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经济万年史】009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上)

中国新石器时代经济(上)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对亚洲东部广大地区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远古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主的考古发现,数以千计的遗址和丰富辉煌的文化遗物,成为再现中国新石器时代社会面貌的宝贵资料。

1.新石器时代早期

继下川文化之后,中国大陆新石器时代早期农业发生阶段的遗址,目前还发现不多。距今8 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较晚阶段农业氏族部落的村庄和墓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则有越来越多的发现,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河南的裴李岗文化、河北的磁山文化、陕西的白家遗址、甘肃的大地湾遗址等,以及山东、江苏一带的青莲岗- 北辛文化、湖南的彭头山、皂市遗址和辽河上游的兴隆洼遗址等。这些遗址的文化堆积,反映出公元前五六千年中国原始农业经济的基本状况。

裴李岗文化分布在中国黄河中游的嵩山周围,太行山东麓和大别山以北也有若干发现。在40多处堆积较单纯、浅薄的遗址中,出土了数量较多的农业生产工具,磨制精良的石磨盘、石磨棒、石铲、石镰和零星发现的骨角器。石器的形制表现出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巧,这批农具从翻耕土地、播种、收割到谷物加工,已构成完整的系列,足以证明农业生产已脱离了最初的发生期。在各个遗址和墓地中,都发现了盛水、贮谷的深腹陶罐、炊煮的三足钵和鼎、汲水的壶、瓶等,火候较低,种类也不多。发掘表明,裴李岗人已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在寒冷的季节居住在半地穴式窝棚里,夏天则常露宿在营地的坪场上,点燃起一堆堆篝火。房屋有圆形、方形两种,立木柱以搭盖草顶,南面有斜坡或短阶梯门道,屋内有火塘,室内一般都修垫踩踏得很平整。

河北省南部的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地域相连,经济生产和生活习俗也大致相同,石器的种类几乎一样,只是制作技术与风格有所区别。磁山文化的陶器与裴李岗文化有明显的差异,有数量较多的盂和倒靴式支座,而且流行细绳纹,不过这两种文化的居民之间关系是相当密切的,石器和陶器都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当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不断发展的时候,渭水上游的秦安大地湾和中游的渭南白家等地,居住着另一支母系氏族部落。他们在公元前五六千年前活跃在八百里秦川,繁衍生息,开拓进取,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发展着渭水流域的农业经济;与此同时,黄河下游生活着以江苏青莲岗和山东北辛等遗址为代表的农业部落。这些农业氏族,使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不断繁荣,为世界远古经济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考古学家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出大量房址、窖穴、窑址和墓葬,生产工具数以千计,还有大批生活用具、武器和装饰品。大地湾人居住的房屋大多是半地穴式的窝棚,居住面积仅六七平方米,屋内陆面也不那么平整。早期遗存中有三足圜底钵、筒状深腹罐、球腹壶和圈足碗等,与中原的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的同类器物相似,特别是绳纹陶器更似磁山文化所出。不过,大地湾文化的自身特点也较突出,比如绳纹钵的口沿磨光并涂绘紫红色宽带纹,罐和碗的口沿常做成锯齿状,磨制石器比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少,仅占总数的1 10,等等,说明渭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有独立的发展系统,它的发展方向即新石器中、晚期著名的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北辛遗址位于山东省南部,微山湖北岸的平原上,三面环水。自然条件优越。考古发掘出大批石器、陶器和骨、角、牙磨制的镞、鱼、镖、鹿角锄、凿、匕、刮削器、梭形器、针、锥、笄等。碳14测定表明,公元前5300- 4300年间,这一带农业部落的生息绵延不断,成为黄河下游早期农业经济的最重要力量,与中原地区和淮河流域的古代氏族有频繁的交往。根据地质、古生物学家们的综合分析,当时微山湖一带的湖泊沼泽比今天的面积大,中石器时代以来的狩猎集团逐渐长期定居在这里。遗址出土了家猪和牛,也发现了丰富的野生动物骨骸,包括梅花鹿、四不像、貉、獾、鳖、龟、青鱼、丽蚌等兽骨、鱼骨和贝壳,说明北辛氏族已过着稳定的农业生活,其生产水平并不低于黄河中游一带的居民,渔猎和采集经济仍占一定比重,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偏晚阶段。

与北辛遗址的文化面貌相类似,在淮河流域还有江苏的青莲岗文化,它们之间互相交融,形成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

与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同时,在中国东北的辽河流域分布着兴隆洼文化和新乐文化的农业部落,有比较整齐的村落和丰富的生产工具、日用陶器,反映出中石器时代的游牧人曾在东北、内蒙古东部和燕山南麓一带活动频繁,并形成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农业部落。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生产不如黄河流域发展那样快,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狩猎、捕鱼和采集一直是长江两岸和华南各地原始居民的主要生产活动。只是在长江中下游的少数河湖旁低地出现了稻作农业和园艺栽培。江南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集中发现在洞庭湖周围和鄱阳湖一带两个区域。

洞庭湖周围以湖南石门皂市、澧县彭头山等遗址为代表,又称" 彭头山文化".这些遗址中生产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有一批燧石细石器,磨制石器有石斧、网坠、石球等,有少量骨器。制陶工艺相当原始,制法全为初期的手制贴塑法,即用手捏出器形,再内外糊上几层,容易破碎。各遗址都发现了一批动物骨骸,有水牛、鳖、鱼、蚌等,表明渔猎和采集经济占主导地位。陶片中夹杂着稻壳,可知已有了早期稻作农业。鄱阳湖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同洞庭湖周围一样,也表现出较强的中石器时代色彩。

仙人洞遗址是江西鄱阳湖东岸怀玉山北麓的一个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中打制石器较多,一般仅打出刃部即行使用;磨制石器很少,制作也很粗糙,器类非常简单,主要有扁圆形穿孔石锤、两端尖的石矛及个别石凿。骨角蚌器比较多。晚期的石器磨光技术有所改进,出现扁平石锛。仙人洞的堆积中,上、下层都发现了多处火堆遗迹,同时含有大量野生动物骨骼和螺蚌介壳,没有家畜的遗骸。这些情况表明:江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氏族经济生活,主要依靠狩猎,捕捞和采集,还没有稳定的定居生活,一些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初期状态。

总的看来,中国大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是从中石器时代过渡产生的。农业生产很原始,采集、狩猎和捕捞活动在经济生活中仍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有的地区渔猎经济尚居主导地位,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十分稳定的定居生活和一定规模的农业,也没有出现象西亚和尼罗河流域那样发达的灌溉技术。经济生产活动受到自然条件的强大制约,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表现出一定差异,存在着不平衡性,并预示着不同的经济形态发展方向。自中石器时代以来形成的文化交流继续存在,并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农业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新石器时代中期

公元前5000- 3500年左右,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先后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期氏族制经济繁荣发展的阶段。新的农业生产工具越来越多,农作物的品种和产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制陶工艺更加成熟,各地出现了不同类型的陶窑和制陶方法,薄胎陶、白陶等体现先进技术的产品不断发现,并已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玉石器制作工艺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浙江一带成绩非常突出,切割、抛光、钻孔等技术得到进一步推广;竹木器、骨角器制造和加工业也比早期有明显发展,一些地区出土的工艺品成为中国乃至古代世界的奇珍异宝;随着手工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土木建筑和造船工业也呈现出新局面;丝麻纺织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养蚕业和一些纺织新技术,从而为中国成为古代丝绸大国奠定了基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当时水陆交通的发展,以物易物的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开始出现专门为交换而制作的商品;与此同时,采集和渔猎经济继续作为农业经济的重要补充,仍是氏族成员经常从事的生产活动。

这一阶段不仅经济生产在各个领域里发展较快,而且各个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有迅速发展。中国的氏族社会在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呈现出同一性的趋势,但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外的一些中心区域仍保持着较浓厚的地方特色。这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一性和地方特色,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及多民族的文化结构孕育出雏形。

中国新石器时代中期1 千多年的历程中,最富代表性的是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黄河上游地区的马家窑文化、黄河下游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此外,华南地区、辽东地区、松花江及嫩江流域、闽江两岸及四川盆地也都有一些农业氏族部落开发着当地的自然经济。在这一阶段,黄河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居于领先地位,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经济几乎与之同步发展,其它地区则相对落后一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中国古史上的九种古文化,神秘悠久,中华文化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经济特点
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原始艺术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史前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化大盘点—分清文化类型与遗址的区别和联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