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口袋中的Mankiw_87如果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大于其自然率。如果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小于其自然率。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一个给定的预期Pe画出来的。Pe的变动将使该曲线移动。
1. 总供给
大多数经济学家用总需求和总供给模型来分析总收入和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
在长期,价格有伸缩性,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当总供给曲线垂直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物价水平,但经济的产出仍然保持在其自然率上。而在短期,价格是有黏性的,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曲线的移动确实导致产出的波动。
由于经济学家对如何最好地解释总供给,意见不一,因此我们就从介绍三个短期总供给曲线的著名模型开始。每个模型都有一些著名的支持者(和一些著名的批评者),你可以决定你认为哪一个模型最有道理。
三个模型最终的目标,都是以下形式的短期总供给方程式:
Y=—Y+a(P-Pe),a>0
式中,Y为产出,—Y为自然产出率,P为物价水平,Pe为预期的物价水平。
参数a表示,产出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的反应有多大。1/a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这个方程式说明,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的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其自然率。
①黏性工资模型(sticky-wage model)
在许多行业中,名义工资W由长期合约确定,因此当经济状况变动时,工资不能迅速调整。因而经济学家认为在短期中名义工资是黏性的。
黏性的名义工资对总供给的含义是什么呢?当物价水平上升时,对企业主而言:物价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W/P,使劳动变得更便宜→较低的实际工资使企业雇佣更多的劳动→雇佣的额外劳动就生产出了更多的产出。
因此,当名义工资不能调整时,物价上升引起企业劳动成本下降,产出上升,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工人和企业根据目标实际工资ω和他们对物价水平的预期Pe来确定名义工资W:
W=ω*Pe
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
W/P=ω*(Pe/P)
实际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实际物价水平)
这个式子表明,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与预期的物价水平背离,实际工资W/P就与其目标ω背离。
当P高于Pe时,实际工资就低于其目标。当P低于Pe时,实际工资就高于其目标。
黏性工资模型的最后一个假设是:就业由企业所需求的劳动量决定,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工资提供企业希望购买的劳动量(也就是说工人不会嫌工资太低而不干)。
我们用劳动需求函数来描述企业的雇佣决策:
L=Ld(W/P)
这个式子说明,实际工资越低,企业雇佣的劳动就越多。劳动需求曲线如下图a所示。
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
Y=F(L)
这个式子说明,雇佣的劳动越多,生产的产出就越多。下图b显示。
上图
c表示了所推导出的总供给曲线。由于名义工资是黏性的,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的变动使实际工资背离了目标实际工资,而实际工资的这种变动影响了所雇佣的劳动量和所生产的产出量。总供给曲线可以写为:Y=—Y+a(P-Pe)
当物价水平与其预期物价水平背离时,产出与其自然率水平背离。
这个模型是否与历史数据相符呢?
→粘性工资模型的理论: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从而增加了雇佣的劳动量和生产的产出。因此,实际工资应该是逆周期的,经济越好(物价越高),实际工资越低。
→历史数据:下图是用1960-1997年美国经济的逐年数据画出的每小时实际工资变动百分比和实际GDP变动百分比的离散图。如果黏性工资模型的预言是正确的,那么该图中的点应该是显示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负相关的关系。然而该图只表现出实际工资与产出之间的弱相关,并与黏性工资模型预言的相反:如果实际工资真的具有周期性,它看起来应该是有点亲周期(procyclical)的:当产出增加时,实际工资会上升。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结论是,黏性工资模型不能完全解释总供给。他们支持劳动需求曲线在经济周期过程中移动的模型。
②不完全信息模型(imperfect-information model)
与黏性工资模型不同,这个模型假设市场出清——也就是说,所有工资和价格自由调整以平衡供求。
不完全信息模型假设,经济中每个供给者生产一种单一产品并消费许多产品。由于产品数量如此之多,供给者无法时时刻刻观察到所有价格,他们只是密切关注他们所生产的产品的价格,而对他们所消费的所有产品的价格并不精确。由于信息不完全,他们有时会混淆了物价总水平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动。这种混淆就影响了供给多少的决策,并导致物价水平与产出之间在短期的正相关关系。
考虑一个种小麦的农民,他选择生产多少小麦,取决于小麦相对于经济中其他产品与服务的价格。如果小麦相对于其他产品的价格升高了,也就是小麦的相对价格提高了,那么农民就有动力努力生产更多的小麦,以追求更高的报酬。但是,农民做为整个经济中的一个微小单元,他并不知道小麦的相对价格,他只能用小麦的名义价格和他对物价总水平的预期来估算小麦的相对价格。
如果经济中包括小麦在内的所有产品的价格都上升了,如果农民的预期也是这样,那么他估算出小麦的相对价格没有改变,他就不会更多产出。如果农民只关注到了小麦价格的上升,但他不能确定经济中是否其他产品的价格也上升了,那么理性的推断可能就是,各种情况都发生了一些。一般,农民会认定小麦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价格上升了,他就更努力的产出。
当物价水平发生了未预期到的上升时,经济中所有的供给者都观察到了自己所生产的产品价格的上升。他们都推断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了,这样,整个经济的总供给就提高了。
Y=—Y+a(P-Pe)
当物价水平背离预期物价水平时,产出背离其自然率。
③黏性价格模型(sticky-price model)
该模型强调企业不能根据需求变动迅速地调整它们的售价。有时价格是由企业和顾客之间的长期合约决定的。即使没有正式协议,企业也可能保持稳定的价格来保证长期客户的不流失。另外,改变价格也是有“菜单成本”的。
这个模型鼓励我们放弃完全竞争假设,完全竞争企业是价格的接受者,不是价格的决定者。而在我们的模型中,企业对它们收取的价格是具有某种垄断控制的。
企业合意的价格(想要的售价)p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
A.物价总水平P。较高的物价水平意味着较高的生产成本,因此物价水平越高,企业对自己产品所收取的价格也越高。
B.总收入水平Y。较高的收入水平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对产品的需求。另外,由于在较高的生产水平时边际成本增加,因此产品需求越大,企业的合意售价也越高。
我们把企业的合意价格写为:
p=P+a(Y-—Y)
该式说明,合意价格p取决于物价水平P和相对于自然率的总产出水平(Y-—Y)。参数a(它大于零)衡量企业的合意价格对总产出水平的变动反应有多大。
现在假设有两种企业,一种企业价格是伸缩性的,另一种企业价格是黏性的。
伸缩性价格的企业
黏性价格的企业
定价公式:p=P+a(Y-—Y)
定价公式:p=Pe+a(Ye-—Ye)
它根据自己预期的经济状况事先确定其价格。
上标“e”是代表一个变量的“预期值”。为了简化起见,我们假设这些企业的预期产出处于其自然率水平,因此最后一项a(Ye-—Ye)为零。这样,这些企业确定的价格就是:
P=Pe
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根据自己对其他企业收取的价格的预期来确定自己的价格。
我们可以用这两组企业的定价规则来推导出总供给方程式:
我们必须找出经济的物价总水平,它是这两组企业所确定的价格的加权平均数。如果s是价格为黏性的企业所占的比例,1-s是价格有伸缩性的企业所占的比例,那么物价总水平就是:
P=sPe+(1-s)[P+a(Y-—Y)]
第一项是以其在经济中的比例加权的,售价黏性企业的物价。
第二项是以其在经济中的比例加权的,有伸缩性售价企业的物价。
将上式的两边减去(1-s)P,得到:
sP= sPe+(1-s) [a(Y-—Y)]
再两边除以s,解出物价总水平:
P=Pe+[(1-s)a/s](Y-—Y)
可以把这个式子中的两项解释如下:
·当企业预期高物价水平时,它们预期的成本也高,事前将价格固定的企业确定的售价也高。这些高价格引起其他企业也确定高价格。因此高的预期物价水平Pe导致高的实际物价水平P。
·当产出高时,对产品的需求也高。那些价格有伸缩性的企业所确定的价格也高,这就导致了高物价水平。产出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取决于价格有伸缩性的企业的比例。
因此,物价总水平取决于预期的物价水平和产出水平。
经过代数整理,可以把这个总定价方程式变为我们更熟悉的形式:
Y=—Y+a(P-Pe)
式中,a=s/[(1-s)a]。
和其他模型一样,价格黏性模型说明了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是正相关的。
虽然黏性价格模型强调了产品市场,但也简单地考虑一下劳动市场上发生的情况:如果一个企业的价格在短期是黏住的,那么,总需求的减少也就减少了企业能够出售的数额,企业就会减少生产和减少对劳动的需求。
注意与黏性工资模型的不同:在这里,企业并不沿着固定的劳动需求曲线移动,相反,产出的波动与劳动需求曲线的移动是相关的。由于劳动需求的这些移动,就业、生产和实际工资可能都按同方向变动。因此,实际工资可以是亲周期的。
④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尽管所有国家都经历过经济波动,但是每个国家的波动并不完全一样。国际差别本身,就常常提供了一种检验不同经济理论的方法。
当经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提出不完全信息模型时,他推导出了总需求与总供给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应该取决于总需求的变动。
→在那些总需求大幅度波动的国家里,物价总水平也大幅度波动。由于这些国家的大部分物价变动并不代表相对价格的波动,供给者已经学会了对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的变动不做出过大反应。因此,总供给曲线应当是相对陡峭的(接近垂直的),也就是说a的值小。
→相反,在那些总需求较为稳定的国家里,供给者已经知道大多数价格变动是相对价格的变动。因此,在这些国家里,供给者会对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动做出更大反应,这就使总供给曲线较为平坦(a的值较大)。
卢卡斯通过考察价格和产出的国际数据来检验这种预测,他发现,在那些总需求和价格最稳定的国家里,总需求变动对产出的影响最大。卢卡斯的结论是,证据支持不完全信息模型。
黏性价格模型也对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做出了预测。特别是它预言,平均通货膨胀率应该影响短期总供给曲线的斜率:
当平均通胀率高时,企业要长时间保持价格固定的代价高昂,因此企业更频繁地调整价格。更频繁地调整价格又使物价总水平能更快地对总需求冲击作出反应,因此,高通胀率应当使短期总供给曲线更为陡峭。换言之,高通胀消除了造成物价黏性的迟滞度。
国际数据支持黏性价格模型的这种预测。在平均通胀率低的国家,短期总供给曲线较为平坦。而在高通胀的国家,短期总供给曲线陡峭。
另外,黏性价格模型也可以解释卢卡斯的“总需求变动大的国家总供给曲线陡峭”的发现。如果物价水平高度变化,就很少有企业事前对价格做出承诺(s小)。因此,总供给曲线将是陡峭的(a小)。
三个模型都可以概括为下式:
Y=—Y+a(P-Pe)
下图画出了这个式子。
这个式子说明,产出与自然率的背离,是和物价水平与预期物价水平的背离相关的。如果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大于其自然率。如果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的物价水平,产出小于其自然率。
要注意的是,短期总供给曲线是根据一个给定的预期
Pe画出来的。Pe的变动将使该曲线移动。
2. 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现在我们把总供给与总需求结合起来。
下图用总供给方程式说明了经济如何对未预期到的总需求增加(比如说,是由未预期到的货币扩张引起的)作出反应。
在短期,总需求的增加使实际物价水平从
P1上升到P2,由于这个物价水平的上升不在人们的预期中,他们的预期物价水平仍然停留在Pe2上,因此,企业产出增加了,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超过了自然率—Y。因此,未预期到的总需求扩张使经济出现“繁荣”。但是,繁荣不会永远持续下去。在长期,预期的物价水平上升到现实水平,导致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实际物价水平由P2上升到P3。随着预期的物价水平从Pe2上升到Pe3=P3,经济的均衡从点b移动到点c。产出从Y2下降到Y3。经济又回到了长期的自然率水平,但却在高得多的物价水平上运行。
从点a到点b的变动,代表了短期经济的货币非中性,从点a到点c,代表了长期的货币中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宏观经济学》第17章名词解释32个
总供给函数
第五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
通货膨胀
价值分析之宏观经济学(17)——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总需求与总供给
读书笔记:通货膨胀的成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