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顺学而导的敏锐“嗅觉”需要锤炼

顺学而导的敏锐“嗅觉”需要锤炼

一位青年教师教学《詹天佑》,引导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希望学生能够从联系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的背景,体会到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帝国主义的阻挠。课堂上,第一个学生起来回答,先读了帝国主义阻挠的内容,接着谈自己的想法时,只会简单地说“任务很困难”。这时第二个学生起来回答,读了这句话:“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那些外国人要讥笑我们,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老师没等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又请了第三个学生回答。第三个学生读了这句话:“这条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来的计划提早两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可能这也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便很快让这名学生坐下,通过自己的讲解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了“帝国主义出来阻挠”的部分,告诉学生故事的时代背景,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忧外患的现实中感受詹天佑毅然接受任务的爱国精神。很显然,案例中的教师执着于自己的预设,没有想到根据学生的回答,以生成为起点,做到顺学而导。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我们经常会强调课堂实践中要做到“顺学而导”,也就是根据课堂生成随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学习活动既不偏离目标,又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理想的课堂。但是,对于许多教师而言,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要么被自己的预设困住了手脚,要么对即时的生成缺乏甄别和运用的能力,要么被生成牵着鼻子走。如此种种,都说明教师需要认真锤炼对课堂生成的敏锐“嗅觉”,为顺学而导奠定基础。

这种“嗅觉”靠天赋是不行的,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锤炼。

熟悉学生的思维特点

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熟悉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特点,才能根据学生的需要选择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尤其是课堂上的主问题设计,更要考虑到学生的思维特点,使问题的意图能够被学生准确地理解。

上面的案例中,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从哪些内容最能看出詹天佑爱国”,预想中以为学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叙述帝国主义阻挠的部分,并通过文中的叙述联系时代背景进一步深入探讨,加深理解和体会。当第一个学生读完帝国主义阻挠部分,却不能结合时代背景进行理解性叙述时,教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进行引导性追问:为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任务最能突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课上,教师自认为不必追问,接下来的学生应该会理解老师的意图,便接着请第二个学生回答。第二个学生观察到老师没有肯定第一个学生的答案,肯定会以为从这个部分找依据是错误的,所以读了他认为可以作为答案的那句话;同样,第三个学生又读了另外一句话。出现这种情况,表面的原因是教师的意图与学生的理解不在一个层次上,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实质的原因是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如果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肯定会及时地进行针对性引导,让学生聚焦帝国主义者出来阻挠的部分,感受詹天佑在当时的情况下毅然接受任务的巨大勇气和勇气背后的爱国精神。

掌握学生的思维特点,除了要具备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了解儿童一般的思维特点,更重要的是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主动观察分析学生平常的思维习惯和状态,从而有的放矢地设计问题,层次分明地逐步引导。

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科学实施的基础,这是毋庸置疑的。现实中,不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师大有人在,他们或者以教师用书上的分析和建议为圭臬,或者始终走那条逐段分析讲解的老路,或者生搬硬套现成的教案,课堂上手忙脚乱或“唯我独尊”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顺学而导在这些老师的课堂上是几乎见不到的。

一个语文教师,对文本有了全面细致的教学解读,又了解学情,课堂上顺学而导就会成为一种常态的风景。以《詹天佑》为例,如果教师能在课前就细致地解读了文本,对文中能突出詹天佑爱国的内容不仅清楚,而且进行了研究,即使出现了学生没有领会教师意图而逐句读出相关句子情况,也不会生拉硬拽地将学生拉回教师预设的既定框架中来。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上述案例中学生读到的三处内容,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息点:与帝国主义者有关。为什么每一次都要联系上帝国主义者呢?因为无论是接受任务,还是修筑铁路的过程,以及最终的结果,关涉的不仅仅是铁路本身,这一切帝国主义者始终看在眼里,事情的成败关涉的是国家的利益,是国家的尊严。教师在课前与文本对话时关注到了这一点,课堂上的顺学而导就水到渠成了:三个学生读完后,引导他们比较发现三处内容有什么共同点,再引发思考——为什么每次都要提到帝国主义者呢?如此,问题的产生来自于学生,问题的探究属于学生,最终的发现也会来自于学生,学生主体地位自然得到了彰显。

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点点滴滴尽在心中,课堂上的顺学而导就有了凭依的基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就成为课堂的自然生态。

展开深度的教学反思

顺学而导的敏锐嗅觉还有赖于教师自觉地展开深刻的教学反思。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这也毋庸置疑。按时间阶段划分,教学反思可以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对于青年教师来说,首先要重点落实的是针对课中情况进行的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的基础是对自己的课堂饱含期待,重视课堂感受,勤于收集课堂信息。只要真正用心于课堂,一节课下来,教师都或多或少对自己的课堂有比较鲜明的判断和感觉,或满意,或遗憾,或茫然……课下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带来这些感觉的课堂环节、情景记录下来,认真思考,分析原因。有了这些具体的课堂案例,年轻教师还可以就具体问题请教骨干教师,拿来与大家一起研讨,避免了空泛的讨论。

仍以上面的案例为例,如果教师课下紧接着向自己追问:学生为什么没有理解老师的意图呢?他们为什么会用这些内容来回答?带着问题梳理课堂,深入研究学生,再次研读文本,就有可能找到问题所在;当自己无法找到问题所在时,可以据此请教别人,一起分析研究。找到问题症结,再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长此以往,相关的教学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开始形成了。

有人说,课堂教学做到顺学而导,达到行云流水的境界,不仅靠精心的教学准备,还有赖于教师“与生俱来”的教学感觉和“悟性”。说这种感觉和悟性是“与生俱来”的,显然禁不住推敲,只有真正用心用情于课堂教学,这种感觉和悟性才会慢慢生长出来,才会积淀为一个教师的教学素养,进而在课堂上成为一种自然。哪一个名师大家的成长,没有经历一个淬炼的过程呢?上面提到的三点,并非锻炼教师顺学而导的敏锐嗅觉所需要做的全部,仅仅是几个不可或缺的基本做法而已,除此之外,教师需要努力的方向和内容还有很多。教育教学的事,只有热爱她,并且全力以赴,你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质疑能力
语文课堂的生本教学
有效的教学评价,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高效备课“三字经”·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反思(人教实验版)
学生课堂展示质量低?教师在这5个点介入很关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