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081》中国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

中国秦汉时期的军事思想

秦汉时期战争频繁,规模巨大,双方投入的人力和耗费的财力都是空前的。为了打败对方,夺取胜利,当时的某些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悉心研究,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治国、治民、治军思想,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1.秦代军事思想

秦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吕不韦于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左右写成《吕氏春秋》一书,该书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3部分,其中在《十二纪》的《孟秋纪》和《仲秋纪》中,各有4篇专论军事,阐述了作者对军事问题的认识,作者希望自己的著作成为秦国以至整个天下的指导思想。

作者在书中论述了自己对战争问题的基本认识,以为战争不可避免,具有必然性,并提出"义兵"说,即主张用兵出于行义;在战略思想上,作者认为用兵上策以政治优势或伐谋、伐交手段制服敌人,万不得已必"用枪鼓干戈"时,也应以政治配合战术,争取民心,鼓舞士气,三军一心,方可所向无敌;在用兵方法上,作者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主张"执不可胜之术,以遇可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兵、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战斗中,统帅应智勇双全,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化不利为有利。

2.西汉军事思想

自秦至西汉,经历了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以后,汉和匈奴之间又进行大规模战争,汉最终取胜,这与汉以正确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分不开。

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张良以《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为军事指导,扶助汉高祖刘邦打败对手并夺得天下。

《三略》是由黄石公保存的西周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一书,因它有上中下3篇谋略故名。《三略》着重阐述政略,且常引用古代军谚和兵书中的言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还注重阐发君臣关系之理,受到历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视,从宋代起即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其内容涉及三大关系,即将帅与部下的关系、国君与将帅的关系、国君与文武大臣的关系。只有处理好了这三大关系,方能很好地治国治军,书中详细论述了处理这些关系的高招。

首先,将帅若想治好军、打胜仗、获功名,必须做到下述5个方面:

一是"通志于众"""即崇高思想。将帅应使全体官兵明白,他们作战是为了一个崇高思想。这样,官兵目标明确,定会积极作战,其战必胜;

二是体察下情。将帅应了解部下,根据部下所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该书作者将部下分为危者、惧者、叛者、冤者、诉者、卑者、强者、故者、贪者、欲者、畏者、谋者、谗者、毁者、反者、横者、满者、归者、服者、降者20种,并提出了一套驾御他们的办法;

三是赏罚分明。将帅应严格治军,以礼与禄作为对部下的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亦要严惩违令者,"将无威,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

四是同甘共苦。将帅应作到下述军谚所说的准则,即"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将不言饥"。以此将帅一心,战胜敌人;

五是去奸用贤。将帅应善用贤人,去除奸侫,否则将陷于失败。

在国君与武将之间,更应遵循一些原则:

一是作战期间,国王应给武将以充分的自主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这样才能获得胜利。战争结束之后,国王应尽快收回将帅手中的兵权,以免其拥兵自重,不利王权;

二是注重自身道德与威严的树立,国君与将帅均应如此。因为,国君无德则"臣叛",无威则"失权";臣下无德则无以"事君",无威则"国弱"。但威不可太多,"威多"会导致身败名裂。此外,国君还应善施权术,即会用计策,否则便不能"决嫌定疑""破奸息寇"并获得成功。

在国君与文武大臣之间,国君应实行清静政治,而不应好大喜功,这样才能招来更多的忠臣,否则会激起民怨,致使君臣不和。国王还须政令严肃,不使"邪臣"有得势之机;要惩恶扬善,用贤避邪,如此方能得天下并治天下。

西汉初期,汉常受匈羌袭扰。汉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仍未阻止匈奴的侵袭。汉文帝时,丞相晁错上《言兵事疏》,其中认真分析了当时汉匈的军事力量对比,指出了匈奴的三大特长(行动敏捷、能骑善射、耐饥渴疲劳),这是汉军无法与之相比的;同时也提出了汉军拥有的五大优势(平原战车、劲弩长戟、混编军阵、材官骑射、马下肉搏),这也是匈奴不曾具备的。因此,汉胜匈奴完全可能。为战胜匈奴,汉应采取"以蛮夷制蛮夷"之策,同时选择良将安边立功,再具备"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三条件。此主张后为武帝所用。

宣帝时,西羌诸部骚扰汉境,后将军赵充国率兵逐先零羌之后又降各部羌人万余人,并上《屯田制羌疏》,以"慎战""贵谋而贱战"之思想为理论基础,提出"罢骑兵屯田",使羌瓦解而去之。这在当时是正确的。

武帝建元年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写成《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一书,其中有专章(《淮南子.兵略训》)论军事,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

该书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类因物质利益不均而战,争战不可免,但战争性质有"得道""失道"之分,失道之兵弱,得道之兵强。

作者以为,政治得失决定军事胜负,得道者得民心,失道者失民心;主张先谋略而后战,在君王、将帅、民心、军需、士卒等方面具备优势后再战,定能取得胜利。

在战斗中,应具备"三势""二权"。所谓"三势",即行动有"气势"、善利用"地势"、据敌情知"因势""二权""知权"(巧妙侦察设伏)和"事权"(调遣军队灵活有序)。

作者非常推崇道家思想,精辟论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主张以静制动,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敌躁我静,疲其力;"无法无仪""无名无状"、变幻莫测乃无形之静举,能使敌人无可奈何;有形之举有四:或以天时、或以地利、或以巧举、或以人和,此乃善采取军事行动者常用之法,但它们能被相应的办法破除。因此,"唯无形之静举为上"。《淮南子,兵略训》还较细致地阐述了有关将帅的理论,与其它兵书一样强调将帅的作用。该书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

3.东汉军事思想

东汉后期,思想家王符写有《潜夫论》,论述治国安民之计,其中有几篇(《劝将》、《救边》、《边议》、《实边》)阐述了作者有关边疆防御与建设的军事思想。

在作者看来,将帅不明军心、不知抚禄、赏罚不明乃为将帅不知兵,东汉所以久未制羌,主要原因在此。因此,要认真选拔将帅,其标准即《孙子》中所言六条:智、仁、敬、信、勇、严。主张选拔将帅要任人唯贤,切忌论资排辈,否则必败无疑。

作者对东汉边境大乱甚忧,提出救边主张,因为地不可无边,无边则国亡。应加强边防,坚守边疆,遣军征羌,决不可割地以为苟合。

作者抨击朝臣不救边之谬误,主张国君不坐观寇贼屠剥,不听任边郡虚废。只有务实边才能安中国。因此,不应强令边民内迁,因为边民故土难移,而应减轻边民赋役,恢复边郡孝廉制度,并在赐爵,物价等方面施予一定优惠,以达实边安国保境之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10东汉时期的军事思想和军事人物
成语典故班第二十四课 从淮南子中的成语,了解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思想
中国团结的根源(民族融合与冲突篇)
《孙子兵法》决策思想研究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33部书籍:9 制胜之术智慧圣火——《孙子兵法》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