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八:列夫.托尔斯泰1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二十八:列夫.托尔斯泰1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创作的1000多万字的作品,其内容之丰富,数量之众多,体裁之全面,艺术之高超,都是同时代之作家难以媲美的。列宁曾著文数篇对托尔斯泰进行了全面评价。列宁称托尔斯泰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 " 最清醒的现实主义者" ,说他" 不仅创作了无与伦比的俄国生活的图画,而且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 ,是" 俄国革命的镜子"。另外,列宁也指出,托尔斯泰生活于1862年至1904年这一俄国变革的时代,其思想创作充满矛盾,既有对农奴制社会的强烈不满与抗议,又充满消极软弱空想的俄国宗法制农民的思想情绪。列宁这种评论,是我们评述托尔斯泰的指导性意见。  

托尔斯泰出生于土拉省雅斯纳雅.波良纳的一个贵族家庭,是一个继承了几处庄园和300 多名农奴的伯爵。他一生中大半时间在自己的庄园中度过。1844年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后转学法律,受卢梭和伏尔泰启蒙思想影响,开始对农奴制社会与学校教育不满,于1847年退学回家。1851年至1854年自愿到高加索服兵役,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更增加了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贵族阶级的不满,并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托尔斯泰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51-1862)是他创作的探索与成长期。这期间他创作了自传体小说《幼年》(1852)、《少年》(1854)、《青年》(1857)三部曲,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和宣扬道德上的" 自我修养" 及擅长心理分析的艺术特色。《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855-1856)是以自己亲身经历反映了俄土战争,揭露了贵族军官的贪婪、虚荣和追求名利,歌颂了下级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通过青年地主聂赫留朵夫进行农业改革失败的经过,反映了作者在保持地主土地所有制前提下改善农民生活理想的破灭,是托尔斯泰早期探索农民问题的总结。此小说的积极意义在于描写了农民生活的贫困和与地主阶级的尖锐对立。1852-1862年写成的《哥萨克》,通过把哥萨克人的纯朴生活与贵族靡烂生活的对比描写,表现了作者返回自然、生活平民化的思想。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旅行,访问了法、德、意、瑞士等国,写成了短篇小说《琉森》(1857),对资产阶级所标榜的文明、平等的虚伪性进行了批判,谴责了资产阶级的自私无耻。1860年至1861年,托尔斯泰再度出国考察,进一步扩大了文学视野,加强了对俄国落后及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虚伪的认识,为他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主要围绕贵族地主阶级生活、战争和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批判三方面展开,反映了他对社会的认识。因此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也大多是探索型的人物。  

中期(1863-1880)是托尔斯泰创作的全盛期,也是他思想上产生激烈矛盾和酝酿转变的时期。他面对当时社会的尖锐矛盾,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答案,于是潜心研究历史,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63-1869)。这部巨著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以四个贵族家庭的生活史为线索,描写了1805-1820年间俄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各阶级、阶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它是一部反映社会生活广阔、人物众多和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著,不仅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学遗产宝库中的瑰宝。  

托尔斯泰完成《战争与和平》后,已进入70年代。这时俄国社会发生剧变,农奴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这种社会现实引起托尔斯泰的关注与思考,于是他又写成了反映现代生活的《安娜.卡列尼娜》。该小说全面反映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社会生活的剧变,对社会的批判更加尖锐,思想探索进一步加强。是继《战争与和平》后的又一部鸿篇巨著。同时也说明他的思想探索已逐步形成一个体系。即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寄生腐朽性有了更深认识,另方面却错误地把宗法制农民的落后意识也当成了美德。因此在《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主人公,总是把找到" 心中的上帝" ,找到" 爱一切人" 的宗教博爱思想作为探索的终结。实际上这也正是所谓的以道德的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抗恶为主要内容,以宗教博爱思想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 的具体体现。列宁对" 托尔斯泰主义" 是持批判态度的。1881年至1910年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晚期,也是他世界观发生根本转变的重要时期。这时他广泛深入社会实际,目睹了农民的贫困不满和资本主义的罪恶,抛弃了贵族地主阶级的传统观念,采取了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他对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进行了空前激烈的批判,指出私有制是"邪恶的根源" ,官办教会是"欺骗和掠夺人民" 的机构,俄国" 现有的生活制度应该毁灭"。同时他的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和不以暴力抗恶的说教也表现得更为强烈。这在他的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89),中篇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89)、《哈吉.穆拉恃》(1886-1904)和大量的政论文里都有程度不同的表现。特别是在他的长篇小说《复活》里表现的更为鲜明。《复活》具有总结的性质,就其揭露的尖锐性和深刻性来说,在俄国和世界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同时其所谓的"托尔斯泰主义" 表现得也很明显。  

托尔斯泰到了晚年陷入一种极度苦闷的状态中,他的平民化思想与贵族家庭生活经常发生冲突。他深深为自己的贵族生活与平民的差距而感到羞愧,因此曾宣布放弃自己的私有财产和著作版权,并过起了布衣素食的平民生活。发展到最后,终于在82岁高龄离家出走,途中突患肺炎,与世长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清醒孤独痛苦的托尔斯泰(长江石赏析)
外国文学名著100部简介02
读书随笔:俄国文学史(6-4)
批评家与作家的“恩怨”及其启示
世界名人77 文学泰斗 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 搜狗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