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e福利”CEO吴岳衡:我在企业福利市场的一次“创业探险之旅”

事件始末

今天早上,突然收到朋友的信息,说铅笔道那篇文章是不是你授权发布,我赶忙去看,大吃了一惊。

前些天,五一放假在家,接到铅笔道的电话,说在写一篇关于企业福利市场的选题,想请我说一下关于对企业福利市场的看法,毕竟在企业福利市场折腾了一年多,于是答应了。

在我的理解中,这应该是一篇讨论企业福利市场思考的文章,会采访许多福利领域的创业者,而我只是其中观点之一。但文章出来的标题:《融资1000万的e福利倒下,破局企业福利的战和术》,重点变成了融资1000万的e福利倒掉,用这种方式成为主角是我所料不及的。

我对这篇报道的看法

  •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我和e福利团队没有以任何方式公布过e福利要倒掉,更加确切的说法,是我个人因为在企业福利市场一次尝试的挫败,离开了这个市场。而这篇文章第一句话“铅笔道记者今日得知,专注于企业福利的e福利已停止运营”,让人误认为我们授权这么报道的。

  • 在与铅笔道沟通撤下这篇稿子,采访的记者说王芳芳认为停止运营、创始人离开就是倒掉了,拒绝修改。这一点我不认同,我认为一个创业公司有权利自行判定什么是倒下了,什么时候通过何种渠道宣布或不宣布。

  • 在我理解,采访之后到文章上线,应该和被采访者确认一下稿件,但完全没有,如果这是行业惯例,在此提醒其它接受采访的朋友。

  • 最开始我期待这篇文章是一篇众多行家大拿深度解读和思考的文章,并期待能够对行业带来一些改变,但并没有。

为什么我会接受这次采访

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我的原话是“失败对于外人来看都是一样的,而对每个创业者来说都有不同的内容”,经过一年多的折腾,我很乐于将在这个市场的尝试和遇到的坑,将自身的经历和思考告诉其它的创业者。其中一个坑也包括这篇文章。

从我个人角度,我并没有认为这已经是一次失败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尝试和思考远比大多数创业者和从业者多得多,这些本身“对这个社会”是非常有价值的。

再有,对我而言,这确实是告一段落,思考和总结的时候,而正好碰到了这次采访。

这篇文章的出现确实打乱了很多东西,但将错就错写篇文章,目的和铅笔道原本的选题一样:把企业福利这件事说清楚。

在互联网之前,福利就已经存在,政府机关、企业采购福利以满足个人的消费需求,这个是福利的本质,我总结为“以群体的方式完成个体消费”。而在互联网创业的今天,这个市场主要有这几类创业公司:

第一类:由原有企业礼品电商进化而来,以人力资源为切入的弹性福利平台;

我本人认为,福利市场目前没有一家落地跑通的(互联网)创业公司,铅笔道文中提到内购也包括在内。

目前明确以福利为主题的创业企业中,最大的一个分类就是商品(礼品)消费平台,除了内购之外,几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都上线了类似的平台,如中智关爱通、易福利等并无不同。

这种模式本质仍然是传统礼品公司,只是用互联网替代了传统礼品公司的产品目录,但也因此增加了品类管理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供应链和订单履行成本。早在e福利创业之初我们就研究过:这种福利礼品平台的核心是找到大客户,只要签下了大客户,交易额甚至利润都能够得到保证,但从员工满意度、消费效率上而言,还不如发现金补贴或者直接发京东购物劵来得有效率。

因此从创业的角度出发,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对于巨头的人力资源公司或者有相应供应链、客户资源的企业而言,这是一个好生意。

第二类:经营某些类别具体福利项目

这一类跑出来的主要是一些社保和保险的企业,但界限相对模糊,很难说是定义做福利的企业,本质上更适合定义为“经营与福利有关的商品或服务品类”的公司。

在这个类别中,包括有一阵子很火做企业下午茶的创业公司,现在基本都因为订单成本的问题大多销声匿迹,而剩下的如社保通、保险极客,做社保保险的,虽然经营的很好,但很难说是一个做福利的公司。

第三类:以福利为名义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

因为福利本身具有税收减免的政策,也因此出现了以福利为名义提供金融服务的公司,这一类公司很容易做出非常巨大的流水,甚至有年交易百亿级别的公司。但这一类公司存在很大的法律风险,而且虽然百亿流水听上去很厉害,但实际的利润率几近为零。

另外一类金融公司为企业提供垫资服务,也即你先免费买东西,按月按季度付账单,这一类接触不多,如果能够有足够的垫资能力和一个很好的成本利润控制应该会不错。

我们都做过些什么?

在铅笔道一文中,大概记述了我们的三次尝试,基本属实,但并不准确。

第一次尝试

我们第一个版本的e福利是一个消费平台,企业开户后员工可以通过平台打车、订单、充话费、购买水果等等,无需报销,直接由企业账单扣除,统一给企业出具发票。

事实求是的说,这个产品有一定的难度,如接入滴滴打车,从商务谈判到接入系统对一个创业公司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推广的过程中也确实遇到了企业对于大锅饭式的福利的抵抗,但并不是“这个模式马上被验证失败了”。

到今天,我们也并没有认为这个模式是失败的,但由于接入都是滴滴、饿了么这样的大平台,话语权不够,接入的产品在用户体验上不够好,如滴滴打车开放的接口不提供地图服务。另外由于很难从上游的大平台获得分账,我们决定要自建具有竞争力的品类。

第二次尝试:做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品类

那么什么是具有竞争力的福利品类呢?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宿舍、班车、食堂:这是典型的大公司福利,而小公司不具备独立实施的能力,因此具备典型的“云”的特征,因此我们设计了云宿舍、云食堂、云班车。

首先是写字楼的“集束”概念:云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聚小成大的概念,但集束在这里更多的加入了交通和物流的线下集束。

以一个三十人的小公司为例,员工来自北京的四面八方,每天每个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从不同地方出发,经过不同路“线”来到同一个上班地点。无论是公司老板还是员工自身都希望员工能够住在离公司近且交通便利的地方。一个公司有十几个人有这样的需求,而公司左右隔壁、楼上楼下,每一个小公司都有十几个这样的人,一个写字楼2000人,将会有500-1000人有宿舍的需求。

云宿舍的概念是,在距离这栋楼合适位置“建”一栋卫星配套的宿舍,提供两点之间的直达班车:云班车。

但如文中所说,因为种种问题,云宿舍产品我们并没能进入运营阶段,我们深度探索的是云食堂,同样通过写字楼“集束”,开通云食堂的写字楼,楼内员工可以通过app预定第二天的午餐和晚餐,集中配送楼内分发。云食堂最初也是选用供应商供餐,但味道很差,后来建了一个小厨房自己生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验证了几件事:

1. 写字楼集束能够大幅度提高订单履行效率,云食堂最多的时候一个写字楼200份午餐,三个快递员加员工兼职楼内配送,1个小时可以完成配送和分发;

2. 预订单能够极大提高采购效率和生产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生产质量,做出好吃的快餐并不难,云食堂的快餐是我吃过最好的快餐,没有之一;

3. 好吃的工作餐确实能够大幅度提升团队的氛围和员工的幸福感,直到现在,还有很多小伙伴经常说起。

云食堂上线之后,在试点的写字楼泰鹏大厦里数据非常之好,也立刻就有了感兴趣的投资人。但是原有投资人让我们明白一件事:我们变成做餐的了,而不是e福利,我们跑偏了。

第三次尝试:福利除了钱和物,还有精神福利:荣誉

云食堂的经历的过程是纠结和痛苦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经营任何一个品类,深入进去,我们就会变成这个品类,而不再是e福利了。作为e福利,我们应该做的不是福利,不是去经营任何一种福利品类,而是e,做互联网,做连接。

那么如何做连接?数据产品不需要供应链建设,不需要订单物流,连接效率更高,那么在福利领域有什么数据产品适合做连接呢?我们发现除了物质福利,还有精神福利,除了钱和物,还有荣誉!

在我们的设想中,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用荣誉激励员工,而员工而言,如果获得的荣誉不能够被广泛认同,那么荣誉的价值就大打折扣,因此我们搭建了第三方荣誉数据平台:誉库。

誉库的产品推出之后,依然不缺乏拥趸,比如金错刀老师,一直用誉库云奖状激励员工,直到最近。

但誉库,已经和创业最初的设想的e福利已相去甚远,某种程度上已没什么关联,而同时,由于频繁调整方向,业绩也没能达到预期,出局是很顺利成章的结果。

我对企业福利的思考和创业的总结

1. 福利不是一个市场而是一种消费方式,而要重构一种消费方式,需要的是社会化供应链的改变;

2. 通过写字楼集束会产生巨大的商业机会;

3. 企业福利的根本目的是员工综合购买力的最大化,目前尚无任何一个创业公司跑通了,仅就节庆礼品采购而言,直接京东更高效;

4. 福利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食住行是最刚性的福利需求,宿舍食堂班车占了企业福利的绝大半壁江山,能解决这些问题,员工还需要其它福利吗?根本不需要;

5. 像我这样思考太多的人,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我会不会“放弃”福利市场?

目前我正在组建新公司,新公司的业务初看和福利毫无关系。但这个业务正是来自对企业福利的思考。

福利,顾名思义,是改善人的生活的一种方式,而这毫无疑问并不是单纯的生产力的问题。

我在看星球大战这样的科幻片有个感触:即使科技水平提升到可以随意进行光速跃迁的时代,仍然会有贫民窟和挨饿的人,所以提升生产力水平并不能解决所有人的福利问题,我们真正面临的其实是社会组织体系的问题。所以我的新公司将致力于用互联网优化社会组织结构。

最后,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这世界有两类创业者,一类是生意人,其根本目的是找到市场空间,把生意做大,另外一种则总是希望找到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用一句流行很久但现在听起来有些讽刺意味的话就是“想要改变世界”,我是后面一种。

这么说并不是在表扬自己,事实上“别谈什么创业,好好做生意”才是当下创投圈的主流,但我无法改变。

创业就像挖井,挖完就会留下一个坑,而像我这样的创业者走过的楼上会留下很多坑,这些坑或者不是“改变世界的方式”,但却是实实在在可以做的一门好生意,我很希望有创业者继续跳到这些坑里继续挖出水来。

这样我们的努力或许没有带来自我经济上的回报,但仍然以另一种方式产生了社会价值,对我而言,这不完美,但有价值。

你曾错过这些内容

杜蕾斯惨败|创业骗局|女CEO酒局生存指南

创业迷局|总理点赞郭晶晶儿子天价幼儿园

摩拜汽车|打败沃尔玛入华一套房亏5000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创业失败七大教训
企业食堂开支的账务处理怎么做?
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有多大,看看就知道了!
“舌尖上的福利”——谷歌食堂,史上最惊艳的公司食堂
中山小型50人企业食堂承包,为员工新添就餐福利
如果你的公司突然开始996,作为员工的你该如何看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