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年级,如何“入情入境”地读

对于新手教师来说,可能用一个又一个案例、一篇又一篇课文来告诉他们教什么,比告诉他们怎么教更加迫切,更加务实。如果在教什么上已经有了比较得体、准确的判断和选择的话,接下来的事就要聚焦在怎么教上了。

怎么教,即使只从大框架上讨论,也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如果一定要将怎么教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那我还是选择那句最具内涵的话——怎么学就怎么教。但是,“怎么学”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好吧,那还是谈点具体的,尤其是操作层面的。

听了不少新入职教师和从教三五年的教师上阅读课,他们的一个共性问题是不知道如何落实“以读为本”,尤其是如何指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文字,来感受文字的表达效果,来习得语言文字的运用之妙。

一位老师执教《雷雨》,执着于一句一句地读,让学生说出每一句写了什么、怎么样了;小郝教学《一个接一个》,一定要问清楚“这一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心情”后,明确地要求学生读出这种心情来;六年级的一位老师同样是很理性、很直白地要求学生读出某种具体的感情或语气;听课题组两位北京成熟的教师执教《母鸡》《冬阳·童年·骆驼队》,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这样处理“读”,有什么不恰当呢?这样的学习过于理性,理性到与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或作者的情感总是隔着一段距离,学生是通过“标签”识得情感类别的,而不是读进文本的故事和情境中,与人物或作者产生共鸣。好的“有感情朗读”一定是不仅与字里行间表达的情感共鸣,同时也与这些具体的语言文字共鸣——“言意兼得”,说的就是这种效果。

在讨论上面提到的课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老一辈名师支玉恒先生教学《第一场雪》的一个片段——

师:多有诗意啊,白天看雪,晚上听雪。看雪,白天的雪很大,你们念一念,把这场雪读得很大,试一试。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打断)白天的雪看完了,但是你们没有把下雪的情景读出来,为什么?因为你们没有读出语感来。有些词,凡是能表现出雪大的词,要读得浓重。听我读(范读)“雪纷纷扬扬”这样读声音虽然很高,但雪不大。再听:“雪纷纷扬扬”这样读气氛就出来了。“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这句读得很轻)这一句读得要轻巧。“不久,就只见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飘落下来。”(大片大片读得很重,飘落下来读得很轻)雪花是飘下来的,读得飘起来就有意思了,对不对呀,下面一起读。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师:哎!没飘起来。“飘落下来”(再给学生作示范)再读。

生:(朗读)“地面上一会儿就白了。”

师:有意思没意思?谁想读?你来(叫到前面,面对同学)不但要读,还要找一个人比。想跟谁比?

生:徐学政吧。

师:好,到前面来。开始读,大家看他们的雪谁下得大。

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不错(问徐学政)你能不能读得比她好?不敢比可以下去。

徐生:敢比!(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两个人读得不相上下是不是?

生:对。

师:那就握手言和。(两学生握手后回位)谁来再读?好,你来(甲生上来)找一个对手,自己决定。(甲生指乙生,乙生上来)

甲生:(朗读)“雪纷纷扬扬……”

师:(打断)他读得有了浓重的味道了。有了鼻音了,就不是只有嗓音了。

甲生:(重读至“一会就白了”)

师:好。

乙生:(朗读)“雪纷纷扬扬……一会儿就白了。”

师:真美,两个各有各的特点。(指甲生)他很善于夸张气氛。(指乙生)她很善于描述那种景况。你们说是不是这样?

……

当然,这不是低年级的朗读指导,但我认为对低年级老师更有启发意义。其一,支老师的范读,正是低年级课堂所需要的;其二,支老师引导学生朗读时,始终是紧扣具体的词句来指导,引导学生读出具体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状;其三,支老师让学生明白了朗读不是要读出统一的语气语调,而是在对文字表达的情和意有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这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尤为重要。

低年级的朗读指导,可以在两个层次上下功夫。

在朗读中入故事之境

低年级的文本,无论是叙事性的,还是诗歌,大多都有明显的故事感。金子美玲的《一个接一个》,显然每一节都在讲故事;《雷雨》描写的对象是雷雨,从雷雨前写到雷雨后,同样有鲜明的故事味道。故事,正是低年级学生感觉最亲切的,最感兴趣和喜欢的。与故事亲密接触的最佳路径,就是走进故事情境当中去。所以,无论是促进理解的朗读,还是读懂后用朗读表达自己的理解感悟,首先要读入故事之境。

《一个接一个》是儿童诗。儿童诗是“表达儿童”的,也是“儿童的表达”,无论是意象捕捉、心思独白还是对生活、世界的发现,都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故事氛围来。这首诗前三节中的每一节,都抒写的是儿童具体的生活体验,都有情节、情境、情绪。语文课堂上,进入“故事”情境,不是靠一句一句诗的分析,而是“读”进去。怎样读进去呢?“月夜,正在玩着踩影子”,千万不要问学生“这句写了什么”,教师要让教室里静下来,这样来引导学生读:“明亮的月儿就挂在空中,你,你,还有你,你们都在月亮下干什么呢?读——”“你玩得多投入啊,读——”“你玩得多开心啊,读——”学生反反复复地读,把自己读成正在踩影子的那个小孩。这时候,教师变身诗歌中的“大人”,读第二行诗,再让学生接着读第三行……就在这样的读中,将学生带进诗歌的故事情境当中,体验、感悟、沉思。这样,语言文字就有了画面感、情境感,就慢慢成了学生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朗读其实已经是在表达自己了。

在朗读中入文字之境

故事之境是整体的,是从语言文字中“跳脱”出来的。语文课堂上,要学习的是语言文字,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所以,还要从故事之境读进文字之境。《一个接一个》,真正将情绪、体验突出出来的,不仅仅是诗句呈现的故事,更有每一行诗句当中关键的词。“月夜,正玩着踩影子,/就听大人叫着:“快回家睡觉!”/唉,我好想再多玩一会儿啊。/不过,回家睡着了,/倒可以做各种各样的梦呢!”显然,诗句中的“正”“就”“唉”“不过”“倒”等词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情绪都在其中,抓住这些词来读,就是读进了文字之境。

再以《雷雨》为例。第一自然段:“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树上的叶子一动也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故事感不再赘述,说说文字之境如何读进去。首先要明确的是,二年级学生,如果不是特别重要的句子,不必像一年级认识句子那样,一句一句让学生说清楚写了什么,可以直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了。这两句话,写出了雷雨前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是通过乌云、树叶、蝉的状态表现出来,蝉不叫,是需要想到之前蝉的聒噪的,因此,最直观的、表现雷雨前精心、气氛的是乌云和树叶。以读代讲,请学生读这段话,读出自己从句子中感受到的事物,如果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教师就可以通过赏识性评价引导学生聚焦“满天”“黑沉沉”“压”“一动也不动”“一声也不叫”等词语:“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满天的乌云,那么厚,那么重,就从我的头顶上压下来了。那些树叶都吓得一动也不动,蝉也不敢叫了。”如果学生读得平淡,就是没有读出文字之境,没有感受到具体词句的准确、适切,教师就可以这样引导:“你读得很流畅,但是,乌云怎么样,树叶怎么样,蝉怎么样,我都没有从你的朗读中感受出来,你能再想一想,读一读吗?”当学生注意到重点词句时,就可以像支玉恒老师那样,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练习朗读,反复品味词句,沉淀语言文字了。

当然,教无定法,文本特性、学生特点、教师风格等,都会对具体的课堂行动选择产生影响。重要的是,教师心中要有学生,要有学生的学,牢牢地把握住“学为中心”这一“律条”,总会慢慢摸索到合适的“读”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低年级语言文字讲故事活动方案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积累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
薛法根《雷雨》教学实录+听课感想
古道抒情诗——《雪意(四首)》
“雷雨”教学片断及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