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课堂“学为中心”的实践思考:从课程理念到实践行动

从课程理念到实践行动

——“学为中心”的实践思考

学习有没有真实发生,不是从表面看学生有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完成某些规定的动作或任务,而是要看学生是不是通过具体的学习行为的实施收获了新的经验,认知和思维都得到了学生自己能够意识得到的提升。提倡“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就是要从课程的设计到实施,都要围绕学生如何以自主的姿态展开学习活动为追求,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进行“学什么”“如何学”“为什么学”的考量,真正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尤其要关注学生自主意识下的“学”,摈弃被动的学。这不仅是让“学”成为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勇气,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学生成长为精神上独立自主的人奠基。目前,虽然“以学为中心”成为了语文教师口头上的共识,行动上却普遍停留在“以教为中心”的惯性上。很多语文课堂结构单一,总是循着“初读课文——理清思路——逐段教学——总结提升”的路径展开,“千课一面”,连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不关心,更别谈“以学为中心”了;还有的课堂间或有自主合作探究的环节安排,但不过是点缀而已,教师的掌控成为主旋律,为的是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如此等等,都让我们不得不追问:教师要如何行动,才能落实“以学为中心”?

一、不能落实“以学为中心”的原因分析

固守或者惯性使然“以教为中心”,最根本的原因是教师本位思想在作祟。为什么大多数语文教师过不了“教师本位”这道坎呢?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可控的才是安全的。”语文教师与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一样,对自认为不可控的事情都天然地存有恐惧,缺乏信心,没有安全感。以教为中心的语文课堂,“为什么学”不会得到启蒙,“学什么”和“怎么学”都是教师说了算,教师始终处于居高临下的位置,牢牢地控制住课堂上的一切资源和活动,当然就拥有了踏踏实实的安全感。很多语文教师正是乐于享受或依赖这种安全感,所以就舍不得放弃“特权”。乐享“以教为中心”的课堂生活,当然不可能革自己的命,探索“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生态了。

第二个原因是一些教师内心深处并不认可教育教学中的“儿童立场”,进而不认可“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觉得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教”给学生了,能考出好成绩,才是最靠谱的事。他们教学的所有目标都聚焦在会做题考试上,觉得上课认真听讲、作业一丝不苟,规规矩矩完成老师布置任务的学生才是好学生、优秀的学生。笔者曾经遇到过这样的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布置大量的练习,不惜牺牲休息时间辅导学生熟练掌握每一道练习题。果然,正被这样的教师教着的学生考试总能名列前茅。不幸的是,学生离开了这样的教师,就不会自己读书思考了,升入新的年级,换了新的教师,很快就现了“原形”。

第三个原因是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上的欠缺,分不清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师觉得,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了,甚至还可以看出动脑了,这就证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了,同时也证明教师贯彻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例如,有教师执教《丑小鸭》,逐段领着学生理解时,PPT出示大伙儿如何欺负丑小鸭的段落,将动词隐去,让学生边读边补充完整,再请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教师觉得这是一个“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理由正是学生动口动脑了,弄明白了这些“重点词”的价值。教师做了那么多铺垫,学生真的需要用心思考体会吗?显然,这里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更没有学生通过主动学习而收获的感悟和发现。

很多教师过不了教师本位这道坎,可能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不肯学习,不善于反思,缺乏研究意识等等。之所以要将这些情况梳理一下,是为了能促使教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到底在哪里,从而能先跨过这道坎,再努力追求“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

二、如何将“以学为中心”落到实处

(一)树立“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课程实施理念

只有当教师在课程建构的每个环节都能为儿童着想,为儿童的“全生活”着想,而不是为方便自己如何教着想,“以学为中心”的语文课堂教学才有了理念的保障和行动的指引。近百年前,叶圣陶先生在《小学国文教授诸问题》一文就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学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我常有一种空想,以为学科的分开独立,不适宜于小学教育。……担任国文教授的教师啊,你们为儿童全生活着想,固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即为国文教授的奏功着想,也当特设一种相当的境遇。儿童既处于特设的境遇里,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当语文教师心中有了“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教育理念,努力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切需要,都从内心发出”,“以学为中心”也就水到渠成了。

以《冬阳·童年·骆驼队》的学习为例,如果教师仅仅将这篇文章看成一个孤立的阅读文本,将重心落在梳理文中的几件“趣事”、品读有特色的语言以及情感体会上,无论怎样精心规划学习活动,都有可能由于与学生的兴趣点和情感体验需求不一致,而导致学生实际处于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教师拥有了“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课程理念,对学情的分析就不会局限于单篇文章学习内容,而会从“境遇”的创设进行考量,引领学生从“大背景”中生发主动学习的需求。首先,从学生自主阅读的第一印象入手,让学生谈感受,说想法,聚焦学生关注的话题,从文本内容引出林海音写这篇文章的“大背景”。这样,整本书《城南旧事》和电影《城南旧事》就进入课程视野,学生学习的热情被点燃,探究的欲望被激发。当电影主题曲《送别》和歌曲《梦驼铃》一同成为学习的“境遇”,课文语言舒缓的节奏、怀恋童年的深情也就能让学生心领神会了。如果还能在此基础上,拓展“童年”主题的阅读和多学科整合的探究活动,“以学为中心”就变得丰富多彩、意趣盎然。

(二)运用“逆向学习”策略,让“教学目标”真正转化为“学习目标”

落实“以学为中心”的终极目标指向的是培养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一个独立自主的主动学习者,学习之初就应该明白自己的任务是什么,清楚自己的认知目标与实践目标是什么。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大多数教师习惯了自己心中有“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却总是将“学习目标”“藏起来”,不让学生知道,追求一种让学生“眼前一亮”的惊喜效果。这样的语文课堂在教师的导演下,有可能看上去行云流水,甚至诗意盎然,学生还会出现“小脸通红,小眼放光”的现象,可是下课铃一响,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学到了什么。

要做到“以学为中心”,教师不妨在上课前或者上课后的第一时间,就让学生明白自己具体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是什么,然后再带着任务和目标展开学习活动。这就是“逆向学习”策略。逆向学习是带着终极任务的学习,它能保证让学生成为真正有自主意识的学习者。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下,教师要具有像评估者一样思考的习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给学生提供支持性工具和引导性的评估上,把学习的权力都还给学生。笔者现在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周都会发给学生一份语文学习周计划,周计划中有具体的学习内容、任务和目标;同时,也尽量让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和目标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既成为真正的学习者也成为自我学习的评估者。

(三)从学的视角开发和运用适切的学习工具

工具就是策略。好的学习工具能够给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积极的支持。学习工具有很多,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学习工具是学习单。学习单不同于以往的预习题,它不仅仅是自主学习内容的提示和引导,更包含了学习方法的指引。下面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共读的学习单:

    1、标题中的“豪杰”“英雄”指的是     ,标题的意思是                   。读完第一回,你发现标题的作用是                     

2、第一回的第二自然段写了“种种不祥,非止一端”,作者这么写的目的是         

                        。根据你的判断,这些“不详”里,可能真实的有                  ,人们想象出来的有                                    。你觉得古时候人们这样想象的原因是                                     

3、小说第一回为什么会重点介绍刘备、关羽、张飞呢?你的想法是什么?

4、从第一回就可以看出,《三国演义》中人物众多,阅读的时候怎样记住或分辨这些人物呢?把你的想法写下来,然后和同学分享。

5、画出第一回中描述刘备、关羽、张飞出场的内容,读一读,再对比介绍其他人的内容,想一想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下面

小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除了半文言带来的理解障碍,还有众多的人物和纷繁的事件,有可能让学生应接不暇。第一回的共读学习单要解决的不仅仅是内容的理解问题,更要重视阅读方法和策略的探索。例如,第1题是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抓住小说中的一些重要事件,第3、4、5题都是帮助学生如何区分重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同时,由于作者的时代局限,小说中有很多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认知与解读,都具有幻想和迷信色彩,需要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学习单上的思考题关注的都是学生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做出科学的判断,而不是直接将教师的想法告诉学生。课堂上,围绕学习单上的问题展开讨论和交流,学生展示的是自己的发现,时时刻刻感受到的是“有我”的学习。

思维导图是另一个常用的语文学习工具。小学生的思维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展。思维导图因为既清晰直观,又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规律,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语文课堂上,无论是阅读理解还是习作表达,思维导图都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力助手。作者的行文思路,人物的成长路径,表达的方法策略等等都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展现;习作时,规划文章的结构,梳理事情的发展脉络等也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合理运用思维导图,可以促进语文课堂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过渡,保障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真实发生。

(四)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培植学生的批判思维

“以学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在保证学生心理逻辑与学科逻辑、知识逻辑等贯通的基础上,要真正重视起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和能力的培养,积极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没有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学习,不可能是拥有自主意识的“有我”的学习,哪怕表面看来学生是“自己”在学习,实际上学生只不过是在进行“为教师”的学习罢了。

有教师教学寓言《鹬蚌相争》,做了精心的教学准备,当引导着学生读完课文后,介绍了寓言的出处,接着运用视频设置苏代说赵王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苏代用这则寓言来说服赵王。结果可想而知,学生不过是在复述或背诵课文内容而已。为什么呢?因为学生没有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苏代为什么要给赵王讲这个故事?为什么赵王听了这个故事决定退兵?如果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思考和判断,这个寓言故事能在哪些情境中应用,那么学生的批判思维就得到关注和启蒙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究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1
“多元解读”莫遭到误读,新学网
听课随记
把课堂还给孩子
打造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思考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