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的中医提高之路,从坎坷求医,到渐入佳境

编辑:小药童



作者张扣启是肖相如老师的一期弟子,现任山西省柳林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通过本文,张师兄客观叙述了自己医路求学的经历,展示了临床瓶颈无法突破时的困惑与迷茫,十分具有借鉴意义,故再次与读者朋友分享!

全文共4572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一、坎坷求医路


我是1986年从学校毕业的,上的是一个三年制的专科学校,那时候农村孩子要考上大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有幸成为其中为数不多的幸运儿之一,但上学一个月后,便有了退学的想法。

习惯了数理化的我,根本听不懂阴阳五行之类的中医课,缺乏国学功底的现代学生,面对中医感到困惑的可能不仅仅是我一个。只是因为父亲的坚决反对,我才勉强读完了三年的课程。

参加工作后,我被分配到了一个乡镇卫生院。卫生院人员少,条件差,病人也很少,整日无所事事,看不到在这里奋斗的前途在哪?

于是萌生了考研的想法,尽管每年的总成绩都能超过国家线很多,但外语太差了,考了三年,英语最高36分,于是考研之梦破灭了!

1993年,我调到了县人民医院,但给我安排的是行政工作,一直干到2000年。那时候我已经学校毕业十四年了,人已到而立之年,我的同学好多已是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而我的事业尚未起进步。整整十四年的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了,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段,现在想起来都心痛不已。

2000年,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终于脱离了行政工作,赴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进修。2001年10月进修结束。同年11月,在中医科上班,开启了我的中医生涯。

当时中医科4个人,我从医时间最短,病人也最少,压力很大。经过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到2005年的时候,每天门诊病人差不多有十几个了。和高年资的医生相比,已没多少差距了,病人反应也不错,总算在中医科站稳了脚跟。当时我已经四十岁了,常常自嘲:虽非大器,却也晚成。

二、困惑与迷茫


最近四五年,随着阅历的增加,门诊病人在逐渐增多,其中不少是慢性疑难病患者。如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免肝、长期肝功能异常;代谢性疾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精神类疾病:抑郁症、重度失眠;还有妇科的不孕不育等等。

这些病人或经介绍、或慕名而来,但因其病程长、病况复杂,且病人多已辗转求医,身心俱疲,治疗起来,有的很有效,有的改善不大。

最困惑的是:有效的,说不出因何有效,无效的,错在哪里?理论和临床都进入了瓶颈。患者不满意,自身压力山大。


我始终认为:一个中医,如果经过十到二十年的历练,他应该是一个经验丰富,水平很高的成熟医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解决复杂疑难问题的能力。
 
但事实上是当一个医生尤其是中医,临床到一定阶段,如果理论没有提高,很容易陷入低水平的重复这也正是我们现在全国中医数以十万计,但高水平者寥寥无几的原因。
 
面对困境,我也努力过,拼命地看书,希望在书中找到灵感,名中医的书看了很多,方子记了不少;走马灯似的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幻想专家能破疑解惑;甚至跟风看易经,学习五运六气,但结果令人失望。
 
这些努力,既没有从根本上提高我的理论素养,临证水平也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我很迷茫,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内心很困惑:不知道中医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三、拜师学习


2016年8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加了师父主讲的《伤寒论》公益讲座,当时讲得的是半夏泻心汤,讲座很精彩:半夏泻心汤病机是什么?寒从那来,热因何生?外证如何?那些情况下可以使用,师父讲的很清楚。

后来我参加了肖相如讲伤寒第二期的学习班,从2016年9月到2017年1月,前后四个月时间,对《伤寒论》全本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这次学习,收获很大,解决了许多多年来疑惑不解的问题:如表证的概念,外感病如何辨别寒热,六经的本质是什么,如何理解厥阴病等等,对我帮助很大。

2017年8月9日通过考试,正式拜肖老师为师,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师门学习。

(一)初学时大家躁动不安、疑虑丛丛 


第一学期学内经。大家知道,《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典籍,成书年代久远,语言文字古奥,义理深邃难懂,再加上历经战乱,辗转传抄,简脱文断,前后不伦。后世注家众多,认识不一,学习难度可谓大矣!毕业后我曾多次试图重读《内经》,但每次都因畏其深奥,有始无终。
 
师门6个月的《内经》学习,师父规划了《内经》的学习重点,明确了学习的进度,学习任务拆解到每周,并要求大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任务。大家需要根据进度翻译每周规划的内容,并总结每段原文的要点,对内经有了解后,开始系统课程学习。
 
由于以前没有过这样的必须自己动手的学习方式,刚开始,大家都对这样的学习方式感到疑惑,进而产生了畏难、退却的思想。那时候一边学习,一边在群里讨论:这样学行吗?这样下去我们能提高吗?下这么多功夫有用吗?一大部分学员表现出了信念不够坚定,信心不足,不适应这种学习的方式,质疑学习效果等问题,显得躁动不安,疑虑重重。
 
后来,师父发现了这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了一对一的电话沟通,讲其中的道理,安抚大家,大家的情绪才渐渐平静下来。

(二)中期渐入佳境  


内经学习是最艰苦的。内经学完以后,一方面大家适应了这种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内经,中医基础理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后边的课程也就变得容易及轻松很多。再加上后边的课程均为临床课,大家学习情绪高涨,积极性很高,学习渐入佳境。

比如在我们学习小组,每周都有重点内容的提示,疑难问题的讨论,自己录制背诵音频,病案分享,有时还组织小讲课。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共同提高,学习气氛浓厚,学习效果也很好。三年的朝夕相处,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员还增进了感情。

(三)后期学习效果凸显  


通过三年,大家对四大经典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我感觉一方面理论水平得到了提升,另一方面,临证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我们小组除了少数人是专业的中医,大部分是西学中和爱好者。第一学年讨论时感觉很费劲,沟通也难,因为一部分人中医底子很差,临证也不多。到第三年时,大部分人对中医已有了自己的认识,如张海峰师兄喜用桂枝汤,李建江师兄擅长用白虎汤,应用灵活,都有自己的心得。

四、我的学习收获


(一)拥有了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  


过去学中医,谋速成,很急躁。书看了很多,方子记了不少,但最终仍是小步慢走,并未从根本上提高理论素养,也影响了临床水平的提高。

师门学习三年来,在师父的感召下,世界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以学习为乐,用平常心看世界,拥有一个健康的内心世界,快乐积极,乐观向上,这是三年师门学习最大的收获。

(二)找到前进方向,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1、学经典是中医提高的必由之路

经典代表着中医的最高成就,学经典是中医提高的必由之路。建国以后,我国培养的中医数以十万计,但高水平的中医屈指可数。

绝大多数的中医临证到一定阶段,就会陷入低水平的重复。有人穷其一生,都在中医的门外徘徊。

这些都与弱化中医经典教育,不读经典有关。师门课程,核心内容是四大经典,通过三年的师门学习,我找到了正确的前进方向。

2、背诵是学经典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师父要求熟读《内经》,背诵《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入师门前,我也背诵,但为了省劲,主要背《伤寒论》中方证俱备的条文。

拜师前,完成了《伤寒论》134条主之条文的背诵。从2019年三月份开始,对《伤寒论》全文进行了第一次背诵,到2020年五月,完成了第一轮的背诵。但回头看,有些又忘记了。从五月份开始,进行第二轮背诵。

我的想法是:尽管年龄大,记忆力差,但只要坚持不懈,经过多次重复,总有一天会背下来的。通过背诵,既能加强对原方证的理解,又大大增加了方证的使用机会。
 
3、勤思考,多总结

师父要求弟子抄写原文,翻译原文,对原文内容进行总结、提练。意在培养弟子自学的能力。师父要求弟子多动手,勤写作,通过写作,提高对问题的理解及表述能力。

在三年的师门学习中,谨遵师命,坚持临床的同时,勤思考,多总结,坚持每周在师门群分享一个医案,培养自己积累资料的习惯,锻炼写作及思维的能力。通过分享,既使自己得到提高,又促进了师门整体水平的提高及技术进步。

(三)理论素养得到了质的提升  


我拜师的主要目标,是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三年来,通过经典的学习,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理论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升。

从我在师门内发的一些病案内容来看,现在的病案比刚入师门时发的病案,质量要好很多。

拜入师门后,师父要我重点关注外感病。我在外感病上下了很大功夫,在师父的指导下,先后完成了《外感病初期辨治》、《合病的治法探讨》、《补肾法在外感病的应用》等文章的写作,字数近六万。

尽管水平还有限,但与拜师前相比,进步是很大的。如果没有师门的学习,没有师父的指导,根本不可能完成这些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文章。

(四)临证水平不断提高  


1、首先体现在看病思维方式的变化

我是现代中医教育为主的院校出身,和大多数的现代中医一样,治病的基本方法是辨证论治。辨证诊治是一元化的思维,要求用尽可能少的证去概括尽可能多的症状。

遇到复杂疑难的病,辨证会变得非常困难,治法难以确定,选方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重复性很差。
 
《伤寒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在《伤寒论》中,是用六经分证的,但仅有六经是不够的。在六经分证的前提下,张仲景还要辨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而且还要根据证的轻重缓急,去确定相应的治法,因此便有了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寒热并用、补虚泻实等等不同的治法。

我把《伤寒论》的治法理解为“六经为纲,八纲为目”。柯韵柏说:“六经钤百病”。这句话的本质并不是说六经能治百病,而是提示我们无论外感病,还是内伤病,都离不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因此,我认为四大经典中,《伤寒论》是重中之重。学会了《伤寒论》,尤其是学会了《伤寒论》中丰富的治法思路,便学会了中医的思维方法,便有了入门的金钥匙。外感病不外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内伤病又何尝不是呢?
 
2、其次是临床疗效的不断提高

外感病治疗水平达到了新的境界:

 入师门之前,我也看外感病,但那时疗效是很差的,突出的问题是辨不清寒热。通过师门学习,尤其是按照师父的要求,为了给大家讲课,写了四万多字的外感病讲义后,外感病理论水平提升很快,疗效也相应提高。治疗了不少复杂疑难的外感病,均取得了良好效果。
 
能治好一些疑难病:

医生的水平,更多地体现在对疑难病的治疗思路及效果上。用补肾法治疗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癫痫、抑郁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肠病;用小柴胡汤治疗带状疱疹、扁平疣、甲状腺疾病;用当归芍药散治疗难治性的高血压等,都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些都是拜入师门后,在师父指导下取得的成果。如果没有师门的学习,不知道要摸索多长时间。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经历及提高过程,希望对大家有用。

最后,我把几句话送给大家:热爱中医,坚定信念,广拜名师,苦学经典,坚持临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好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熊志成:学习《外感病初期辨治体系重构》的体会
哮喘36年,百治不效,明师指点开方,5剂中药显奇效
六经辨证如何入门.六经辨证口诀和总结. 中医六经辨证常用吗 ?六经辨证的技巧
伤寒论
第03 讲 《伤寒论》的内容和贡献
《伤寒论》为什么要用三阴三阳来说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