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季氏第十六⑪-⑫ ⑪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⑫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见到善,犹恐不及,怕自己赶不上做的不够。这里的探汤,指的是沸水,滚烫的水滚烫的汤。见不善,就好像把手伸到沸水当中,它很危险,犹恐抽离不及。我们看看这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担心自己行善做得不够,犹恐不及。第二种,如果见不善,见到恶、不好的事情,就像手伸到沸水之中,非常的危险,要快速地把手抽离出来。

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们来思考生活当中,我们也见到过这样的人,我们也会听到过这样的话,尤其是第二点其实相对比较容易做到。见不善如探汤,不好的事情坏的事情是一定不会去做的,认为它很危险,躲之犹恐不及,一定会快速地抽离。

但是这里所讲的第一种情况,对大多数人讲却不容易做到。见善如不及,每天都在思考自己做的事情是不是还不够多,见到善的行为怕自己做不到、赶不上。所以我们要在第一个的基础之上,要做到见善如不及,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亲民。我们要努力地去帮助他人,能看到的善行,能思虑到的善行要及时的去做,这样的人我们就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可以让自己变得更有德行。

隐居以求其志。隐居,指的是避世。避世是什么意思呢?不会追求世俗上的名利。比如说财富、地位,比如说更多的身外之物,对这些没有所求,这个称之为隐居,称之为避世。绝对不是说躲在深山老林称之为避世。一个人什么叫做隐居和避世呢?不追求这些世俗的东西,财富名利,以求其志,保全自己的志向。按照自己心中的志向,按照自己心中之道去行事,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称之为保全自己的志向。

行义以达其道。这又加了一个延伸,在隐居以求其志的基础之上,还要去行义,去做合时宜的事情,然后去行自己心中的道。用孔夫子讲,下学而上达。我们要不停地去学习,然后上达天道,让自己的行为都是合于道的。

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是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我们来思考这句话的含义,看看我们在生活当中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会听到很多人讲,我想离开世俗的生活,我不想要这些名利、财富,我想过悠然自在的日子。我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呢?

有多少人可以放弃世俗的名利、财富、地位,去追求隐居的生活,不被这些世俗的东西所干扰,去保全自己的志向。那比这个更难的是避开了世俗的干扰不被名利所缚,保全自己的志向,接下来行义以达其道,还要去做合时宜的事情,让自己合于道。所以这两项加在一起就更难了,故而孔夫子讲,经常听到这样的话,也听别人这样说过,但是我却没见到过这样的人,我没看到哪个人是可以做到这个样子的。

整个这段话当中,讲了四种人。第一种人,见不善如探汤。不好的事情,一定不会做的,避之犹恐不及。第二种人,见善如不及。看到善,总是担心自己做的还不够,所以要努力地去行善,让自己变得更有德行。第三种人,隐居以求其志。可以不被世俗的名利欲望所干扰,去保存自己的志向。第四种人,行义以达其道。不光保全自己的志向,还要去做合时宜的事情,让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行为都是合于道的。

我们这个时候就要来思考,看看这四种人当中,我们在哪一个阶段。无论我们在哪一个阶段,都可以让自己再做一步提升,去成为更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可以做到不善的事情,一定不会做的,我们认识到它很危险,那我们就去做见善如不及。看到善的事情,一定要勉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如果这一步我们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就要隐居以求其志,这里的隐居并不是找一个地方自己藏起来修行。而是要不被世俗的欲望所缠缚所干扰,可以按照自己的志向,可以按照自己心中的善道去行事。如果我们可以不被这些世俗的欲望所干扰,那我们要行义以达其道。我们去做合时宜的事情,去推广自己心中的道。像孔夫子一样,自己崇尚周礼、崇尚道、崇尚德、崇尚礼所以他去传播道,去做合时宜的事情,可以让更多的人去受益。

齐景公有马千驷。齐景公,齐国的国君,曾经问政于孔子。有马千驷,指的是四千匹马。四马拉一车,称之为一乘。有马千驷,也就是千乘之国。可以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这句话的意思是,齐景公有马四千匹,形容他是很富有的、很富足的,齐国的君主。

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可是到齐景公临死之日,百姓对他是没有什么称颂的,因为他的财富只是他自己的,他并没有什么样的德行值得别人去称赞、去称颂。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伯夷、叔齐我们之前也讲过,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孤竹国的国君有三个儿子,老大叫做伯夷,老三叫做叔齐。国君在临终之时,想把自己国君的位置传给叔齐,也就是老三。这个时候老大伯夷知道了这件事情,为了满足父亲的想法和心愿,所以他选择了离开孤竹国这个地方。后来叔齐是不同意继位的,因为他要遵守悌之道,也就是要尊敬兄长。说兄长是老大,而我是老三, 我怎么能坐国君的位置呢?所以他也离开了。兄弟两人听说西伯侯比较贤德,所以两个人想投奔西伯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后来走在路上的时候,听说西伯侯去世了,正好又听到武王要伐纣,所以两个人就拦住了武王的去路,想要劝解武王不要去伐纣,有悖君臣之道。但是周武王并没有听从,所以伯夷叔齐两个人选择住在了首阳山。因为周武王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周朝,所以伯夷和叔齐不吃周之粟,不吃周朝的米。两个人采薇而食品,采野果子来饱腹,后来两个人饿死在首阳山这个地方。故而孔夫子讲,求仁而得仁,又有何怨乎?伯夷、叔齐两个人是求仁的贤者。

民到于今称之。到了今天为止,还有人在称赞他们的行为,这是孔夫子那时候所讲,我们到现在也在称赞他们的孝道,称赞他们的贤德,称赞他们的仁义。

诚不以富,亦衹以异。这两句话我们之前在《论语》当中有讲过。子张问崇德,辨惑。这两句话出自于《诗经》,《诗经》的原意,讲一个女子的丈夫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他爱上另外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她比你更富有。亦衹以异,只是他的心变了而已。

我们看这两句话的内涵,在讲什么呢?不是看你外在有多富有,而是看你内心的想法和变化。孔夫子又把它用在了这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齐景公的外在很富有。而伯夷、叔齐,外在并不富有,甚至饿死于首阳山下。但是他们的内在是富有的,内在的品德是值得后人称颂的。

其斯之谓与?大概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们再来看这句话的总结,一个人外在的富有,并不值得被人称颂。而一个人内在的品德,内在的德行,内在的精神力量,才是值得他人称颂的。到了我们如今也是一样的,想一想在生活当中我们会称赞什么样的人?我们不会去称赞那些有钱人,也只是一时的羡慕而已,我们说他很有钱,可是放有一天你知道这个人道德败坏的时候,我们就不再去称赞他。包括历史上可以流传至今的人,我们不是因为他的富有,都是在称赞他的品德、他的德行,他对当世做了多少利益,他对后世的人带来多少帮助和影响。

所以告诉我们在生活当中,一个人的德行、品性,才是最重要的,不要去追求那些外在的财富,它并不值得被称颂。只有一个人内在有可贵的精神,有良好的品德,我们的行为是帮助他人的有德行的,才可能被人称颂。尤其是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后人看到的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有多大的德行,才能被后人称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齐景公有马千驷(16-12)
《季氏篇》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素说《论语》:微子篇(八)
一切自有定数!
18-8微子篇。
古代廉政对联撷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