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贝多芬系列四:英雄交响曲--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op.55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The Symphony No.3 in Eflatmajor,Op.55),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作于1804年,作品55号。它的标题是《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原稿上的标题是《拿破仑·波拿巴大交响曲》,是应法国驻维也纳大使的邀请为拿破仑写的。但当时贝多芬听到拿破仑称帝的消息时,愤然撕去标题页,改成了现在的曲名。这首交响曲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篇幅巨大,和声与节奏新颖自由。他在曲式结构上作了革新,如用一首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一首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都是前所未有的。
这部作品是贝多芬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是第一部打破维也纳交响乐模式,完全体现英雄性格的作品。作品贯穿着严肃和欢乐的情绪,始终保持着深沉、真挚的感情,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氛。贝多芬本人曾声称他最喜欢的交响乐就是这部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此乐时常被例举为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
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这一乐章在当时是自交响曲诞生以来最宏伟壮大的乐曲,它外形精致、巧妙,变化无穷。
这一乐章,最重点在于发展部和终结部的扩大。乐曲由两个降E大调主和弦之壮大强奏开始,然后大提琴便奏出分解和弦的第一主题,经过一段发展,由双簧管、单簧管及长笛依次奏出新的动机,不久春风煦日般的第二主题亦由双簧管提示,再转手予长笛及第一大提琴。
发展部乃此乐章之核心,以第一主题为主,变化多端,乐曲进行得极为紧凑,同时也有新主题登场,这个新主题,在弦乐所演奏的连续属九和弦音量逐渐减轻之时,顺畅地在E小调上出现,并且与第一主题互相交错,其后亦于终结部分再次出现。再进入再现部份四小节前,法国号吹出第一主题之主和弦音,与之同时出现的第一小提琴音却是七弦音,结果主和弦音跟属和弦互混合,当年不论排练或首演,皆是由贝多芬操刀的。然则,不少乐团在现时之演奏皆采纳华格纳之修订谱。
经过再现部,便进入几乎可称作“第二发展部”之终结部,而乐曲所带出之炽烈感情,跟华格纳一言“恰似自然的熔铁炉一样,表现天才于青春期所涌现之种种情绪”相吻合—特别在最后第六五五小节到六六二小节小喇叭光芒万丈地高鸣第一主题,更叫人热血沸腾。
它以雄伟、果敢的总奏和弦开始,紧迫且恢弘,体现了英雄意志的充沛和锐不可当的气势。在一段简短引子严峻有力地冲击之后,河堤被冲决了,生活的泉流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浩浩荡荡冲击海洋,各种乐器奏出的声音汇成一股激流,强烈地冲击着每个人的心弦;中间情绪虽有所缓和,但英雄意志的激流仍然没有停息,惊慌的沙沙声,悲戚的申诉,崇高的筹思,以及胜利的呼喊,仍是乐曲的主旋律。
罗曼。罗兰曾这样描绘这一乐章:“这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扩展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种神话般的战斗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重又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重又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锤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扩展着……不可胜数的主题在这漫无边际的原野上汇成一支大军,无限广阔地扩展开来。洪水的激流汹涌澎湃,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在这浪花中到处涌现出悲歌之岛,犹如丛丛树尖一般。不管这伟大的铁匠如何努力熔接那对立的动机,意志还是未能获得完全的胜利……被打倒的战士想要爬起,任他再也没有气力;生命的韵律已经中断,似乎已濒陨灭……我们再也听不到什么(琴弦在静寂中低沉地颤动),只有静脉的跳动……突然,命运的呼喊微弱地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英雄在号角声中从死亡的深渊站起。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第二乐章,葬礼进行曲:极慢板,c小调,3/4拍子。这个乐章具有鲜明的赋格曲效果,响彻着嘈杂的战斗声和凶猛的骑兵嬉游曲。本乐章极为著名,经常单独演出。
这是个沉痛悲戚,但又美到极点的乐章。在第一小提琴弱奏当中,哀婉的主要主题凄凄而现,降B大调的中间部,仿似抚慰破碎心灵,未几,又返回降b小调,情绪亦由此再起高涨,跟死神的咆哮毫无分别;而主题的喃喃自语,亦静静结束此乐章。
第三乐章,诙谐曲,活泼的快板,降E大调,3/4拍子,整个乐章围绕着开始部分的弦乐主题而展开,力度逐渐加强,显得乐曲充满悠闲自得的气氛,令人沉醉。
跟第二乐章刚刚相反,此乐章呈现无比朝气,全曲以常动式的性格展开,作曲手法简洁细致,跟大师理念同出一辙。主题在弦乐轻快的伴奏当中,由双簧管兴高采烈地呈示,中间部(Trio)可谓名副其实三重奏,三支法国号巧夺天工的呼应配合,美妙之至,主部再夺后,有二十小节之终结部,最后强而有力地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甚快板,降E大调,2/4拍子。乐章的主题采用贝多芬早年的普罗米修斯主题,并以短的经过部和发展部共同构成自由变奏曲形式。
此乐章加入赋格曲及奏鸣曲式的特征,交融成别具一格的新曲式,更因此表出贝多芬之创作理念。
该乐章包含两大主题:首先是从乐章开始由弦乐拨奏呈示,接著双簧管及单簧管随後奏出轻快、及与第二主题相近似之旋律;另一个对贝多芬支持者而言实在不会陌生—贝氏早於1799年至1801年负责作曲的舞剧“普罗米修斯”之终曲及1801年作曲之“十二首方舞曲”第七曲当中,使用此曲作主调。上述两大主题亦曾在1802年之“十五段变奏曲与赋格”(作品35,又称“英雄变奏曲”)当中亮相。
最后一个乐章以希腊神话故事的普罗米修斯精神为主题,把英雄的不屈不挠,发挥地淋漓尽致,使短暂的音符如火花般激越、崩进。整个乐章声势浩大、热闹、隆重,人们尽情地跳着各式各样的舞蹈,庆祝英雄的胜利和凯旋。
乐曲由上述主题作了七段变奏,最后的终结历时七十七小节,当中不乏重要主题,但予以变形,终结部尾声之时,忽转急板,以强烈主和弦之连奏,带领全曲之终结。
共4个乐章
1.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55 First Movement Allegro Con Brio
2.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55 Second Movement Marcia Funebre
3.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55 Third Movement Scherzo And Trio
4.  Symphony No 3 In E Flat Major Eroica Op 55 Fourth Movement Finale
注: “爱乐乐团”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真正热爱音乐的人们心目中的一个特殊的标志和符号。在西方,“爱乐乐团”(Philharmonic)最早是由离开宫廷的乐手们,为在民间演出而自发组成的演奏团体。久而久之,这个名字成为音乐爱好者、热爱音乐艺术的代名词。今天,以“爱乐”为名的乐团基本上都是声誉卓著、品质一流的交响乐团。“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纽约爱乐”、“伦敦爱乐”都是国际级的顶尖音乐团体。这是1945年由EMI公司的录音经理沃达·雷格当做演奏录音专用的乐团组织而成的。训练工作由当时因纳粹夺政逃亡在英国的卡拉扬担任,结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培育成世界第一流的管弦乐团。这段时间不单从事唱片录音,而且也开始公开演奏,等到卡拉扬主任首席指挥后,该团声誉与日俱增1957年,卡拉扬辞退后,由德国大指挥家克伦贝勒接棒。不料1964年雷格离开公司后,这个乐团就被EMI一脚踢开,断绝了一切的经济援助。可是在克伦贝勒领导下缍越过艰难的时期成为自主经营的乐团,自此重新出发后也把团名改为“新爱乐管弦乐团”(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由克伦贝勒担任名誉会长兼首席指挥。1971年马洋被聘为首席客座指挥,可是1973年克伦贝勒去世后他也离去了。从1973年起迎聘意大利指挥家慕锹接任首席指挥之职,慕锹工作得非常卖力试图重拾昔日荣耀,出人意外地1978年,这个乐团又突然宣布把“新”字去掉,再更改为原来的“爱乐乐团”,现任指挥:西诺波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赏析及视频播放
视听经典|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
贝多芬和他的交响曲
这4 部交响曲,连小学生都能听懂!
谐谑曲百科
【音乐百科】脉络的承接—关于贝多芬第一、第二、第三号交响曲(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