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羊皮筏子:黄河上消失的水运风景

 羊皮筏子:黄河上消失的水运风景

       滚滚黄河流出巴颜喀拉山后,从涓涓细流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最后长大成波涛汹涌的大河。它一路走来,纳百川,穿峡谷,无所畏惧。从黄河源头到兰州,黄河足足奔波了2100多公里。黄河不仅养育了兰州人,而且也使兰州成为黄河惟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在兰州,有黄河就有水车,有水车的地方就有羊皮筏子。水车和羊皮筏子就成了兰州黄河文化的象征。相对于固定的水车而言,羊皮筏子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

       羊皮筏子,是源自于黄河的一种古老渡河工具,俗称排子。使用羊皮、牛皮筏子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

      有人曾经统计过,羊皮筏子运输有三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从光绪元年(1875年)至宣统末年(1911年)的36年间,为长途筏运的初兴阶段。第二次是抗战前,第三次就是抗战中到解放初。最后,被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所取代。

                            黄河老筏工的记忆

    黄河在兰州这块土地上,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在峡谷和盆地一放一收之间,它劈山斩谷,一路向前。黄河在兰州地域的峡谷非常多,顺流而下依次为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等等。同时,黄河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黄河文化,其中羊皮筏子就黄河文化最为精彩的篇章。

      羊皮筏子由已久。 《后汉书》载,护羌校尉在青海贵德领兵士渡黄河时,“缝革囊为船”;《水经注·叶榆水篇》载,“汉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王遣兵乘革船南下”;《旧唐书·东女国传》载,“用皮牛为船以渡”;白居易在《长庆集·蛮于朝》中诗云:“泛皮船兮渡绳桥,来自鄂州道路遥”;《宋史·王延德传》载,“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

       羊皮筏子取材简单,但制作需要一定的很高的技巧。简单说,它由十几个气鼓鼓的山羊皮“浑脱” 组成,然后吹入空气,绑上木杆,制成筏子。最早的羊皮筏子是简单羊皮气囊。大约在宋代,人们掌握了完整剥羊皮的方法,筏子就有了新的称呼“浑脱”。在这里,浑做“全”解,脱即剥皮。制作好羊胎,吹满气,就可以编制成筏子了。以前,大的皮筏可乘载二三十吨,小的也能载七八人。在晋代,有慕容垂使用牛皮船百余艘的记载,可见当时牛皮筏子的规模就很大了。

         兰州上游的河口镇,是远近闻名的水旱码头,以筏工众多技术高超而远近闻名。其皮筏水运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当时,兰州城被依附吴三桂的乱军所占,康熙十四年(1675年),西宁总兵王进宝奉命平乱,大军行至西固河口时,当地朱姓村民拆掉房子做成皮筏,助王进宝大军渡过黄河。此后,河口的筏子运输业大为兴盛。此后,黄河中经常能看到河口的筏工,驾驶着筏子,或载小麦,或载油渣,或载瓜果,运往兰州等地。到解放前,河口乡的7个自然村有260人参与水运,仅河口街的263户居民中就有近百户村民以筏为生(皋兰县1949年的统计资料)。这时,河口一带成为兰州城郊一个著名的水旱码头,盛极一时。

       河口老筏工徐盛春、徐仁春兄弟曾我们讲述过,他们当年走黄河的故事。他们兄弟从小在黄河边玩耍,水性好,十二三岁就跟着大人们上筏子了,放筏子自然而然也就会了。十七八岁,就开始独立划筏子。划筏子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人家给你一张筏子,在黄河中划上几趟,看着没有什么问题就成了。

     放筏子的收入行话叫“水钱”。 水钱的多少,一般看路程的长短、货物重量、运输难易程度综合考虑,双方协商而定。从河口到兰州一般是1.5个大洋,到新城、陈官营(兰州城郊小地名)这些地方的费用各不相等,最低的收费是过河,过一趟河的费用是1角(按大洋计算)。穷人家多是租赁筏子。租上筏子每趟收益三七分成,自然是筏主拿七成,筏工拿三成。那时,物价低,筏客子(兰州人对筏工的称呼)辛苦一天,能赚10斤到50斤面粉,基本上能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了。

      制作筏子的讲究多,可是划筏子的讲究也不少。 筏子出发后,筏客子(兰州人对筏工的称呼)们都遵循着“大水走水边,小水走水中”的诀窍。当时,黄河上没有水电站,水流大小无法人工控制,筏客子们只能凭着经验,适应水势而行。夏天黄河水大,流水冲击在河中的礁石上,形成一个个非常巨大的漩涡(筏工的行话叫涡子)。这时,筏子就要远离河中心,走河边。春秋季节时,黄河的水小了,河边石头露出来,筏子就要远离河边,以防水中的石头刮破羊皮胎。

      每年,筏客子般要在河口的龙王庙内上香祈祷,保佑筏工们平安。这时,是筏客子们的盛会,也是难得的聚会。河口有多少张筏子,就要将供品分为多少份。

                                        范长江的亲历

       黄河在兰州桑园峡内穿行于山谷之中,留下了许多浅滩暗礁,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地名如老汉抬头、一锅煮、中流抵柱等等。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黄河峡谷里的峡把式工作的情景。范长江在他的《过大峡》一文中这样写道:“首先,经过的险地为大肠拐子,河道数数曲折于紧狭的石壁中,稍有不慎,即可与石壁接触。其次为乱石头窝子,这里是一个乱石峥磷之险滩,滩浪起伏如小屋,滩中并有一大旋涡,最易发生危险。最险的为焦牛把子,河水直冲一石岸尖上,皮筏必须对石岸放去,同时,又须于未接触之一刹那,转筏下流,生死存亡之际,其间不能容发。筏上水手与搭客至此皆屏息肃静,以待命运之降临!筏上首领刚站立筏上高处,全力注视水纹,一面发出各种非内行不能听懂的命令,指挥前向水手”。

     这段峡谷水流急湍,主航道是“S”型路线。据说河中间有一个巨石,羊皮筏子必须直冲而去,就在相撞瞬间,舵手梢板轻轻一点,筏子与石壁擦肩而过,飘然而去,可能就是范长江记述的:“焦牛把子”此情此景,即惊又险,但却有惊无险。民间传说清朝末年,有一个国外传教士从兰州乘筏子到包头,到这个地方后,以为筏子失去控制,会撞到石头上,他急忙跳到了石头上。结果筏子拐弯而下,传教士最后被留在了石头上,后来人们采取各种办法进行营救,都没有成功,传教士也站在石头上向过往的筏子招手,希望能够脱险,但都因风险太大而无人能救出。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命名为“洋人招手”。

      在范长江的记述中,直到他抵达了条城,心中的恐怖才彻底消失了。他在文章说的条城就是今天榆中的青城。

                      筏工禁忌:公鸡不能上筏子

      黄河过青城后就是乌金峡。甘肃靖远平堡就在乌金峡边,著名油画家韦博文,至今还记得在黄河中乘坐筏子的故事。

     “在解放前,我们平堡,依靠着黄河水的灌溉,居民们农商兼营,盛产粮食和其他经济作物。镇子上的商号生意做得很大,据说有些商号从靖远到北京一路上都有分号。乡亲们对教育非常重视”。韦博文说。

  1956年秋天,韦博文小学毕业了,要到80里路外县城去上中学。坐筏子沿着黄河而下,只要四五个小时就到县城了,这是是最为方便快捷的交通工具。

      家长们将学生组织起来集体坐筏子,花费也不高,一个学生5角钱。一个筏子上可坐四五人,人多时,就把两个筏子绑起来,组成了一个大筏子,行李堆在中间,人坐在四周。上筏子有个讲究,脚要踩在两个杆的交叉处,坐在筏子上,不能随意挪动位置。如果筏子翻了,只要抓住杆子,就没事的。

     筏工们严格禁止带鸡上羊皮筏子。因为,鸡身上的腥味特别重,到了黄河中,就会引来大鲶鱼的袭击,那时黄河中的鲶鱼非常大,它们尖利的牙齿,能撕开筏子的皮胎。

  “从平堡到靖远县城,筏子经过的地方基本都是黄河群山和河滩。先要经过簸箕湾,这里河道弯弯曲曲如同簸箕的边缘,然后是悬崖突出的贾家嘴,水流非常湍急,过了贾家嘴就是虎豹口,这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渡口,之后是磨河湾、路家嘴、独石头。这几个地方,黄河靠着凸出的山崖,形成一个个石坎,水流湍急,漩涡相连,对筏工是一个挑战。”

  在黄河中行走,筏工最怕遇到两件事,哪两件呢?一是黄河暗藏的石头碴茬子,怕它们刮破筏子;另外一件是,水冲的急,将绑好的羊皮胎冲掉。这两件事,无论遇到哪一件,都是非常凶险的。如果在水流平缓的地方,筏工就把筏子划到岸边,先给羊皮胎中吹气。筏工们要尽力避免筏子失去平衡。 遇到水流湍急的漩涡,筏子要尽量走在水边上,而在水流平缓的地方,筏子则要到河中心。因为,在洄水湾的中间,水是旋转的,筏子一旦进去,就旋转着出不来了。

       黑山峡是黄河上游最有一个大峡谷,当筏子走出黑山峡后,黄河上上的水流平缓,筏子的速度也比较缓慢。筏工们最惬意一段时光开始了,他们唱着“花儿”,缓缓操纵着筏子,顺着水流,慢慢前往河套。筏子目的地最远抵达包头,在这里货物被装上火车,运往北京天津等地。

                         羊皮筏子赛军舰

 

  抗战时期,羊皮筏子长途运输为支援前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地处黄河中游的内蒙古河套地区,成为抗日前线,绥远省政府也迁到了内蒙古河套的陕坝镇。为了支援抗战,补充前线的物资,兰州筏工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组建了水上大型运输队,不但向宁夏、绥远运送大批枪枝弹药和汽油等军用物资,而且还将马志超的新编34师和101后方医院安全地送抵宁夏。

      1941年,西南国际交通大动脉被日寇截断。当时,玉门油矿是当时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兰州聘请筏工首领王信臣带领一批,兰州筏工开辟了从广元到重庆长1400多华里的嘉陵江皮筏航线。一次,他们在广元编组成5个大羊皮筏子,装载了6吨汽油,浩浩荡荡顺流而下,轰动了重庆。玉门油矿局举行了盛大的“欢迎羊皮筏子航运大会”,并摄制电影以作留念。羊皮筏子运输效率赛过军舰。当时,各种报刊都以“羊皮筏子赛军舰”为题进行了大肆渲染,这句话也渐渐成了兰州人俗语。而这个壮美的故事也流传经久不息。

  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筏子就渐渐消失了,徐仁春最后一次划筏子在1952年。筏子消失的主要原因是陆路运输发达了,人们整修了公路,胶轮车也大规模出现了。尤其是胶轮车,运量比筏子大,而且来回都能运货物,而且胶轮车运输的损毁少。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取代了黄河中古老的运输工具。如今,羊皮筏子加入黄河上的旅游大军,为南来北往的游客展现着,黄河古老文化的魅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州“黄河之滨也很美·羊皮筏子”邮资机宣传戳
【每天老照片】--7192--1933年拍摄的甘肃兰州老照片:黄河边上的羊皮筏子
西北重镇:兰州
0725 在黄河上摆渡的兰州羊皮筏子是什么样子的?
特别策划 | 甘肃水运的历史变迁—— ​“兰州港”的前世今生
中卫羊皮筏:你未必了解的久远文明(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