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导读(三)——道经 · 第3章

第三章  圣人之治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xiàn)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注释】

(1)尚:推崇。

(2)虚:保持空、灵的状态,心无一物。

(3)实腹:足其食用,充其内养,含哺而鼓腹,精气神足,清静自守,而不役于物。

(4)弱其志:绝其奔兢贪求之念,去其机智巧诈之谋,各能唯道是守,唯道是从。

(5)强其骨:固其干本,使人本固干强,才气充于内,道全德全,潜龙藏用,以自隐无名,归真返樸。

【译文】

不推崇贤能之才,使人民不争名夺位;不珍视难得的财物,使人民不做偷盗的坏事;不炫耀引起贪心的事物,使民心不产生邪恶、动乱的念头。

因此,有道的圣人治理天下原则是:净化人民的心灵,满足人民的温饱,削弱人民的名利之心,强健人民的筋骨体魄,让人民永远没有伪诈之心。这样,那些争名夺利、为非作歹的人就不敢肆意妄为。那么就能以无为的态度去处理政事,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中心思想,继续深化“以道治国、无为而治”的观点,并具体论述。

在春秋时代的大动乱、大变革中老子深刻地认识到,盲目尚贤的危害。他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鲜明地提出圣人之治在于无为的观点。只要心里没有贪念,就不会有不满及争夺之心,从而使自己达到一种纯朴自然的状态。要使社会物质条件丰富,民众就不会为温饱而起纷争,生活安逸自在,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

夫名者,争之端也;利者,盗之媒也;欲者,乱之始也。故名利欲三者,乃为治之贼,而乱之媒也。三者不去,使天下皆为名位、货利、声色、欲念而动其心,而强其志,逞其智,张其欲,极其勇,贪其得;则天真淳樸之心泯,而作奸犯科之心起;婴儿赤子之心泯,而阴险诈伪之心起;安分守己之心泯,而侵夺造反之心起。愈治而愈乱,此皆有为之累也。故上无为而民自为,上无言而民自化,上无好而民自正,上无事而民自得,上无取而民自足,上无欲而民自定,又安事于有为乎!

老子指出圣人如何达到无为而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知”是人类痛苦、厮杀之源头。“无知”使百姓们没有盗取利禄之心,没有争强好胜之志,这样做,就顺应了自然规律,就做到了无为而治。破名利欲三关,使人人都回归纯洁的、无知无欲的自然本性,以天地大道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虚其心:使心虚灵湛寂,朗照天下,而清明在躬,不为名利外物一切所动,亦不动于一切;心中无一物,万境自如如,所以受道也。

实其腹:使足其食用,充其内养,含哺而鼓腹,精气神足,清静自守,而不役于物,所以养内也。

弱其志:使绝其奔兢贪求之念,去其机智巧诈之谋,各能唯道是守,唯道是从。志弱则不好勇斗狠逞强作乱,所以寡用也。

强其骨:固其干本,使人本固干强,才气充于内,道全德全,潜龙藏用,以自隐无名,归真返樸。各自有其有,而不贪人之有;自得其得,而不贪人之得;故能自为其为,自乐其乐,而自安其生,自适其性,所以全其天而存其真也。

内外兼养,形神并育,而全归于道。则自无知无欲;无求无争,而各安其性命之情,各顺其天地之常矣。即有智者,亦不敢逆天强为矣。以常者,乃天道之自然,顺天者吉,逆天者凶,岂敢有为乎?无名心,无利心,无欲心,则自超逸绝尘,空灵湛寂,清静恬澹。心中无一物,清虚自通神。我无一切心,而可上超顿入于天地境界矣。

夫知见,尽人所有也。智愚贤不肖,无不执其所知,而害其所行;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名利欲心之难断,皆一知见心作祟。不着一物,则自空灵澄澈,清明在躬。虚则明,明则灵,灵则通,通则神。虚其心,则能大其心,空其心。大其心,自能无物不容;空其心,自能无物不照。

清心以去尘,净心以除垢,欲生即觉,念起即灭,则心体自虚灵不昧矣。夫如是,方能将名利欲知四者,以及万象万物,万事万理,看得空空如也!能空一切,方能富有一切;空而不空,即为真空妙有。一无所有,则无所不有;不执不滞,不著不碍,则自无死子,而无处不活。能无一切心,自能寂然不动,方能感而遂通,神化生焉!全知出焉!心不住有,亦不住虚,心不住相,亦不住法,通于性命之情,同乎死生之域;心超天地外,神游造化中,而塊然自与宇宙精神独往来矣!


  

【故事天地】

“不争”的智慧

人本来和其他生物一样,“争”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在人进化、升华以后,懂得了还有比“争”这种原始本能更高明、更有效的方法。而且如果运用得好,就能达到完善和理想的境界,这种方法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不争”。《道德经》这么说:只有抱持这种不争之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拥戴而不相害,故而天下才没有人能够与之相争。

因此可以说,“不争”是一种充满大智慧的做人与处世的哲学。可惜的是,两千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如凤毛麟角。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当然,也有深谙此术并获得成功的人。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好后十分恐慌,忙问他的贴身大臣贾(xǔ)诩讨教。贾诩说:“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曹丕深以为然。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座。

其实刚开始时,曹丕是极不甘心自己的太子之位被弟弟夺走的,他想拼死一争,却又明知自己的才华远在曹植之下,胜数极微,一时束手无策。但他毕竟是个聪明人,经贾诩的点化,脑瓜顿时开窍:争是不争,不争是争。与其争不赢,不如不争,我只需恪守太子的本分,让对方一个人尽情去表演吧,公道自在人心!最后,这场兄弟夺嫡之争,以不争者胜而告终。

这个成语故事证明了一个道理——不争者胜天下,这一哲学也许更适用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在现代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争名夺利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有人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们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把无数人都卷了进去。

对此,最聪明的做法是,迅速远离它!因为在横渡江河时,只有远离漩涡的人,才会首先登上成功的彼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龙渊《道德经讲义》——无为章第三十七
道德经五千言 全是修炼的道理
《道德经》三: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道德经》第34章
《道德经》译注 二十一 (原创)
《道德经》10句名言,感悟道家“无为”思想的智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