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武宗应州大捷:究竟是一场被抹黑的胜仗,还是被粉饰败绩的败仗

大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二月十三日,大学士杨廷和率领文武大臣早早地就在京师德胜门外张灯结彩,欢庆明武宗朱厚照指挥大军击败鞑靼,凯旋回京。直到晚上明武宗才骑着高头大马率军赶来,明武宗接过杨廷和斟的庆功酒一饮而尽后兴奋的对诸臣说“朕在榆河,亲斩虏首一级。”究竟是什么战争能够惨烈到要皇帝亲自上阵杀敌的地步呢?这就是明武宗的高光时刻——应州大捷。不过这场战争究竟是一场被抹黑的胜仗还是一场被粉饰败绩的败仗还有待讨论。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战争过程。明武宗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九月末抵达山西大同的阳和前线的,不久后鞑靼部五万骑兵进犯边境。不过这五万蒙古兵的目标不是阳和,毕竟他们也不知道大明皇帝在阳和,这次进犯的目标是榆林,属于一次正常的打秋风,并没有想与明军发生大规模激战。

明武宗得知蒙古骑兵来犯后,决定抓住机会主动寻找鞑靼主力进行决战,并亲自部署兵力。五万鞑靼骑兵分道南下劫掠,并在位于大同镇腹里的孙天堡安营扎寨,大同总兵官王勋以及副总兵官张輗等人趁机率领所部主动反击。

十月初一,明军与鞑靼骑兵在大同城外的秀女村撞上,双方二话不说就开打。王勋面对鞑靼的骑兵冲击,以步兵结阵防御,并没有想主动攻击。而鞑靼骑兵本就是来打秋风的,也不愿与明军纠缠,便在交战几回合无果后主动往应州方向撤退了。王勋随即集合部下,也向应州方向追击鞑靼骑兵。

十月初二,王勋率领的明军主力与鞑靼骑兵在应州城北的五里寨再次撞上,双方再次厮杀起来。这次厮杀比较激烈,加上明军背靠应州城作战,所以与鞑靼骑兵打得有来有回。可惜以步兵为主的明军机动性不如鞑靼骑兵,激战到傍晚时王勋等人就被包围在城北了。不过因为天色已晚,鞑靼也没有贸然出击,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十月初三拂晓,天降大雾,鞑靼害怕明军突袭,便主动撤了对王勋部明军的包围圈。不久后延绥副总兵朱銮和守备左卫城都指挥徐辅带兵前来增援,双方这一天没有爆发战争。

十月初四,王勋率兵出城,结果在城外的涧子村与鞑靼骑兵再次撞上,又是一场恶战。这次战争的规模远超之前的秀女村之战和应州城北攻防战,因为这一天明武宗率军从阳和赶来加入了战斗。

就在王勋与鞑靼骑兵在涧子村大战时,附近的明军也立马赶来增援。驻扎聚落堡的辽东左参将萧滓、驻扎在天城的宣府游击时春、驻扎在威远的平虏游击周政等,前后带本部兵马加入战斗,战争规模立刻扩大。此时的明军兵力要远超鞑靼兵力,是个对鞑靼实施反包围的好机会,若能以王勋部为诱饵,增援的明军在外围将鞑靼困住,与王勋部来个里应外合,鞑靼主力势必受损。

明军确实也是这么安排的战术,但鞑靼也不傻,他们也看出了明军的战略意图,开始调整战术,开始分兵阻击,不让明军合围。明军虽然数量占据优势,但战斗力略弱,不仅无法完成合围鞑靼的计划,甚至快被鞑靼骑兵逐个击破了。

身处阳和的明武宗得知应州的明军战况后,立马聚集阳和的明军预备队,与内外提督监督太监张永、宣府总兵官朱振等人杀到涧子村增援。由于是皇帝亲自挂帅,所以参战的明军跟打了鸡血一样,战斗力飙升,拿命跟鞑靼兵拼,被围住的王勋部明军和被阻击的萧滓部明军得知皇帝亲自来救援他们后,也激发了无限斗志。

但这场殊死决战明军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战果,因为他们没有完成围歼鞑靼兵的规划。鞑靼鉴于又一支明军加入了战争,在天色已晚且自己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进行了战略收缩,稍有退却。明军虽没有重创鞑靼,但也实现了会师,并救出了王勋部。

双方休战后,明武宗把乘舆安置在了涧子村前线,这危险程度都不亚于当年明英宗将大军驻扎在土木堡了,但这也表明了武宗的抗敌决心,鼓舞了明军士气。好在鞑靼不知道大明皇帝参战了,不然他们肯定会不计伤亡的趁夜对明军进行突袭。

十月初五一早,休整完毕的鞑靼兵主动对明军阵地发起冲锋,此举正合明武宗之意,双方再次开打,一直打到傍晚,才以鞑靼人的主动撤退而结束。这一天的战斗双方的伤亡不会小,《明武宗实录》记载这一天的战斗是“乘舆几陷”,可见武宗本人也陷入了危险当中,甚至可能被鞑靼兵冲到眼前了,而武宗说的“亲斩虏首一级”应该也是发生在这一天。

十月初六,鞑靼兵主动向西退去,明武宗立马带兵追击。鞑靼兵且战且退,最后被明军追到了平虏、朔州一带,明武宗想在此地再进行一次决战。不过天不遂人愿,突然刮起大风,吹得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加上明军追击许久已经疲惫,武宗无奈只得撤军。

明武宗作为一个皇帝,敢于上前线亲自杀敌,并亲自斩获一个敌军首级,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皇帝能够做到。所以不论史书对武宗的评价如何,从应州大捷看,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血性汉子,完全配得上“武宗”的庙号。

明武宗实录》中对应州大捷的描述是“是役也,斩虏首十六级,而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实在令人大跌眼界,毕竟双方十万大军厮杀一天,居然才死了不到一百人。所以不少明史爱好者都认为明武宗的战绩被抹黑了。

但仔细看看史书记载,会发现明武宗的战绩是正常的。“斩虏首十六级”,指的是获取敌方首级十六个,并不是说明军只杀了十六个敌军,“斩首”和实际杀敌数是不对等的。

明朝军制中,以斩获敌军首级为军功标准,但不是每个被杀的敌军都能被割到首级。以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朝鲜战争为例,《明神宗实录》记载“朝廷为岛夷陷没朝鲜,命将兴师三载,功成全复,与国树我藩篱。前后斩获首级一千六百余颗,功可嘉尚”,而日军在朝鲜战争共阵亡了八万人,一千六比八万,这个比例十分悬殊。

同比例换算到应州大捷上去,十六个首级对应的就是斩杀敌军八百,这么看还是挺少的是不是,但别忘了鞑靼人还有收尸的习惯实际杀敌数量破千是没什么问题。不过虽然“斩虏首十六级”的记载是合理的,但“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就有些扯淡了,明军以步兵对骑兵,十万人互砍,伤者的数量不会这么少,这个数据应该是有些“粉饰”了。

明军伤亡数量被粉饰还有一个记载可以佐证,明武宗班师回朝后,特意在奉天门外炫耀战功,将缴获的鞑靼人兵器展示给群臣看众臣纷纷拍马屁,只有兵科都给事中汪玄锡极其愤慨指责武宗说“前日应州之役,杀掳人民,难以计数。六军之众,折损亦多。淂失相较,实为悬绝,君臣动色相贺,不知丑类退还部落之时,亦有大赉如我中国之为乎?

大意就是应州之战明军伤亡很惨重,跟鞑靼兵的战损比相当悬殊,武宗却在此庆祝,不知道损失小的鞑靼人回去后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大肆庆祝。当然,武宗对此没有给出答复。

应州大捷之后,蒙古人从此不敢轻易进犯明朝边关。蒙古小王子达延汗打完这一战回去后就去世了,年仅44岁。虽然史书上并没有说明达延汗的去世是否与应州战败有关,但本来还能活蹦乱跳,指挥部队长途奔袭攻打明朝的他回去后就突然去世了,肯定与这场战争不无关系。达延汗去世后统一的漠南蒙古再一次分裂。可见这场大捷及时阻止了蒙古统一的进程,避免了蒙古草原上第二个成吉思汗的崛起,其意义是相当深远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军事天才创造了应州大捷
揭秘:谁才是蒙古骑兵的真正对手?_夏浩然
历史故事——被抹黑的应州大捷
明武宗应州之役让蒙古30多年不敢南侵,明朝:大捷!清朝:假的
为什么说“应州大捷”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比较奇怪的战争?
应州大捷,10万人大战一天,才战死68人,这场战役为何如此奇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