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清代初中期文学之六:曹雪芹2

孤独也是小说作为悲剧的一种体验,它不仅仅是一种孤单寂寞的心理情绪,同时是冲突不可解决性的一种体验形式。也就是说孤独同焦虑一样也是冲突,但两者有所区别。焦虑是冲突的意识显现,那么孤独则是人对冲突无力解决时的体验形式。面对冲突的不可解决性,只能自己一人面对冲突,然而自己却没有办法解决。在冲突中不仅不能救自己,连神也会无能为力。孤独的体验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各个主要人物的活动中几乎都有孤独。宝玉与黛玉心心相印,时时挂念,深深相爱。刻骨铭心的爱情使他们感到生命的意义,但恰恰也是爱情使他们体验到孤独。第22回湘云拿黛玉取乐,宝玉深恐黛玉急恼,就给湘云递眼色,结果两人都对他生气。宝玉又急忙向二人解释,其中的焦虑不必描述。接着又感到孤独,宝玉从黛玉处回来,泪水纷纷:" 什么' 大家彼此' ……我只是赤条条无牵挂的。" 为排遣心孤闷,又写出词:"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本来宝玉是想给黛玉与湘云二人排解矛盾,结果不仅没有能解除矛盾,反而惹了一身不是。随着情节发展,这种孤独随即消失,继而再现,前后连缀,构成完整的孤独体验之流。宝黛的爱情总是处在渴望而又无望的状态,渴望与无望构成对立的冲突,他们难以在渴望与无望之间找到平衡,解除冲突。因而在渴望与无望之中挣扎,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他人都不能把他们从挣扎中拯救出来,为此他们孤独。尤其是黛玉的孤独体验更为深刻,她自知独自一人,寄人篱下,无人为她做主。可是偏偏又落入至死不渝的爱情之中,偏偏爱情又是可望不可及。她独自一人荷锄葬花,悲叹自己的不幸:"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剑霜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黛玉自喻落花,以托孤凄心境,不由自主哀叹" 嫁与东风春不管"。虽然宝玉爱她,视她为知己,却时常不能理解她的心情。实际上两心即相知又不解,看似如一,其实不然,陷入相依相悖矛盾的孤独。他们两人"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两心相见,不过是" 枉自嗟呀" " 空劳牵挂"。爱情的真挚与虚无的冲突,他们在焦虑中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显然不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交流的孤寂,而是交流中的生命的孤独本质。  

毁灭是《红楼梦》中悲剧体验较集中复杂的形式。首先悲剧的毁灭并不是指事物的毁灭,而是事物毁灭的体验。地震洪水可能摧毁人的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但这并不都成为悲剧的毁灭。只有地震洪水造成的毁灭在人的意识体验中构造出毁灭体验时才是悲剧的毁灭。其次悲剧的毁灭体验必须把事物的毁灭视为不可理解的和不正常的,认为毁灭不应当发生,这样才构成毁灭体验。如果把毁灭看成完全自然的事情,那么就不能产生毁灭。悲剧毁灭即是不可解决冲突的最终解决,冲突消失,显现虚无;同时毁灭也是不可解决的冲突,是冲突的最后形式。生命的意志、意义同毁灭一起消失,道德的善与恶也往往一起在毁灭中归于虚无。因此毁灭不仅消灭了恶,也消灭了善。  

94回显现出毁灭体验。先是怡红院里海棠树本已枯死,突然不合节气地复活开花。接着宝玉失掉通灵宝玉,疯癫失常。在宝玉人事不醒的时候,哄骗宝玉与宝钗成婚。由此开始强烈的毁灭体验陆续不断地涌现出来,直到宝玉最后一次见贾政,毁灭体验真正毁灭。在这里先毁灭的是宝黛的爱情,宝玉因丢失通灵宝玉而疯癫,以为和黛玉成亲,因而宝玉本身并没有爱情的毁灭体验。那么这时的毁灭体验是读者的体验根据宝玉与宝钗的婚礼、黛玉悲号中的惨死,给予宝黛爱情以毁灭意义,由于毁灭意义的建构也就形成了毁灭体验。黛玉的死与宝玉的结婚本身已经构成了爱情的毁灭,而这两情节的强烈对比更加强化了毁灭体验。爱的痴情在毁灭中归于虚无。然而毁灭体验并没有到处结束,如果说这时主要是爱情的毁灭,那么后面则是生命意义本身的毁灭。宝玉的毁灭体验是此后逐渐形成,他在疯癫之中隐约地发现,跟他结婚的不是黛玉,而是宝钗;得知黛玉已经死去,万念俱毁,痛不欲生。  

在爱情的毁灭使他觉得不只是爱的毁灭,在爱情的毁灭中他体验到是生命的意义的毁灭。关于最后宝玉科试中举,历来多认为这是严重违背宝玉的基本性格。因为宝玉历来视科举如粪土,现在突然他为科举认真准备,并去参加科试,这是不合情理的。但如果具体分析可发现这是宝玉毁灭意识的行为表现。宝钗劝他用功,博得一第,从此而止。宝玉说:" 一第呢,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倒是你这个' 从此而止' ' 不枉天恩祖德' ,却不离其宗!" 宝玉肯定" 从此而止" 意义是不仅与贾府的关系由此了结,而且他对现世生活的" " 也是终止。也就是摧毁了他认为与纯洁女孩共在的生命意义,这个生命意义恰恰是他肯定追求的新的生命意义与价值。而以科举方式了结现实的一切,是很好理解的,这是为了报答养育他生长的祖辈,这也合乎自然人情。乡试中魁,从此而止是宝玉毁灭体验的高潮显现。在此之前其实宝玉已经了断了尘缘,这也是感情化的体现。宝玉前往科场时,与家人泪落纷纷的道别,其中体验到的正是摧毁一切的毁灭。毁灭之后归于生命意义的荒在,正如那首歌所唱:" 渺渺茫茫兮,归彼大荒!。"

死亡是《红楼梦》经常出现的悲剧体验,死亡和毁灭一样也是不可解决冲突的最后形式。死亡也是毁灭,但它和毁灭不同的是毁灭得更彻底,悲剧虽然并不一定都是要以死亡作为主题,但死亡确是悲剧最感兴趣的问题。当然也不是所有死亡都能构成悲剧的死亡,死亡在构成悲剧体验时必然地显现为毁灭的体验。《红楼梦》中重要的表现主旨便是死亡。秦可卿的病死,秦钟的夭折,金钏的投井,司棋的撞墙,鸳鸯的自缢,晴雯的惨死,尤二姐的吞金,尤三姐的自刎……一幕幕的死亡场面接连而来,小说里笼罩着" 人呜咽" " 鬼吟哦" " 昏惨惨" 气氛。可以说宝玉是在直面死亡中生活,然而最使他悲痛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的死使他感到一切都在毁灭,使他最后弃家遁入空门。黛玉之死是充分体现死亡的悲剧体验,写得又是何等的苦怨惨痛,悲愤哀绝。黛玉听到宝玉偷偷结婚,先是" 迷本性" ,也变得癫癫傻傻;再后来" 焚稿断痴情" ,黛玉把感情凝聚的诗稿扔进火盆里烧掉。表面看起来毫无特别之处,然而这里烧的不是诗稿,而是她对宝玉的一片痴情,自己的生命也在绢子的焚烧中化为灰烬。她生命的意义全在于对宝玉的爱情。然而爱情已经破灭,生命之火自然也就熄灭了。悲剧死亡的体验是何等悲壮而深刻。黛玉最后一声惨叫:" 宝玉!宝玉!你好……" 即有对宝玉绝望,又有对爱情的死不甘心。这最后死亡的惨叫中体验构造显现的正是不能解决的爱的冲突,而这不可解决的冲突终极本身便是死亡,同时死亡又解决了这个不可解决的冲突。死亡把冲突的不可解决性与冲突的最终解决,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体验到死亡对冲突的二律背反。黛玉的死亡体验是极为复杂的混合体验,极度的孤独、焦虑、怜悯、恐惧、崇高等体验的集中化合,构成死亡体验。这样黛玉死亡体验成为各种悲剧体验的集合体,丰富而深刻。从时代的世界观角度看,冲突的不可解决是黛玉爱情价值观与封建社会的价值观念造成的冲突。曹雪芹对死亡的悲剧体验并没有止步于世界观的时代意义,而且还进一步构造了悲剧死亡的形而上学意义与体验。黛玉死的直接原因便是宝玉的结婚,然而宝玉结婚却是遗失通灵宝玉。宝玉疯癫不清,为了救宝玉让他结婚。当然为了救宝玉,也可以让他与黛玉结婚,这是封建意识与新的生活意义之间的冲突,必然不能使他们结合。但是这种现实社会的意识冲突,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了残酷无情的无常。那通灵宝玉的象征意义正是无常,它出现、遗失、复得,都幻化无定。它虽然不是影响宝玉思想性格的决定因素,但却直接影响宝玉的身体与精神状态。现世的无常人是无法改变的,无常原本正是冲突不能解决的产物。无常毁灭一切善与恶的意义,无常本身即是虚无。然而在虚无中体验到的却是生命的存在,生命原本就是构成意义、创造意义的意识活动。正因为虚无,生命才会是自由的存在,人才可以创造意义给本为虚无的生命,使生命具有价值,然而没有任何生命意义是永恒的。如果生命本身具有确定不变的意义,那么体验也不可能给生命创造新的意义,生命也不会变得丰富。生命正是给自身意义的能力。不可解决的冲突给了生命意义诞生的园地,同时又把生命毁灭为意义的荒园。真假有无两者是生命本质的两个方面,它们又是无法解决的冲突,如果解决了冲突,那么就意味着生命本身的毁灭。  

《红楼梦》从头到尾都流淌着悲剧的各种体验,随着人物的活动中时而升浮,时而潜流,各种体验相通相连,汇成河流,使人从局部到整体都游动于悲剧的体验流中,体味悲剧中的生命意义。但是小说结局出现了大转折,宝玉" 中乡魁" ,贾府" 沐皇恩" " 延世泽" ,恢复了往日的兴盛。这似乎是解决了悲剧冲突,因而也破坏了悲剧体验流。但这只是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其实未必如此。首先从体验的感觉来看,尽管外部情节已是贾府恢复繁荣,但仍然叫人感到满目凄凉,并没有当初的花团锦簇、热闹繁盛感觉,反而透出丝丝凄惨。这种体验产生原因有三:一是贾府再次繁荣给人以无常感,只因贾府两人乡试中举,皇帝突发" 怜悯" ,于是贾府便回复了往日的景象。二是贾府的复兴与宝玉中举直接相关,但是宝玉本人却突然离家遁入空门,这两者构成强烈冲突,更加加强了无常之感。三是全书是以宝玉的悲剧为主线,宝玉的悲剧已经结束,最后贾政遇到宝玉之后,面前" 只见白茫茫一片旷野,并无一人" 作为宝玉个人的悲剧而言回应了"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的悲剧结局。在这里显现的仍然是悲剧的毁灭体验,世上万般都将归入毁灭的虚无,小说暗示贾府今后会从贾蔷开始走向人丁兴旺的时代,然而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新的悲剧的开始呢。真假有无的冲突不可解决,那么后面仍将是悲剧。小说结尾写到:"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现实生活里只因为" " ,才有了辛酸,也有了欢乐,辛酸与欢乐的冲突中才感觉到生命的存在。人总是在悲剧性地生活,并在悲剧性的生活中获得生命的意义。《红楼梦》是一部极高悲剧美学价值的伟大作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曹雪芹写《红楼梦》,他真正的目的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千古笫一情人贾宝玉悲剧【六】
黛玉的明媚
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 红楼评论 - 红楼梦中文网
无为有处有还无——从《红楼梦》的缘起看悲剧中的深情
端午家宴,黛玉此语一出,一股子寒凉侵入众人脊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