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十年战争的转折点:北欧雄狮”古斯塔夫二世的乌瑟多姆登陆

当瑞典国王古斯塔夫(Gustavus)于1630年7月6日在波美拉尼亚乌瑟多姆(Usedom)挥师登陆时,几乎没有人能够预见到他会将原本已经漫长的战争再延续十八年之久,使由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引发的战火燃烧整整三十年,最终在瑞典军队久攻不克的布拉格城下熄灭。

一、乌瑟多姆登陆的军政基础

▲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1887年绘制的油画)

在当时的瑞典王后看来,她身处的国度“除了岩石、群山和冰冷的空气外一无所有”。虽然这话多少有些夸张,古斯塔夫在苦心经营后也多少拥有足以支撑渡海入侵德意志的军事技术和人力资源。但总体而言,依然贫瘠的瑞典并没有长久维持战争的能力。

古斯塔夫事实上是在拿瑞典的国运赌博,他希望能够顺利突破桥头堡,完成丹麦国王失败的事业。在古斯塔夫的前期扩张中,人口还不足两百万的瑞典自1621年起陆续征召了八万本土兵员(包括芬兰士兵),尽管在波罗的海南岸获得了一系列征服果实,但人员损失却相当惨重。

1625年至1629年,先后投入波兰战场的五万名瑞典本土士兵中至少有三万五千人要么殒命异乡,要么不知所踪。军队已经是压在瑞典人民头上的沉重负担,庞大的国内财政、政治压力或许也是古斯塔夫热衷扩张的内在动力之一。

▲ 瑞典王后玛利亚·埃莱奥诺拉(Maria Eleonora),1619年绘

古斯塔夫入侵德意志究竟是蓄谋已久、打击哈布斯堡的精心布局,还是种种巧合下顺势而生的杂乱步伐?后世学者对此争论不休,瑞典国王一度取得的辉煌成就往往令人倾向前者。但事实上,古斯塔夫在登陆乌瑟多姆时仅仅携带了延伸到萨克森边界的地图,直到国王进入萨克森后,他才命令制图学者们绘制能够涵盖德意志南部的新地图。

瑞典的战争目的同样是不断发生着变动,古斯塔夫素来是好战分子,他几乎从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参与战争的机会。早在1627年12月,国王就曾经严肃考虑过介入德意志战事,不过奥克森谢尔纳(Oxenstierna)首相成功说服了他先行解决波兰问题。

自1628年2月开始,瑞典与波兰这两个同样在瓦萨王室治下的国度开始了马拉松式的和谈,最终以次年缔结阿尔特马克(Altmark)和约告终。瑞典并未获得它垂涎已久的但泽港口,只得到了大约每年五十万塔勒的经济补偿。

▲ 瑞典首相奥克森谢尔纳

古斯塔夫也曾派出代表,试图参与吕贝克(Lübeck)和会,却因为瑞典并未参与丹麦与神圣罗马帝国的战争而吃了闭门羹。虽然如此,丹麦还是尽力调解瑞典与帝国的关系,最终令神圣罗马帝国的斐迪南二世(Ferdinand II)皇帝在1630年4月派遣使节前往但泽与国王会晤。

事实上,早在瑞典出兵前半年,奥克森谢尔纳首相就公然告知英国大使托马斯·罗(Thomas Roe)爵士,“下一场战役即将来临”。在古斯塔夫大势渲染瑞典使节在吕贝克受辱后,瑞典议会最终于当年四月勉强通过了开战决议。而在最终出兵前,他充分利用了丹麦、帝国使节来到但泽的机会释放烟幕弹,以种种托辞将谈判拖延到六月,直到出兵前夕才让和谈“适时”终结。

瑞典国王希望皇帝将帝国军队撤出北德意志,与此同时,瑞典军队却不用退出帝国城市施特拉尔松德(Stralsund)。他的这些“无理”请求掩盖了真实目的,事实上,他从未向斐迪南皇帝展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具体条款。而在1630年6月,他还命令萨尔维乌斯(Salvius)以德文和拉丁文撰写了一本宣传手册,声称瑞典的干预行动是正义之举,决非贪得无厌的扩张主义所致。

这本书在半年内便被翻译成5种文字,拥有23个不同版本。有意思的是,根据他们所要面对的陈述对象,古斯塔夫与奥克森谢尔纳采取了细节上略有出入的各类说辞,例如在法文版本中,瑞典人就公然宣称他们希望路易十三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黎塞留成为教皇。

在普法尔茨选侯弗里德里希五世、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的军事冒险相继失败后,德意志的激进新教徒们自然而然地将希望寄托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身上。瑞军于波美拉尼亚登陆后不久,北德意志便出现了国王身穿全套甲胄,接受上帝之手所赐圣剑,毁灭天主教暴君的宣传画。

许多天主教徒自然而然地认为在归还敕令中丧失土地的新教诸侯引狼入室,但古斯塔夫却没有这么想,他后来甚至自嘲,倘若真的是新教诸侯为王前驱,他理应对教皇而非皇帝宣战!事实上,瑞典的参战动机大体来自三个方面:

▲ 跨海而来,手执橄榄枝,以武力解救新教徒的古斯塔夫

瑞典的首要目的在于维持地缘安全。“佣兵之王”华伦斯坦(Wallenstein)雄心万丈的神圣罗马帝国波罗的海舰队计划曾令古斯塔夫一度寝食难安,尽管斐迪南皇帝已经有所让步,他罢黜了华伦斯坦,裁撤军队,并同意与瑞典进行接触。

但瑞典国王需要的则是帝国永远无法对本国构成威胁,因此,他所渴求的不是皇帝个人的善意,而是从根本上削弱帝国的实力,遏制北德意志境内的哈布斯堡势力。起初,瑞典官方仅仅将抨击目标局限于斐迪南本人,并未对帝国宣战,即便军事干预也是在“人道主义援助”旗号下进行的。

然而,虽然瑞典外交官竭尽全力,大大小小的德意志邦国中却仅有施特拉尔松德在威逼利诱下接受了“援助”。尽管国王日后在国会宣称阿尼姆攻击施特拉尔松德便导致双方进入战争状态,却有意掩饰了瑞典使节诱使市议会要求外部势力干预在先的事实。

▲ 华伦斯坦

为了反击斐迪南关于瑞典悍然入侵的指控,古斯塔夫宣称他是在为德意志的自由而战。瑞典官方认为欧洲的和平系于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权利平衡,因此,为了让帝国恢复到它的“正确”状态,为了全欧洲的整体利益,瑞典有必要挺身而出。双方的宣传战迅速升级,诸多互相攻讦的小册子成为主要武器,斐迪南更是毫不留情地使用了天主教会习以为常的公开禁书、焚书招数。

参战的次要原因是要获得足够的领土报酬。不过,尽管瑞典官方对波罗的海南岸港口的觊觎由来已久,它关于这一点的调门还是要低得多。在帝国军未能攻取施特拉尔松德后,奥克森谢尔纳就重新与该城谈判,希望将其纳为瑞典的保护地。瑞典军队登陆波美拉尼亚,兵临首府斯德丁(Stettin)后,古斯塔夫更是立刻以公爵无嗣为由,提出了对整个公爵领地的领土要求,最终迫使他承认死后将领地正式交予瑞典。尽管当地的等级会议依然希望重获自治,在瑞军铁蹄下的公国事实上却已被完全兼并。

第三个原因则在于需要让军队满意。毕竟瑞典显然无力在财源有限的状况下供养它规模过于庞大的武装力量。正如一名国会议员所述,“把山羊拴在邻居门上总比系在自己门上好”——让瑞典军队前往德意志以战养战显然不失为明智之举。

根据古斯塔夫和首相奥克森谢尔纳的估计,征服北德意志海岸需要至少七万五千人,与此同时,守卫瑞典国内和已有征服成果还需要三万七千人。然而,入侵前夕的瑞典海陆军总规模却仅仅是四万三千名瑞典、芬兰本土兵员和三万名雇佣兵。纵然如此,这七万多吞噬金钱的杀戮机器已经让瑞典财政难以为继,就在国王登陆波美拉尼亚之际,四千名依然身处普鲁士的骑兵便公然要求古斯塔夫付清整整十六个月的欠饷,否则便拒绝参与军事行动。

▲ 1630年6月的瑞典军队分布

由于船只数目有限,前两批登陆的瑞军仅有两万人。他们随后与正在施特拉尔松德的五千名瑞军会合,加上不断征募来的德意志雇佣兵,截至1630年11月,德意志境内的瑞军总数已经上升到29000人,但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病员。

尽管如此,这支军队的规模也远远超过了古斯塔夫此前指挥的任何军队。然而,他此刻面临的对手已不再是缺兵少将的波兰人,而是北德意志的整整五万名帝国军与天主教同盟军,而在德意志西部和南部,还有三万名敌军随时可能赶来增援。即便失去了伟大的华伦斯坦统帅,生活处境也并不理想,帝国军与天主教同盟军依然堪称劲敌。事实上,尽管齐聚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诸侯们对瑞典的入侵有所耳闻,他们的议程却从未被打乱。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主编原廓,作者吴畋。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内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lbqyjs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图说瑞典领土变迁,17世纪有110万平方公里,现今剩45万平方公里
战史今日:11月16日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
三百年西方百将传:第一集
神圣罗马帝国的故事(24)悲剧!名将的末路
45 三十年战火持续燃烧,双雄瓦伦斯坦与古斯塔夫陆续登场
丹麦史 1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