这是说“义外”之意。好比是说,所谓“义”,就好比一个人怎么样,由他自己决定,我如何对待他,也不是由我决定的,而是因为这个人的品行、言行决定了我如何看待他、对待他。换句话说,告子的意思是,我“义”还是“不义”,不是由我决定,他“义”我就“义”,他“不义”我就“不义”,所以说“义”是由他人、外事外物所引发出来的。

告子的这种言论很容易误导众人。针对告子的这种言论,孟子就从她的言论本身来加以辨明。孟子先说:“异于白马之白也,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这一句很难理解,假如说真像朱子所说的那样,其中的“异于”二字是衍文,去掉这两个字以后,倒是很容易理解了。不过,焦循《孟子注疏》没有说这是衍文,并且解释说:“'长’异于'白’,白马白人,同谓之白可也,不知敬老马无异于敬老人邪(ye2)。”按照这个说法来理解,是在“异于白马之白也”前面加上“长者之长”四个字。如果说朱子是“减字为解”,那么,焦循就是“增字为解”。我们这里,既不“减字”,也不“加字”,试着直接从原文作解。

所谓“异于白马之白”是说,如果细分,那么,即使是白马之白,其白色也各不相同。所谓“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是说,如果粗略来说,白马之白色是白色,白人之白色也是白色,又没有什么不同。因此,同中有异,异中也有同,该分辨的时候不能不分辨清楚,假如粗略来说,只见其相同之处,似乎也说得过去。同样道理,同样都是人,每个人的“性”也不是百分之百相同,只是相差不大,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但是,毕竟“人之性”与“禽兽之性”有不同,正因为有此不同,所以,“人之性”与“禽兽之性”不能混淆在一起。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之性”与“禽兽之性”所不同的那一点上,正如孟子所说的:“人之异于禽兽也几希,君子存之,小人去之。”

其次,孟子说:“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欤?”意思是说,没听说过对待老马和对待老人等同起来的吧?老马再老,也只是畜生,只要能爱护它就可以;老人是我们的同类,都是人,不能仅仅是爱护老人,还要有敬意。从“人”来说,对待老马也好,对待老人也罢,都是出于“仁心”,但是,“仁心”用之于老马则表现为“爱护”,这是“义”,如果把老马当老人一样对待,反而是“不义”;“仁心”用之于老人则表现为“仁爱”,这是“义”,如果把老人当老马一样对待,则是“不义”。这是人有同一个心,因应于外物不同,所以才有所不同,这才是“义”。“义者,宜也。”

再次,孟子说:“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意思是说,换一角度来看,是年长的老人决定了我应该“义”呢,还是尊敬老人的人决定了我应该“义”呢?君子守义,是由自己决定,而不是“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而是始终坚守住这个“义”。哪怕是“十恶不赦”的人,君子迫不得已依据法律而判处他死刑的时候,仍然不失其“恻隐之心”,也就是说,虽然不忍心判处死刑,却不得不判处他死刑。不忍心,是“仁”;不得不判处死刑,则是“义”。如果要杀的是老马,那么,也不是没有“不忍之心”,但是,更多的是“舍不得”,是“爱惜”,这同样是“义”。君子无论对待什么人、什么物,始终坚守的是“义”,而不能因为所对待的人与物不同,就放弃了“义”。

孟子说到这里了,告子仍然没有认可,所以又说:“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意思是说,是我的兄弟就爱护,是秦国之人的兄弟就不爱护,看到我自己的兄弟我就喜悦,看到秦国之人的兄弟我不喜悦,究竟是否喜悦是由我的内心所决定的,不是由我的兄弟或者秦国之人的兄弟所决定的,所以说“仁”是从我内心产生的。告子这里所说的,已经不是“人之性”,而是“人之情”,而且是“私情”了。无论是一般的“情”还是“私情”,都是由外物所引发出来的,犹如见美食、美色、美景就喜悦,见恶食、丑恶、乱境就厌恶。爱自己的兄弟,不爱秦国之人的兄弟,这是“私爱”,不是“仁爱”,正因为自己有了“私心”,所以,因为远近亲疏不同就产生了“爱”与“不爱”的“私情”。君子之仁,不为外事外物所动,正所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所谓“不改其乐”,但因为远近亲疏不同,其表现仁心的方式不同,这才是“仁义”。

说完了“仁内”之后,告子接着说“义外”:“长楚人之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意思是说,我尊敬楚国人的长者,也尊敬我自己的长辈,因为他们都是长者,是因为我见到长者就喜悦,所以我尊敬他们,因此我才说“义”是由外在事物决定的。按照这个说法,如果对方是长者,我才喜悦,我才尊敬;如果不是长者,我就不喜悦、不尊敬他们了。这是从“个人好恶”来说的,而这种“个人好恶”本身就是一种偏颇,是自己之心不正的体现。尊敬长者,固然是“义”,但是,君子尊敬长者,是出于“仁心”,对待君臣、夫妻、兄弟、朋友,也无不“敬”,正如《礼记·曲礼上》所说的那样:“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即使是背着东西做小买卖的人也一定有尊严,更何况是富贵之人呢?所以,礼义的首要原则就是“毋不敬”。

对告子的这种说法,孟子说:“嗜秦人之炙,无以异于嗜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嗜炙亦有外欤?”意思是说,如果你特别爱吃烤肉,那么,不管是秦国人制作的烤肉,还是你自己国内的人制作的烤肉,你都会喜欢吃。对于其他的东西,也是这个道理。你自己特别喜爱的时候,这是由你自己决定的,这是你的“个人好恶”。不管是秦国人的烤肉,还是本国人的烤肉,因为你所喜欢的是烤肉,所以,都会喜欢吃。假如你不喜欢秦国人,就不吃他们的烤肉,只能说你不喜欢秦国人而已,不是不喜欢烤肉。按照这个道理来说,你特别喜欢吃烤肉,不是由外在事物所决定的,而是由你自己的“个人好恶”所决定的,这不是“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孟子日课186丨“食色,性也”究竟是谁说的?
什么是“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
孟子道性善 (四)仁内义外乎
《孟子》第146讲【告子章句上】(4)
▪「推荐」告子与孟子人性论辩之分析|黄启祥
孟子“老者”思想诠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