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导读(六)——八佾第三(14-26)

《论语》导读(六)——八佾第三

周(jiàn)监于二代


3·14子曰:“周(jiàn)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注释】

(1)监:同“鉴”,视、借鉴的意思。

(2)二代:这里指夏代和商代。

(3)郁郁:文采盛貌,丰富、浓郁之意。

【译文】

孔子说:“周代的礼乐文明是借鉴于夏、商二代的礼乐文明建立起来的,它的文德多么丰富隆盛啊!我遵从西周时代的礼乐文明。”

(孔子对夏商周的礼仪制度等有深入研究,他认为,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后一个王朝对前一个王朝必然有承继,有沿袭。遵从周礼,这是孔子的基本态度。)

子入太庙

3·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zōu)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1)太庙:君主的祖庙。鲁国太庙,即周公旦的庙,供鲁国祭祀周公。

(2)鄹:又作“陬”,春秋时鲁国地名,在今山东曲阜附近。“鄹人之子”:孔子父叔梁(hé)纥,曾为鄹邑大夫,故当时称孔子鄹人之子。

【译文】

孔子到了太庙,事事详问。有人说:“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得礼呀,他进入太庙,事事详问。”孔子听到此话后说:“(事事详问)这就是礼呀!”

(孔子对周礼十分熟悉。他来到祭祀周公的太庙里,并不以“礼”学专家自居,而是虚心向人请教的品格,正说明孔子对周礼的恭敬态度。)

射不主皮

3·1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注释】

(1)皮:用兽皮做成的箭靶子。

(2)科:等级。

【译文】

孔子说:“比赛射箭,不以穿透皮靶为能(重要的是中的),因为各人的力气大小不同,能力爱好不同,自古以来就是这个道理。”

(“射”是周代贵族经常举行的一种礼节仪式,属于周礼的内容之一。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射箭,只不过是一种比喻,意思是说,只要肯学习有关礼的规定,不管学到什么程度,都是值得肯定的。)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xì)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注释】

(1)告朔:“告”,是告庙。“朔”,正朔,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日。“告朔”,古代制度,天子每年秋冬之际,把第二年的历书颁发给诸侯,告知每个月的初一日。

(2)饩羊:“饩”,牲牢。“饩羊”,祭祀用的活羊。

(3)爱:爱惜的意思。

【译文】

子贡提出去掉诸侯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呀!你爱惜的是那只羊,我爱惜的那种礼啊。”

(按照周礼的规定:周天子每年秋冬之际,就把第二年的历书颁给诸侯,诸侯把历书放在祖庙里,并按照历书规定每月初一日来到祖庙,杀一只活羊祭庙,表示每月听政的开始。当时,鲁国君主已不亲自去“告朔”,“告朔”已经成为形式。所以,子贡提出去掉“饩羊”。对此,孔子大为不满,对子贡加以指责,表明了孔子维护礼制的立场。)

事君尽礼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译文】

孔子说:“侍奉君主尽到臣下应尽的礼节礼仪(这是本分),别人却把这当成是诌媚君主呢。”

(孔子一生要求自己严格按照周礼的规定事奉君主,这是他的政治伦理信念。但却受到别人的讥讽,认为他是在向君主谄媚。这表明,当时的君臣关系已经遭到破坏,已经没有多少人再重视君臣之礼了。)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注释】

(1)定公:鲁国国君,姓姬名宋,定是谥号。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

【译文】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如何差遣臣下,臣子如何事奉君主呢?”孔子回答说:“君主应该按照礼的要求去差遣臣子,臣子应该以忠心来侍奉君主。”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臣之间就会和谐相处。孔子在这里更侧重于对君的要求,强调君应依礼待臣,不似后来发展的不问是非的愚忠。)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0子曰:“《关(jū)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注释】

(1)《关睢》:是《诗经》的第一篇。写一君子“追求”淑女,思念时辗转反侧,(wù)寤寐思之的忧思,以及结婚时钟鼓乐之、琴瑟友之的欢乐。

【译文】

孔子说:“《关睢》这篇诗,快乐而不放荡,哀婉而不悲伤。”

(孔子对《关睢》一诗的评价,体现了他“思无邪”的艺术观。《关睢》是写男女爱情、祝贺婚礼的诗,孔子却从中认识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庸思想,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有其可贵的价值。)

既往不咎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注释】

(1)哀公:鲁国国君。

(2)社:土地神,祭祀土神的庙也称社。

(3)宰我:名予,字子我,是孔子并不喜欢的学生。以其口齿伶俐,以擅长辞辩,宰予思想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荣列“孔门十哲”之一。

(4)战栗:恐惧,害怕,发抖。

【译文】

鲁哀公向宰我询问供奉土地神的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宰我回答道:“夏代用松木,商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用栗木的意思据说是:'使老百姓战栗’。”孔子知道了宰我的这番话后说:“已成事实的事不用再提及了,已经结束的事不用再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了。”

(鲁哀公问祭祀土地神之义,宰我说周朝人用栗木,是为了让老百姓害怕。孔子念念不忘的是恢复周礼,而弟子宰我却在讥讽了周天子。孔子不高兴了,无法给予道理上的回应,所以说了这一段话。)

管仲之器小哉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sè)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diàn)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注释】

(1)管仲:姓管名夷吾,齐国大夫,春秋时期的法家先驱。齐桓公的宰相,辅助齐桓公成为诸侯的霸主,公元前645年死。

(2)器小:指人之局量规模小,如同小家样,表现孔子责备之词。

(3)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4)摄:兼任。

(5)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

(6)反坫: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译文】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是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收取市租的家院,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称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口设立照壁,管仲也在大门口也设立同样的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会见时在堂上设有坫台,供放礼器、酒器使用,管仲家里也设有同样的坫台。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是不知礼的人呢?”

(管仲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当时皆以为莫大之功。孔子认为这是出于权谋功利之私,而不本于圣贤大学之道。这里孔子认为为官者要带头节俭,带头知礼,指出管仲一不节俭,二不知礼,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批评。

子语鲁大师乐

3·23子(yù)语鲁(tài)大师(yuè)乐,曰:“(yuè)乐其可知也:始作,(xī)翕如也;(zhòng)从之,纯如也,(jiǎo)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1)子语鲁大师:“语”,告诉,动词用法。“鲁大师”,鲁国掌乐之官。

(2)翕:合、聚、协调。

(3)从之,纯如也:“从”,放纵、展开。“纯”,美好、和谐。

(4)皦如也,绎如也:“皦”,音节分明。“绎”,连续不断。

【译文】

孔子对鲁国乐官谈论演奏音乐的道理时说:“演奏音乐的规律是可以掌握的:开始演奏时,要整齐合乎音律;展开以后,要纯正和谐,音节分明,悠扬悦耳而又连续不断,(然后结束)这样就可以完成一部乐章了。”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内容极为丰富和全面,乐理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反映了孔子的音乐思想和音乐欣赏水平。)

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4仪封人请(xiàn)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zòng)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注释】

(1)仪封人:“仪”,地名,在今河南兰考县境内。“封人”,系镇守边疆的官。

(2)从者见之:随行的人见了他。

(3)丧:失去,这里指失去官职。

(4)木铎:木舌的铜铃。古代天子发布政令时摇它以召集听众。

【译文】

仪地的地方长官请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来没有见不到的。”孔子应随从学生的引见,接见了他。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何必为不得志而发愁呢?天下混乱、离开正轨已经很久了,上天必将以孔夫子为醒世的圣人来唤醒民众。”

(孔子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已经是十分有影响的人,尤其是在礼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仪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见孔子之后,就认为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号令天下,可见对孔子是佩服至极了。)

尽善尽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注释】

(1)韶: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

(2)美:指乐曲的音调、舞蹈的形式而言。

(3)善:指乐舞的思想内容而言的盛美极妙。

(4)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

【译文】

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极其美好,(思想内容)又极其完善。”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十分美好,但(思想内容)并不十分完善。”

孔子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他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明显是有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吾何以观之哉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译文】

孔子说:“身居上位的人不能宽以待下,举行礼仪时不够恭敬,参加丧礼时没有哀戚,这样的人让我怎么去看他呢?”

(孔子主张实行“德治”、“礼治”,这首先提出了对当政者的道德要求。宽弘简重,乃居上之体;恭敬严肃,乃行礼之实;伤痛悲哀,乃临丧之道;这都是本之所在。推之于行事者,自然可观。当时社会上礼崩乐坏的局面,已经使孔子感到不能容忍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全文翻译 3
八佾篇第三
《论语》全译——八佾篇第三
《论语·八佾》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国学共读《论语》复习——第三篇“八佾”
《论语.八佾篇第三》原文及译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