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军事战争史-203》19世纪末的西方军事形势(上)

19世纪末的西方军事形势(上)

普法战争后的近30年,西方军事形势的基本特征是:一方面,列强间维持着"武装和平"的局面;另一方面,各大国竞相扩充军备和缔结军事同盟,各种力量此消彼长、分化组合,开始孕育着空前的世界战争的因素。此外,在近东和亚、非、拉地区,列强为争夺势力范围和殖民地,还与一些衰微的老牌帝国发生了所谓边缘战争。

1.普法战后欧洲列强的军事状况

18701871年的普法战争对欧洲列强的力量消长以重大的影响。随着战场上普鲁士军队的胜利,随着《法兰克福和约》的签订,法国不仅丧失了数十万大军和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把工业较为发达的亚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割让给德国,同时还赔偿50亿法郎。法国从此元气大伤,欧洲大陆的一流强国开始地位滑落。相反,普鲁士不仅借助于这场战争实现了对德意志南北各邦的统一,而且从法国割占了一大片重要的领土,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和包括枪炮弹药等在内的战利品。德国一跃为欧洲军事强国,并跻身于世界列强之林,其地位变得空前重要。此外,意大利也通过这场战争实现了统一。俄罗斯则乘机提出对1856年《巴黎条约》进行修改,恢复了它在黑海上的权力,可以在黑海保有数目不受限制的本国军舰。

这种力量的消长又对列强间的关系以极为微妙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有所变化的格局。原来法国的东边是德意志的一些软弱分散的小邦,俄国的西边是一个并不强大的普鲁士,现在则在法俄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军事帝国;原来法国的东南邻是一些意大利小邦,现在却变成了统一的意大利;原来在欧洲大陆列强之间一般都间隔着由弱小国家组成的中间缓冲地带,现在这种缓冲地带不复存在,列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形势也往往容易变得更加紧张。

唯一受这场战争的直接影响较小的是英国,但由于法国的衰弱和德国的崛起,它与欧洲的传统关系也开始经受到一种新的考验,以致于它后来也不得不调整自己的欧洲政策。

2.德法矛盾与1875年战争危机

普法战争并没有消除德法之间久已存在的矛盾和对立。尽管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使德国成为统一的军事强国,德国人因此而扬眉吐气,甚至是趾高气扬,但是,俾斯麦和他的政府却清醒地认识到事情并不如此简单。的确,统一的德国构成了对法国的严重威胁,特别是亚尔萨斯和洛林的割占使德国在战略上获取了很大的利益:法国被抛到孚日山的西边,使其进攻德国又多了一道障碍,而德国人却因占领洛林而拥有突袭法国巴黎的通道。也正因为如此,法国人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并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俾斯麦据此认为,德法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了,一场新的战争将不可避免。

为了再次发动对法战争,俾斯麦一面竭力阻止法国的复兴,一面在外交上积极为德国争取盟国,同时最大限度地孤立法国。通过大量的活动,1873年德皇威廉一世与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奥皇弗兰茨.约瑟夫达成协议,史称"三皇同盟"。三皇同盟包含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而缺乏坚实的基础,主要是表现了三国的一种亲善姿态,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孤立了法国在欧洲的地位,使德国可以比较放手地威胁法国。

法国政府针锋相对,抓紧进行积极的军事改革和军队重建,力图重振国防。但它的军事实力的恢复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在此之前它是没有能力与德军作战的,更不可能收复失地。因此,法国设法谋求宝贵的和平时间。虽因俾斯麦的活动,法国没有取得明确的国际盟友,但在制止德国过早地发动对法战争方面还是取得了成功。

鉴于法国军事力量的迅速恢复和法国民众中复仇情绪的高涨,德国政府和军队企图先发制人,赶在法国军备还未完全恢复之前再打一场德法战争,以便将法国彻底降格为欧洲二等国。18744月德国国会通过了政府的增加军事拔款和确定七年军事预算的军事法案。1875年春,德国军政要人都在高呼要先发制人,击败法国。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声称:德国先发制人是为了提防法国的"侵略",并说:"发动战争的国家并不是希望战争的国家,而那个预先采取措施迫使别的国家不得不发动进攻的国家才是希望战争的国家。"又说:德国必须考虑形势,"及时发动进攻的国家能够挽救许多人的生命"。在当时欧洲大陆,许多人已经感觉开始闻到火药味了。

显然如果这时发生战争的话,是有利于德而不利于法的。德国的整军备战工作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陆军部队都换装了毛瑟枪,这种枪的性能要优于法国军队所装备的沙斯波枪。德军炮兵的装备也得到更新,其克虏伯的射程、命中精度等都在法军火炮之上。军队的其他方面,德军的情况也比较好。对于德军的这些优势,法国人自己也是承认的。

然而,这场危机最终还是有惊无险。法国人及时而又巧妙地将德国战争机器的真相公诸于世,激起了舆论对德国的愤慨和对法国的同情,特别是英、俄两国政府给予了法国以外交上的坚决支持。英国虽长期视法国为对手,但它的大陆政策一向是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任何大国称霸,如果德法战火再起,德国在彻底打败法国之后就会变得过于强大,进而破坏欧洲的均势,危害到英国的利益。这是英国人所不愿看到的。俄国则虽然与德国签订有三皇同盟,但它也很清楚德国的过分强大和法国的过分衰弱对自己是极为不利的。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俄国联手采取措施,严重警告德国不得再起战端。德国自知难以同时对付法、英、俄三强国,只得暂时罢手。

3.俄土战争与巴尔干局势

法德战争危机的消解,意味着欧洲列强之间的和平仍在维持,但在欧洲的边缘,一场具有相当规模的战争却正在迅速向人们逼近。奥斯曼曾经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不可一世的大帝国。但到19世纪下半叶已经彻底衰微,它的遗产的主要继承者土耳其亦被欧洲列强称为"东方病夫"1875年,巴尔干地区的各族人民不堪忍受土耳其帝国的封建奴役,纷纷展开争取独立的斗争。在黑塞哥维那、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相继爆发了起义,并很快波及到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这两个土耳其的藩属国。土耳其对起义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但却未能控制局势的变化,它在巴尔干的统治开始动摇起来。

面对这种局势,欧洲列强中的俄、奥、英三国表示了自己的特别关注。尤其是俄罗斯,它认为,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使自己在巴尔干地区既丢面子又丧失了威信和影响,它需要寻找一个机会重新回到巴尔干,恢复原有的一切。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土耳其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

沙皇政府打着"拯救土耳其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先是通过外交途径向土耳其政府施加压力,但效果并不显著。它所提出的集体保护斯拉夫人的建议遭到了受奥匈帝国支持的英国的反对。随后又倡议在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和保加利亚实行自治,亦遭土耳其的拒绝。

土耳其恃仗着英国在背后的支持,力图在战场上彻底打败起义者和于1876630日对土宣战的塞尔维亚和门的内哥罗。当战场上的形势明显地有利于土耳其政府时,沙皇便于1877424日正式对土宣战。5月,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均宣布加入俄方,共同对土耳其作战。

就双方战前的军力对比看,可谓互有长短,但俄罗斯在总体上呈优势。据统计,当时俄国陆军野战军共有48个师72.2万人,加上后备役人员和新兵总数达140万人,3000余门火炮。土耳其陆军的正规部队为40.6万人,其中28万人部署在欧洲地区,12.6万人部署在亚洲地区。战时正规军的总数达50万人,另有7万非正规部队。土军共有野战炮858门。其枪炮的质量和性能与俄军大体相当。在海军方面,俄国有黑海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前者有舰船39艘,其中装甲舰22艘;后者有27艘装甲舰,但由于与战场相距太远,难以参战。土耳其的黑海舰队有22艘装甲舰、82艘非装甲舰,763门舰炮,官兵1.5万人。

俄国对土作战计划以攻占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为战略目标,分巴尔干和高加索两个作战方向,以巴尔干为主要方向。为此,俄国展开了两个集团军:一为多瑙河集团军,由小尼古拉大公指挥,下辖7个军30万人(实际到位26万人);一为高加索集团军,由沙皇之弟米哈伊尔.尼古拉那维奇大公指挥,分为高加索独立军和科布列特支队,共约10万余人。土耳其的作战计划也以巴尔干为主战场,布重兵(19万人)于保加利亚境内的多瑙河流域,企图依托多瑙河和巴尔干山脉抗击俄军的攻势。在高加索战场,土耳其计约部署了9万人。

宣战之后,俄军主力开始向多瑙河流域开进,由于铁路运输落后和河水泛滥等方面的原因,开进速度缓慢,直至7月初才分别从下游和中游渡过多瑙河。从中游渡河之俄军在渡河后分兵三路向土军发起攻击。西路军约3.5万人进攻尼科波尔和普列夫纳,被土军阻挡在普列夫纳城下;东路军7.5万人进攻鲁什丘克,一时亦无战果;南路军又称先遣军,约1.2万人,在保加利亚军民的支持下,一举夺占土尔诺沃,并越过巴尔干山,占领了希普卡山口,从而打开了通向博斯普鲁斯海峡和君士坦丁堡的通路。但随后土军即开始发动对俄军的反攻,迫使俄军收缩兵力,将重点争夺的目标定为普列夫纳。

俄军先后三次发动对普列夫纳的进攻,损失2万余人,仍不见功。后来通过围困的方式才迫使土军于1210日投降。俄军占领普列夫纳之后,在兵力兵器等方面都取得了对土军21以上的优势。沙皇亲自决策,令俄军立即冒严寒向巴尔干山以南发起攻击。18781月,俄军占领索非亚,并在舍诺沃战役中生俘土军3万人,接着又攻占了阿德里安堡,君士坦丁堡已经开始暴露在俄军的炮口之下。

俄军在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使英、奥等国家惊恐不已。英国令其地中海舰队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开进到马尔马拉海,以便阻止俄国攻占君士坦丁堡。奥匈帝国开始向俄国边境调动部队。俄军继续作战也存在着很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沙皇放弃了进占君士坦丁堡的原定目标。33日,俄土双方代表在圣斯特法诺(距君士坦丁堡12公里)签订和约。

《圣斯特法诺和约》是由俄国外长伊格纳切夫和沙皇等人事先炮制的,对于土耳其来说完全是一个城下之盟,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该条约规定:土耳其承认门的内哥罗、塞尔维亚和罗马尼亚三国完全独立;承认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获得自治,但仍留在土耳其版图内;成立大保加利亚国,并允许俄国势力在保加利亚的存在;将萨拉比亚西南部归还给俄国,将卡尔斯、巴统统阿尔达汉和巴亚齐特并入俄国版图;修改博斯普鲁斯海峡通行规则,允许俄罗斯等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行。

《圣斯特法诺和约》的签订引起了英、奥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联合对俄施加压力,要求它吐出已经吞下肚的果实。德国这时也站在英、奥一边。俄国被孤立起来,被迫与列强重定《柏林条约》,对《圣斯特法诺和约》进行重大的修正:大保加利亚变成了小保加利亚;博斯普鲁斯海峡仍然不对俄国军舰开放。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影响受到遏制,它向地中海方向发展海军力量的企图再次落空。

《柏林条约》还规定土耳其将塞浦路斯划割给英国,而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则改归奥匈帝国统治。它实质上是部分地瓜分土耳其,但却远没有解决许多极其重要的巴尔干冲突问题。正是它所做的许多决定,以后成为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起重要推动作用的各种冲突的起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拿破仑一生的军事作传的约米尼有这什么样的传奇
克里米亚战争 俄罗斯的前车之鉴#pageTop
解放和新生,保加利亚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保加利亚简史35
19世纪的历次俄土战争
近代被称作“西亚病夫”的奥斯曼帝国外战表现如何?
帝国恩仇录——俄奥矛盾为啥会成为一战三对基本矛盾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