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正军:反思华县“开门办学”的那个年代
“开门办学”的岁月(续)
作者:刘正军

走出去和请进来

秋收季节,学校每周都要组织学生“走出去”,帮助周边各生产队扳苞谷、拾棉花、拔豆秆等。外出劳动时都是以班为单位,由班主任带队。对帮助自己干活的这些师生,社员们都心存感激。例如我们辛村常家队,每次除便饭招待教师外,还要蒸几锅热红苕抬到地头,供学生享用。有的生产队庄稼地离校很远,劳动结束时天就黑了。例如麦王一二队、詹家队等,庄稼全在渭河西岸,师生们来回都要乘船过河,相当辛苦。除支援周边各生产队外,学校还多次应邀帮助辛庄农场扳苞谷——农场苞谷的种植面积很大,职工却很少,他们忙不过来。

合并后的赤水逸夫中学 秦岭羊供

除赤水塑料厂工人被“请进来”外,学区的几个生产大队,当年都给学校派过“贫宣队”。漾田大队左卫寨的“老杜”(杜树林)、新城大队后李村的“老李”(李志高)等,都在学校常驻过。麦王大队农科站和新城大队兽医站,也都先后被“请进来”,特别是新城大队兽医站,在兽医师李中林主持下,竟在校驻扎了好几年。农科站的科技人员给学生上农基课,给教师讲农科知识,指导学校种植小麦、玉米。兽医站一方面现场示范,教学生学习兽医和医疗技能,另一方面也对外开放,或给周边村子牲畜看病,或外出巡回医疗。因此常会看到一些社员,拉着马、驴、牛等来学校求医。

特殊的招生制度

当时各个中小学对于学生“学文”,并不十分重视。因为除1972年举行过一次升学考试外,之后再也没举行过升学考试。其原因是1972年的那次考试,后被视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而广受批判,因此之后便由推荐制度把考试制度替代了。

每年高中招生时,都是县上把指标分配到公社、公社把指标分配到学校、学校把指标分配到班级。推荐程序是先由班主任提名,再由学校平衡,最后报公社批准。推荐条件以家庭成分为基础,出身好的学生优先。贫下中农子弟因为“根正苗红”,所以只要表现较好,一般都会列入推荐名单,升入高中继续学习。家庭出身不好的学生,特别是“黑五类”子弟,想上高中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根据上级安排,学校会把这些学生列入另册,象征性地分一两个指标。有幸占据这一两个指标的学生,被称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树为体现政策的典型。其余的则无论人数多寡,成绩好坏,一律不予推荐,全部回家务农。

感慨与反思

反思当年“开门办学”的种种做法,有人认为它促使学生从小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触及更多的社会知识和劳动技能,对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吃苦耐劳、自理自立、自信自强的意志和品质,是很有益处的。但更多人则认为,这种做法耽误了学生的青春,荒芜了学生的学业,是一种极左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完全不足取的。孰是孰非,暂且不论,但现在仔细想来,从那时算起,我们的教育革命已走过40多年的路程了,然而时至今日,似乎还未真正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路子。特别是基础教育,显然已从一个极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从全面废除考试,到全面恢复考试,到极力强化考试,到万马奔腾争上独木桥局面的形成,成了一道令人叹为观止的社会奇景,从而使基础教育淡化了自身的独立价值,丧失了“育人”的基本功能,异化为一个制造应试机器的大工厂、大学生生产流水线上的一批小车间。“亚洲最大的高考机器、通往天堂的地狱”,就是外媒对我国某所将应试教育演绎到极致的中学的“高度评价”。虽然每年都能造就一大批高考机器、考试能手、分数英雄、高考状元,但与培育人造就人的目标越走越远。特别是过分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偏重对学生的知识灌输、应试技能训练,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等,其弊端已令国人不能容忍。一些学生稍不如意就自杀或杀人,是这种畸形教育结出的最严重的恶果。

著名学者、印度诗人戈尔泰说得好,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信息,生命应当成为教育的原点。”真正成功的教育,理所当然的是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一位网友说得好:“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人格教育,学生再有才也是危险品!”然而,试看今日之教育,竟是何等之状况: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我拼命,我怕谁!提高一分,干掉千人!要成功,先发疯!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不做地下虫,要做天上龙!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一生白活!宁可血流成河,绝不落榜一个!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熬一个春夏秋冬,享一生荣华富贵!此生只为高考狂,冲进重点孝爹娘!不像角马一样落后,要像野狗一样战斗!背水一战拼他个无怨无悔,破釜沉舟搏他个日出日落!家中父母吃苦受累盼的是捷报频传,灯下学子呕心沥血想的是金榜题名!十年寒窗苦读效三皇五帝逐群雄,一朝金榜题名成八斗奇才傲天下!

难怪有人看了惊呼:

——天哪!这哪里还是教育,哪里还有一点教育的品位!

——妈呀!中国的家长疯了,中国的学生疯了,中国的学校疯了,中国的教师疯了,中国的教育疯了!

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担忧。鉴于此,我内心五味杂陈,不时地想起“开门办学”的那个年代!——一个既锻炼人又耽误人的年代,一个令人不堪回首但又难以忘怀的年代!

立新中学简史:立新中学是由大涨贤达刘澍瀜、李和甫、李济川等,于1932年在卧龙寺(建于1451年)旧址上创办的,最早校名是“华县私立卧龙小学”。校董会由教育名流刘竹轩,开明绅士张缙臣、蒋兆怀等等组成。刘澍瀜任常务校董,李和甫为名誉校长。校舍由卧龙寺原有房屋改作,桌凳黑板等由刘叔波捐款置办。经费由校董会置学田、垦荒地、捐助筹借措置,县政府亦时有补助。至上世纪初期,学校有高小2班、初小4 班,学生200余名。解放后该校由政府接管,更名为“华县第十三完小”,李伯玉任校长。后更名为“华县第四区第三完小”,孙德海、王强宾先后任校长。1970年,赤水公社将此校学生迁出,在原址上成立了“赤水立新中学”。1997 年,赤水镇将该校与“华县赤水中学”合并,更名为“赤水逸夫中学”,改迁于现址。该校原校址便遭废弃。
图文来源:《一剪闲云赋流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了无锡市第八中学我们的母校
新高考下,报志愿更看重什么?
做好民族地区学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这位校长说,学校变革“两层六面”,你想透了,学校也就“上楼了”!
特别报道 | 访谈万忠华校长:职教人应该有自信
开门办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