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的三个要点:知行合一、致良知和心外无物

1

知行合一

知道并不能完成对世界的认识,知道的多,学问大,也不算牛。把知道的传播开来,发扬光大后运用到现实的人和事中,这才真正算牛。

知行合一是一以贯之的人生准则,是为人做事趋善避恶的良策。

王阳明之所以提出知行合一,就是因为他看到了知与行的分离所造成的恶果,看到了当时以及后来很多时代的人们都有可能走上只说不做的错误道路。

知行合一是道德与诚信的基础。

只知不行,不如不知。只行不知,如同傻子。只有把知与行完全彻底地融合于生活实际,我们才能在人性自我剖析的道路上走得坚实稳重。


2

致良知

中国人主张做人做事要讲良心,这个良心即人的先天德性感受,也就是说,人先天就具备一定的道德本能,他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如果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他的良心就会被自己和社会同时所谴责。

在中国文化文学中,有很多描述做错事感到良心不安的例子,而在古人那里,安顿自己,不让自己的良知受到污染,也是人生至高的目标追求。这说明什么?至少说明人天生有一种区分善恶、辨别美丑的判断机制。


举头三尺有神明。正是由于中华传统文化中良心的制约和被重视,生活在中国的人们才得以让人性中的恶与罪尽可能地减少规避到最低。

一个人可以很穷,可以没什么大的作为,可以没获得什么外在的名利地位,成功荣誉,但他不可以没有良知,不可以不通过道德实践去知道和认识良知。

3

心外无物

人的心灵是一个小宇宙,内里蕴藏着几乎可以囊括宇宙大部分内容物质的真髓。社会、自然、人生……等等,所有这些都要先通过心灵得到认识和理解,进入到心灵的审视和觉察后,然后才会出现加工、区分和反馈,再到最后的输出和播散。

心灵的大小,心灵境界的高低,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世界之大小,精神世界之丰富或贫瘠。

一块石头,一滴水珠,一片空气,在心灵没有认识它们之前,仅仅是一块石头、一滴水珠和一片空气,它们对于无思维的事物来讲,毫无意义。只有在它们进入到人的心灵认识之后,这些事物才会被上升为一种物质概念或事物之命名,也就是进入到人的思想和心灵当中了。

由此看,客体(物质对象)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有认识主体,有主体的思维观照,精神注入,在这个意义上展开后,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晓,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其实和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有着认识上的异曲同工之妙。


物质是认识对象,而心灵不仅是认识对象,还是认识主体,外界事物是通过它被我们理解认识并最终接受固定下来的。人的观念的形成也来源于此。因此,心灵在此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物质事物要通过它被我们认识,另一方面,它同时也是我们要认识和把握的对象之一。

心外无物,看似很唯心,非常强调人的主观心灵,其实是揭开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认识本质的钥匙。因为在我们把外界的所有事物都认识理解之后,其最终的归结之处仍在我们的内心。所以,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认识事物莫向外求。在人心达到一定层级后,它不仅能容纳万物,照见万物,同时更能照见自己,让我们时刻了解自己,不走歪路,邪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心学的当代意义
王阳明《传习录》导读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什么意思
漫谈心学
一个人最好的修行,是“知行合一”
第十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