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肾癌进展 | 肾细胞癌的CT和MRI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
来源:E讲堂
嘉宾:姚晋

肾细胞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CT和MRI(磁共振)占据重要地位,如何辨别肾脏肿块是良恶性病变以及病理类型,为临床治疗和诊断提供参考,这需要掌握肾脏病变的CT/MRI影像特点。那今天我们谈谈最常见的三种肾细胞癌,包括肾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嫌色细胞癌,以及易与肾细胞癌混淆的肾囊性病变。

CT

肾脏CT扫描时,一般先CT平扫,后增强扫描。增强扫描过程中有两个期:肾皮髓质期(动脉期)和肾实质期(静脉期),分别对应注入对比剂25-70s和注入对比剂80-180s。皮髓质期,由于髓质密度较低,所以皮髓质分界很清楚;肾实质期,由于皮质中造影剂逐渐流入髓质,所以皮髓质影像会趋于一致。因为造影剂全部由肾脏排出,如果患者要做CTU(尿路造影),那么注入对比剂180s以后,造影剂进入肾脏集合系统,这时可以检查。这一阶段称之为排泌期(延迟期)。如果要观察整个尿路系统,一般注入造影剂15分钟以上,肾脏的集合系统和双侧的输尿管以及膀胱都能显影。以上就是肾脏造影常用的几个时相。

MRI

肾脏MRI平扫时,T1W1为等/低信号,T2W2为等/高信号,含有微小脂质的病灶表现为T1W1去向位信号较同相位降低;增强扫描时,典型的动脉期强化程度增强,静脉期强化程度减弱,表现与CT类似。

透明细胞癌

起源于近曲小管上皮,富含薄壁的细小血管网,占肾细胞癌的65%-70%,因胞浆内的糖原和脂质在组织固定染色过程中溶解使细胞成透明状。

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图

CT:平扫为密度不均匀,可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占15%),钙化(10%-15%);增强扫描为典型的不均匀富血供肿瘤,这是区分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的重要征象。

病例1,CT图像

病例1中,图1为CT平扫,右肾表面有一个软组织突出肿块,肿块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图2、3为增强CT的影像。图2是动脉期图像,肿块内有许多低密度的坏死区,比左肾的皮质强化更明显。图3是静脉期图像,相比于动脉期来说,肿块的密度对比正常肾脏的密度更低。透明细胞癌的强化是“快进快出”的方式,也就是在动脉期有明显的强化,且强化非常不均匀,强化程度接近肾脏皮质或者更明显,而静脉期的强化较正常肾脏皮质更弱。

病例2,CT图

病例2中,图1为CT平扫图像,右肾中有一些高密度影,意味着出现了钙化;图2是动脉期,肿瘤的强化不均匀,强化区比起静脉期(图3)更明显,呈高密度影;图4是冠状位的重建图,可以更好发现肿瘤在右肾上部分。

病例3,CT图

病例3展示的是囊变透明细胞癌,图1为平扫,图2、图3为增强扫描,增强扫面中可以明显见到右肾网格状分隔,发生了坏死囊变。

病例4,CT图

病例4中,图1、2、3中可以发现突出于右肾表面的一个小结节,直径1cm左右,虽然小,但是表现出了明显的强化不均匀;而图4、5、6中可以发现在右肾的后内分也有一个结节,如果不仔细观察就容易漏掉,而磁共振上这个结节更清晰。

病例4,MRI图

病例4的MRI中,图1为T2加权的磁共振,可以看见前面和后面都有凸起的结节,密度比正常肾脏结构更低一点,而图3、4为弥散加权成像,前后的小结节比起肾实质更“亮‘’一点。

所以,当患者肿瘤直径<2cm时,MRI比CT来说是个更好地选择。

病例5,MRI图

病例5的MRI中,图1为T2期加权成像,左肾有明显的包膜样结构;图2为T1加权成像;图3为动脉期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和正常的肾脏皮质接近;图4为静脉期增强扫描,病灶的强化程度比起邻近的肾脏实质更低一点。所以透明细胞癌的强化是一种“快进快出”的强化,非常不均匀。

乳头状细胞癌

CT:平扫密度一般较均一,呈实性或者囊性,大病灶(直径>3cm)可由于出血、坏死和钙化而不均一;增强扫描表现强化程度较低,表现为乏血供肿瘤(肿瘤强化/主动脉强化<0.5或肿瘤强化/肾实质强化<0.25)。

乳头状细胞癌,病理图

病例6,CT图

病例6中,图1、2、3分别为平扫,动脉期,静脉期,肉眼所见病灶密度都较低,无明显强化,仅从这三张图很难判断病灶是不是囊肿;而图4、5、6通过测量CT值,了解到平扫、动脉期、静脉期的CT值分别为18HU、22HU、31HU,平扫和静脉期的差值为13HU。按照CT的评价来说,<10HU是无强化,>20HU肯定是强化,而在这两者之间的差值,有可能是真强化也有可能是假强化。最后患者手术病理为乳头状肾细胞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乳头状肾细胞癌是一个血供非常少的肿瘤,有时跟囊肿难以鉴别。

病例7,CT图

病例7与病例6类似,右肾外有一个结节,平扫时(图1)病灶密度和肾实质十分接近,CT值为46HU,动脉期(图2)CT值为47HU,静脉期(图3)CT值为63HU,平扫和静脉期CT值的差值为17HU,仍无法确定有无强化。对于病灶是囊肿伴出血,还是囊液蛋白含量较高,还是实性肿瘤,无法判定。

病例7,MRI平扫

病例7的MRI图,可以明确看出病灶不是囊肿,T2加权成像(图1)呈现均匀的低信号,如果是囊肿里面的液体应该呈现高密度信号,而T1加权成像(图2、3)呈现等信号,如果是囊肿,囊液应该呈现低信号。

病例7,MRI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中,有不同的弥散敏感系数( b) 值随着b值得增加(图1-图4),病灶的信号呈现越高,也就是更亮,所以进一步证实了病灶为肿瘤,排除囊肿病变。

病例7,MRI增强扫描

病例7的MRI增强扫描中,病灶呈现低信号,说明病灶是一个乏血供肿瘤。

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乳头状肾细胞癌偶尔表现为囊性。囊性肾细胞癌可以为任何肾细胞癌亚型,但单房的囊性肾细胞癌更倾向于乳头状细胞癌的诊断,囊性乳头状肾细胞癌可有壁结节,有强化。

病例8,CT

病例8中,平扫(图1) 为右肾低密度影的巨大肿块,边缘有高密度钙化灶,增强扫描中(图2、3),囊性病变没有明显的强化,矢状位的重建(图4)中,红色箭头所指就是凸向腔内的壁结节,这时就应该怀疑是否为乳头状肾细胞癌。

病例9,CT增强扫描

病例9的CT增强扫描影像中,图1中左肾的囊性肿块完全没有实性的成分,是比较均一的液性密度,图2、3中有一个凸向腔内的软组织结节。综上,这是一个单发囊性肿块,有壁结节出现,应该大胆推测为囊性乳头状肾细胞癌,最后手术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嫌色细胞癌

嫌色细胞癌发病率较低,占肾细胞癌的5%左右,也属于乏血供肿瘤之一。即使肿瘤直径>3cm,它的密度、强化程度仍较均一,强化程度介于乳头状细胞癌和透明细胞癌之间,大体标本中心可出现裂隙状瘢痕样改变(central scar)。

嫌色细胞癌,病理图

病例10,CT

病例10为嫌色细胞癌,图1为CT平扫,肿块密度相对均匀,图2、3为增强扫描,密度也是相对均匀。同时可以看见肿块中心有一个低密度影,为大体标本中的瘢痕样改变。

肾脏囊性病变

根据上述所谈,我们能够发现,囊性肾细胞癌可以为任何肾细胞癌的亚型,那囊性病变有何特点呢?首先我们需要来认识下肾脏囊性病变中良恶性病变的分级依据,Bosniak分级,如下图:

Bosniak分级

BosniakI级,良性单纯性囊肿,囊肿的囊壁薄呈细线状,无分隔、钙化,无实性部分,均匀水样密度灶(CT值0~20HU),增强扫描无强化,无需随访。

Bosniak I级,CT图

BosniakII级,良性囊肿,囊肿的囊壁薄而均匀,分隔少(<1mm,发丝状),囊壁或分隔可有细小钙化,囊壁或分隔可有轻微强化,小于3cm,均一高密度病变,无强化,边缘光整,不需随访。


Bosniak II级,CT图

高密度囊肿(II级):,直径小于3cm,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形均匀,CT值60-90HU,或MRI呈T1和T2高信号,无强化。

高密度囊肿(II级),CT图

BosniakIIF级,囊肿性质不能确定,囊内多发细线样分隔,囊壁及分隔轻度均匀增厚增粗或结节状钙化,囊壁及分隔可有轻微强化(不可测量),直径≥3cm高密度病变,无强化,需随访,3、6、12个月,之后每年一次。

Bosniak IIF级,CT图

BosniakIII级,囊肿良恶性难以确定,囊壁或分隔呈光滑或不规则增厚,有明显强化,需手术。

Bosniak III级,CT图

BosniakIV级,恶性囊性病变,具有III级囊肿的特点,邻近囊壁或分隔有独立存在的软组织成份,处置方式为手术。

Bosniak IV级,CT图

在鉴别肾囊性病变方面,MRI有几个优于CT的方面:

①   确定是否为假强化;②病灶太小CT难以定性;③钙化或出血病变有无强化;④MRI能更好的发现囊肿内的分隔(尤其是直径<2cm),并确定有无强化。

CT难以定性的囊性病变,CT图

CT难以定性的囊性病变,MRI图

总结

1.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细胞癌具有各自的影像学特点,其中透明细胞癌为平扫密度不均匀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的富血供肿瘤

2.   乳头状肾细胞癌为乏血供肿瘤,其强化程度较低,容易与囊肿混淆,应运用CT值工具或MRI进行鉴别

3.   Bosniak分级是评价肾脏囊性病变的有效方法,必须以增强CT或MRI为基础,虽然并不能鉴别所有良恶性病变,但便于临床决策。

    Q&A

    互动提问

Q1:怎样判断肿瘤是否假性进展,比如肿瘤细胞是否存在外面在增大,内部却坏死的可能?肾癌患者更适合用Recist标准还是Choi标准?

姚晋:如果没有干预治疗或者随访中出现肿瘤内部坏死,那么有可能是因为肿瘤增大速度过快,而内部供血不足;如果是化疗或者靶向治疗期间出现肿瘤体积增大,可能是短期内出现细胞坏死,肿瘤组织水肿。后一种情况,如果用Choi标准来判断,可能认为情况好转,如果用recist标准评价就是进展,所以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有各自的局限性,临床评价标准的应用需要个体化标准。

Q2:有很多患者担心造影剂对人体的影响,怎样对患者解释更好一些呢?

姚晋:因为造影剂全部由肾脏排泄,所以肾功能不好,尤其是肾小球滤过率<60%的患者,可能会造成造影剂肾病,但没有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另外,造影剂可能发生过敏样反应,因为造影剂的分子小不足以引起过敏反应,但会导致类似喉头水肿、皮疹等过敏反应,这是一定要和患者交代清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肾囊性病变丨Bosniak分级
2014年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MRI医师专业试卷
2000年MRI医师上岗证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泌尿影像]“多房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相沙肾脏系列分析文字版.doc
胆管囊腺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