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幸福感强的家庭,凡事降低期待
userphoto

2023.09.22 北京

关注

作者:阿呆(富书作者),来源:富书(ID:kolfrc)
要想让自己和家人多乐少忧,就要学会凡事降低期待。

法国哲学家丰特奈尔说:“幸福的最大障碍,就是期待过多的幸福。” 

很多时候,一个家庭之所以会陷入不幸,就是因为我们期待过多。

过高的期待,意味着更大的失望。

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在《人性的弱点》中提到家庭幸福的三把钥匙,第一把就是降低期待。

若想提高家庭的幸福感,首先就要凡事降低期待。

不必期待家人能无条件满足自己,也不必迎合家人的所有期待,营造一种松弛的家庭关系,每个人才有更多的幸福感。

放低对自己的期待,把坏情绪关在门外

凡事有度,期待亦然。

合理的期待,会激励一个人;不合理的期待,则会摧垮一个人。

曾读过一位青年律师的故事:

职业初期,要处理的事情很多,他本以为无论什么工作强度都能把所有事情做好。

有段时间,他每天接打三四十个电话还要出外勤,在公交车上站着,一手拽着栏杆,一手拨打电话,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听到手机铃声就头皮发麻恶心,接完电话就想摔手机。

暴躁的他忍不住对家人发火。

失衡的心态,失控的情绪,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也让他陷入低谷。

他渐渐承认自己不是天才,做不到在有限的时间精力里把所有事情做完美。

他试着降低对自己的期待,也慢慢学会通过静坐、瑜伽等方式调整自己,整个人变得平和,和家人的关系得到改善,做事反而顺了。

这世上本就没有谁无所不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平凡,就不会因为一时做不到被情绪掌控。

凡事先处理好情绪,才能解决问题。管理好情绪的前提便是,管理好自己的期待。

如果说不合理期待是奔向幸福的最大阻碍,那么主动降低期待则是获得幸福的不二法门。

山东网友@竹林听风 讲述过自己的求职经历:

今年5月,37岁的他从县城老家辞职,到一个省会城市谋生。

起初,他一心扑在专业对口、有发展前景、待遇好的公司上,没想到对于经济形势的过度乐观,加上年龄限制,导致他2个月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

家里人关心他,打电话问他找工作的情况,开始他还能平和回复,之后对家人越来越不耐烦,让家人不要再问。他变得自我怀疑,家庭关系也一度紧张。

渐渐地,他不再执着于技术岗位,甚至想,大不了丢点面子再回老家工作。

当他做好最坏的打算,心里的焦躁也少了。没想到,很快找到一份销售的工作安定下来。家庭关系也随之升温。

主动降低期待,允许自己慢慢来甚至失败,就不会轻易触发负面情绪的开关,波及家人。

放低对自己的期待,把坏情绪关在门外,人才能不焦虑内耗,做好当下的事。

减少对伴侣的期待,是婚姻幸福的开始

美国咨询师罗兰·弥勒经常被问到:为什么越是在乎一段关系,就越容易失望?

他的回答简短有力:“因为你总希望对方按你的想法做事,或者变成你希望的样子。”

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对方,无异于给对方戴上枷锁,将幸福赶出亲密关系。

朋友小夕分享过她的一段痛苦经历:

结婚7年,她和老公总是相互挑剔:小夕生病一定要人陪,老公说她矫情,她嫌老公不懂得怜爱;

刚拖的地,老公嫌不干净要重拖,小夕则怪老公重度洁癖;

用过的东西,老公一定要放回原处,小夕则摆放随意……

老公希望她自强自律,小夕则期望老公宽容细腻,他们都曾幻想着改变对方。

有一次,小夕故意弄乱了老公刚整理好的东西,他很生气,责怪小夕不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小夕则嫌弃他过于严苛无趣,两人争执起来。

像这样的小摩擦有很多,小夕想借着争吵让对方让步,可事后发现老公抵触情绪明显变强。

改变对方的愿望一次次落空,两人的关系却越来越紧张,几乎到了水火不相容的状态。

小夕试图拯救这段关系,她学着接受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

生病了,老公不可能每次陪她,她可以自己照顾自己;

老公爱干净,卫生就交给他打扫,正好她能腾出时间干别的事;

她没收好的东西,老公总能及时复位,需要用时她能在第一时间找到……

小夕说,没有了从前的种种期待,反而能看到对方的更多优点,她不再指责抱怨,换做支持理解,对方也变得日益温柔。

现在小夕和老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仿佛回到了初恋期。

美国作家彼得森说过:“婚姻的艺术在于:不要期望丈夫是带着光环的神,妻子是飞翔的天使。不要求对方十全十美,而要培养任性、耐性、理解和幽默感。

婚姻本是一场修行,放下完美情结,减少对伴侣的期待,才是婚姻幸福的开始。

想起知名作家冰心和吴文藻的婚姻。

在外人看来,吴文藻或许是木讷的,岳父都打趣他是“傻姑爷”,但活泼的冰心却从未想要改变他。

婚后,吴文藻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事业上,有时会忽略对家人的关注,冰心从不抱怨,让丈夫可以放手去干。

正是冰心这份理解和包容,换回来一生和谐美满的婚姻。冰心和吴文藻的爱情,至今被传为佳话。

作家光藤左郎曾说:“所有的怨气,都是因为对对方充满期待才产生。” 

对伴侣每多一丝期待的喜,大抵就会有更多落空的悲。

再好的婚姻,也会被悲和怨消耗殆尽。

减少对伴侣的期待,接纳伴侣的不同,多包容体谅,不强求改变,营造舒服的关系,才有可能修得和谐婚姻。


降低对孩子的期待,让松弛感住进家里

《中国青年报》一份调查结果显示:

大约有七成家长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待,大约六成家长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有期待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对孩子的期待过高,盲目攀比,过度控制,反而会导致孩子压力过大,适得其反。

电视剧《小欢喜》中,学霸乔英子竟然患上抑郁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英子一向名列前茅,在开学考试中更是考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但母亲宋倩却十分不满,责备她没能考取第一名,收走了英子喜欢的玩具,限制她的兴趣。

英子梦想学天文当科学家,她的志愿是南大,但宋倩却一心想让英子考北大清华,逼得英子要跳河自杀。

更让人难过的是,明明被母亲压迫得喘不过气,想要以死逃离,英子却认为是自己的错。

她绝望地说:“是我没有做好你们的女儿,没有变成你们心中的样子!”

每每看到这里,都觉得心痛窒息。

父母过高的期待,实在是孩子的灾难。

宋倩满心筹划着的未来,却忘了过于沉重的爱和期待,会把英子逼入绝境。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说过:“背负过多期待的孩子往往处境艰难,因为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外在的成功来评判他们,而不是依据他们应对困难、克服困难的能力。”

降低对孩子的期待,敢于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让松弛感住进家里,孩子才能自由自在健康成长,获得更多幸福感。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分享过他的亲身经历:

起初,他的期望太高,不能接受自己的儿子比别人差的事实,但儿子恰恰读书很差,压力也大。

后来,他不再强求成绩,儿子的心理放松了,成绩反而有所上升。再后来,他放手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孩子有了热爱的工作,做父亲的他也感到欣慰。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在此之前,先允许孩子成人。

好的成绩未必会给孩子带来好的人生,但父母的焦虑浮躁则可能影响孩子一生。

在检查孩子的成绩前,不妨先检查下自己的焦虑。

少一些期待,多一些放手。不以爱之名捆绑束缚他,或许有更多的惊喜。


放下对父母的期待,与原生家庭和解

知乎上有人问:你有没有嫌弃过自己的父母?

有人发牢骚说父母脾气大,有人抱怨父母没本事,有人嫌弃父母没钱、没权、没格局……

有位网友却说:“我非常感谢父母给予我的一切,尽了他们所有的努力了。”

谁都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味抱怨指责,不肯接受事实,实在是胆小懦弱的表现。

电影《包氏父子》中,秦府听差老包省吃俭用,将儿子包国维抚养长大。望子成龙的老包,拼命挣扎送儿子去最好的省立志诚学校上学。

但包国维却丝毫不体谅老包的良苦用心,还嫌弃父亲穷酸。在路上遇到父亲他都假装不认识,生怕自己出丑。

老包15年没有添新棉衣,却每年都给儿子换新衣,对于儿子的要求,老包总是竭力去做,怎奈始终满足不了儿子的期待。

老包四处奔波为学费发愁时,儿子却还在要求他买上等的头油……

最后,包国维因为打人被开除,还要交医疗费,老包则被债主追上门,境况更加艰难。

每每看到结局,都不胜唏嘘。

如果包国维坦然接受是穷人的事实,摆正自己的位置,不抱怨自己的身世,明白父亲的爱和付出,或许命运会截然不同。

心理学上有个期望理论幸福=效用/期望值

一个人对原生家庭的期望值越高,得到的幸福将会越少。

世人都期待生在富贵之家,有好的原生家庭,有中意的父母,可这原本就是不切实际的。

把幸福交给不切实际的期待,或是执着于原生家庭的不幸,并不能走向幸福人生;降低期待,和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周岭曾说:“我们生活中的多数烦恼,都来自对自己和他人的过高期待。” 

要想让自己和家人多乐少忧,就要学会凡事降低期待。

放低对自己的期待,不让坏情绪乘虚而入,内心里装一份平和;

减少对伴侣的期待,接纳不完美才是常态,婚姻里载一份柔情;

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亲子间携一份轻松;

放下对父母的期待,接受事实原本的样子,家庭里添一份温暖。

愿你凡事降低期待,家庭的幸福之门常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小欢喜》英子被逼跳海,陶虹一句话揭露真相: 拯救失控的妈,还需主动育儿的爸
妈妈赌气,女儿赌命:我想给所有父母提个醒,请别再这样教育孩子了
10年后最有出息的孩子,背后往往站着这9种父母:陪伴孩子;好好说话;情绪稳定;为自己赋能;自我价值感高;凡事讲规矩,所行有底线;爱运动;用心经营生活;一切井然有序(看看你是哪种)
原生家庭很糟糕是一种什么体验?看到被骂哭的孩子,我悟出一个真相
【心理学科】今天的中国家庭,为什么需要积极心理学?
王博的文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